道源長老 講述 施旺坤 敬記 全部佛法的綱要 佛陀教育基金會 印贈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恭錄自︽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全部佛法的綱要 |道源長老講於中和淨宗蓮社| 施旺坤紀錄   學佛法,要先瞭解綱要,因為佛教的經典太多,你不瞭解綱要,對佛法很難瞭解。就像捕魚的網,你如果找不到魚網的綱,想把魚網拉開,很不容易。你拉開這個網孔,拉不開全網,得費很大力氣。如果你能找到魚網上面的綱繩,一拉綱繩,全部網孔都張開了,所以綱要就是要領,這是很要緊的道理。   《大藏經》裡面經文很多,所講的道理就是戒學、定學、慧學,叫三無漏學,這是佛法的三大綱要。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度眾生,希望一切眾生依著戒定慧三無漏學修行都能成佛。但是眾生的根機不等,一種法門不能普度眾生,所以佛就開方便。而在開方便之前,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是如證而說,他證得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比如成佛以後說的《華嚴經》,不將就眾生的根機,佛證得什麼境界,就說什麼境界,希望眾生聽到《華嚴經》,依著來修行,大家都成佛。但是《華嚴經》的道理太高深,只有根機成熟的大菩薩,才能獲得利益。佛開華嚴法會,說的是圓頓大教一乘佛法,所謂:「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說《華嚴經》的是毗盧遮那佛,凡夫、二乘,有眼睛,看不見毗盧遮那佛;有耳朵,聽不到圓頓大教。就是這些二乘人,也就是小乘人,他們看見釋迦佛成了佛,先度五比丘,沒有看見華嚴法會。因為一乘佛法,凡夫、二乘不能瞭解,於是釋迦佛大慈大悲,就說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釋迦佛從聲聞乘說起,說的是:苦、集、滅、道四諦法門。小乘人為什麼叫二乘呢?因為小乘人分二種,一種根機遲鈍,佛就跟他們說四諦法門,依著四諦法來覺悟的叫聲聞;一種根機銳利,佛就跟他們說十二因緣法門,依著十二因緣來覺悟的叫緣覺。上面這二種人,都是小乘根機,於是佛開大乘法,再跟他們說菩薩乘法,講六度法門,合起來叫三乘佛法。   但是有些善根卑劣的眾生,佛跟他說聲聞法,也接受不了,於是佛再開方便,說人天乘法:人乘法、天乘法。人乘法說守五戒,眾生若能守持五戒,保證人身不失,來生來世還轉人。天乘法說修十善法,眾生若能修十善法,來生來世決定生天,享天福。這是佛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你夠不上學一乘佛法,給你開三乘法;你夠不上學三乘佛法,給你開人天乘法,合起來叫五乘法。但是佛有大智慧,不使眾生走冤枉路,修三乘法的,五戒、十善統統要修,並不是修三乘法,用不著修五戒、十善。   釋迦牟尼佛出世目的,是為度眾生成佛,不能成佛,先把眾生度出三界,脫出輪迴。前面說,夠不上學三乘佛法,再開人天乘法,把你度出三惡道。因為三惡道時間長、痛苦多,一墮落下去,不曉得哪一生哪一劫才能出來。尤其墮到阿鼻地獄裡面,一晝一夜,萬死萬生,痛苦太多。佛看見眾生可憐憫,所以開人乘法、天乘法,把眾生度出三惡道。雖然人乘法,來生來世可以轉人;天乘法,來生來世可以生到天上享天福,但是不出六道輪迴。因為轉個人,縱然活到一百二十歲,來生是否還能轉人?所以轉人,不是久常之計。那麼生到天上壽命長遠,也是看你修的十善法多少?《地藏經》有明文:「捨一得萬報。」布施可以生天,你布施一塊錢,享受一萬塊錢天福,這叫一本萬利。然而還是有限度,你把一萬塊錢天福享完,還是要輪迴下來,所以生到天上享天福,也不是久常之計。   釋迦佛進一步叫這些眾生,不要貪圖人天的快樂,要修二乘法,把三界以內的煩惱斷盡,可以出三界,脫出輪迴,就了生脫死。這是在二乘法來說,但是在大乘法上說,了生脫死只走了一半。於是佛說你們三界以內的煩惱斷掉,還有三界以外的生死沒有了,還要學大乘法。   但是大乘是對著二乘叫大乘,實際不是真正的大乘,叫權教大乘,權是權巧方便,成的是權教的佛,不是真實的佛。實教大乘,叫一乘法,也叫一佛乘。大乘佛法,怎麼還有最上乘呢?因為大乘是權教大乘,權教大乘之上,還有實教大乘,真實的大乘,那是最上乘。就是說三乘法之上,還有一乘法;三乘法之下,還有人乘、天乘。合起來說,一乘法、五乘法,就是全部佛法的綱要。   但是一乘法、五乘法之前,還有三皈依法。眾生為什麼不相信佛法呢?因為他信了邪魔外道,所以佛要先把眾生的信心糾正過來。 壹、三皈依   你要眾生信仰佛教,就先勸他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三寶,好像香爐的三支腳,缺一支腳,香爐就歪了。佛、法、僧三寶,按理性上講,叫自性三寶,又叫一體三寶,就是我們的自心自性,具足有佛、法、僧。   但是勸化眾生,得依著事相講住持三寶:   第一、佛寶,就是佛像,木頭刻的,或是泥塑的、銅鑄的、鐵打的、彩繪的,只要是佛的像,都叫佛寶。   第二、法寶,就是白紙黑字印的經典。   第三、僧寶,就是受比丘、比丘尼戒的比丘、比丘尼。   要信仰佛教,先糾正你的信心,不要信邪魔外道,要信佛、法、僧三寶,缺一不可。講到皈依三寶,有三種人,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單信佛,不信法、不信僧。這種人叫他研究經典,他不肯研究;叫他皈依出家人,他不肯皈依;他只知道燒香拜佛祖,不懂法寶的道理,以為拜佛祖跟拜天公一樣。這種人每逢大拜拜的日子,他都要到佛祖廟裡去拜佛祖,到天公廟裡去拜天公,到仙公廟裡去拜仙公,這樣他不算是個佛弟子,因為他神佛不分,只信佛,不信法、不信僧。   第二、單信法寶,不信佛、不信僧。這種人把佛經當成世間的學問研究,像社會上有大學問的人,中國的學問都研究好了,他看到佛經的道理不錯,也要研究,但是你叫他拜佛,他不拜。   第三、單信僧,不信佛、也不信法。這種人相信這位師父有個秘密的法門,可以傳授給他。甚至師父說:「法不傳六耳。」師徒二人只有四個耳朵,不許傳第三個人,一個師父只傳授你一個徒弟,才叫真法。所以單信僧,他見了僧寶,就叫師父,不考究他師父的知見正不正?是否瞭解佛法?是不是住持佛法的師父?這種人好像信邪魔外道,得不到佛教的利益。   現在我們講全部佛法的綱要,五乘法、一乘法,再加三皈依,這是個總綱要。因為你最初信仰佛法,就要三皈依;一直到成佛,還是要三皈依,因此三皈依是全部佛法的總綱要。   接著講三皈依文,這是要傳授三皈依的時候,傳戒師父說一句,接受三皈依的學著說一句,就是戒師父傳,你再接受。開始要報出你的名字,「我某甲」,「某甲」就是冠上自己的名字,比方我受戒,就說我道源。   「第一句:我某甲(稱自己名字),盡形壽,皈依佛。第二句:我某甲(稱自己名字),盡形壽,皈依法。第三句:我某甲(稱自己名字),盡形壽,皈依僧。」就是這三句,要注意「盡形壽」三字,皈依三寶要發長遠心,不是今年皈依了,明年皈依了,或者皈依了幾年,又去信外道,沒有注意皈依時發的誓願,是盡形壽。「形」是身形,就是我們的身體,「壽」是我們的壽命。盡我的身形、我的壽命,來皈依佛。換句話說,我的身體在世一天,我皈依一天;我的壽命在世一天,我皈依一天,盡此一生來皈依。這就是自己對著三寶發了誓願說: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就是皈依佛寶。盡形壽,皈依法,就是皈依法寶。盡形壽,皈依僧,就是皈依僧寶。   傳三皈依時,如果只有一個戒師父,三皈依文跟你說三遍。要是傳三皈依時,有三個戒師父,一個戒師父,跟你說一遍三皈依文,實際還是說三遍。為什麼要說三遍?就是要隆重其事,給你種堅固的善根。戒師父,跟你說三遍,你學著說三遍,頂禮三拜。戒師父說完了,三皈依傳授完,你也拜好了。   下面還有一段三皈依結詞很重要,我先念一遍,再講解。   第一、皈依佛寶以後的結詞:「我某甲,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歸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慈愍故。」   「我某甲,皈依佛竟」,「竟」就是皈依佛寶好了。「自在天魔」就是天上的魔王。天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六層天,欲界天頂最高一層天叫他化自在天,就是魔王住的所在,簡稱自在天。   欲界的眾生都貪圖五欲之樂,欲界天上享受的五欲之樂更妙,那麼他化自在天享受的五欲之樂怎樣妙呢?欲界的第五層天叫「化樂天」,「化樂」是自己變化出來的五欲之樂,自己來享受。但是化樂天得自己變化,這是化樂天的福報差一點。他化自在天福報更大,他要享受什麼五欲之樂,自己不必變化,由化樂天的天人變化出來給他享受,很自由自在,所以叫他化自在天。   我們歸依佛以後,要是天魔下來逼迫你說:「不皈依我,我要你的命!」你說:「要我的命,我寧捨身命,也不皈依你。」這是歸依佛以後,寧捨身命,也不可再歸依天魔等。   「自在天魔等」的「等」字,是等於下面五層天。像現在社會上拜天公,按佛經上來比配,這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主。上面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我不皈依,下面五層天一切神、一切鬼,都是魔王的眷屬。我連最上的魔王都不皈依,還皈依其他的鬼神嗎?   皈依誰呢?「歸依如來至真等正覺」,「如來、至真、等正覺」,這是佛的德號,我只皈依佛。為什麼只皈依佛?「是我世尊慈愍故」,因為佛有大慈悲心,能憐憫我,所以我只皈依佛,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第二、皈依法寶以後的結詞:「我某甲,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我所尊慈愍故。」   「典籍」就是經典,外道的經典,我不皈依。假若有惡勢力的外道,壓迫著你說:「要是不皈依,我就殺死你!」你回答:「殺死我,我也不皈依你!」   那麼不皈依外道典籍,你皈依誰呢?「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就是佛說的一切法,總稱一切經,別稱十二部。對一切經典我都要皈依,為什麼要皈依?因為是佛所說的法,我就要皈依。「是我所尊」,我所最尊重的是佛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慈愍故。」因為法寶裡面所講的道理,能令我轉凡成聖,了脫生死,所以我只皈依佛經,不皈依外道的經典。   第三、皈依僧寶以後的結詞:「我某甲,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皈依清淨褔田僧,是我所尊慈愍故。」   「邪眾」是邪知邪見的大眾。外道有外道的師父,比方天主教有神父,耶穌教有牧師,一貫道有點傳師。外道的師父不可以皈依,因為知見不正,會引導你走邪路。遇到外道的師父有強大的勢力,壓迫著你說:「要是不皈依我,就要你的命!」你回答:「要我的命,我也不皈依你!」   那麼你不皈依外道邪眾,皈依誰呢?「皈依清淨褔田僧」。佛有四重弟子: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稱為褔田僧,是給眾生種福田的。我們出家弟子搭的袈裟叫田相衣,「田」是像種稻的田,一塊一塊的。「相」是樣子,叫田相。你想種稻,到稻田裡去種,就可以得到稻;你想種福,到福田裡去種,就可以得到福。因為福田就在出家人身上,男的,比丘;女的,比丘尼,都叫「福田僧」。   「是我所尊慈愍故。」因為僧寶是清淨福田僧,僧寶是佛的弟子,能指導我們如法修行,所以我皈依僧。   把三皈依文講好,再講三皈依的重要,我們想信佛法,要受戒。出家弟子,有出家弟子的戒律;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戒律。但是不能持戒的,不能受戒,先受三皈依。你以為三皈依是最淺入門的佛法,這樣解釋就錯誤了。三皈依法,貫徹全部佛法的始終,都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受了三皈依,你是在家弟子,進一步受五戒,還是先要受三皈依,叫五戒三皈依。你要是進一步受在家菩薩戒,還是先要受三皈依,叫菩薩戒三皈依。你要是發心出家,男的受沙彌戒,女的受沙彌尼戒,也是先受三皈依,這叫四戒三皈依。再進一步男的受比丘戒,女的受比丘尼戒,也是先受三皈依,這叫具足戒三皈依。你就知道釋迦佛定的規矩,三皈依法是貫徹全部佛法的綱要。   你受了三皈依,就是佛弟子,也稱為三寶弟子,因為已經皈依佛法僧三寶。沒有受三皈依,你每天到寺院來燒香、拜佛祖,不是佛弟子,也不是三寶弟子。所以最前的規矩,必須受過三皈依,才能成為佛門三寶弟子。   佛門四眾弟子各有其工作,出家二眾,是住持三寶;在家二眾,是護持三寶,那是外護。有的受過三皈依,成為三寶弟子,應該護持三寶,為什麼沒有負責任護持三寶?因為他雖然受過三皈依,不瞭解護持三寶的道理,這就是傳三皈依不太如法。   觀察現在有的道場傳授三皈依,注重唱念,不注重講解。信徒來受三皈依,連皈依文都要上腔唱,唱了半天,三皈依文、結詞,都沒有講解,所以信徒根本不瞭解受三皈依的道理。有的道場傳授三皈依,規矩很嚴謹,來受三皈依的統統要跪下來聽。在家弟子沒有受過訓練,一下子叫他跪一、二個小時,他唱念什麼都不知道,只覺得腿很疼,皈依以後再也不到寺院來,因為他的印象是吃苦頭上當了!   所以道源傳授三皈依,不叫信徒跪著,只叫他站著聽。聽到皈依那一條,頂禮一拜,這樣信徒不覺難過。但是一定要講皈依文和結詞,使來參加皈依的信徒明白道理。唱念方面,開始時唱爐香讚,結束時唱回向偈,這是我研究出來傳皈依的方法。 貳、五乘法   講過三皈依,接著講五乘法: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聲聞乘法,四、緣覺乘法,五、菩薩乘法。 一、人乘法   講人乘法,就是要保持人身不失,不要墮落到三惡道去。應該怎樣修行?持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前面殺、盜、淫、妄四種,叫四根本戒,佛有大慈悲心,眾生不能學高深的佛法,先跟你說淺近的佛法。但是佛有大智慧,不讓我們佛弟子用冤枉功,殺、盜、淫、妄四種,你將來學聲聞、緣覺,也得守這四條戒;學權教大乘、實教大乘,也得守這四條戒,這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四根本戒你持得好,來生來世絕對轉人,持一條戒、二條戒,也可以保持人身不失。人怎麼有的壽命長,有的壽命短,有的富貴,有的貧賤,千差萬別,就是持五戒多少的關係。要是五戒一條也不能持,絕對墮落三惡道,人身失掉。所以要保持人身不失,最少要持一條戒、二條戒,但是最好能持五條戒。   下面將五戒分別說明:   ︵一︶、不殺生:不許殺人,殺了人犯了根本戒,失了戒體,不通懺悔。要是殺了畜生,不失戒體,可以求懺悔。你既然不殺生,除了不殺人,也不許殺畜生,這是隨著不殺人學習的。你本來是個五戒居士,國家的法律制訂不許殺人,你殺了人,不但犯佛的根本戒,也犯國家的法律。   ︵二︶、不偷盜:不偷盜他人的財物,錢財、物品,包括詐騙盜、強盜,都叫盜戒。這也是依據國家的法律制定的,身為佛弟子,誰會偷、搶別人財物?   ︵三︶、不邪淫:釋迦佛度眾生,先度眾生出家。你看釋迦佛家人,除了老淨飯王國王位交不出去,沒有辦法出家外,全家人都出了家。足見釋迦佛度眾生,本來是要度眾生出家,但是眾生的環境不能出家,才開方便收在家弟子。出家弟子要全斷淫欲,在家弟子可以結婚,只戒邪淫,不戒正淫。   ︵四︶、不妄語:有的人沒有聽過戒律,用自己的分別心解釋,認為妄語戒最難持:「我平常隨便說了一句謊話,不是就犯了戒嗎?」這是你沒有聽過戒律,戒律有輕有重。妄語戒,最不容易犯,因為佛制定的戒律,你要是犯了大妄語戒,是不通懺悔;平常我們說的謊言,不實在的話,那叫小妄語,是可以通懺悔。   大妄語犯了不通懺悔,什麼是大妄語呢?以凡濫聖,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先解釋「以凡濫聖」,本來你是個凡夫,你濫充聖人。比方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才決定生西方。你沒有得到一心不亂,說你已經得到一心不亂。再解釋「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比方你沒有證得聖人的果位,說你證得了阿羅漢、菩薩,這就犯了大妄語。   但是大妄語戒不容易犯,因為佛弟子沒有證得聖人的果位,說這些大妄語作什麼呢?犯大妄語必須具備二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你得存心騙人,有打大妄語的心。你沒有存心騙人,打了大妄語,也不犯根本戒。比如你精進用功得了相似的功夫,自己不以為得了真功夫,這樣說出來不算,因為你沒有騙人的心。   第二個條件,你打大妄語,要人家相信。雖然你存心騙人,有打大妄語的心,以凡夫濫充聖人。但是你說了半天,對方根本不相信,這樣犯戒的緣不具足,也不犯大妄語根本戒。   我們平常解釋的妄語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口與心違等,名為小妄語。「見言不見」,你心裡知道這個事情是我看見的,但是你口裡說你沒有看見。「不見言見」,你心裡知道沒有看見,你口裡說你有看見。「口與心違」,口裡講出來的話,跟你心裡知道的相違反。「等」是等於耳朵不聞言聞,聞言不聞,就是口跟你自己的心相違反,說出來這些話就是小妄語,這可以求懺悔。   佛為在家弟子訂這五條戒,含有特別的方便,你能受幾條,受幾條;你受一條也好、二條也好、三條也好、四條也好,最好受五條戒,跟出家戒完全不一樣。出家戒要受一起受,沒有方便;在家戒有方便,看你自己的揀擇,能受持哪幾條,先受那幾條,不能持的那條慢慢再受。   比方以殺生為業,如殺牛、殺豬的,佛對於這種人,勸他先不要受不殺生戒,先受其他幾條戒。這個人以偷盜為事業,當賊的,佛勸他先不要受不偷盜戒,先受其他幾條戒。這個人以邪淫為事業,是個妓女,勸他先不要受不邪淫戒,先受其他幾條戒。社會上做生意的人,不打妄語生意作不好,勸他先不要受不妄語戒,先受其他幾條戒。有的人飲酒成了嗜好,不飲酒簡直不能活著,勸他先不要受不飲酒戒,先受其他幾條戒。這是佛的大慈悲,開方便,在家任何人都可以受戒。   佛制定這五條戒,叫人乘法,中國孔子是人間的聖人,他所訂的為人標準有五常法:仁、義、禮、智、信,與釋迦佛制定的五條戒相合。   第一、仁:仁是仁慈,就是慈悲,仁就是佛定的不殺生,有仁慈之心的人,怎麼會殺生呢?   第二、義:義是正正當當的做人,就是佛訂的不偷盜,你偷盜就不是正當事。   第三、禮:禮是禮節,就是佛訂的不邪淫,你犯了邪淫,就不合禮節。   第四、智:智是智慧,就是佛訂的不飲酒,因為飲酒不能啟發智慧。   第五、信:信是守誠信的人,就是佛訂的不妄語。不守誠信的人,沒有人願意跟你往來。   這就是按儒教家講,一個人不守五常法,不能叫完人,因為你的人格不完整。不守持佛訂的五戒,來生來世人身要丟掉。所以釋迦佛訂的人乘法,和孔子的五常法一樣,都是要保持人格,保持人身的法則。   問:你前面講保持人身不失,要持五條戒,五條戒不能全部持,至少要持一條戒、二條戒,才可以保持人身不失。但是社會上的人不全是佛弟子,他沒有持一條戒、二條戒,怎麼能轉人呢?   答:這個道理要瞭解,殺、盜、淫、妄這四種罪過,叫性罪,本性是罪過法、惡法。比如社會上的人很多,只有一部分人受佛戒,哪來這麼多人?這個人前生前世沒有殺生,或者沒有偷盜,或者沒有邪淫,或者沒有妄語,所以他今生能轉人。又現在社會上好人有的是,一生沒有殺過生命,一生沒有偷盜人家財物,一生不犯邪淫,一生不說妄語,雖然他沒有受佛的戒,來生來世一樣可以轉人。   ︵五︶不飲酒:叫遮罪,遮是遮止。在世間法上說,飲酒不算惡法,也不犯罪。但是佛認為飲酒不好,特別遮止。是佛的弟子,想修行用功,不可以飲酒。   第一個要義,因為酒是使人迷惑的狂藥,一個人本來好好的,很清爽,但一喝醉就糊塗了,好像喝了狂藥一樣。你學佛要開智慧,喝了酒不但不能開智慧,連現在的一點聰明都給攪亂了,所以說:酒是智慧的敵人。這就是我們的本師不讓佛弟子飲酒,因為飲酒以後智慧啟發不出來。第二個要義,為保護前面四個根本戒,遮止不許飲酒。因為飲酒以後,昏神亂性,容易犯殺、盜、淫、妄四種罪過。   前面四個根本戒,統統是依據國家的法律制定的,因為犯了殺、盜、淫、妄四個根本戒,也犯國家的法律。有很多佛弟子受了三皈依,再勸他受五戒,他不敢受。因為他沒有聽過戒,他依著自己的分別心分別,怕自己不能持,不敢受。   再把佛法的綱要,前後連貫起來。你要受五戒,跟前面的三皈依有連帶的關係,三皈五戒,先受三皈依,再受五戒。後面五乘法的四乘,統統以五戒為根本,你要學天乘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不可以不守五戒。所以殺、盜、淫、妄是四根本戒,酒戒是特別遮止的。你受五戒不許喝酒,能叫出家人喝酒嗎?所以這五條戒,都叫根本戒。 二、天乘法   接著講天乘法,就是十種善法,釋迦佛有大慈悲、大智慧。大慈悲,是不捨棄一個眾生,要普度一切眾生;大智慧,是不使眾生費力走冤枉路。你修天乘法,還是得依著三皈五戒修,並不是修天乘法,前面三皈五戒用不著了。這個道理要記著,統統以三皈五戒為基礎,再修十善法。   佛教講有六道輪迴,也講五道輪迴,五道也叫五趣,趣就是道。六道輪迴就是三善道、三惡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我們一個眾生,死此生彼,像車輪轉動一樣,不得休息,這叫六道輪迴。五道就是把阿修羅道分開了,天有天修羅,人有人修羅,畜生有畜生修羅,餓鬼有餓鬼修羅,地獄有地獄修羅。人間的修羅,像殺人的土匪、強盜都是。畜生的修羅,像老虎、獅子都是。餓鬼的修羅,就是害餓鬼道眾生的都是。地獄的修羅,就是害地獄道眾生的都是。總之就是把阿修羅道分開到五道去,阿修羅道沒有了,所以叫五道。   佛教講的天分三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三界又詳細分九個地,欲界叫五趣雜居地,五趣就是五道,五道就是六道,講六道輪迴、五道輪迴,都在欲界裡。上二界,就是色界、無色界,只有天道,沒有其他的道。五趣雜居地,就是欲界,六道或五道都在欲界裡。   天分三界,有十八層天。欲界有六層天,都是享五欲之樂的天福,人道的眾生也是享五欲之樂,但跟天上比起來,人間的樂就不算樂了。天上享受的五欲之樂叫妙五欲,不是人間可以享得到的。那眾生怎麼能生到欲界天呢?得修十種善法。這六層天修了以後,你要是想生上二界天,再修四禪八定。修四禪定,生色界天;修四空定,生無色界天。現在講的天乘法,就是生欲界天的十種善法。   十種善法,是對著十種惡法講的,惡法也叫惡業,善法也叫善業。地藏經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業有善業、惡業,先說惡業有十種。十種惡業怎麼造出來的呢?有三個造業的工具,就是我們的身、口、意。身體造的業,叫身業;說話造的業,叫口業;意就是我們的心,由我們的心打的妄想,叫意業。身、口、意這三個法,會造惡業,也會造善業。   身體造的惡業有三種:殺生、偷盜、邪淫。   第一、殺生害命。   第二、偷盜財物。   第三、邪淫男女。   都是身體造的,叫身業。   口業有四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都是說話造出來的惡業。   第一、妄言:見言不見,不見言見,口與心違等。心裡知道這件事而且看見了,但是口裡講他沒有看見,就是平常說的謊言。   第二、綺語:說不正當的話,它不是謊言,但是話不正當。   第三、兩舌:他口裡好像長二個舌頭,喜歡鬥構兩頭,說離間恩愛的話。譬如他見了父親,就說他兒子很不孝順;見了兒子,就說他父親不慈愛,父子本來很融洽,他挑撥是非以後變成感情不好。以此類推,或者夫婦、兄弟相處。   第四、惡口:說些惡話,出口罵人,揭發人家短處,使人聽了很傷心。   意業有三種:貪、瞋、癡,即貪欲心、瞋恨心、愚癡心。第一、貪欲心,貪財、貪色,都是從我們的妄想心打的妄想;第二、瞋恨心,他看見這個人,就動瞋恨,發脾氣。第三、愚癡心,不知道正當的因果,打些錯因果的妄想。貪、瞋、癡,就是我們的妄想心,不正當的壞思想,所以叫三種意業。   我們為什麼會失掉人身,墮到三惡道去呢?因為身口意造了十種惡業是因,墮到三惡道裡受苦是果,所以造如是因,得如是果。我們怎樣能保持人身不失,前面講過,一定要持五戒。身體上有三種惡業殺、盜、淫,最粗最重。口業有四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把四種口業合起來,就是妄語。殺、盜、淫、妄,四種根本惡業,再加不要飲酒,就是持五戒。   我們學佛法要會修行,信佛的人很多,修行的人很少。信佛的人怎麼多呢?到各個寺院裡燒香、拜佛,都是信佛的人,以為燒香、拜佛就是修行,這是大大的錯誤。燒香、拜佛只是表示你的信仰,你受了三皈依要修行,從什麼地方入手呢?記著,清淨你的三業,所以先持五戒。你殺、盜、淫不做,就是清淨身業。你不打妄語,就是清淨口業。五戒沒有談到意業,只叫你清淨身口二業。講天乘法,要修十種善法,你得把意業清淨,意業就是貪、瞋、癡。把十種惡法停止,就是十種善法,你將來可以生天了。   身、口、意三業,以意業為主。所以你持五戒,能保人身不失,無法生天,因為你的意業不清淨,身、口二業容易犯。你的身體怎麼會造業呢?是由你的心想出來要造業。我們的口怎麼會說話呢?是由你的心想出來要說話。所以修行用功最重要是清淨意業。意業不清淨,身、口二業都不會清淨。所以佛法是心法,修行用功要修我們的心,把我們的妄想心先清淨,心裡不貪、不瞋、不癡,身、口二業自然清淨。   十種善法,再分止惡、行善兩種:   第一種止惡,止惡即是善。我的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的口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我的意業,不貪、不瞋、不癡。這十種惡業停止了,就是十種善業,這個善業叫止惡,是消極的善,惡事沒有做,但是好事也沒有做。我們佛弟子,無論出家或在家弟子,犯這種病的很多,他沒有作惡業,這只是消極的善,沒有利益眾生。   第二種行善,不是停止惡業就算了,你還要去行善。   身業三種:   第一、不殺:我不但不殺生,要行「放生業」。我不吃眾生肉,見了被殺的眾生,還要救牠的命放生,才是積極的行善。   第二、不盜:我不但不偷盜,還要行「布施業」。我自己的財物,要布施給別人。   第三、不淫:我不但不邪淫,還要修「梵行業」。梵是清淨的意思,要修清淨的行門。   口業四種: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是止惡,不是不叫你說話,是叫你不說壞話,好話盡量說。古人有一副對聯:「世上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佛從成了佛就開始說話,他說的話叫法,一直說到涅槃,不是不叫你說話,要說好話。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不妄言:我不但不說妄言,還要說「誠實語」。說最誠實的話。   第二、不綺語:我不但不說不正當的話,還要說「質直語」。說直接的話,心裡有什麼話,說什麼話。   第三、不兩舌:我不但不搬弄是非,挑撥離間,還要說「和諍語」。人家起了紛爭,我還要勸和。   第四、不惡口:我不但不說傷人的話,還要說「柔軟語」。說人家愛聽的話。   意業三種:   第一、不貪:我不但不貪,還要修「不淨觀」。為什麼要貪?因為執著身體是我,要觀身體不淨,把不淨觀修成功了,再不會動貪心。   第二、不瞋:我不但瞋恨心不起,還要修「慈悲觀」。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看到眾生沒有得到佛法之樂,我一定要講經說法,給他得到法樂。眾生有苦惱,我要給他拔除掉。   第三、不癡:我不但不愚癡,還要修「因緣觀」。觀一切法從哪裡生出來呢?外道總得推一個頭,比方耶穌教說天主是上帝,上帝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呢?不許問。因為那是真神,問了就是罪過,所以外道不講理,壓迫人強信。佛教講一切法從因緣生,緣起則生,緣散則滅,因緣一散,這一種法就滅了,把大乘佛教因緣生法的道理研究通達,自然就對治愚癡邪見。   眾生根機不等,有的人不願意超出三界,了生脫死,他願意生天。佛有大慈悲,你願意生天,我有生天的法門,怎樣能生天呢?你就修這十種善法,就能夠生天,這叫天乘法。   這是講五乘法,人乘法,要守五戒;天乘法,要修十善。再講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在講這些人乘法、天乘法作什麼?你念佛,要接引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有的眾生不願意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希望轉人、生天。你不要捨棄眾生,就跟這種眾生說五戒、十善。 三、聲聞乘法   接著講聲聞乘法,聲聞,中國話應該說聞聲,因為印度話都是倒裝句,比方中國叫張先生,外國人叫先生張,所以按印度習慣翻成聲聞,聲聞就是聞聲,聞到釋迦佛說四諦法的聲音而悟了道,叫聲聞法。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諦是真實不虛之理,苦、集,是世間法;滅、道,是出世間法。   第一、苦諦:苦是世間法的果。我們六道眾生,身體是苦的果報,那是世間法苦的果,決定不虛,所以叫苦諦。   第二、集諦:集是世間的因。集就是煩惱,你要是生了煩惱造了業,決定得苦果,那是世間法苦的因,決定不虛,所以叫集諦。   第三、滅諦:滅是出世間的果。滅是寂滅的滅,梵語涅槃,翻成中國話叫寂滅。寂滅是湛寂不動,那是出世間的果,決定不虛,所以叫滅諦。   第四、道諦:道是出世間的因。你要證得出世間的果,你得修道,道法是出世間的因,決定不虛,所以叫道諦。   下面再將苦、集、滅、道四諦法詳細說明如下:   第一、苦諦:講六道眾生都是苦果,我們得一個人身就是受苦的,苦在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比如三苦,所謂:「苦是苦苦,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這就是得一個世間的果報,決定是苦,但是眾生不知道什麼是苦,不知道什麼是樂,天天受苦不知道,叫愚癡;以苦為樂,叫顛倒。世尊見眾生愚癡顛倒,所以叫眾生為可憐憫者。《地藏經》開頭佛就說:「知苦樂法」,你看這四個字很淺顯,以為沒有高深的道理,不知道佛說的三藏十二部,就是說的「知苦樂法」。我們人間的眾生,是三善道的眾生,按世間法說,是苦樂夾雜的果報,分三種苦:   ︵一︶、苦是苦苦:人間的苦是生活不足,要吃飯沒有飯吃,要穿衣服沒有衣服穿,要住房子沒有房子住,衣食住都不充足,所以這樣受的苦是苦苦。為什麼苦是苦苦呢?因為我們得一個人身,就是一個苦果,衣食住都不充足,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   ︵二︶、樂是壞苦:人間有衣食住快樂的享受,但是樂不久常,等到樂事壞的時候,比貧窮的人還苦。美國的前總統尼克森,因為政治因素,不得不辭職。辭職後記者訪問他:「辭職後感想如何?」尼克森回答:「好像從高山頂上,跌到山溝下面那麼痛苦!」所以樂事壞的時候的痛苦,比普通人遭受的還痛苦,所以樂是壞苦。   ︵三︶、不苦不樂是行苦:世間有不苦不樂的人,他有衣食住,雖然不是太多,也不會不夠用,過著很平常的生活。佛告訴我們這叫行苦,行是遷流不息之義,世間法沒有常住的。因為生命是無常之法,你認為不苦不樂很好,事實上沒有很好,你活了一天,生命就減少一天,所以不苦不樂是行苦。   第二、集諦:集是煩惱集聚起來,因為身口意三業,造的煩惱無量無邊,集聚起來力量很大,它能招感苦果。所以你懂得集諦是世間法的因,就知道佛說法的哲理,不同於外道,也不同於凡夫。外道說:人是上帝造的。凡夫說:人是閻羅王派來的。佛說:人是煩惱招感來的,所以集諦是世間法的因。   第三、滅諦:就是梵語的涅槃,但不是佛的涅槃,是阿羅漢的涅槃。聲聞乘翻成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最高四果阿羅漢,了生脫死,超出三界,脫出輪迴,證得涅槃就是寂滅的滅,他證得生死了脫,沒有苦了,所以滅是出世間法的果。   第四、道諦:眾生能超出三界,了生脫死,證得寂滅的果,他修的什麼道呢?聲聞乘修三十七道品。《阿彌陀經》上提到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加上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起來是三十七個法。他修三十七道品的道,一定能證得聲聞乘的涅槃,所以道是出世間的因。   苦、集、滅、道,是世間、出世間的二種因果。因果之法,是先有因後有果,四諦法為什麼先說果,後說因呢?因為果法易見,因法難明。佛初轉法輪,先說四諦法,說苦是世間的果,因為人就是個苦果,凡夫容易看見。再說集是世間的因,說人是由煩惱的因招感來的,但是煩惱凡夫看不見,不容易瞭解。說滅是出世間的果,佛證得涅槃就是個證明,大家容易看見。佛如何修成的呢?修道。說道是出世間的因,但是修道不容易看見,所以為度凡夫,先說果後說因。   佛成道之後,最初轉法輪,就是說的四諦法門,所謂三轉法輪、度五比丘。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訶俱男,這五個就是悉達多太子離家出走要出家,他父親派這五個人去追太子,並下一道嚴厲的命令:「你們一定要把太子追回來,如果不能追回來不要見我。」此道命令逼迫他們一定要把太子追回來,後來他們雖然追到太子,可是太子堅持出家不肯回去,所以他們也不敢回去見國王。於是這五個人跟悉達多太子一起到雪山修苦行。其中有三人因為不能受苦,離開悉達多太子,到鹿野苑修行。另二人繼續修苦行,後來悉達多太子覺得苦行不是究竟法,離開雪山到尼連河洗澡,受沐女之供之後,坐到菩提樹下打坐。這二人以為悉達多太子退了道心,也離開悉達多太子到鹿野苑修行。所以悉達多太子成佛時,這五個人並不在身邊。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到陰曆臘月初八晨起,天將亮未亮之時,看見東方升出一顆明星,忽然間大澈大悟,悟了佛道,這叫「夜睹明星成正覺」。悉達多太子成佛之後有神通,他觀察到這五個人的善根成熟,所以到鹿野苑要先度這五個人。這五個人看見世尊走來,前面三人因為沒有繼續與佛修苦行,生慚愧心,不敢迎接佛。另外二人以為佛沒有繼續修苦行,心裡看不起,不肯見佛。但是釋迦牟尼佛有威德勢力,這五個人不由自主站起來迎接他。釋迦佛跟他們說:我已經得道,要度你們,現在給你們說四諦法,這叫三轉法輪。   第一、示相轉:「示」是開示,「相」是相貌。將苦、集、滅、道的相貌說出來。「此是苦,逼迫性。」「此」是指世間的果報法。世間的果報法都是苦果,它能逼迫你的身心受苦,所以有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苦是從煩惱招感來的,你造了業,一定招感苦果,所以世間的集諦,有招感的力量。「此是滅,可證性。」你想解脫苦,一定要證得寂滅,你證得寂滅就沒有苦了,所以寂滅是可以證得的。「此是道,可修性。」要證得寂滅,你得修道,有三十七道品,那是可以修的道。   佛度五個比丘,示相轉,第一個開悟的是憍陳如,他是善根成熟的人,一悟,即修即證,悟了理就修道證了阿羅漢。示相轉,只有其中一個人得道,還有四個人未得道,再說第二轉。   第二、勸行轉:「此是苦,汝應知。」佛說世間法都是苦果,你應知道。「此是集,汝應斷。」苦果是由煩惱招感來的,你不應該起煩惱再造業,應該把煩惱斷掉。「此是滅,汝應證。」寂滅是不生不滅之法,你應當證得。「此是道,汝應修。」要證得寂滅之果,你應該修三十七道品。第二勸行轉,又有二個人開悟得道,佛再說第三轉。   第三、佛證轉:釋迦佛拿自己作證明,「此是苦,我已知。」世間法的苦果,我已經知道。「此是集,我已斷。」貪瞋癡煩惱三惡業,我都已經斷掉。「此是滅,我已證。」寂滅之道,我已證得。「此是道,我已修。」三十七道品我已經修,我是過來人,而且得了道。第三佛證轉,最後二人又得道,把這五個比丘都度成阿羅漢。這時候世間才三寶具足,悉達多太子成佛,是佛寶;佛說的四諦法門,是法寶;五比丘都得道出家,是僧寶。   這是講聲聞乘法,苦、集、滅、道,把它總結起來,就是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第一、知苦,你不知道苦,沒有學到佛法。第二、斷集,你不發心斷煩惱,也沒有學到佛法。第三、慕滅,你要仰慕寂滅之果,好發心修道。第四、修道,你不修道,只有仰慕寂滅,也沒有用。   再講到我們念佛,一定知道世間法是苦的,苦是由煩惱來的,所以要斷煩惱,就得修道。聲聞乘的三十七道品,我們不容易修,所以釋迦佛開一個殊勝方便法門,你念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煩惱就能斷盡,道也能修好,苦也了脫,寂滅自然證得。 四、緣覺乘法   接著講緣覺乘法,梵語辟支佛,翻成中國話叫緣覺,「辟支」是緣,「佛」是覺。緣覺是觀想十二因緣法而覺悟。   緣覺與聲聞有何不同呢?二種都是小乘聖人,聲聞是小乘人中的鈍根人,所以分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證得四果才能了生死,出三界。緣覺是利根人,一悟道就了生死,出三界,所以緣覺不分四果。聲聞修四諦法門,觀想人身的苦果,是由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這兩種煩惱招感來的。緣覺高深一步,觀想到見惑、思惑這兩種煩惱,是由無明來的。無明就是無始以來的煩惱,因此緣覺觀想到十二因緣法而覺悟。   十二因緣,亦名緣起,亦名緣生,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種。這十二個法為何叫因緣呢?因為第一個法是因,第二個法是助緣,第二個法是第三個法的因,第三個法是第二個法的助緣,謂之因緣,這樣三世因果不斷。   第一、無明:分三界以內的無明,三界以外的無明。緣覺雖然是利根,觀想到無明是生死的本因,但是他觀想到的是三界以內的無明。下面有十二種法,都是以無明為因。誰是無明的因呢?沒有比無明再前了,無明叫無始,無始就是沒有個開始,往前推不出個頭來,叫無明。   第二、行:由第一個「無明」,攀緣到第二個「行」。行是行動,就是造業,由無明這個煩惱,就造業,叫行。   第三、識:由第二個「行」,緣到第三個「識」。人是由過去無明緣行造的業,就來投胎。最初投入母胎的那個神識,叫識。   第四、名色:由第三個「識」,緣第四個「名色」。名色,就是投到母胎裡面有心、有身體,「名」指心,心是無形無相的法,所以只有其名。「色」是投入母親肚子裡生了一個胎,就有了色法身體,合起來叫名色。   第五、六入:由第四個「名色」,緣第五個「六入」。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受了胎,六根在母親肚子裡已經長成了,叫六入。   第六、觸:由第五個「六入」,緣第六個「觸」。小孩子懷胎十個月圓滿出生了,由一歲、二歲、三歲到四歲為止,這時候小孩子只知道接觸外境,但是還分不太清楚哪一個境界是受苦的境界?哪一個境界是受樂的境界?所以叫觸。   第七、受:由第六個「觸」,緣第七個「受」。受有領納外境的功能,由五、六歲的小孩越長越大,長到十二、十三歲為止,他就能領受外面的苦樂境界,所以叫受。   第八、愛:由第七個「受」,緣第八個「愛」。小孩從十五歲以後到十八、九歲,知識越來越加強,感情越來越豐富,他就生了愛著之心,苦的境界他不要,對於樂的境界愛染不捨,所以叫愛。   第九、取:由第八個「愛」,緣第九個「取」。取,是要取得,因為他愛就要取為己有,比方從二十歲以後,男的愛女的,他要把女的娶過來;女的愛男的,她要嫁給男的。愛一切物品、錢財,由愛而取,要取為己有,所以叫取。   第十、有:由第九個「取」,緣第十個「有」。有,就是他要取為己有,要行動;一發生行動,造了業就有了生、死,所以叫有。   第十一、生:由第十個「有」,緣第十一個「生」。你今生造了業,來生一定來受生,所以叫生。   第十二、老死:由第十一個「生」,緣第十二個「老死」。有了生,一定要老、要死,所以叫老死。   緣覺人觀察到十二因緣,由過去的「無明」緣「行」二個因緣,是過去世的因。   現在從最初投胎的識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所以「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個法是現在世的果。   「愛」緣「取」,是現在的惑,等於過去的無明一樣。因為世間法本來沒有可愛的,他要認為可愛。既然沒有可愛的,一切世間法本來是空的,他要取為己「有」,這就是起了迷惑,不應當愛而愛,不應當取而取,迷惑就造了業,因此「愛」、「取」、「有」這三個就是現在世的因。   由現在世的因,接未來世的果,由「愛」、「取」、「有」這三個因緣,就有了未來世的「生」;有了未來世的「生」,就有了未來世的「老」、「死」。「生」、「老」、「死」,就是來生來世的果。由這十二個因緣,而流轉生死,三世不絕。   緣覺人觀想到十二因緣,流轉生死,怎樣能了生脫死呢?他要還滅,「還」是回還回來,把十二因緣「滅」掉,就了生脫死,這叫由流轉再觀想到還滅。還滅,他想到十二因緣的生死,由無明為本因,所以要了生脫死,先滅無明。「無明滅則行滅」,沒有無明,不起惑就不去行動、不造業了。過去這二個因沒有了,誰來投胎呢?所以「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先把無明滅掉,往下一個一個統統滅掉,十二因緣統統滅掉沒有了,他就了生脫死,證得緣覺。本來無名緣行,流轉下來,把它還回去,從根本上把無名滅掉,十二因緣就沒有了。這是講緣覺乘法,是觀想十二因緣而覺悟的。   再講到我們用功修行上,講十二因緣,過去的無明緣行,我們作不了主,那是前生前世,多生多劫的事,我們沒有辦法。今生今世,由最初一念投胎到出胎,我們也作不了主,它是由過去的因,得現在的果。 十二因緣 1 無明 過去世所作之因 2 行 3 識 現在世所受之果 4 名色 5 六入 6 觸 7 受 8 愛 現在世所作之因 9 取 10 有 11 生 未來世所受之果 12 老死   現在能作主的,我們要注意,就是愛、取、有這三個因緣,你不要動貪愛心。《圓覺經》上說:「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生死從哪裡來的呢?現世就是從愛心來的。世間法哪有可愛的?一愛就是迷惑,既然一切法皆是空的,沒有可愛的,你還取個什麼?比方你覺得錢財可愛,要取為己有。有了二萬,還想有三萬;有了一百萬,還想有一千萬;有了一千萬,還想有一億,沒有沒了,貪心越來越大。等你一口氣不來時,這些錢財能帶走嗎?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縱然讓你活到一百二十歲,壽命到了,你所貪愛、所取有的東西,都拿不走。你造了一身的業,跟隨著你來生來世受報,這個地方要覺悟。   再講到我們念佛的十二因緣,緣覺的觀想要還滅。先滅無明是生死的根本,無明滅了,下面的十一個因緣都滅了,生死了脫了。但是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想了生脫死,要滅除無明,不是容易的事。所以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個大願,接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生死。釋迦佛看到這個大的利益,告訴我們有這個殊勝的方便法門,只要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無明自然滅掉,十二因緣自然滅掉,生死自然了脫。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要好好地念,要念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成功。 五、菩薩乘法   接著講菩薩乘法,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略譯菩薩,翻成中國話叫覺有情。「覺」是佛的覺道,「有情」是一切眾生。   五乘法,人乘法,想來生轉人;天乘法,想來生生天,都是自已得利益。聲聞乘法、緣覺乘法,觀察到三界以內生死之苦,要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也沒有想到度眾生,所以前面四種都是屬於自利的法門,所以叫小乘法。   菩薩乘法,則屬於利他法門,修行用功跟前面四種一樣,不同的是菩薩是為度眾生修行,發心不同,按現在說,就是出發點不同。人乘法,修五戒;天乘法,修十善;聲聞乘法,修四諦法;緣覺乘法,修十二因緣法。菩薩乘法,修六度法門,「六」是六種法,「度」是度脫煩惱。依著這六種法門來修行,不僅能度脫六種煩惱成就菩薩道,也能使一切眾生成佛。   這是佛有大智慧,他觀察眾生的煩惱無量無邊,但是有六種煩惱最障礙佛道,所以就定出來這六種法門。等於一個名醫,檢查出來眾生身體上有這六種病最嚴重,就應病予藥,先把這六種病治好,其他的病也就隨著痊癒。   六度法門:   第一、布施,度慳貪。布施是個法門,布施法門能度脫慳貪煩惱。眾生的煩惱很多,以貪、瞋、癡三種為根本,一切煩惱都是由這三種生出來的,所以叫根本煩惱。第一個貪煩惱,是根本中的根本,你想成佛,非得把貪煩惱斷掉;你想度眾生,得度化眾生斷掉貪煩惱。所以貪煩惱上面加一個慳字,叫慳貪煩惱。「慳」是慳吝不捨,自己有了錢財,不肯捨給別人。「貪」是貪圖,不但自己的錢財,不肯捨給別人,別人的錢財還要貪圖為己有,所以貪煩惱比慳煩惱更重。   布施,布是普遍,施是施捨,你要把自己的錢財,普遍的施捨給一切眾生。或許你會問:「世間這麼多人,我怎麼有那麼多錢財,普遍布施呢?」發心是這樣發,你有多少錢財,布施多少錢財。發心要平等,不要揀擇,布施給姓張的,不布施給姓李的。菩薩心是普遍、平等布施,就是你布施錢財的時候,要隨力隨分。人家的錢財我不貪圖,自己的錢財還要捨出去,所以布施度了慳煩惱,也度了貪煩惱。   釋迦佛給我們揀擇貪煩惱有五種:財、色、名、食、睡。你要是動了這五種貪心造了業,就要墮地獄。所謂: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墮地獄是貪圖這五種墮下去的。按生死的根本是色,色是指男女之色,淫欲是生死的根本。但是五欲為什麼把財列為第一呢?因為錢財是資生之具,資養生命的東西,離開錢財,簡直不能活著,所以貪財的心比貪色的心還普遍。所以斷煩惱,要先斷貪財的煩惱,這樣就應病下藥,把慳貪病對治掉了。   問:要錢財多,才可以布施給別人,我的錢財還不夠自己用,怎麼能行菩薩道呢?   答:這是你要先發心,有了錢財,就要布施;如果沒有發這個心,錢財越多越慳貪。比方這個道場要裝佛像需要錢,你的錢財雖然不寬裕,買菜可以節省一點,出幾個錢隨喜功德。不發心的人,縱然有新台幣一千萬、二千萬,甚至財產上億,他一文錢也不出。你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如何修行。   道源還沒出家的時候,看見一個討飯的老太太,在我的家鄉平常都吃饅頭。老太太來討飯時,大家都給她一個饅頭,每討一家給一個饅頭。這個老太太食量很小,吃一個饅頭就飽了,她討了二個饅頭,就把多的一個給別的討飯的人,大家都說老太太是個好人。後來我學佛以後,懂得菩薩道,才知道這個老太太就是在行布施法門。   第二、持戒,度毀犯。我們眾生愚癡成性,什麼是惡法?什麼是善法?揀擇不清楚;釋迦佛有大智慧,他給我們揀擇清楚,你要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先不要做殺、盜、淫、妄四種惡法。不管是否受戒,你做了四種惡法就要墮地獄,因為這四種是性罪,本性是惡法,它是順我們眾生的煩惱性,多生多劫都有這種習氣。   ︵一︶、殺生害命:一個小孩子看到地上爬過來一隻小動物,那隻小動物並沒有害他,他走過去一腳就把牠踩死,這都是順煩惱性,前生帶來的殺生習氣。   ︵二︶、偷盜財物:一個人如果沒有飯吃做賊,可以原諒他。其實不然,他有飯吃,也偷東西。所以偷盜財物,也是多生多劫帶來的習氣。因為偷屬於貪煩惱,凡夫有佔便宜的心,總想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所以犯偷盜戒。   ︵三︶、邪淫男女,在家弟子可以結婚,正淫不戒,但是除了正式夫妻之外,干犯男女,都犯邪淫。他為什麼要犯邪淫呢?因為淫欲是生死的根本,也是多生多劫的習氣,男的愛女的,女的愛男的,就犯邪淫戒。   ︵四︶、妄語騙人,按戒律犯大妄語,以凡濫聖,不能通懺悔;小妄語,口與心違,可以通懺悔。但是我們犯大妄語的機會很少,都是犯小妄語,這也是無始劫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就說出謊言騙人。   你看國內社會新聞,或者世界的大新聞,所做的都是殺、盜、淫、妄四種惡業。殺、盜、淫、妄是四根本戒,在家弟子還有六重、二十八輕的菩薩戒,也是以這四種為根本;出家弟子比丘、比丘尼戒,也是以殺、盜、淫、妄這四種為根本戒。   第二持戒度毀犯,毀犯是毀犯戒律,你能發一個持戒的心,不但四根本戒不犯,一切戒律都不犯,那你決定能成佛,也能度一切眾生,用持戒度法門,這就是行菩薩道。再講到你貪財的心不斷,一天到晚想錢,到臨命終時,錢財把你掛礙住了,不能生西方;所以你要生西方得持戒,你天天做殺、盜、淫、妄的惡業,怎麼能生到西方呢?所以念佛要布施,也要持戒。   第三、忍辱,度瞋恚。瞋是瞋恨,恚是恚怒,就是動瞋恨心發脾氣。貪瞋癡三個根本煩惱,要是講生死的根本,貪煩惱是根本的根本,但是比較起來,瞋恨煩惱的勢力最大。因為瞋恨煩惱一起來,它會把功德破壞,所謂:「瞋恚火能燒功德林」,我們做一件功德,等於種了一棵樹,做的功德很多,就成了一片功德林,但是瞋恚一起來,像火一樣,它能燒功德林。修行用功,瞋恨煩惱要嚴格防護,因為貪煩惱起來很慢,還能控制住;瞋恨心一起來,像猛火一下就燒起來,沒有時間讓你去控制它。   那麼怎樣能降伏瞋恚煩惱呢?用忍辱法門,忍是一個功夫,辱是一個境界。侮辱的境界叫逆境,就是不順的境界。對方來一個人,他對不起你,嫉妒、障礙你,甚至當面罵你、打你,這侮辱你的境界現前,一般人要報復他,心裡想:「你會嫉妒,我不會嫉妒嗎?」「你會罵人,我不會罵嗎?」「你會打人,我不會打嗎?」這樣起報復心,是普通的凡夫,不是談修行要斷煩惱的人,因為你跟人家對罵、對打,還能用功嗎?所以辱境現前,忍耐就是你的功夫。辱境的功夫,最高的理論,一切皆空,他侮辱我,我相本空,他侮辱誰呢?根本就沒有一個我,他罵誰、打誰?我相空了,人相也空了。對著我,才有人相,既然沒有我,侮辱我的人也是空的,總名字就是眾生相空,這是最高的理論。但是說很簡單,我們用功不到這個地方,我相空不了,人相也空不了,還是要動瞋恚心,怎麼辦呢?還有一種方便的方法,把自己的身份提高,你心裡作觀想:「我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不能跟眾生一樣的見識。」侮辱我的人不瞭解佛法,好像一個小孩,小孩罵我二句,我能跟小孩對罵嗎?小孩打我二下,我能跟小孩對打嗎?你把自己的身份提高,就容易忍耐。   第四、精進,度懈怠。懈怠叫懶惰,也叫放逸。我們眾生對身心之相執著得很厲害,身體稍微有一點累,就不願意再用功了;心裡稍微覺得不舒服,就不願意再用功了。你要曉得懈怠屬於煩惱,非勇猛精進,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行不好,怎麼能成佛呢?所以一定要把懈怠煩惱對治掉,菩薩道才能行圓滿。   我們晚課做完,要念普賢菩薩的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要這樣作觀想:今天已經過去了,生命隨著減少一天,再也找不回來了。恐怕我們觀想不來,再說一個譬喻,「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們生命的減少,像養在水池裡的魚,池裡的水一天一天減少,這有什麼快樂呢?下面再警眾一聲:「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你們不可以懈怠,要好像頭髮失了火那樣的精進,因為頭髮著了火,能不趕快滅火嗎?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你觀想今天過了一天,生命已經減少一天;縱然讓你活到一百二十歲,生命還是一天一天的減少,生命是無常之法,不會永久常駐世間,所以要勇猛精進。   警眾偈前面四句先說法後說譬喻,「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是說法;「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是說譬喻。後面四句先說譬喻後說法,「當勤精進,如救頭然」,是說譬喻;「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是說法。   我們行菩薩道,要說法度眾生,你看釋迦佛成了佛就說法度眾生,有人說:「我沒說法,是因為佛法難懂,自己不懂,怎麼說法度眾生呢?」這就要問你自己,是不是精進地學?從小學開始讀書,一直到大學畢業要十六年。你再沒有智慧,要是天天學佛法,學十六年還不會講嗎?結果從年輕就學佛,到頭髮白了還不會講,為什麼呢?因為沒有精進,一天推過一天,一年推過一年。   再說到我們念佛需要忍辱,諸位都是在家信徒,家庭裡不見得全家都信佛。你要來念佛,家人不高興,說一些不好聽的話,給你一個侮辱,你不能忍,佛不要念了。你到念佛堂裡來,應該都是好人,但也是凡夫。碰巧有一位說話不順你的耳朵,覺得念佛堂裡也不清淨,不要來了,這都是不能忍辱,就要發脾氣,這樣念佛也念不好了。   弘法利生,弘全部的佛法,當然要時間。你是念佛的,學講一部《阿彌陀經》容易。你聽過《阿彌陀經》,一天只講一個半小時,七天就講完了。你要是一天到晚學,還學不會嗎?前面說:學佛經過十六年,《阿彌陀經》還是不會講,因為你根本沒有精進學,天天懈怠放逸。所以一定要弘法利生,一切眾生都等著你講《阿彌陀經》呢!你連《阿彌陀經》都不會講,不是對不起眾生嗎?   第五、禪定,度散亂。梵語禪那,翻成中國話叫靜慮。靜是靜下來,就是定的意思。但是靜下來用功,都要以禪定為基礎,因為我們無論修哪一種法門,先要把散亂心靜下來。古時候的大德把中國的定字帶上,這是梵華並舉,梵是梵語,華是華言,梵語與華言並舉起來,叫禪定。   禪定度散亂,因為散亂是修行用功最大的一個煩惱。你要用功修行,一起散亂心無論什麼功,統統修不好。散亂就是妄想,我們最初當凡夫妄想還單純,流轉生死的時間越長,妄想越多。你要是不用功,不知道什麼是妄想,一用功才知道什麼是妄想,而且越用功妄想越多,那真是打閒岔呢!   禪定是菩薩六度之一,不分宗派,只要你修大乘行門,都要用禪定行門的功夫。中國大乘佛法分八大宗派,其中有一個宗派禪宗,中國禪宗叫參禪,不是六度禪定的解釋。參是參究,就是你有了問題,不能解決,要起疑心參究這個問題,一旦忽然貫通,難懂的問題,你徹底瞭解了,這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禪宗在印度釋迦牟尼佛以後,第一代祖師是迦葉尊者,第二代祖師是阿難尊者,代代相傳,一直到第二十八祖是達摩祖師。因為達摩的法緣在中國,所以他在印度是禪宗的第二十八祖,到中國來就是禪宗的第一祖。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因為當時中國佛法不明白禪宗的道理,所以他講法沒人聽,就到河南省嵩山少林寺,面對著一塊大石頭打坐九年,叫面壁九年。這時候中國有一位慧可法師,到嵩山少林寺親近達摩祖師,但是達摩不說法只是打坐,慧可當他的侍者一直當了九年。有一天夜晚下大雪,雪越下越大,積高至腰那麼深。達摩祖師坐在那裡不覺得冷,但是慧可冷得受不了,自己生慚愧心,他心裡想:「自己為生死大事來親近師父,這麼多年沒有學到什麼法,下大雪冷得受不了,恨自己修行沒有成就。」於是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戒刀,把左手臂斬斷,這叫斷臂求法。起先是下大雪冷得受不了,這時候把手臂斬斷不冷了,卻疼得要死。慧可不得已求達摩祖師:「弟子心裡不安得很,求祖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看到弘法的機緣成熟,就開口說法:「將心來,與汝安。」「將」是拿來。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覓」是尋覓,「了」是究竟。我尋覓我的心,究竟不可得,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心。因為我們的心是個妄念,它沒有本體自性,怎麼能拿來給達摩祖師安。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我已經給你安好了。慧可聽到這句開示,忽然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接二祖的祖師位。講這個公案,是說明中國禪宗不是修禪定,叫參禪,參是參究,有了問題,追這個問題,就是拿這個功夫歷代傳下來,所以中國的禪宗叫參禪,不叫禪定。   菩薩乘法,六度禪定是定散亂,因為無論用什麼功夫,散亂心打閒岔,必須先得把散亂心定下來才能用功。修禪定,行住坐臥都可以定,坐著可以定,站著也可以定,睡覺也可以定,但是最初用功還是坐下來容易入定。但是坐下來修定,最打閒岔的是兩個煩惱:一個是昏沈,一個是散亂。散亂就是打妄想,多生多劫打成習慣,你不叫它打妄想,它要打妄想,甚至你不叫它打妄想,打得越厲害。好不容易用功把散亂對治下來,不打妄想,瞌睡來了。那麼禪定度散亂,怎麼沒有說度昏沈呢?因為你打瞌睡,還是屬於散亂,昏沈就包括在散亂裡面。所以你修禪定,可以把散亂、昏沈兩個煩惱對治掉。   修禪定,先要坐下來修,坐下來怎樣坐?盤腿怎樣盤?手印怎樣結?眼睛怎樣閉?鼻息怎樣調?都有一定的規矩。現在到了末法時代,懂得規矩的人太少,甚至把邪魔外道的方法,當成修定的方法,那真是害人。天台智者大師著了一本《小止觀》,如何調身、調息,說得很清楚。還著了一本《六妙門》,有六種修定的方法,都是不可思議的妙法。《小止觀》和《六妙門》出版時合印在一起,薄薄一本,先研究完《小止觀》,再研究《六妙門》,初機的人讀此書不會走錯路。調身、調息、調心調好了,接著你修六妙門,第一個妙門名叫數息觀,數鼻息怎麼叫妙呢?從一數到十,不數十一、十二。不數雙,數單。數單,先數出,不數入,就是入氣不算,只數出氣,默默地記數,從一數到十,一個來回的數,等你數清楚,散亂心對治掉了,同時不會起昏沈,所以叫妙門。   再說到我們念佛需要修禪定,你一邊念佛,一邊起散亂心,所以你初用功念佛的時候,自己覺得怎麼越念佛,妄想越多呢?你不知道是自己的功夫進步,因為你不念佛的時候,心時時在打妄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妄想?等你念佛了才觀照出來妄想,等於屋子過去沒有點燈,滿屋的垃圾自己看不見。等到打開電燈,才看見屋裡的垃圾真多,這不是你念佛了以後才增加的妄想,是你原來就有那麼多的妄想。那麼你還是用念佛來對治妄想,好不容易不打妄想了,瞌睡來了,你坐在那裡以為在念佛,實際在睡覺。所以以禪定為基礎,修到不打妄想,不起昏沈再念佛,那念一句就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第六、般若,度愚癡。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智慧。般若為什麼不翻成智慧呢?因為社會上的人講智慧,是指這個人很聰明,很有學問。佛法的智慧不是這樣解釋,過去的祖師翻譯經典有五種不翻,其中一種叫生善不翻。因為把般若翻成智慧,恐怕與社會上所稱的智慧相混淆,不僅使佛教的善法生不起來,還會起障礙。   世間法所稱的智慧,在佛教這種人叫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辯才的聰明。學佛法有八種障難,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比方社會上有學問的大學教授,到佛堂來聽講經的很少。因為認為來聽法師講經,會把他的身份貶低,堂堂一位大學教授,怎麼還來聽法師講經呢?所以這是世間的智慧生了障礙。辯才的聰明,更是障道因緣,你說的是正理,他偏要說歪理,他的嘴巴很流利,你講不過他,所以他永遠不會學佛法,這更是一種障礙。   佛教講的般若是度愚癡的,什麼叫做愚癡呢?在佛經上列出標準有二種:第一、不明因果,第二不知佛理,這兩種都叫愚癡人。   第一、不明因果:你要明白因果,不明白因果,就是愚癡。現在你開口說出因果二字,對方就要罵你迷信,他不曉得因果二字不容易瞭解。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翻譯到中國來的經文連註解算起來有二萬多卷,不出因果兩個字。如果與因果的道理不合,不是佛經,決定是外道經典。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乃至於最上乘的佛法,也是不出因果二個字,不要因為談因果報應,就以為是迷信,認為這個道理太淺了。你只要記住: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不出因果二字。   不明白因果,根本就不知道佛理,因果為什麼不容易瞭解?因為世間法的因果有三種,不明白三種因果,就不懂世間法的因果,反而認為講因果的人是迷信,不但自己生障礙,還要毀謗三寶。世間法的三種因果:一、現生報,二、來生報,三、多生報。現生報,是現世造的因,現世得了果報。比如現生做了好事,現生現世得了好報應,大家認為因果應該是這樣的報應,但是看到的卻不是這樣。比如有一種人在社會上做的都是善事,大家公認他是個好人,但是報應不好,甚至連生活都不容易維持,因此大家就不相信有現生報,不相信善因有善果。相反的,有一種人作惡多端,什麼壞事都做。然而卻發大財,生活很富裕,住豪宅,開名車。大家都公認這是個壞人,怎麼能享這麼大的福,哪裡有因果報應?因此認為因果報應是迷信。   佛教裡講現生報的因果,因就是種了種子,多半是前生前世種的善因、惡因,今生今世得善果、惡果。怎麼不說全部呢?因為有一部分的人,是現生種的因,現生就得報,但是多半都是前生種的因。這種世間法的因果,講起來很不容易懂,所以有人問:佛教裡講善因得善果,但是社會上公認的好人,怎麼遭大災大難呢?你答覆不出來。   因就是種種子,前生前世你當凡夫,再前生前世還是當凡夫,多生多劫以來都是當凡夫,因此你多生多劫以來種的因很複雜,不是單純的善因、惡因,有善因,也有惡因。而善因、惡因,就像拔河遊戲,一條繩子,二隊人馬,分在繩子兩邊拉扯,誰有力氣,誰把繩子拉過去。因果報應也是這樣,哪一個因強,先遭果報,這叫強者先牽,先把你牽過來。   這要推到他多生多劫就是個善人,造的善因很多,今生轉人依著他的習氣,再多做一切好事,那他怎麼沒有發財?因為他今生做了善事,種的種子還沒成熟,所以沒有發財。那他為什麼反而遭災難?這就是我們無量劫來就在當凡夫,造的業無量無邊。雖然他造的善因很多,但是現生這個惡種子,恰遇到因緣成熟了,所以忽然間遭到不可思議的橫禍。   這種人不學佛法很危險,不但別人不相信因果報應,連他自己心裡也懷疑:「我今生盡做好事,怎麼連生活都維持不住,有什麼因果報應呢?」所以他今生做善事會退了心。要是這種人他明白佛理,不會懷疑,心裡想:「做善事是我應該做的,因為我前生培的福報太少,今生生活才困難,我今生盡量的培福報,就算來生再轉人,一定比今生好。」所以明白了因果報應之理的人,絕對不會生退心。   前面說的還有一種,社會上公認他是壞人,但是他很發財,生活很寬裕,大家心裡想:「這個人這麼壞,生活怎麼過得這樣好,哪有因果報應呢?」按佛理講,就是他多生多劫來就是個惡人,種的多是些惡的種子,忽然間做了一件大善事,功德大,種子強,轉人的功德先成熟。但是因為他本來就是個惡人,惡的習氣太大,任運自然今生繼續作惡。但是因為他前生做了那件大善事,今生應該享福報,大家都看見了。那麼他在作惡,怎麼沒有遭惡報呢?因為他造惡的種子還沒有成熟,所以他能有高等的生活享受。   以上是說做善事的人,過不好的生活;做惡事的人,卻過好的生活,這種道理很不容易瞭解。   講到現生的因果因為很複雜,不是幾句話可以講清楚。我們學佛法要誠實的相信因果,不管生活好過、不好過,要推到前生前世的果報。所以要是好過,生活越來越順利,那是自己前生前世做了好事,應該得的果報,不要放逸,要上供三寶,下救眾生。得到不好的果報,那是自己前生前世培的福報不夠,自己要安心忍受。   再講到我們念佛,《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可以少」就是一定要多。「善根」是念佛,屬於因;「福德」是六度萬行,屬於緣。你們每天好好地多念佛,就是多種善根為因;隨自己的力量,多做六度萬行,能做到的就做,多培福德就是緣。那麼善根的因多了,福德的緣多了,一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講因果報應,佛曾說三世因果偈:「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欲知前世因」,你想要知道前世造的是什麼因?「今生受者是」,看你今生受的果報如何?你今生受的果報好,那是前世造的因好;你今生受的果報不好,那是前世造的因不好,所以你今生受的果報,就是前世造的因。「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想要知道來生受什麼果報?看你今生造的什麼業,就是來生的果。你今生造善業,來生一定得善果;你今生造惡業,來生一定得惡果。所以你想知道來生的果報,看你今生造的什麼業就知道了。   大家不相信因果報應,因為善人沒有得到善報,惡人沒有得到惡報。你瞭解三世因果偈,就明白這個道理。善人為什麼沒有得到善報,生活那樣困難呢?善人今生生活的困難,是他前生沒有造好的因,所以今生得不到好的享受。惡人為什麼沒有得到惡報?因為他前生作的因好,今生享受的是前生的因。那麼他後世的果報一定受苦,因為他今生不做善事,盡造些惡業,所以惡人沒有得到惡報,是因果還沒有成熟,他今生造的惡因,來生決定不得好報。   要相信三世因果,絲毫不會錯誤,但是果報有快有慢,分三種,第一、現世報,你今生做的善業,今生就得好果報;你今生造的惡業,今生就得惡的果報。第二、來生報,你今生做的善、做的惡,到來生才能得報。第三、多生報,你今生做的善、做的惡,到多生多劫才會得果報。造因也就是造業,你造了業因,一定要受果報。   所以佛又說造業必報的偈:「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假使百千劫」,多生多劫,時間長遠,百千劫的長久,就是說不是現生報,也不是來生報,而要多生多劫才報,但是一定要報的。「所作業不亡」,儘管時間長,你所造的業不會滅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沒有報,是因緣沒有遇會;一旦因緣遇會,你造的善業,一定得善報;造的惡業,一定得惡報,決定不會不報。   因緣沒有遇會,果報不能報,舉個公案,有一個安世高法師,出家之前是安息國的太子,他本來應該接國王位,因為他善根深厚,發心出家,把國王之位讓給他叔叔。他出家後精進辦道,斷了煩惱,得了神通,觀察到他弘法的因緣在中國,就想到中國來弘法。但是安世高在中國曾欠兩條命債,因為他人在安息國,所欠的命債,債主找不到他還債。   安世高心裡想:他要來中國講經弘法,要是所欠的命債遇到了,被欠命債的人來把他殺死了,信徒認為這位大法師怎麼被人殺掉了?會有兩種負面觀感:「第一、不相信因果報應,法師天天講經說法,怎麼被人家殺掉了?第二、懷疑這個法師一定做了大的惡事,不然怎麼遭此惡報?」顧慮會遭到這樣誹謗,所以成了他來中國弘法的障礙。   安世高知道兩條命債都在廣東,於是還沒來中國弘法之前,就先來廣東還完這命債。因為他得了道,對於生死能夠自在,所以到廣東來找欠命債的人。第一個人是多生多劫安世高欠他的命債,今生一見面,就是冤仇,不必講什麼道理就把安世高殺死。安世高被殺死了,又回到安息國轉生,等長到二十多歲,再來廣東找另一個欠命債的人。這個人看見安世高,好像以前認識過。安世高說明他就是以前欠命債的人,今天誠心來還命債。對方瞭解來意,一番寒暄之後,就邀他先到廣州街上逛逛,剛好碰到一個賣柴的人,從山上挑了一擔木柴來街上賣。因為人潮很多非常擁擠,賣柴的人把前面一捆木柴掉了,就把扁擔倒翻過來。因為翻過來的力量很強,正好打到安世高頭上,就把安世高打死了。賣柴的人被官府抓去衙門問罪,後來官府查明這不是蓄意殺人,所以被判無罪。   安世高把二條命債還清,又回到安息國去轉生,到第三世來中國弘揚佛法,才沒有障礙。這個公案說明為什麼造了業,多生多劫才報,因為需要因緣遇會。安世高有神通,才能來中國還債;如果沒有神通,不曉得要多久才能還,足見因果報應決定不會錯誤。   前面講到因果報應,一般社會上的人都希望能現生報。為什麼不都現生報?因為今生造的善業、惡業,力量不夠強,今生的果報不成熟不能報,非等到來生不行。   再說一個現生轉短命為長命的公案,有一個小孩出生後給人算命,說他很短的壽命就會死。於是他的父母就把他送去跟一個老和尚出家。父母跟老和尚說:「孩子的命運不好,不能長壽,所以送來跟老和尚出家,看壽命能否延長?」這位老和尚是得道高僧,比算命的看得還準,他知道這個小孩最長活到十二歲,老和尚想:「父母既然相信佛法,願意讓小孩來出家,修行幾年,不但可以種善根,來生來世壽命也可以延長。」於是收小孩子為徒弟,出家時這個小孩才七歲,在寺院住了幾年,老和尚知道這位小沙彌的壽命只剩七天,想讓小沙彌回家往生,讓父母能看見最後一面,心裡可以得到安慰。於是老和尚叫小沙彌帶些東西回家省親,並且要住七天,到第八天再回寺廟。小沙彌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下大雨,雨水從山坡上沖下來,導致溪水快速上漲,溪的中間有個土堆比水面高,這些螞蟻倉皇逃命,一直往土堆上爬,因此土堆上爬滿了螞蟻。小沙彌看見螞蟻沒有地方逃命很著急,他看溪水並不是很寬,於是檢一枝乾樹枝搭到土堆上,像搭一座橋,螞蟻就順著乾樹枝爬上岸來。小沙彌看見很高興,於是再檢樹枝搭很多座橋,很短的時間讓全部螞蟻順利逃命,就高興地回俗家了。到第八天小沙彌回到寺廟,老和尚看到小沙彌並沒死,覺得很驚訝,再看他的相貌,已經轉為長壽相。為瞭解原因,老和尚就入定觀察:原來小沙彌救了幾十萬隻螞蟻的命,現生就轉成長壽報。   再說到我們念佛的人,決定要相信三世因果報應。我們命運不好,是前生種的因不好,要忍受;我們命運好,是前生種的因好,不可以放逸,錢財多要多做功德。總之,我們念佛的人,無論命運好或不好,信心不可動搖,釋迦佛說的因果決定不會錯誤。   前面講到三世因果,造善業得善報,造惡業得惡報。對於不學佛法,凡夫的肉眼來講,不相信造了業,要遭果報,因為業無形無相看不見。但是對於聖人,業還是有形相的,如果造的業沒有形相,諸佛菩薩乃至阿羅漢有了神通,怎麼都能看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報紙上有一則新聞,軍事家發明一種紫外線照相機,可以偵察敵方飛機的行蹤。只要派飛機到敵方機場上空,用紫外線照相機拍照,五個小時以內有多少飛機起落,都可以照得清清楚楚。由此,我們可以拿來證明:「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的道理。科技進步永無止盡,或許將來凡起飛過的飛機的痕跡,都能照得出來,足見業是不會抹滅的。社會上的人不信因果,是不明佛理。我們佛弟子一定要相信佛說的話,要多信因果,絲毫不可以粗心大意。不要以為有人作了惡業沒有遭報,就不信因果,那是因緣還沒遇會。你以為造業沒有果報,是自己騙自己,等果報臨頭後悔已經晚了。前面講過,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不出因果二字。你不信因果,等於全部佛法都不相信。   再把因果二字,對照一下五乘法。你想來生轉人,一定得持五戒,五戒是成人的因;你想來生生天,一定要修十善,十善是生天的因;你想成阿羅漢,一定要修四諦法,四諦法是成阿羅漢的因;你想成辟支佛,一定要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成辟支佛的因;你想成大乘的菩薩,一定要修六度,六度法門是大乘菩薩的因。   我們再拿佛法跟外道對照一下,外道不明白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比方耶穌教想生天,並不知道天的境界,籠統就說有一個天,叫天國,至於天國什麼樣子,耶穌沒有說清楚。又怎樣能生天國?耶穌教說:信則得救。只要你信仰上帝耶穌,就能生天國。   但是天在佛經上講分三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色界天有十八層,無色界天有四層,三界共有二十八層天。每一層天什麼境界,說得很清楚。比方《地藏經》世尊在忉利天說法,忉利天是在欲界第二層天,也叫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境界很美麗,你願意生天,是個好地方。按佛教講,願意生天,單有信仰心不夠,所以佛經上說:你要生欲界天,要修十種善法;要生色界天,要修四禪;要生無色界天,要修八定。種什麼因,才能得什麼果,因跟果不對,果是得不到的。   再拿因果講到我們念佛法門上,以前講過,念佛有三種綱要:信、願、行。第一、要發信仰心,要相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這跟耶穌教的道理一樣,信有個天國,我要生天國;相信有個極樂世界,就生極樂世界。但是單一個信不夠,還要發願,因為光信不發願,怎麼去西方呢?發了願,你得修行,沒有修行光相信、發願,怎麼能去西方呢?比方我們現在相信美國是個好地方,這是有了信。有了信你還得願意去,有了願你不買機票搭飛機去,能到美國嗎?買飛機票搭飛機去,就是到美國的行門。   所以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三種綱要,缺一不可。信、願、行三法,是生西方的因;生到極樂世界,是證得果,如是因,如是果。信、願、行三個因要是不真實,你西方生不去。所以古人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是我們的心。「迂」是繞道,「曲」是彎曲。就是你的心要是不真實,你想證得果報,路程很彎曲,要走遠路。   以前曾經講過:「願生西方,願離娑婆。」你願生到西方,還得願離娑婆。你要是一方面念佛求生西方,一方面貪念五欲之樂,念佛的因地不真,結果生不了西方。或者都是佛法,你一方面念佛求生西方,一方面聽人家說參禪,當下可以開悟;或者聽人家說修密宗,即生可以成佛;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又想參禪,又想修密,那麼你念佛生不了西方。這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信、願、行三法是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因地要真實相信念佛法門;發願生西方,要真實發願;行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要真實地念。因地信、願、行三法都真了,不會招迂曲之果,決定能生西方。   菩薩乘法講六度法門,已經講到般若度愚癡,前面說愚癡有二種,第一種、不明因果,第二種、不知佛理。第一種、不明因果已經講過了,接著講第二種、不知佛理。不知佛理的人有三種:   第一種、因未曾聞故不知:因為他沒有聽過佛理,就是社會上一般人,從來沒有聽過經,或看過經,他怎麼知道佛理呢?所以第一種人不知佛理。   第二種、因淺解故不知:佛理很深,他雖然聽過經,或者看過經,因為淺解,還是不知佛理。怎麼淺解呢?佛經上講的理,不是談空,就是談有。他聽見佛經上講的空,以為空就是沒有了;他聽見佛經上講的有,以為有就是凡夫知道的有。但是他知道的有,不是佛經上講的有;他知道的空,也不是佛經上講的空,所以因淺解故不知。   第三種、因狂解故不知:這種人有聰明智慧,但是不起正知見,他聽到人家講經,或者自己看大乘經都是談空的,講到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些道理他認為懂了,於是像得了神經病,發了一種狂解,實際沒有瞭解佛理。   為什麼「下無眾生可度」?他不知道大乘經講到深理,眾生性本來空的。像《金剛經》上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把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度成佛了,怎麼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一種道理,因為眾生性本來空,哪有眾生可度呢?第二種道理,眾生本來具有佛性,本來就是佛。你把眾生的煩惱破除掉,佛性現前,他成了佛,佛性不是你給他的,所以下無眾生可度。   為什麼「上無佛道可成」?一切名相皆是對待生起的,因為對著眾生說佛,有眾生,才有佛。既然下無眾生可度,因為眾生性空了,沒有可度的眾生,用不著對待的假名字,佛的名詞也是個假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眾生相是虛妄的,佛的相也是虛妄的,因為眾生與佛,都是對待生起的,眾生空了,佛也不能存在。已經沒有對待的眾生,連佛的名字也生不出來了,所以上無佛道可成。這跟眾生本來具有佛性,本來就是佛,一樣的道理。既然佛性本來具有,雖然流轉生死,眾生佛性無欠無缺。修行不是修佛道,是斷煩惱、破無明。你把煩惱斷盡,無明破除,佛性現前了,本來就是現成的佛道,哪有佛道可成呢?   大乘經上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是講眾生份上,有煩惱是生死之因,因為有煩惱才流轉生死,生死是煩惱之果。按佛證的果有兩種:一種菩提果,一種涅槃果。成了佛智慧現前,智慧果就是菩提果。他證得實相之理了,實相之理就是涅槃果。佛果只有一個,按能證的智慧說,叫菩提果;按所證的理體說,叫涅槃果。   為什麼「煩惱即菩提」?因為斷了煩惱,才生出來菩提果。煩惱從哪裡來?煩惱從因緣生的,本來沒有本體,沒有自性,等你煩惱斷掉成佛了,你觀到煩惱之性本來是空的,當下不就是菩提嗎?   為什麼「生死即涅槃」?因為有了煩惱,才結生死之果,煩惱既然性空,生死之性也空啊!你觀到生死之性是空的,當下不就是涅槃嗎?   修大乘法門,先要瞭解這些道理,依著瞭解的道理再腳踏實地去修行,才能證得佛果。證得佛果,才知道煩惱性空,煩惱即菩提;才知道生死性空,生死即涅槃。佛經上有說一個譬喻:「菩薩修行,等於夢渡大河。」菩薩夢見前面有一條大河,要到對岸需要渡船。在船上你要努力地划,船才能往前走。努力再努力,精進再精進,等過了河上岸,夢醒了,本來沒有河,哪有船呢?本來沒有船,你上什麼岸呢?所以到你成佛,煩惱、生死,如幻如化;菩提、涅槃,也如幻如化,這是講夢醒了以後成佛的境界。   成佛以後的境界,跟有煩惱、有生死的眾生說,作什麼呢?叫我們明白佛理。因為佛經等於地理圖,你要到達目的地,得走這一段路程,從哪裡是起點,中間要經過哪些地方,才能到達目的地。佛經是要我們明白道理,依著道理去修行才能成佛。懂理是成佛之因,你不明白理,怎麼修行也成不了佛。   發狂解的人有點智慧,不起正知見,他認為懂了佛經上最深的道理,但是不修行。你問他:「為什麼不修行呢?」他反過來問你:「修行做什麼用?」你回答:「修行是要斷煩惱、了生死啊!」他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有什麼煩惱可斷?有什麼生死可了?」所以他不要修行。你說:「修行用功是要成佛,你現在要行菩薩道,說法度眾生。」他不要說法度眾生,也不要成佛道,因為他說佛經上講:「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既然沒有佛道可成,去度眾生做什麼?   前面講不知道佛理有這三種人,什麼是佛理呢?就是世尊親證的諸法實相。所謂「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相沒有個相,因為《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真實之相,不是虛妄之相,但是真實之相無相可得,實相是真實之理,叫實相妙理,有沒有呢?有,但是你拿來我看看?它要是個事相之法,有個事相,比如桌子、凳子。可是實相是個理體,哪裡有個東西拿出來給你看?所以理體是有,但理體不是個事相,所以叫「實相無相」。   「實相無不相」,很難解釋就在這裡,為什麼實相理體無不相?因為它隨著因緣能生出來一切諸法,一切凡夫法、聖人法,都是依著實相理體生出來的。   第一、能生出來一個佛,《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能夠觀到諸法實相即是非相,就是把諸法實相觀空了,證得法身如來,就是實相妙理。   第二、能生出來一切諸法,《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實相妙理遍於一切諸法,為一切諸法的本體。實相在哪裡呢?實相遍在一切法上。所以成佛證得法身,法身無相。無相怎麼有一個法身呢?因為法身遍一切處,所以叫「無不相」。   我們的本師世尊成佛親證實相妙理,他要說給眾生聽。但是諸佛以平等為性,眾生的根機以差別為性,要是直接說諸法實相,怎麼說眾生也聽不懂。所以佛得權巧方便,應機說法,廣開八萬四千法門,把它歸納起來有兩種法門,一種是空門,一種是有門。為什麼要說空呢?因為眾生執著有,佛才跟眾生說一切法空;因為眾生執著空,佛才跟眾生說一切法有。這是說明「實相無相、無不相」之理,無相,就是空;無不相,就是有。但是眾生執著成性,聽見佛說空,就執著佛法是空的;聽見佛說有,就執著佛法是有的,這樣眾生沒有瞭解佛說的空,是真空,就是「實相無相」;佛說的有,是妙有,就是「實相無不相」。《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變戲法變出來的,那是如幻有。認為佛說的有,就是眾生的有,這樣就隨著聽的法去執著,根本還是不瞭解佛法。聞見空,執著一個空;聞見有,就執著一個有。佛在《金剛經》曾經喝斥過:「不可執著法,不可執著非法。」你執著法,就執著了有;你執著非法,就執著了空。這都是淺解的人,不解佛法。   狂解的人不是執著有,是執著空。他聽說一切法空,認為沒有佛道可成,沒有眾生道可度,以為他懂了,偏到空那一方面。這種人叫「豁達空」,就是一切不在乎的性格,既然沒有煩惱可斷,沒有生死可了,沒有佛道可成,沒有眾生道可度,所以他不要修行。永嘉禪師證道歌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莽莽蕩蕩」,就是冒冒失失。「招殃禍」是要招災招難。豁達空的人,以為一切煩惱、生死都空了,菩提、涅槃也沒有了。他把因果都給撥掉,認為沒有因、沒有果。但是因果是天然的法律,不是你說沒有就沒有,你冒冒失失,胡作非為,是要招災招難的。   狂解的人認為一切皆空,他不修行持戒,但是他的煩惱並沒有空掉,他依著煩惱性做,愛喝酒就喝酒,愛吃肉就吃肉。你持戒,他說你著相,認為他喝酒吃肉不著相,他造了惡因,能結好果嗎?因果是天然的法律,不會饒他。   所以古來大德說:「寧教執有如須爾,不教著空如芥子。」這句大意是說:雖然不知道妙有之理,但是他相信因果,執著有沒有大錯。「寧教執有如須爾」,你寧可執有,執著得很厲害,像須爾山那麼大,因為你相信因果,不會走錯路。「不教著空如芥子。」「著」是執著,「芥子」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就是不教你執著一點點空,因為你把因果撥掉,將來要招殃招禍。   再講到我們念佛合這佛理,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阿彌陀經》說有,但是這個有,是妙有;妙有非有,即是真空。為什麼是真空呢?你念佛生到極樂世界,證得無生法忍之後,才知道阿彌陀佛就是我的自性,極樂世界就是我的唯心,這叫「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沒有個阿彌陀佛,唯心淨土沒有個極樂世界,這個空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西方還是有個阿彌陀佛,還是有個極樂世界。你瞭解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之理再去念佛,那生西方生得很快,而且都是上品上生。你不瞭解高深的道理不要緊,只相信《阿彌陀經》說: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你就念,念佛就執著有,不會錯因果,結果還是生到西方。   瞭解了空有不二的道理,你的般若智慧現前了,所以般若度愚癡,第一、度不明因果,第二、度不知佛理。所以這叫菩薩修行六度的最後一度,就是要求自己本來有的般若智慧現前,就把愚癡煩惱都度掉。   講到這裡,菩薩乘法講完,就是把五乘法講完了。 叁、一乘法   全部佛法的綱要,五乘法已經講完,接著講一乘法。   有人懷疑五乘法的菩薩乘法,就是最高乘。為什麼大乘菩薩乘法上面還有一乘法呢?先引兩本經證明:   一本是《金剛經》,在第十五分:「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大乘」,就是五乘法的菩薩乘;「最上乘」就是一乘法的菩薩。因為大乘有實教大乘、權教大乘。實教是真實之教,權教是權巧方便之教。五乘法的菩薩,是權教菩薩;一乘法的菩薩,是實教菩薩。   另一本請看《法華經》〈譬喻品〉裡面有詳細說明:三界沒有一天安定,猶如一棟失了火的大房子。有一個父親,生了很多小孩,有一天父親出外去了,小孩在大房子裡面玩耍,父親回來看見房子失火,不得了,就高聲喊叫:「房子失火了,小孩趕快出來!」可是小孩玩得正起勁,根本聽不懂什麼是火,照樣玩耍不肯出去。父親就權巧方便地說:「我給你們準備好羊車、鹿車、牛車,很好玩,你們快出來。」小孩一聽就跑出來向父親要車完。父親說的三種車,羊車,就是聲聞乘;鹿車,就是緣覺乘;牛車,就是菩薩乘。三界譬如一個火宅,五乘法的人乘法、天乘法,不能度眾生出三界,後面的三乘法能度眾生出三界。等眾生出了三界,佛再說一乘法,每個小孩給他一部大白牛車。經上證明菩薩乘上面還有大白牛車,就是一乘法。聲聞乘證得最高的果位,是阿羅漢;緣覺乘證得最高的果位,是辟支佛;菩薩乘證得最高的果位,是佛果。既然菩薩乘證得佛果,那一乘法的菩薩證得什麼果位呢?也是佛果,佛都是平等的,怎麼分高低不等?權教菩薩成的佛,是權巧方便假立的,還是菩薩位,不是真實的佛。實教菩薩成的佛,才是真實的佛。   為什麼有權巧方便假立的佛呢?《法華經》〈化城喻品〉上有明文,聲聞證得阿羅漢,緣覺證得辟支佛,是化城的位子;佛住的地方,才叫寶所。因為眾生擔心成一乘法的佛太遙遠,佛就給眾生權巧方便。成佛的路途,譬喻有五百由旬。佛說,你擔心路途太遙遠,不願意去,設個中途站,只要走三百由旬就可以得到最高的果位。等聲聞證得阿羅漢,緣覺證得辟支佛,佛再告訴他那只是中途站,不是終點站,距離寶所還有二百由旬,還要發大乘心,修大乘行。佛為接引二乘人,說權教大乘,因為二乘人心量小,嫌路途太遙遠不願意修,跟他說不遠了,前面就是大乘的佛果了,這叫權巧方便設立的佛。佛怎麼還有權巧方便設立的呢?那根本是個菩薩,不是佛位。以世間的學校做譬喻,好像小學有校長,初中有校長,高中也有校長,這等於三乘最高的果位。同樣是校長,最高的是大學校長。   聲聞、緣覺、菩薩,斷多少煩惱,證得什麼果位,一乘法,斷多少煩惱,證得什麼果位,請參考四教斷證圖、五教斷證圖,列了一個表很清楚。   四教,就是天台宗把釋迦如來說的一代時教,分成藏、通、別、圓四個教。藏教,是小乘教。通教,是通於小乘、通於大乘最淺的大乘教。別教,是別為菩薩說的大乘。通教、別教的菩薩,都屬於權教菩薩。圓教的菩薩,才屬於一乘法的實教菩薩。   五教,是華嚴宗把釋迦如來說的一代時教,分判為小、始、終、頓、圓五個教。小教,是小乘教。始教,是大乘的開始、初門。終教,是大乘的終點,都是講菩薩乘。頓教,頓超法門,因為這時候中國禪宗已經興盛起來,華嚴宗的祖師把禪宗列入頓教。再講到最高的圓教,是圓攝一切。前面終教,是大乘權教的終點;講到圓教,才是真實的終點。   圓教是一乘法,在哪一部經講的呢?翻譯到中國的佛經中,有兩部經:一部是《華嚴經》,一部是《法華經》,這叫一乘法,屬於圓教的經典。   天台宗把前面這兩部經再分判,認為《法華經》最圓,所以天台宗依著《法華經》修。天台宗怎麼修一乘法呢?以諸法實相為所觀之境,以空假中三觀為能觀之智。成佛證得諸法實相之境界,就是實相妙理。實相妙理上面冠上「諸法」二字,是因為實相遍於一切諸法,實相就在一切諸法上證得。諸法實相是天台宗修行要證得的最高境界,怎樣證得諸法實相?先修次第三觀,再修一心三觀。次第三觀,先修空觀,觀一切諸法皆空。一切諸法觀空了,再修假觀,眾生眼見一切諸法,怎麼會空掉?因為這一切諸法,皆是假名假相,如幻而有,這叫假觀。修成了假觀,再會歸中道修中觀,不偏於空,不偏於假,這叫次第三觀。次第三觀修成了,再把它圓融起來修一心三觀,修觀想是用一個心修的,修的即空即假即中,一心具足三觀。一心三觀修成功,就證得諸法實相,成了實教的佛,那才是真實的佛,這就證得一乘法。   華嚴宗比較兩種圓教經典,以《華嚴經》為最圓,所以華嚴宗依著《華嚴經》修。所觀之境,叫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的諸法實相,換個名字,本體是一個,都是一切諸法的本體。一真法界,無二謂之「一」,非妄謂之「真」。「法界」,諸法之界,融通諸法,就是唯一真實的法界,以此為所觀之境。要證得一真法界,要修華嚴三觀。   華嚴宗把一真法界,再分四個法界:   第一、事法界:「事」是事相,「界」是分限的意思。指我們凡夫的境界,人是人的相,物是物的相。比如桌子有桌子的相,凳子有凳子的相,事相不同。   第二、理法界:理是性,一切法的本性,叫理性,就是真如實相理體。   第三、理事無礙法界,這就是事與理不相妨礙,理與事不相妨礙。   第四、事事無礙法界,每一件事、每一件事都不相妨礙,統統是圓融無礙。   以華嚴三觀,為能觀之智,修華嚴三觀:   第一、修真空絕相觀:等於天台宗的空觀。空觀,不是虛空的空,不是斷滅空,是真空。修真空,能絕除一切事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虛妄之相,都把它斷絕了。修真空絕相觀,先觀一切諸法皆空,「真空」,把事相都空掉,顯出來真空理體;「絕相」,絕除一切事相,這叫真空絕相觀。   第二、修理事無礙觀:修真空絕相觀,證得真空理體,再去圓融那些事相。事相它能顯理,事不礙理;理能成事,理不礙事。修真空絕相觀,觀到真空現前的時候,就證得真空理體,再回頭來觀事相。這些假的事相,都是依著真空理體隨緣變出來的,所以要理不礙事,事不礙理,這叫理事無礙觀。   第三、修周遍含容觀:由理事無礙觀,再進一步觀想一切事相之法,隨拈一法,無非法界,每一個的事相之法,全體都是真理。理既然圓融無礙,每一個事相,每一個事相,都能周遍含容,叫周遍含容觀。   以華嚴三觀,對觀四個法界,   第一、事法界:不觀。事相法界,看見一切事事物物,這是我們凡夫的境界,不要觀它。   第二、理法界:以「第一真空絕相觀」,觀「第二理法界」,證得真空理體。   第三、理事無礙法界:以「第二、理事無礙觀」,觀「理事無礙法界」。   第四、事事無礙法界:以「第三、修周遍含容觀」,觀「事事無礙法界」。   華嚴三個觀修成,證得四個法界後面那三個法界,連眾生執著的事法界,也圓融無礙,就證得一真法界,成一乘法真實的佛。   接著講以周遍含容觀,證得一真法界。每一樁事相,每一樁事相,都是周遍含容,不發生障礙。比方我們凡夫看見的事法界,人是人,物是物,桌子是桌子,椅子是椅子,各有界限。你能修到周遍含容觀,觀到事事無礙法界觀成功,每一樁事相,每一樁事相,都是互相含容,沒有障礙。事事無礙,大的事相,三千大千世界最大,小的事相,以一粒微塵最小。但是小大無礙,最小的一粒微塵,能含容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娑婆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多得無量無邊,每一粒微塵,都能含攝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是第一層無礙。再觀想下去,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含有無量的微塵,每一粒微塵,都能含攝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是第二層無礙。如是把它觀想下去,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重重無盡的境界,這種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很難瞭解。   《華嚴經》上舉一個譬喻,忉利天有一個講堂叫善法堂,善法堂的天花板上,有一千顆寶珠穿在一個網上,叫「因陀羅網」。這一千顆寶珠它有光明,每一顆寶珠能夠照出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這是第一層。第二層境界就不可思議了,每顆寶珠含的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反射回去,反映到九百九十九顆寶珠裏面。第一層境界可以想像得到,但第二層顆顆寶珠再反射回去的境界,就不可思議了。但不是到第二層為止,它是反射過來,再反射過去,每一顆寶珠裏的寶珠影子都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這叫互攝互融。這一顆寶珠能夠含攝那樣多的寶珠,能融通那樣多的寶珠,形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華嚴經》所講的最高境界,就是這種一多無礙,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   這種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我們凡夫看不到,要親身證到很不容易。過去祖師有大智慧,用十面鏡子莊嚴一個道場,十方即東、西、南、北,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及上面、下面,各裝一面鏡子,十方就有十面鏡子,在道場中間供養一尊佛,不管你在哪一方向念佛,鏡子照的佛像、你的像,都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過去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裡面有一間房子,叫華嚴觀室,就是用十面鏡子來莊嚴,中間供一個小寶塔,塔裏面有一尊佛像。我們進入房子,電燈一開,看見室內十方鏡子,現出來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影子,佛像無量無邊,我這個人也是無量無邊。   如果我們要建造莊嚴出來這麼一間佛堂,不簡單,道源有一個方便,我們可以找兩面鏡子,在兩面鏡子中間,點上一根蠟燭,看看鏡子裏面蠟燭的影子有多少?我們預想會有兩根蠟燭影子,因為一面鏡子照出來一根蠟燭,兩面鏡子互相反射,可能有兩根蠟燭。你們可以在家裏試驗一下,蠟燭在鏡子裏的影子,會多得無量無邊,每一面鏡子裏面都有無數的蠟燭,真是不可思議!因為是互相反射,這一面鏡子將這根蠟燭反射到對面鏡子,變成兩根蠟燭,再反射回來,兩根蠟燭變成四根蠟燭,反射的次數越多,蠟燭影子就越多。到底是誰叫它反射呢?鏡子並沒有動,蠟燭的影子就自己反射過來、反射過去,照出來蠟燭影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   講到這裡,還有個疑問?講這些高深的道理有什麼用處呢?這就是我們要知道,人人都有一個真心,都有一個佛性,我們真心的境界,就是這樣;我們佛性的境界,就是這樣,重重無盡、無盡重重。   把一乘法講完了,再把前面的五乘法總攝一下。一乘法裡面具足前面的五乘法,前面的五乘法,淺不能攝深,人乘法不能含攝天乘法,天乘法不能含聲聞乘法。但是深法能含攝淺的法,一乘法能把前面的五乘法都含攝到一乘法裡面。   這就是你懂得最高的一乘法以後再修行,無論修什麼行門,都屬於一乘法,都屬於圓教。所謂:「圓人修法,無法不圓。」你只要是圓教的根機,你修什麼法,都是圓教的法。   再說到我們念佛,究竟是屬於權教大乘,還是實教大乘呢?是屬於菩薩乘權教大乘。怎麼知道呢?佛經上有說過,我們生到極樂世界,要是上品上生,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這就是在娑婆世界,念佛是求生極樂世界,佛的智慧還沒有開,怎麼沒有開呢?因為沒有聞到佛乘法,佛乘就是一乘法。要等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你說的是一乘法,你頓時開佛的智慧,就是實教的智慧。這就證明念佛法門,是權教大乘;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才能轉為實教大乘。   這就是說我們的根機不夠,要是你是圓教一乘法的根機,你修權教的念佛法門,也就是圓教的念佛法門。你修人乘法、天乘法,都變成圓教法。你修念佛法門,怎麼不變成圓教法門?   上次講《阿彌陀經》,講到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我們的根機不夠,念到事一心不亂,決定生西方;你要是一乘法的根機,一念佛就頓開佛慧,證得理一心不亂。不必等生西方,才證得一乘法;在娑婆世界,就證得一乘法。   講到這裡,已經把全部佛法的綱要講完。 ?? ?? ?? ??    全部佛法的綱要 一一○    全部佛法的綱要 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