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歷史上的佛陀 第一節 偉大的一生   一、喜馬拉雅山南麓,靠近羅希尼河(Rohini)一帶的地方,有一個很富裕的國家,名叫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國王淨飯(Śuddhodana),姓瞿曇(Gautama,喬達摩),是釋迦族(Śākya)的後裔,他繼承了綿延世代的純正血統,勤政愛民,英勇能幹,所以深為全國百姓的愛戴。   王后摩耶夫人(Māyā)是屬於釋迦族另一分支拘利族(Koliya)的公主,也就是天臂城(Devadaha)城主善覺王的妹妹,算來還是淨飯王遠房的親戚。   淨飯王和摩耶夫人結婚了好多年,都沒生下一男半女,直到二十多年後的一個六月十五的晚上,摩耶夫人夢見被四大天王連臥舖抬到名叫雪山的地方,在潔沐淨身之後,一頭六牙白象在臥舖旁向右繞了三匝,從右脇進入體內,而懷了孕。   此後,舉國上下都屈指盼望王子的誕生。   在接近生產的那個月,王后依照當時印度的習俗,回天臂城娘家去待產。途中在藍毗尼園(Lumbini)休息。   藍毗尼園位於迦毗羅衛城和天臂城交界的地方,園中遍植沙羅樹。這時正值初夏,沙羅樹滿樹盛開著花,花叢間有五色蜜蜂和各種禽鳥飛翔著,並時時發出美妙的聲音,整個花園美得就像帝釋天王的遊苑一樣。王后因此決定在第二天的清晨,前往沙羅樹林中去觀賞。   日出時分,王后漫步到一棵蓊鬱蔥蘢的沙羅樹之下,看著一枝滿綴花朵的樹枝,竟情不自禁的舉起右手想去攀觸它,不料樹枝就像蘆葦遇到熱氣一般,自動的垂入她的手中。就在這一剎那間,王子從王后的右脇出生了。   王子出生後,突然有兩股清水,一溫一清涼從空中洒下,使王子和摩耶夫人增加了不少氣力。之後,王子從婇女的手中下來,立在地上,觀望了上下四方,然後向各方行七步,以莊嚴的聲音作獅子吼說:   ﹁一切天、人之中,以我最尊最勝,這是我在人間的最後一生,我要渡盡一切眾生,遠離生死苦海。﹂   這是西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四月十五日的事情。(或說四月八日)   二、當時,有位仙人名叫阿私陀(Asita),正在雪山修行。他已得八定,能知過去四十劫和未來四十劫之間的一切事情。四月十五日那天,他發現迦毗羅衛城的空中,有吉瑞之象,於是便到城裏來,要求謁見太子。阿私陀仙人以神通觀察之後,不禁露出歡喜的微笑,但隨後卻又哭泣了。   他說:   ﹁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大丈夫相,再過三十五年必定能成佛,成為人天的教主。但是我將在他未成佛之前死亡,轉生在無色界天,任憑百佛千佛出世,我都無緣見到。這真是我莫大的損失啊!﹂   仙人說完,立即俯下身去,對王子禮拜。   三、王子出生後的第五天,淨飯王為王子舉行命名的儀式。   會中請了一百零八位精通三吠陀的學者。最後由大家共同選定悉達多(Siddhartha)為王子的名字。悉達多就是一切願望都能圓滿達成的意思。   學者之中,有八位精通六分吠陀、擅長觀相之人。這次看到王子的德相,有七人一致伸出兩支手指頭,作兩種預言說:   ﹁有這種大人相的人,假使繼承王位,將成為統治四大部洲的轉輪聖王。假使出家修道,將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但是其中有一位青年學者,名叫憍陳如,卻只伸出一個手指頭,作堅定的預言說:﹁王子長大之後,絕對不會留在家裏,他將來一定是個破除煩惱蓋障的佛。﹂   淨飯王聽了這些預言非常高興,可是後來卻越想越擔憂,唯恐王子長大之後離家而去,於是問學者們說:   ﹁我兒子會見到什麼而想出家呢?﹂   學者們答道:   ﹁四種徵兆。﹂   ﹁哪四種徵兆?﹂   ﹁一個老人、一個病人、一個死人、和一個出家人。﹂   淨飯王聽了,立刻下令道:   ﹁從今以後,不准這四種人在王子的面前出現。我的王子不須成佛,他應該像其他的人一樣,娶妻生子,組織家庭。我要親眼見他繼承我的王位,統治國家。﹂   四、王子出生後的第七天,摩耶夫人不幸去世。此後王子就交由淨飯王的另一位王妃摩訶波闍波提(Mahā-prajāpati)撫養。   王子從七歲起就開始接受文武教育。父王為他聘請各種名師,進宮教他讀書、作文、算術、射箭等技藝。   有一年春天耕耘祭時,王子隨著父王到各處田園巡視,看見農夫在耕田犁土,有一隻小鳥啄走了犁尖所掘出來的小蟲,王子喃喃自語道:﹁可憐啊!生物如此的互相殘殺。﹂於是偷偷的離開人群,獨自坐在樹底下沉思起來。   王子誕生後不久後就失去母親,現在又目睹生物互相殘殺的情形,在他幼小的心靈上,早已刻下了人生苦惱的傷痕。這個傷痕就像刻在小樹之上一樣,隨著小樹的成長而日益擴大。王子也因此年復一年的更沉入於冥想。   淨飯王知道王子有了修道的思想,為之憂慮不已,此時又想起從前仙人和學者們的預言,更加惶恐與不安。於是想盡了各種辦法要使王子快樂起來,但是都沒有效果。在王子十九歲那年,淨飯王終於接受群臣的建議,決定迎娶舅父天臂城主善覺王的女兒耶輸陀羅(Yaśodharā)為妃。   五、此後十年之間,王子均流連於春、秋、雨等不同的宮殿裏,享受著歌舞管弦的生活。   淨飯王為了不使王子生起出家之心,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不許任何人在王子面前提到老、病、死等人生憂悲苦惱之事,服侍王子的人,要日以繼夜的表演各種清歌曼舞,也不許現出辛苦疲倦的樣子。   此外,又在宮殿四周建造圍牆,裏面除了青春貌美的女子之外,其他的人一概不准進入,即使裏面有人無意中受點小傷,也要立刻抬出去,不到復原不許回來。   淨飯王雖然把世間所有痛苦的情形,都阻隔在王子的生活圈之外,但是王子並不快樂,即使在作樂之中,他也不時的沉思冥想,苦心探討人生之真諦。   六、有一天,王子忽然向淨飯王提出想出城遊園林的要求,淨飯王雖然心懷憂慮,但由於愛子心切,還是很快的答應了。大王立刻下令在王子出城的那天,凡是所要經過的街道,家家都要清洗打掃,街道散鮮花、窗門結綵縵,務必使人看了覺得新鮮美麗。又禁止工人在路上工作,窮人、盲人、病人、老人那天都不許外出,直到王子通過時為止。   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王子才乘著華麗的吉祥車子,從宮門出發。   這時淨居天子知道王子出家的時機快到了,為了讓此因緣成熟,於是幻化成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彎著腰駝著背,手拄著柺杖,在馬路上顫動著行走。老人之忽然出現,驚動了很多人,大家雖想驅走他,但已來不及了。   王子看到如此怪異的老人,問駕車的車匿說:﹁車匿,這人怎麼了?為什麼他的頭髮特別白,跟我們的不一樣呢?為什麼他的背脊那樣彎曲,不能伸直呢?他的身體為什麼不停的顫抖?牙齒又在那裏呢?車匿!他是不是生下來就這樣?﹂   車匿回答說:   ﹁王子啊!這叫﹃老人﹄。他不是生下來就這樣,他跟所有的人一樣,都曾有過強壯結實的身體、烏黑的頭髮、明亮的眼睛、整齊的牙齒。但在世界上生存久了,就慢慢變成這樣。﹂   王子又問道:   ﹁車匿,你是說全世界的人,只要生存久了都會變成這樣?那我呢?我的父王、我的妻子,是不是也一樣會衰老、駝背、顫抖、髮白、齒落?﹂   車匿說:   ﹁王子啊!的確是像你所說的這樣,老是沒有人能避免的。不論是富人、窮人、有權力的人、沒權力的人、尊貴的人、卑賤的人,都完全一樣。人一生下來,是註定要老的。﹂   悉達多王子聽了非常傷心,立刻命令車匿駕車回宮。   七、王子回宮之後,淨飯王馬上召見車匿,垂問今天王子的心情是否歡樂。當國王知道路上所發生的一切,非常擔憂,心中想著:﹁不能讓王子捨棄王位,不能讓王子離家出家,不能讓占相學者的預言成為真實。﹂因此,他又命令屬下訪求各種增集五欲的方法,以供王子享樂。   八、過了不久,王子再度乘吉祥車,出宮遊園林。   淨居天子立刻化成病人,躺在王子經過的路旁呻吟,並一再以極微弱的聲音哀求別人幫助他。病人的身體已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了,又因痛苦而扭成一團,掙扎不息。王子瞧見了,立即下車扶著他,問車匿道:   ﹁車匿!這人怎麼了,他的眼神怎麼跟一般人不一樣?他的呼吸為什麼這樣微弱?皮膚為什麼又是呈黑紫色的呢?﹂   ﹁王子啊!這是﹃病人﹄。你趕快離開他吧!他現在全身正佈滿了病毒,內臟開始腐敗,到最後連他的呼吸也會停止。如果你太靠近他,他的病毒會傳染給你,到時你也會像他一樣。﹂   ﹁車匿!世上除了這種病以外,還有其他的病嗎?﹂   ﹁有的,病有很多種,但不管得的是哪一種病,都是痛苦的。﹂   ﹁車匿!難道沒有人能解救他嗎?難道世人就這樣讓病魔任意摧殘嗎?﹂   ﹁王子啊!世人生病是很平常的事。雖然有很多醫生正努力尋找克服病菌的方法,但是卻沒有人能真正遏止病的發生。這個病即使治好了,什麼時候還會再生病,任誰也無法預料。因為世人隨時隨地都會生病的。﹂   ﹁真的嗎?是不是包括父王,還有我在內?﹂   ﹁王子啊!有身則有病,生病是不分貴賤、男女、老少的。﹂   王子聽了,悵然不悅,想道:﹁如果是這樣,那麼人類活在世上就只有痛苦和恐怖了,因為沒有人知道,今晚睡下之後,明天會不會變成像這個病人一樣。﹂於是心中對於世間之眷戀,頓然棄捨。   九、此後有一天,悉達多王子又在遊園林的路上,看到了天人幻化的死人。死人躺在擔架上,前後有雜色繒幡導引,後面跟著一群人,悲號哭泣著。   出了城外,死人被放在一堆木柴上,然後點燃了火,熊熊地燃燒起來。   王子看了很驚訝,以震顫的聲音問道:   ﹁車匿!為什麼那人靜靜的睡著,讓別人燃燒他呢?為什麼旁邊的人放聲哭泣而不去搶救他呢?﹂   ﹁王子啊!那人已死了。他雖然有腳,但不能再走路,雖然有眼,但不能再看到東西。他對一切事物,已不再有知覺了。不論是熱、是冷、是火、是雪,他完全失去了知覺。他已死了,目前屍蟲已漫布在他的全身,啃食他的肉體,若不燒掉他,臭味將會散布在整個空氣中。他從此不再回來了,他的親戚朋友們正為此而傷心呢!﹂   ﹁車匿!這就是﹃死﹄嗎?我是國王的兒子,也會像這名男子一樣要死嗎?我的父王、耶輸陀羅、以及我所認識的人,總有一天,都會被放在木柴上燒掉嗎?﹂   ﹁王子啊!人既有生,就一定會有死,任何人都無法防備和逃避的。﹂   王子聽了非常傷心,遂默默不再說話了,他想:   ﹁這真是太可怕了,世上的人,除了會老會病之外,總有一天,還得要死,而卻沒有一點方法可以防備。這些老、病、死的問題,我必須想出解決的辦法才行。只要我找到了方法,父王、耶輸陀羅,以及全世界的人,就不必籠罩在老、病、死的恐怖之中了。﹂   十、又有一次,王子在園林中散步時,忽然見到天人幻化的出家人,披著黃色的袈裟,捧著鉢,正安詳的從面前走過。從他寂靜的外表,王子猜想他內心必定充滿快樂與寧靜。於是問車匿道:   ﹁車匿,這是什麼人哪?﹂   ﹁王子啊!這位是﹃出家人﹄。﹂   王子一聽出家人三個字,心中自然升起既恭敬又歡喜的微妙感受,遂立刻吩咐車匿驅車走向出家人。   王子下車合掌向出家人問道:   ﹁仁者,你剃除鬚髮,穿著袈裟衣,毅然捨離家庭,目的何在呢?﹂   ﹁王子啊!我之所以出家,目的在捨離世間之恩愛,並收攝六根,不受五欲,慈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求解脫世間之痛苦啦!﹂   悉達多王子聽了很高興的讚嘆道:   ﹁善哉!善哉!世間唯有此道最為尊勝。﹂   十一、悉達多王子自從見到出家人以後,整天都很快樂的靜坐在園林裏,心中始終縈繞著出家的念頭。   這時淨飯王派人來告訴他,說他的妃子已經生下一個可愛的孩子了,但是他聽了並沒有表示很歡喜的樣子,反而說;﹁羅睺羅(障礙或繫縛的意思)來了!羅睺羅來了!﹂因為王子當時這麼說,淨飯王就為他的孫子取名為羅睺羅。   十二、悉達多王子二十九歲那年的六月十五日,諸占相學者又向國王預言道;   ﹁王子如果不出家,再過七天,就能成為轉輪聖王,屆時七寶會自然顯現,釋迦種姓也會因此而大盛。﹂   淨飯王聽了很高興,為了盡最後一次的努力,遂通令全國,尋找出最聰明又最美麗的女子,於今日起長期住在王子的寢宮裏,日夜為王子表演各種美妙的歌舞,希望能博得王子的歡悅。   當天夜裏,又有許多天女般的美女,打扮得花枝至招展,手執種種樂器,圍繞著王子歌舞起來。但是這時王子的心,早已脫離五欲的煩惱,對於歌舞毫不感興趣,不一會兒就睡著了。這些唱歌和跳舞的女子看到王子睡了,也紛紛放下手中的樂器,各自躺在地板上休息。   過了一會兒,王子醒了。他盤足坐在榻上,看見這些女子因睡著而露出的種種醜態,有的口中流著口水沾污了肢體、有的咬牙作聲像是瞋恨的鬼魅、有的發出鼾聲、有的說著囈語、有的張著大口、有的把衣服敞開著,一一現出令人討厭作嘔的樣子。王子很驚訝,這些平日美如天仙的女子,怎麼會變得如此的討厭可怕。突然間,他覺得這座華麗的寢宮,宛如一座縱橫狼籍攤著死屍的墓地,三界就像煉獄一樣,沒有一處安樂的地方。於是喊了一聲﹁世間真是禍患啊!﹂而決定今夜就離宮出家。   十三、深夜時分,悉達多王子騎在有靈知的犍陟(Kantaka)馬上,帶著車匿,悄悄地離城。   這時,魔王波旬早已伺機要來糾纏王子,因此在空中說道:   ﹁回宮殿去吧!再過七日你將有輪寶顯現了,不久之後,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你的!﹂   王子叱咄道:   ﹁魔王啊!去吧!我當然知道輪寶將顯現,但我不要王位,也不要塵世上的一切,我要成佛,我要救渡一切眾生,我要讓十方世界都震動。﹂   魔王心裏想:   ﹁我不相信你能逃出我的手掌心,今後只要你生起一念貪欲,或邪惡不善之心,我還是可以逮住你的。﹂   從此以後魔王就像影子一般,一直跟在王子的身後,每時每刻都在找尋他的過失。   其時正是六月十五月圓之夜,皎白的月光傾洒著大地,王子很想回頭對故都作最後的一瞥,才生起此念,大地突然裂開,像作陶用的拉坯車那樣地旋轉起來,似乎告訴王子說:﹁大士啊!請堅定信心,不要回頭看。﹂   十四、悉達多王子騎著犍陟馬,一夜之間,通過三個王國,於黎明時分到達阿奴摩(尊勝、常滿之意)河的岸邊。   王子立於銀光一片的沙灘上,問車匿道:   ﹁車匿!這條河叫什麼名字?﹂   ﹁王子啊!這是阿奴摩河。﹂   王子心想,這是出家的好緣起,於是右手執刀,左手拉起頭巾和髮髻,毫不猶豫的一併切斷。然後換下貴重的衣服,纏起僧衣,手上捧著鉢,沿途乞食到南方去了。   十五、王子出家後,在當地一個名叫阿奴夷的奄波樹林中住了七天,享受著離塵絕俗的快樂。之後才繼續向南行,到了摩竭陀國的國都王舍城。   第二天清晨,王子先在近城的小河裏沐浴,然後才進城一家挨一家的托鉢。王舍城的人民,見到王子具足種種相好和高貴的威儀,都紛紛把最美好的食物供養他。   自從王子入城托鉢以後,此消息就被傳開了,說是有一位莊嚴無比、儀態高貴的出家人來到王舍城了。後來國王也知道了這個消息,立刻派人跟蹤王子,並調查他的來歷。最後得知這個出家人乃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他為了解脫世間之種種痛苦,不久前才捨棄王位出家修梵行的。頻婆娑羅王非常欽佩王子偉大的行為,於是請求王子在王舍城住下來,以便長期供養王子珍貴的食物。但王子拒絕了這項請求,說:   ﹁大王,我對於物質無所希求,我是為求最上菩提而出家的,所以在我未達到目的之前,我不能長住在一個地方。﹂   頻婆娑羅王最後與王子相約,請求王子成佛之後,先降臨到他的國度,教化他和他的人民。   十六、悉達多王子離開王舍城後,遇到了當時印度最有名的阿羅藍(Arāda)和優頭藍伽(Udraka)兩位仙人。   王子先後跟他們學習解脫生死的方法。經過兩位仙人的指點,王子的學識雖然很快就達到了和兩位仙人相等的地步,並能進入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世間最高層次的禪定),但是橫亙在心中的生死問題,卻仍然無法得到解決,因此他知道只一味修持禪定,而沒有真實義的智慧,絕不是菩提之道。遂決定不再往各處去求知,只想單獨運用自己的智慧作大精進,以尋找脫離生死的真理。   十七、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和現在一樣,有很多外道出家人,認為只要以種種方法使身體受苦,死後就會升天得到永久的快樂,因此山林曠野間,到處充滿著修這種苦行的出家人。像有的人以一隻腳站立著,有的人以雙腳倒掛在樹上,有的人把頭埋在土裏,有的人躺在插滿芒刺或鐵釘的木板上,有的人則幾乎不吃東西等等。   悉達多王子也試驗過許多種苦行的方法,希望藉此得到開悟。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名叫優羅頻羅的地方,看到一片很幽靜的樹林,其地平坦,林木茂盛,又靠近河流,認為這是作大精進的好地方,因此就住了下來。   十八、曾經預言悉達多王子如果出家將成佛果的八位學者,除了憍陳如之外,都已隨業報轉生去了。他們生前都曾各自告誡自己的兒子,一定要隨王子出家,皈依他的教法。   王子出家後,憍陳如即帶領其中四人的兒子出了家,也一樣沿門托鉢往南方而來,最後在優羅頻羅的樹林中與王子相會。   嗣後六年之中,他們五個人都跟隨在王子身旁充當侍者,擔任掃除與其他大小事務。他們之所以侍奉王子,是相信王子修精進大苦行能達到徹底的覺悟,當王子覺悟了,自然會把覺悟的真理教導他們這些當弟子的人。   十九、王子決定以極端的苦行作大精進,因此開始減食,直到每天只吃下一粒胡麻或一粒米為止。有些時候,甚至完全斷食。這樣經過了六年,王子的身體變得非常消瘦,本來金色的身體逐漸變為黑色,三十二種大人相也都失去了。   有一天,王子作無息禪觀時,因身體太虛弱而暈倒下去,完全失去了知覺。這時,剛好有一位牧羊童經過, 知道王子因絕食而暈倒,立即擠出羊奶,幫助王子甦醒過來。王子醒來之後,又繼續坐在樹下用功,不久,忽然聽到一群女孩的歌聲,唱著:   ﹁琴的弦啊!轉得緊,弦絲寸寸斷,琴的弦啊!調得鬆,弦音不悅耳,不鬆不緊,恰恰好,妙音響天邊。﹕﹕﹂   當王子聽到﹁不緊不鬆,恰恰好,妙音響天邊﹂這段歌詞時,心中自然生起無比光明的覺受,心想:苦行絕對不是導致覺悟的途徑。世人若堅持苦行而把生命之弦拉得太緊,這樣不但無法使心力集中,而且還會把證道用的寶貴人身,白白浪費掉。   王子回想六年來所作的苦行,是過去的人所沒有作過的,相信將來也不會有人能出其右,然而這種嚴苛的苦行,就像將虛空打成結一樣,並沒有讓他獲得想要追求的東西。因此王子決定放棄這種毫無意義的修行方法。   二十、悉達多王子於天亮後,又重新到附近的村落托鉢乞食,攝取滋養。不久之後,三十二種大人相又逐漸顯現出來,皮膚也再復轉為金色了。   但是以憍陳如為首的五比丘,卻不以為然。他們仍然堅持,只有透過苦行,才是獲取無上正等正覺的唯一方法。所以當王子放棄苦行時,他們認為王子求道之心已退轉,因貪舒服而墮落了。如果這時還指望王子所成就的話,那就和想積露水來洗臉一樣的不可能。於是各自攜帶衣鉢,遠離王子到幾百里路外的鹿野苑去了。   二十一、優羅頻羅附近有一個名叫將軍村的村落,村中長者家有一名女兒,名叫善生。她曾向大榕樹許過願,說她如果能得到好歸宿,並且第一胎是男孩的話,就要獻上價值十萬枚錢幣的供品。後來她的願望果然達成了,於是決定在四月十五日那天攜帶供品還願。   善生希望以轉乳的方法取得味甘而富營養的乳粥作供品,因此預先將一千頭母牛放牧在杖蜜林中,然後將這一千頭母牛擠出的乳餵五百頭母牛,之後再將這五百頭母牛擠出的乳餵二百五十頭母牛,如是次第減半,直到以十六頭母牛擠出的乳餵八頭母牛。   四月十五日的清晨,善生取得這八頭母牛所出的乳,放在鍋裏,加蜂蜜熬成乳粥,然後裝在價值十萬枚錢幣的金鉢裏,頂在頭上,帶著名叫滿的使女,一同走到大榕樹下。卻說這善生所準備的供品,正應了一切諸佛在成道之日,必須收受一個價值十萬枚錢幣的金鉢的瑞應。   善生走近榕樹時,看見悉達多王子坐在樹下,身光徧照全樹,又具種種相好,因而大為喜悅。她將王子當作樹神,以最虔誠的心,俯身前進,獻上金鉢和以花熏過的香水,並禮拜王子說:   ﹁祝你早日達到你的心願,就像我已達到我的心願一樣。﹂   善生起身之後隨即離開,把價值十萬枚錢幣的金鉢視同朽葉,不曾回顧。   二十二、悉達多王子於凌晨時作了五個大夢,心想今日一定要成佛,於是攜帶著鉢,到尼連禪河邊,在一個名叫善住的浴場洗澡。洗完了澡,在河岸邊將善生所供的乳粥搓成四十九個像小湯圓似的丸子,然後全部吃下。王子吃了之後,氣力頓然充沛,身體煥發出光輝,如同百千金燈光聚一般,以此善生的福報甚大。   王子繼而將金鉢投入尼連禪河中,說道:﹁如果今天我可以成佛,那麼金鉢就逆流而上,停在中途,否則就順著水流下去吧!﹂   王子的話一說完,金鉢就開始移動,先是橫截水面到達河川的中央,然後就如一匹快馬似的逆流而上,到了相距八十肘長的地方,又稍作停住,再順著一道漩渦,沉到龍王的宮殿中。與過去賢劫三佛所用的金鉢並排在同一行列的末尾。   龍王聽到金鉢丁東相碰的聲音,以數百偈讚嘆道:   ﹁昨日有一佛出世,今日又有一佛出世。﹂   龍王說畢現高大身,矗立在空中。原來每遇佛出世,龍即湧出地面,就以現身地面的時間而言,佛出佛沒就像是昨日與今日一樣。   王子在岸邊的沙羅樹林過了一日,到了日落時分,才走向菩提道場。此時,正好有一位名叫吉祥的刈草夫,身上背著姑奢草(即現在所說的吉祥草)迎面而來,他見王子具足種種相好,知道王子必是一位聖者,因而請求王子接受他八束青草的供養。   二十三、王子接受青草之後,登上了菩提道場。   菩提道場乃是賢劫之初,與大地同時出現的。它位於此世界之中心,下至金輪,上至地面,全由金剛所成。因為賢劫一千尊佛都將在這裏入金剛定成就無上菩提,所以這個地方,名叫菩提道場,或叫金剛座。   王子首先在道場之一方站立,剎那間,前方大地突然上升,彷彿到了有頂天,背後的大地卻急速下降,彷彿到了無間地獄。王子知道這不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地方,遂向右繞轉到另外一個位置。但是情形仍然一樣,不論他站在哪裏,大地總是向一方傾轉。這樣換了幾個地方,直到他站在菩提樹下時,才覺得大地異常的平穩。王子心想,這大概是三世諸佛成就無上菩提的位置了。於是將八束柔軟的青草往地上一振,立刻自行鋪成寬約十四肘的獅子法座。   王子於法座上,面向東方坐下,就座前,發出金剛般的誓言說:   ﹁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是身,絕不起此座。﹂   二十四、初夜,王子入降魔定,放大光明,諸魔見到光明,便生畏懼。   魔王波旬派遣三名女兒到王子面前,以三十二種媚態,作親暱狀,欲壞王子之道心。但是王子的心,就像湛然不動的清水一般,絲毫不為所動。   魔王波旬看見王子道心如此堅固,更加害怕,遂率領八十億魔軍前來干擾。魔王到了菩提樹下,向王子喝道:   ﹁悉達多!這位子是我的,你趕快起來,否則我將抓住你的腳,把你丟入海裏了!﹂   王子回答說:   ﹁魔王啊!你的惡願是永遠不會實現的。你的福力遠不如我,怎能令我放棄成佛的願望呢?你在過去世中,因以造了一座佛寺,受持一天八關齋戒,供辟支佛一鉢食物,而享有今天的福報,成為第六天的天王。但是僅以此區區福力是無法牽動我一絲一毫之信念的。我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供過無量無數的佛,和難以數計的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並發出無量的清淨願。如今一切智慧、福德、因緣都已圓滿,今夜就是我示現成佛的時候,所以金剛座是屬於我的。﹂   魔王非常生氣地問道:   ﹁悉達多啊!我過去做過布施,而典為六天之王,這是實情,而且有你為證。但你自稱作過無量的布施,有誰能替你證明呢?﹂   王子以右手指地說:﹁大地可以為證。﹂   王子的話剛說完,大地立刻現出六種震動。地神手執微塵從金剛際出,說道:   ﹁有此大地以來,我就一直在這裏,所以我可以為王子作證。一切大地若碎為微塵,我尚可數出來,但是王子之廣大功德,非我所能知。王子成佛之時節因緣已到矣!﹂   地神說完就不見了。魔王此時再也忍不住他的狂怒,立刻揮動魔軍,將王子團團圍住,前方和左右的部隊各長達十二由旬,後方的部隊一直延伸到世界的盡頭,吶喊之聲隆隆不絕,幾乎可以使大地震裂。   這時,王子的心早已遠離煩惱,對於大敵當前,能不驚不怒,寂然入於慈心三昧。   魔王見狀,就颳起一陣狂風,此風勢原足以使一座大山吹出一條路,四方大小村莊化為微塵,可是因王子具有無比功德的威力,其風勢大為減弱,當吹到王子身邊時,竟連法衣的邊緣也不能使它飄動一點點。   魔王接著又使出降大雨、下巖石、噴火吐煙、飛砂走石、雷雨交加、天昏地暗、天雨各式兵器等猛烈攻勢,但都未能將王子嚇跑。這些兵器接近王子身邊時,反而變成了朵朵鮮花,飄落在王子的身上,所有凶惡詛咒之聲,也頓時化為讚頌之歌。魔王此時急得快發瘋了,遂將隨身攜帶之輪盤,向王子身上擲來,口中還大喊著:﹁要你從座位上逃開!﹂。此輪盤平日具有無比威力,就是鋼鐵般的大柱,也會被擊得粉碎,但此輪盤到達王子的頭頂上時,卻化為一輪無比莊嚴的寶蓋,停住在空中。魔王及魔軍見了,傲慢之心一時盡摧,紛紛向四方逃散。   二十五、王子降退魔軍之後,內心更加澄淨,就像沒有風浪的池水一樣,寂然地入於四禪定了。王子於定中,一心思惟真實義,到了中夜就得到了能知過去世一切生的宿命通,之後,又得到了能知一切眾生生來死去的天眼通。   後夜時分,王子將十二因緣依此順逆的次序加以觀察,立時一萬個大世界起十二種震動,得到漏盡通。於東方發白,黎明拂曉時,現證殊勝智慧而成佛。   此後王子就被尊稱為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了。   二十六、佛陀成佛後第四十九天,有兄弟兩人,名叫帝履富沙和跋梨迦,率領五百輛商隊經過。這時,坐在樹下的佛陀,顯得非常安祥和喜悅,就像是打了勝仗的人,正在為勝利的戰果而高興一樣。兄弟二人見了,生大歡喜,立即獻上麵和蜜丸,請佛慈悲納受。   佛陀將納受時,心想:﹁如來是不以手接受食物的,怎麼辦?﹂四大天王知道佛陀的意念,隨即各奉上一枚金鉢,佛陀以出家人不適合用寶器做的鉢,而不予納受。四天王於是捨金鉢,奉上銀鉢,乃至頗胝、琉璃、瑪瑙、車渠、真珠等鉢,佛陀都不納受。繼而奉上菜豆色的石鉢,佛陀才以平等之心,全部納受,然後次第相疊在左手上,以右手按之使成為一鉢。佛陀就以這寶貴的石鉢,接受二商人的食物。   二十七、佛陀為了調伏眾生,使眾生敬重教法,所以在成道後四十九天本當說法時,卻仍默默不語(因為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天中,曾為天界諸大菩薩講︽華嚴經︾等甚深教法,所以這裏指的是人間)。佛作這樣的思惟:   ﹁我所覺悟的真理,甚深微妙,難見難悟,若不是在無量劫中供養佛,是不能得聞乃至信解的。如今眾生迷惘顛倒,貪著五欲,難可教化,不如默然而住,免得徒自劬勞。﹂   主管這個世界的大梵天王,知道佛陀默然而住的旨意,心想:﹁為了敬重教法,我應到如來座前勸請轉法輪,否則眾生將因此而損減善法,增長惡法,長時蒙受痛苦。﹂於是和諸梵天眾從梵宮下來,至菩提道場禮拜佛陀說:   ﹁善哉世尊,祈請慈悲為眾生而轉法輪。今有眾生煩惱微薄,堪能悟入甚深之法,惟願世尊轉於法輪。﹂   當時佛陀為了使眾生對教法起恭敬心,進而得到真實利益,所以沒有立即答應。大梵天王殷勤勸請,至再至三,並以大福德之千輻金輪獻上,恭敬啟白佛說:   ﹁摩竭陀這個地方,以前唯有罪行,今幸遇世尊在此成道,惟願世尊慈悲,不捨本願,為諸眾生轉法輪。﹂   佛陀見大梵天王至誠勸請,心中非常歡喜,乃欣然受請轉於法輪。   二十八、佛陀應允大梵天神的勸請後,以佛眼觀察,知道五比丘是他最初轉法輪的對象,於是決定六月十五月圓日那天,到瓦臘納西(Vārānasi)的鹿野苑(Mrgadāva)為他們說法。   佛陀於十四日傍晚到達鹿野苑,五比丘見了互相約定說:﹁法友啊!沙門瞿曇來了!你看,他因為生活過得舒適,身體不但肥壯,諸根豐潤,皮膚還作黃金色哩!我們不要跟他說話,不要禮拜他,只替他準備一個座位就可以了。﹂   佛陀知道他們的心念,因此對他們起特別的慈悲心。   五比丘受到佛陀無比慈悲力的加持,當佛陀走近時,都不敢堅持自己所約定的諾言,紛紛出迎作禮,並以最恭敬的心侍奉佛陀。但他們因不知道佛陀已證得無上大菩提。談話之間,還直呼佛陀為﹁瞿曇﹂或稱﹁法友﹂。   佛陀教導他們說:   ﹁比丘們啊!對如來不可直呼名字或稱法友,以免長時遭受苦惱。比丘們啊!我是如來正覺哩!﹂   佛陀既而在十五日那天,為五比丘說︽轉法輪經︾,於二十日那天,說︽無我相經︾,說畢,五比丘都入阿羅漢果。就在這時候,世間出現了三寶。佛陀為佛寶,︽轉法輪經︾和︽無我相經︾為法寶,五比丘為僧寶。如是三寶具足,誠為人天之第一福田。   二十九、當時,瓦臘納西城中有一位富家青年,名叫耶舍。他因厭惡世間之五欲,而於中夜棄家出行,途經鹿野苑時,佛陀察知他有歸佛之根性,遂在半途叫住他,說:﹁善來,耶舍,我此有離苦之法。﹂耶舍聽了佛之教法後,當夜即得法眼淨,第二天入阿羅漢果。   隨後,耶舍要求在佛之教法中出家,佛陀說道:﹁善來,比丘!﹂佛陀話才說完,已見耶舍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儼然成為圓具百年之莊嚴比丘了。   耶舍尚有五十四位貴族朋友,他們聽到佛陀已出世,立刻相邀前來謁見佛陀,並請求出家。佛陀也是以﹁善來,比丘﹂之出家法,使他們順利出家得成就戒,乃至入阿羅漢果。   雨季時,佛陀和六十位比丘在鹿野苑安居,行過自恣後,告訴他們說:   ﹁比丘啊!你們現在已脫離世間之一切繫縛,堪為世間之無上福田了。世上有無數的眾生,迷在生死的岸頭,很需要你們去濟渡,你們快去吧!你們不要長住在一處,不要兩人同行,應該到各處遍洒此甘露般的清淨教法。﹂   佛陀派遣六十位比丘到各方遊化後,自己則往優樓頻羅林去。   三十、佛陀到了優羅頻羅林,住在外道迦耶山象頭精舍裏。佛陀在此以種種神變,使迦葉三兄弟和他們的一千名弟子歸向佛道,並以﹁善來,比丘﹂之出家法,使他們全部出了家,受成就戒。最後又以﹁燃燒的方便說法﹂,使他們全部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在迦耶山住了三個月,於十二月十五日帶領著一千多名阿羅漢弟子到王舍城,去履行過去他和頻婆沙羅王的約定。   佛陀和弟子們到了王舍城,暫住在城外的﹁杖林園﹂裏。   不久,頻婆沙羅王接到報告,聞佛來到杖林園,心中甚為歡喜,立刻率領臣民十二萬人,前來禮拜佛陀,並希望聆聽教法。這時,王和臣民都親眼看到優樓頻羅迦葉侍坐在佛側,不禁起了疑惑,心想:﹁迦葉長老乃是全國上下最崇敬的修道者,年事既高,修道又久,難道他真的會把事火之器具丟棄,而作為佛之弟子嗎?這到底是佛拜迦葉為師,或是迦葉拜佛陀為師呢?﹂   佛陀察知他們的意念,就以偈言問迦葉。偈言大意是:   ﹁迦葉啊!我要問你,你為何棄火的祭祀呢?你所祭祀的火神,難道沒有讓你得到快樂嗎?﹂   迦葉也以偈言作答,大意是:   ﹁世尊啊!請聽我說。我自念從祭祀火神以來,已有八十年,雖然每天日夜不斷的精進,但終究一無所獲,直到聽聞世尊之教法後,身心才得到究竟的解脫。﹂   迦葉說完偈言,立即踴身向空中,示現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種種神變,然後收攝神力,禮拜佛陀說:﹁世尊是我的上師,我是世尊的弟子﹂三稱之後,退坐一旁。   大眾此時已知道迦葉為佛的弟子,又由於迦葉所示現的神變,知道佛有大威神力,因而大加稱讚。   隨後,佛陀為大眾講演四種神聖的真理。會中,王和十一萬臣民證得初果,其他一萬人則同聲發願做佛在家的弟子。   當時,頻婆沙羅王又供養了一座名叫迦蘭陀(Kalandaka)的竹林園給佛陀,佛陀默然欣受。接受時,大地因佛教在此世間生了根,而發生震動。在迦蘭陀竹林園起的精舍,就是此世間的第一座佛寺。   三十一、這時,王舍城附近住有兩名青年,一個名叫舍利弗,一個名叫目犍連。兩人都是有大智慧、大辯才,並通解一切經書義理的普行沙門。   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上,看到五比丘之一的阿說示長老入城乞食。阿說示長老表情肅穆,衣服整齊,行步安詳,威儀禮節都不失常法,舍利弗見了感到非常的驚異和歡喜。心想:﹁我出家已久,頗知法式,卻從未見過像這樣的出家人。這位出家人,不但諸根靜默,而且臉上又露出無限的快樂與寧靜,看來他已得到真理了,至少也應是得到真理的人的弟子。﹂舍利弗於是很恭敬的向阿說示長老問道:   ﹁大德!您的威儀高雅,面貌慈祥,令人看了非常歡喜,不知您的老師是誰?教導您們些什麼?﹂   長老微笑著說:   ﹁大德,我的老師是佛陀。他本是釋迦太子,為了解脫生死而出家修梵行,如今他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是依他的教誨修行哩!﹂   舍利弗接著又問道:   ﹁敬愛的大德啊!佛陀的教誨是說些什麼呢?可否告訴我?﹂   長老很謙虛的說:   ﹁大德!我出家的時間很短,年紀又小,所以無法宣說佛陀甚深微妙之法。不過,我可以大略的告訴你。﹂   長老於是說了一個偈頌:﹁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言。﹂   舍利弗聽完此偈,即得法眼淨。回去後又將此偈轉告好友目犍連。目犍連也隨之證得法眼淨,入初道。   舍利弗和目犍連遂率領其兩百名弟子,前往竹林精舍,求佛出家。此時佛正在為大眾講經,遙見二人及諸弟子前來,跟在場的大眾說:﹁比丘們啊!你們看見前面來的人嗎?這兩人是我弟子中,一個是智慧第一,一個是神通第一哩!﹂   後來佛陀以﹁善來,比丘﹂之出家法,令兩人及諸弟子同時出家。目犍連出家後七天證阿羅漢果,舍利弗因以將來當作逐佛轉法輪師,而於半個月後入阿羅漢果。兩人後來都是佛陀的上首弟子。   三十二、當佛陀還住在竹林精舍時,看佛陀當初派出去宏法的阿羅漢弟子們都回精舍來了,佛陀覺得為弟子們說戒經的因緣已經成熟,於是在月圓之日,召集所有的阿羅漢弟子共一千兩百五十位,舉行集會。   佛在大會中,教導一偈,作為比丘們的禁戒。偈曰:   ﹁護口意清淨,身行亦清淨,淨此三行跡,修行大仙道。﹂   值得注意的是:參加這次大會的阿羅漢弟子,都是佛陀以﹁善來比丘﹂之出家法親自剃度的比丘,這次的集會,也是釋迦世尊在此世間示現成佛的唯一僧會。   因此有些地區的佛教徒,每年到了這一天,仍然維持著舉行﹁敬法節﹂的紀念儀式。   三十三、當淨飯王聞知悉達多王子已經成就最上菩提,今在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轉妙法輪的消息時,馬上派遣一位名叫﹁迦留陀夷﹂的青年大臣,帶領一千人到竹林精舍,請佛陀回迦毘羅城與他相會。   佛陀依照父王的意思,於二月十五日正當春季時,帶領眾弟子從王舍城出發,大約走了兩個月,才到達迦毘羅城,住在城外的尼拘樹園裏。   第二天早晨,佛陀和平常一樣,帶領比丘眾入迦毘羅城托鉢。淨飯王聽到太子在自己的國度裏向人民乞食,感到無比的驚異和忿怒,立刻前來阻止。   淨飯王帶著忿怒和失望的口吻道:   ﹁世尊,你為何不顧及我們的面子,為何要步行乞食?難道比丘眾的食物沒有人供給嗎?﹂   佛陀很平靜的回答道:   ﹁大王啊!這是我們傳統的作法,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一樣的。﹂   淨飯王說:   ﹁世尊,我們尊貴的釋迦族,過去從沒有人做過乞食這種可恥的事情哩!﹂   佛陀很慈悲的告訴淨飯王說:   ﹁大王啊!你說的是所謂的王統,而我的意思不是指這個,我是說我現在是傳承過去諸佛的系統。燃燈佛、憍陳如佛乃至迦葉佛,這幾位佛和其他無量無邊的佛,都是以行乞度化人民,和維持自己生命的。﹂   佛陀說完後,又講些教法給淨飯王聽,淨飯王聽了立即得法眼淨,終於消除了內心的忿怒。並將佛陀的鉢接過去,請佛陀和眾弟子到王宮托鉢。   三十四、佛陀在王宮用過膳後,依照淨飯王的請求與兩位上首弟子,一同到羅睺羅母妃的寢宮去。因為夫人不能像別人一樣來聽法,心裏很傷心。   到了寢宮,佛陀在預設的座上坐下,耶輸陀羅夫人急忙出來捉住佛的腳,把頭伏在腳指下,虔誠禮拜。   佛陀很慈悲的敘說她過去世和今生守身如玉的美德,並說些教法給她聽,然後離座而去。   佛陀回到迦毘羅城後的第七天,以種種方便,渡他的兒子羅睺羅出家。羅睺羅當時只有七歲,是佛教中第一個沙彌。   除了度羅睺羅為沙彌外,佛陀又渡了他同父異母的弟弟難陀,以及釋迦族中其他王子出家。後來佛陀又率領比丘眾回王舍城。   三十五、自此很多年以後,佛陀又帶著從弟難陀等人,回迦毘羅衛國一次,那是為了探問父親淨飯王。當時淨飯王病得很重,因見佛陀回來,病情稍有起色,但以年事過高,於佛陀回來三天後就去世了。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Māhā-Prajāpati),曾經撫養過佛陀,視佛陀為己出。當她的丈夫淨飯王去世之後,非常地悲慟,遂不願再過世俗的生活,希望能在佛之教法中出家,藉以親近佛陀,聽聞教法。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於是帶著許多歡喜修梵行的女子去謁見佛陀,請求佛陀慈悲攝受,讓他們在佛之教法中出家。夫人雖然再三地哀求,卻連連遭受佛陀之嚴詞拒絕。   淨飯王火化之後,佛陀就離開了迦毘羅城,到四處去遊化。後來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聽說佛陀住在毘舍離國的竹林精舍,就立即帶著那群女子,剃光了頭髮,披上袈裟,一路步行而來。經過長途的跋涉,他們終於到達精舍的外面。夫人看到每個人的腳底都紅腫不堪,身體也個個消瘦無力,又不知這次能否如願,想到這裏,不由得哭泣了起來。   阿難知道了這件事,心生悲憫,立刻走到佛陀的座前,以最高之恭敬心,請求佛陀允許女子可以入清淨僧團。阿難經過三次的乞求,佛陀仍然以嚴詞拒絕,並叫他不要再提這件事情。   阿難見到佛陀不允許女子出家的態度是如此的堅決,心想如果再作直接的請求,佛陀斷然不會答應,不如換個方法,說不定佛陀會答應的。於是很恭敬的再向佛陀問道:   ﹁世尊,假如女子離開俗家,以決定心願嚴守出家戒律,精勤修學,這樣她們能依聖道之次序證得聖果嗎?可以得到涅槃嗎?﹂   佛陀回答:   ﹁阿難,女子出家受持戒法,精進修學,一樣能證得聖果,得到涅槃。﹂   阿難接著又問:   ﹁世尊!如果是這樣,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對您有大恩德,她不但是您的姨母,又是您的養母,代替您的生母供奶給您,一直到您長大。世尊!懇求您為了夫人,就許可女子在世尊的教法中出家吧!﹂   佛陀聽了,終於答應說:   ﹁好吧!阿難,如果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願意嚴格奉行﹃八敬法﹄,就讓她們出家吧。﹂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聽說佛陀答應她們出家,非常高興。她要阿難代為稟告佛陀說,她願意終生嚴謹地奉行八敬法,就像少女小心維護著她頭上的花鬘一樣。   後來佛陀告訴阿難道:   ﹁阿難!正法中有女子出家,將住世不久。好比一個族姓中,女子多男子少,家道必定衰落。阿難,我本不樂意女子入我清淨僧團的,女子出家會使佛法清淨梵行不得久住,本來我的教法當有千年之盛,如今五百年之後,正法就逐漸衰微了。﹂   又說:   ﹁阿難!女子入清淨僧團,八敬之法在入滅之前不得踰越。縱然是見道的比丘尼,還是要向年少之比丘,恭敬頂禮,或承事合掌,否則我之教法將因此而紊亂。﹂(註)   三十六、佛陀一生中從事教化眾生,共達四十五年之久。   在這四十五年裏面,除了雨季,在施主所供的精舍安居以外,所有的時間,佛陀都在做宣揚佛法的工作。   佛陀每天在天未亮以前就起來,漱口沐浴之後,即入定觀察眾生的根性,看看那一個適合佛的教化,並於適當的時間去渡化他。   到了乞食的時候,佛陀就整衣持鉢,到附近的民家化緣。有時單獨一個人去,有時則和比丘們排成整齊的行列去。   佛陀出門時,微風會將他面前的道路拂淨,雲端會洒下水滴,使得路上的塵土不揚,天人會持傘罩蓋在他的上空,並以花朵散在他走的路上。路上高起的部份會自行塌下,低陷的部份會自行升高,使得他無論在哪裏落腳,都覺得極為平坦舒適。   有時候,有些人會恭請佛陀到他家受供,只要適合原因,佛陀都會接受邀請。用膳過後,佛陀就隨順各人的根機為他們說法。之後,才從座起,返回精舍。   佛陀乞食回來,就靜靜地在休息室或樹下禪坐,等到所有的比丘都吃過飯了,才入臥室休息一會。當比丘們在廣場集合齊了,佛陀就開始為他們講演適時適機的教法,或勉勵比丘們努力修學佛法,以期達到此生成就的目的。散會之後,所有的人即分別到寂靜的樹下,或林中,或荒蕪的屋子,依照佛陀剛才所教導的真理,實際修持,或背誦偈頌。   佛陀無論住在哪裏,附近的人都會來拜見佛陀,或帶東西來供養。而佛陀每次總是以種種方法,及善巧的言詞為他們說法,使在場聽法的人,不論是窮人、富人、有知識的人、無知識的人,都覺得佛陀好像只為他一個人說法一樣,因此每個人聽了都非常高興,並在佛陀面前發願,要生生世世遵守戒律,皈依佛的教法。   等到這些人回去之後,佛陀就回到精舍沐浴,入定片刻,再為比丘講經,或接見別處來的比丘,為他們闡釋難懂的問題,或傳授教法。這些都是初夜時分一般經過的情形。   到了中夜,比丘們大都頂禮後離去,這時十方來的天人即抓住這個機會,在佛陀座前提出問題請問佛陀。這些問題應有盡有,甚至只有四個音符長的小問題。   之後,佛陀進入臥室睡覺,保持神志清明,臥姿仍以右脅著床,兩足相疊微傾,左手平放在身上,右手彎著附貼在頭部,與獅子一般。   佛陀每天都這樣周而復始的做宏法渡生的工作,直到第四十五年,知道渡化眾生的因緣快盡了,才朝向喜馬拉雅山一帶之方向而來。   三十七、佛陀八十高齡那年,從王舍城轉往舍衛(Śrāvasti)城的途中,為了勸令懈怠的人精勤學法,於是在毘舍離城(Vaiśāli)這個地方示現疾病,然後親自告訴他的侍者阿難說,再過三個月,他就要入涅槃了。   佛陀離開毘舍離城後,又繼續往前行,到了婆婆城(Pāvā),在金匠兒子純陀(Cunda)的芒果園中休息。在那裏,佛陀為純陀一家人說法,之後,接受純陀的邀請,於弟二天清晨到他家受供。這是佛陀臨涅槃前,所受最後一次的供養,因此純陀得到的福報甚大。   佛陀受供之後,病情越加嚴重了,但是佛陀仍然忍受著病魔的煎熬,艱難地繼續向前行,希望去到拘尸那城(Kusinagara)。   佛陀到達城外的沙羅林(Sāla),臥在其中兩棵樹的中間,頭朝向北邊。在這裏,佛陀作了最後誠懇的教誨,直到臨涅槃前之一剎那,都不曾停止。佛陀在完成了這個世間之導師任務後,就安詳靜謐的入了大般涅槃。其時為四月十五月圓之日。   拘尸那城的人們聽說佛陀入了涅槃,都悲慟不已。阿難遵從佛陀之囑咐,將佛陀之遺體火化。所得舍利分為三分,一分給天人,一分給龍王,一分留在人間,分別造塔供養。 第二節 最後的教誨   一、佛陀在拘尸那揭羅城郊外的沙羅樹林中,作了最後的教誨。   佛陀說:   弟子們!你們必須各自以自己為燈火,以自己為依靠,不要依賴他人。而且也須以佛的教法為燈火,以佛的教法為依靠,不要以他教為依靠。   你們應觀自身如見污穢之物,不可貪婪。須知痛苦和快樂的受都是苦因,不可耽溺其中。應知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無自性,不可為俗事所迷惑。如此方能斷絕一切的痛苦。當我涅槃之後,仍然能終生奉行這些教法的人,才是我真正的弟子。   二、弟子們!我過去為你們說的教法,你們必須常常聽聞、常常思維、常常修習,不可捨棄。如果能依照我的教法如實而行,你們一定會得到覺悟的快樂。   我的教法,最重要的就是修心。所以必須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端正自己的身語意,遠離貪婪、瞋恨與愚痴,而且不可忘記無常。   你們的心時常被邪惡所引誘,被欲望所俘虜,所以你們必須努力克制它,作自己心的主人。   心能使人成佛,也能使人成為畜生。迷則成鬼,悟則成佛,這都是心的作為,所以好好的匡正你的心吧!謹慎持戒,致力於修道,不要離道而行。   三、弟子們!你們必須在我的教法之下互相和睦,彼此敬愛,不可起爭執,像水乳般的交融和好,不可像水和油一般的相排斥。   你們要遵守我的教法,共同學習,一起修行,互相鼓勵,共享法樂。不要為無謂的事情而煩心,不要為無謂的事情而浪費時間,努力去摘取覺悟之花果吧!   弟子們,我親自證悟此教法,又將此教法說給你們聽,你們應該堅守我的教法,一切都要依此教法而修行。   如果不遵依我之教法而修行的人,即使和我相遇,也等於沒見面,即使跟我在一起,也如同遠離著我。相反的,如果遵依我之教法而修行的人,即使他與我相隔千里,就如同在我的身旁一般。   四、弟子們,我的一生即將結束,與你們永別的時刻已不遠。但是,你們切莫悲傷,因為世間是無常的。人出生之後,就不可避免死亡。現在我的身體就像一部老舊的車子一樣在日漸腐朽,這正是我以身來印證世事無常的道理。   弟子們!悲傷無益,你們必須從這件事去領悟世事無常的道理,以智慧去看清人世間的真實相。要變的東西總是會變,想以人力企圖使它不變,那是不可能的。   煩惱的賊經常窺伺著你們,想伺機打倒你們。如果你們的房裏有條毒蛇,在沒有趕走那條毒蛇之前,你們絕對無法安心的在那裏睡覺。   所以煩惱的賊不可不驅除,煩惱的蛇不可不趕走,你們必須謹慎地守護著自己的一顆心,不要受煩惱的侵襲。   五、弟子們,現在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刻。可是你們應當知道,這只是肉體上的死亡而已。肉體由父母所賜,靠飲食而保存,所以生病、受傷、毀壞是難免的。   佛的本質不是肉體,而是智慧成就的法身。雖然肉體至此毀滅,但是法身卻是永遠的存在。所以只見到我肉體的人,並沒有真實的見到我,而是依我教法覺悟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見到了我。   我涅槃之後,我以前所說的一切教法,就是你們的導師,你們必須繼續保持此教法,就像尊敬我一樣的尊敬它。   弟子們,我在這後半生四十五年之間,已將該說的法都說完了,該作的事也都作完了。我沒有任何的隱秘,一切都完全闡明了。   弟子們!現在已經是我最後的時刻了,從此我將入涅槃,這是我最後的教誡。   【附 註】:   一、依八敬法,出家女眾在有比丘的僧團中,其職權絕對不能高過任何一個比丘,否則犯墮惡道戒。任何一位出家女眾,如果她不把八敬法放在心裏,卻反而以位居高位為榮,以駕御比丘為樂,則無論她做什麼事,都會成了毀壞正法的因緣。   二、依佛之教誡,任何一位師父,如果只知剃度弟子,而不盡教導之責,或自己不懂戒律,以訛傳訛,則犯墮三惡道戒。所以︽善見律︾中說:﹁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羅(經)、阿毘曇(論),不得渡沙彌。﹂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位比丘渡了一個弟子,但從不教導他,以致使他做了許多非法的事。這位弟子死後生龍中,每七日受一次火厄,每次火厄都燒盡牠全身的肉,只留下一付骨頭,火厄過後身肉旋即復生,過七日又再受火厄。如此受報,循環不息。牠不堪其苦,心裏想:﹁我到底做了什麼惡業,要受這樣的苦報呢?﹂於是以神通力觀察自己的宿命,知道自己前世是個出家人,但師父從未教導牠如何守持禁戒,以致落得今日如此悲慘的下場。因此對師父生起瞋恚心,欲加報復。   有一天,牠的師父和五百人共乘一條船渡海,龍立即從水中出,以爪抓住船舷,船遂不得前進。眾人非常驚慌,問道:﹁你到底是誰?為什麼要如此對待我們?﹂   ﹁我是龍,我要船上的那位出家人,只要你們把他丟下海裏,我便放你們走。﹂   ﹁這麼多人中,你為什麼單單要這位出家人,他到底和你有什麼冤仇?﹂   ﹁他是我前世的師父,我跟他出家,但他從沒有盡到做師父的責任。我之所以不知道做一個真正的出家人,我的行為會如此頻頻違背佛之教誡,以及我今天會落到這樣悲慘的下場,都是由他而起。﹂   船上的比丘聽了,知道眾人之事難以違逆,遂一聲不響逕自跳入水中。比丘投水喪命後,也墮入惡趣,受無量苦報。   所以,求出家的佛弟子,找師父一定要謹慎。我們要知道,一個有資格為人師父的人,他自己一定嚴守戒律,男女有別,如果是女師父則除此之外更要嚴守八敬法。因為師父如果徒有名聞、廟產、學問,而不守或不懂清淨戒,則將無法使你成為真正的出家人,一個出了家但不能成為真正出家人的人,則將依自己所犯的戒律,受種種苦報。   三、比丘不應剃度女人出家。因為佛也從未親自渡過一個女人出家,佛之如此,全為防止漸染,杜絕譏嫌。︽薩婆多論︾中說:如果佛親渡女人出家,外道一定會誹謗說:﹁瞿曇沙門,本在王宮,在婇女中,今雖出家,猶自度女人以自娛樂。﹂   所以比丘為了守護自己以及弟子的清淨戒,為了維護正法的清淨相,以使眾生對正法信向無疑,不應剃渡女眾,當然更應絕對禁止和任何女眾住在一起。 第二章 永恆的佛陀 第一節 慈悲與願望   一、佛心就是大慈大悲的心。   所謂大慈心,就是以各種方法施給一切眾生無限的安樂。所謂大悲心,就是以各種方法,拔除一切眾生所有的痛苦。   佛心正如一位時時關懷子女的慈母一般,不斷的守護著、養育著、救助著所有一切的眾生。﹁眾生的苦惱便是我的苦惱,眾生的快樂便是我的快樂﹂,佛心就是這樣,片刻也不離我們而去。   佛的大悲因人而起。人因接觸佛的大悲而產生信心,透過信心而獲得覺悟。這好比是一位母親,因為愛兒子而自覺是一位母親,也好比是一個兒子,因為接觸了母親的慈愛,而獲得心安一樣。   然而,人們卻不瞭解佛心,一味執著於自己錯誤的見解,因而痛苦頻生。他們隨著煩惱而行動,所以身上背負著深重的罪業,上氣不接下氣,倉皇地在重重迷惑的山中奔跑不已。   二、佛的慈悲不只限於現在一世,從世人當初有了迷惑,而轉動輪迴那天開始,直到未來,佛的慈悲將永無止盡之時。   佛常在人們面前,示現最親切的形象,以各種方法救助人們。   好比佛誕生為釋迦族的太子,然後捨棄榮華富貴,而出家、苦行、悟道、說法、入滅示寂等,就是佛為教化眾生而慈悲示現的。   因為人們的迷惑是無窮的,所以佛的法力也是無窮的;因為人們的罪孽是無底的,所以佛的慈悲也是深不可測的。   佛在開始修行之前,曾經立下四個偉大的誓願。第一、眾生無邊誓願渡,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法門無量誓願學,第四、佛道無上誓願成。佛既然以此四大誓願為目標而努力修行。所以,我們只要知道此四大誓願的內容,也就可以瞭解佛的心即是救渡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了。   三、佛為了成佛而遠離殺生之行,希望以不殺生的功德而使眾生得以長壽。   佛遠離偷盜之行,希望以不偷盜的功德而使眾生皆得所求。   佛遠離邪淫之行,希望以不邪淫的功德而使眾生得以消除害人之心,得以消除饑渴的痛苦。   佛為了成佛而遠離妄語之行,希望以不妄語的功德而使眾生說誠實語,並帶來內心的平靜。   佛遠離兩舌之行,希望以不兩舌的功德而使眾生得以和合相處,言行不離道。   佛遠離惡口之行,希望以不惡口的功德而使眾生之心得以平靜,不惶不亂。   佛遠離綺語之行,希望以不綺語的功德而使眾生得以彼此互相關懷。   佛為了成佛而遠離貪婪之行,希望以不貪之功德而使眾生得以消除貪婪之心。   佛遠離瞋恨之行,希望以不瞋之功德而使眾生心中常懷慈愛。   佛遠離愚痴之行,希望以不痴之功德而使眾生得以深信因果,恭敬佛法僧三寶。   由此可知,佛的慈悲都是為一切眾生而發,其本願都是為一切眾生之幸福而著想,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理由。佛如同父母般的憐憫眾生,希望人們能平安的通過迷惑的海洋,到達幸福的彼岸。 第二節 佛的救度及救度方法   一、沉淪在苦海中的眾生,很難聽見佛站在覺悟的彼岸所作對眾生的呼喚。所以佛親身走進苦海中,以各種方法來拯救眾生。   現在我們就說個故事作為比喻吧!在某地有一戶人家,住著一對夫婦和他們的孩子。   有一天,當父親外出回家時,發現家中正冒著濃濃黑煙。他吃驚之餘,立刻大聲喊叫﹁孩子們!快逃出來吧!﹂可是孩子們貪玩,渾然不覺火災的來臨,也沒有理睬父親的呼喚,仍然逗留在屋內。   父親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只好改口大聲喊道:﹁孩子們!我這裏有很稀奇的玩具,快出來拿吧!﹂孩子們一聽到玩具,立刻歡天喜地的奔出正在燃燒的屋子,因而免除了一場不幸的災害。   這個世界宛如一座失火的房屋,但是世人卻未察覺它正在燃燒,也不知道自己置身於隨時會被燒死的恐怖之中。所以,佛大發慈悲心,不斷的以各種方法來救渡世人脫離苦海。   二、再說另外一個故事來作比喻:很久以前,有一位長者的獨生子,因為年紀很小就與父母失散,所以認不得父母,變得終年在外漂泊流浪,每日過著三餐不繼的困苦生活。   父親因想念兒子,不久之後也離開了故鄉,到處尋覓兒子的蹤跡,然而歷盡千辛萬苦,仍然杳無音訊,最後只得在某一個城鎮住了下來。這樣經過了幾十年,潦倒落魄的兒子偶然的流浪至父親旅居的城鎮。   父親一眼就認出了兒子,於是很高興的叫一個傭人去把流浪的兒子接回家來。可是兒子卻對這突來的機遇感到懷疑,而不願同往。父親為了方便讓兒子回家,只好派人告訴他,某一個長者願以優厚的條件僱用他來家中工作。兒子被優渥的條件所吸引,於是接受這項工作,而成為其父的傭人。   兒子在長者家中工作,仍然不知道這是自己的家。父親逐漸的提拔他,最後讓他管理長者家一切的財產。雖然如此,兒子仍不知長者就是自己的父親。   長者眼見自己的兒子誠實又努力,內心十分高興。有一天長者知道該宣佈真相的時間到了,於是召集了親朋好友,然後指著兒子說:﹁諸位,這是我的兒子,是我費了多年功夫才找到的兒子。從今以後,我所有的一切財產都歸屬於這個孩兒的。﹂   兒子聽了父親的告白大為吃驚,欣喜的說:﹁如今我不但找到了我的父親,而且意外的獲得了一大筆財產,真是料想不到的事情。﹂   這裏所說的長者就是指佛陀,在迷途流浪漂泊的兒子就是指一切眾生。佛的慈悲,就像父親施愛給獨子一般地普照所有的眾生。佛把所有的眾生都視為自己的兒子,教導他們,關懷他們,並且以覺悟的寶貝送給他們,使他們成為富有的人。   三、佛對待世間的每一個眾生,都如其對待自己的獨子一般,是平等一味的。佛的大悲雖是普濟天下,但是由於人們的根器和福報的不同,拯救的手段也因而有異,好比天雨雖是一味的,但是欣霑雨露的草木不同,所受的恩澤也就有了差異。   四、不論孩子有多少,父母親對待子女的愛心總是平等的,絕不會有厚此薄彼的情形。但是其中如果有一個孩子身染疾病,父母親的心就會顯得格外的關心他。   佛的大悲也平等的降臨在每一個人身上,但是對於罪孽深重著,或是由於無知而苦惱者,佛就更加憐憫的關懷他們。   佛是慈父悲母,對世人都懷有慈悲之心,基於此種慈悲心腸,佛一味的為人們奉獻心力。如果沒有佛的慈悲,世人就無法得救,所以世人都是佛子,都應該接受佛的教誨。 第三節 永恆的佛陀   一、世人所知道的佛,是出生在印度,最初為釋迦族的太子,然後出家修行而證得佛果。事實上這不是他第一次成佛,他成佛以來已有無量無邊的歲月了。   在這無量無邊的歲月裏,佛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此世間,觀察所有一切眾生的種種根器、處境,而施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拯救眾生。   佛所說的法絕無虛偽,因為佛如實知道這個世界的一切。基於此而教化所有的人。   要認識此世間的真象是件艱難之事,因為世上存在著許多真假莫辨的事情。視其為真時,往往不是真,視其為偽時,又往往不是偽。因此,愚昧的凡人是無法瞭解世間之真象的。   十方世界中唯我佛能如實洞察世間真象,所以只有佛能教導我們去認識這個世間的本來面目。   二、佛不僅僅以言語來教化世人,而且還輔以身教。佛的壽命是無限的,但為了要令貪婪無饜的人覺醒,乃以死作為方便來訓示世人。   譬如有一個擁有許多孩子的醫生,有一次,當他到國外旅行時,留在家裏的孩子們不慎中了毒,十分痛苦的與生命作最後的掙扎。醫生回家後看到這種情形,大為吃驚,立即調配解藥給孩子們服用,其中心智未散亂的孩子服了之後,馬上藥到病除。但那些心智已失去正常的孩子,卻堅持不肯服藥。因為他們認為,只要有父親在身邊,他們一定死不了。   身為醫生的父親為了救治那些愚昧而剛強的孩子,於是決定採取非常的手段。他對孩子們說:﹁我還要出去旅行,但是我已垂老,不知哪一天會死。萬一你們聽到我的死訊,就吃下我所留下的解藥。只要你們吃下我的解藥,就一定會幫助你們恢復健康。﹂醫師說完之後,就辭別了孩子們,踏上遙遠的旅程。然後,他派人去告訴孩子們他已死亡。   孩子們遽聞父親逝世的噩耗,悲慟萬分,相擁而泣的說:﹁父親死了,今後我們是無依無靠了!﹂他們想起了父親臨別的囑咐,在悲嘆和絕望之餘,服下了父親留下的藥,身體遂回復了健康。   世人是否會責備這位身為醫師的父親撒謊呢?   佛正像這位仁慈的父親,他為了拯救這些不停追尋欲望的人們,而在此世間示現死亡,好讓世人領悟生命無常,若再不修道,就後悔莫及了。 第三章 佛的妙相與勝德 第一節 佛的三身   一、佛具有三身:一為法身,二為報身,三為化身。   所謂法身,並非指有一個形相或實體可得,乃是因它以法性為體,所以假名為法身。   佛以清淨妙智見到了真實法界的體性,故稱為佛的法身,或法身佛。由於法界的體性,是聖人清淨智慧所緣的境界,所以佛的法身,世人絕對無法以言語道盡其真象,也無法以心思去想像它的面目。   菩薩、阿羅漢等聖人雖也能見到法界的體性,但不夠圓滿,只能算是證得部分法身。而佛的智慧遍緣一切虛空法界,所以佛的法身亦充滿著整個宇宙之間。   法界之性,離一切自性,無一實體可得,所以佛的法身雖遍滿虛空法界,卻無大小之分,亦無多少、有無、來去、生滅等一切計度分別。   佛的法身並不因人的思念而存在,也不因世人之忘懷而消失,並非因人們喜愛它而來,也不因人之怠慢它而去。佛的法身是超越世俗人心的各種思慮而存在的。   佛的法身是由智慧和法性所成的金剛之身,所以是常住的,絕不至毀壞。也沒有恐懼、疾病,並且是湛然寂靜的。   二、所謂報身,就是佛從久遠時以來,修習六度萬行,積集無量福德所感的色身。   佛的報身,具足五種決定性:一、佛的報身,決定住在色究竟天宮。二、與佛的報身共住之眷屬,決定是十地中的菩薩。三、佛的報身所說之法,決定只有大乘佛法。四、佛的報身,決定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之莊嚴身。五、輪迴不空,佛的報身決定安住於世間。   佛的報身,一般凡夫是看不見的,唯有長久潛心修行證得清淨智慧的地上菩薩始能見到。   三、佛的圓滿報身,具足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就是所謂的大丈夫相,是由三十二種善因修成的。   1.以恭敬心迎送師長,得手足具足千輻輪之相。   2.以希有心正受戒律,並守護清淨一心安住律儀,得足底平整如龜腹相。站立時足底平貼地面,沒有絲毫的空隙。   3.以菩提心修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等四攝法,得手足指間縵網相連猶如鵝王之相。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   4.以上等美味食物惠施他人,得手足柔軟細嫩相。   5.以上等美味飲食惠施他人,亦能得手掌、足掌、兩肩、頸部七個部位飽滿端正之相。   6.以大悲心救護遭受毒打、綑綁拘禁、即將被殺戮之一切眾生,得手指和腳指纖長可愛之相。   7.以大勇猛心,饒益一切有情活命順緣,得足跟寬廣相。   8.以遠離殺生之一切過失,得身體洪直相。   9.以增上之心,願自己所行的一切善,皆迴向給眾生得到究竟的幸福,得身毛皆上向而靡之相。   10.以無所得心,正受布施等一切善法,得足踝膝骨皆不突現之相。   11.將醫方明、工巧明、聲明等多種技藝,殷勤傳授他人,得雙腨漸次細圓如瑿泥耶鹿王腨相。   12.以不捨棄、不瞋恨、不輕視諸求財者,得手臂長妙雙手過膝相。   13.以引導一切眾生遵守清淨戒律、行清淨行,並能保守秘密之語,得馬陰藏相。   14.以上好衣服、臥具、金銀珠寶等惠施給眾生,得金色相。皮膚清淨鮮明,比此世間,乃至天上的金子之顏色,更為亮麗。   15.以華麗之屋舍、宮殿、樓閣惠施給他人,得身皮細薄潤滑相。得此身相,塵土不著身,如蓮花葉不受塵水。   16.以深樂寂靜,遠離諠譁、憒鬧及散亂之心,得一一毛孔唯一毛,毛不雜亂,且皆上向右旋之相。   17.以隨一切眾生及師長之意樂,恭敬承事,並教他人也同樣恭敬承事,得眉間白毫相。白毫有橄欖核一般大,形狀如銀管,潔白柔軟,平常卷縮向右旋,毫端向上而靡。舒展則約三個手肘長。   18.以未曾輕毀他人,並為一切眾生作依怙,得上身猶如獅子之相。   19.以隨喜之心讚嘆他人之善巧言論及精闢見解,得臂髆圓實之相。   20.以對病患者惠施醫藥,對饑渴者惠施飲食茶水,得雙肩之中項部極善圓滿之相,或兩腋下飽滿之相。   21.為病苦之眾生,承事湯藥,作看護者,得非上味中亦得上味之相。   22.為人建造幽美之庭院,怡情悅意之林園,得身廣長相等之相。如諾瞿陀樹。   23.以惠施寺院給他人作修行的場所,得頂上肉髻相。   24.於三大阿僧祇劫中與人交談時,都說柔軟語、和合語、誠實語,得廣長舌相。舌面紅蓮色,大舌從口中出,能覆蓋一張臉,舌入口中,卻一點也不覺得擠滿。   25.為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宣說佛的教法,得音聲和雅、音質清澈、聲音深滿、聲音正直、聲音周遍遠聞等五種梵音相。   26.以遠離綺語之過失,得兩頰如獅子王相。   27.以清淨心,承事稱讚一切眾生,得牙齒潔白相。   28.不以邪因緣獲得生活資具,正命清淨故,得牙齒平整相。   29.以修諦實語故,得牙齒細密相。齒與齒之間,不容一絲一毫的間隙,彷如一顆牙齒。   30.以遠離離間語之一切過失,得四十顆牙齒相。   31.以大慈悲心,視一切眾生猶如獨子,得眼如紺青寶相。   32.以無貪無瞋之心,觀視一切眾生,得兩眼上下睫毛不相雜亂猶如牛王之相。   四、所謂佛的化身,是由佛救渡一切眾生之大悲願所出生,隨眾生的遭遇,以及處境的不同,而化現的種種身相。   佛以大悲為懷,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拯救那無邊無際的眾生。佛如同一團足以燒毀萬物的熾烈之火,燒盡了世人心中煩惱的薪材,也像吹散塵埃的風一般,吹盡人們苦惱的塵埃。   佛能以三種化身而應世。   佛示現最勝之化身│如釋迦牟尼佛,和世人一般的誕生,然後出家成道,並且在佛身上顯示疾病和死亡,以告誡世事無常的道理,引導世人正確的人生方向。   佛又能示現生化身、巧化身,以各種不同的形像顯示在世人的眼前,乃至以化身之力從虛空中及樹木草石懸崖等無心之物,發出法音演說諸法真實義。   五、佛身雖然分為法身、報身、化身,但只是為了完成佛唯一的心願,那就是救渡苦海中的一切眾生。具足此三身,便是圓滿的佛身。 第二節 遇佛的因緣   一、佛現身於此世界,是甚為稀有的。佛在這個世界上成道、說法,截斷疑惑之網、拔起愛慾之根、堵塞邪惡之源,毫無阻礙、自由自在的在這個世界上大行法化,所以世人沒有比尊敬佛、皈依佛來得更重要的事了。   佛陀之所以顯現在這個世界上,為人們說法,廣佈福澤。是因為佛不能捨棄苦惱的眾生,所以佛降臨在這苦難的塵世。   在這個人性泯滅、缺乏公理、邪見橫行、貪欲無度、身心墮落的世界裏,欲施佛法以護眾生是很困難的事,但是由於佛的大慈大悲,終能克服種種的困難。   二、佛是此世間所有人的良朋好友。背負著煩惱之重荷的人,遇佛時,佛就會代替他擔起重荷。   佛是世間的真正導師。愚昧而困於迷惑的人,遇佛時,佛就會以智慧的光輝,驅逐他內心的黑暗。   如同小牛犢不離母牛一般,聆聽過佛之教法的人,就再也不願意離開佛,因為佛的教法使人們心中快樂而平安。   三、當月亮降落在地平線之下時,人們說﹁月沉了﹂,當月亮自東方升起時,人們說﹁月亮出來了﹂。其實月亮是常住的,並不因為人們的看不見而不存在。佛也是一樣的常住而不生不滅。但是為了教導世人,以及隨世人的因緣,佛顯示了誕生和涅槃。   好比同一個月亮,如果從地球上看是圓滿的月時,從其他的星球上看卻有可能只是半圓形的月;如果從地球上看只是半圓形的月時,從其他的星球上看卻有可能是圓滿無缺的月。這月盈月虧的變化,完全取決於世人觀看的角度。事實上月亮自始至終都是圓滿的,從無變化過。   佛也是一樣,世人見到佛誕生(譬如初一的月)、成道(譬如十五的月)、涅槃(譬如三十的月)等生滅相,完全取決於眾生見佛的因緣,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其實佛是常住而不生不滅的。佛的大悲心永遠照耀著我們。   月亮遍照著大地,映現在一切物體之上,不論是喧譁的城市,或是寂靜的鄉村,是山谷上或是河流中,乃至池塘裏、水缸中、葉尖上的小水滴,都無所不現。月亮經常跟隨人們爬山涉水,行過百里千里。有人見它大如車輪,有人見它小如腹口,有人見它明亮如金盤,有人見它潔淨如白玉。其實並非月亮本身有任何變化,而是由觀月者的不同,各人眼中所見的月亮也就不一樣。佛也是一樣的道理,由於人們的業力不同,而顯示出無數種不同的相貌,然而佛是常住不變的。   四、佛在這個世界上,不論是出現,或隱沒,總是離不了因緣。當佛救渡眾生的時節因緣成熟時,佛就會顯現於世,等到因緣了盡,他便默然不現。   佛雖然有生滅之相,但是並非真正的生滅,我們必須明白這個道理。不要為佛所顯示的生滅和萬事萬物的變遷而驚懼、悲傷。   上面已經提過,佛的法身不是肉體,而是無上正等正覺所成之金剛身。肉體只是一種容器而已,其中要充滿了無上深妙智慧才能稱為佛。因此,拘泥於肉身的腐朽而悲嘆佛已過世的人,不能見到真實的佛。 第三節 佛的勝德   一、佛具有五種殊勝的功德,因而受到千古世人的尊崇。所謂五種殊勝的功德,就是殊勝的行為、殊勝的見解、殊勝的智慧、解說成佛之道、感化世人遵循他的教法而修行等。   佛又有八德,一、佛為眾生帶來幸福和利益,二、眾生依佛的教化,可立即獲得福祉。三、佛教導世人明辨善惡與正邪。四、佛指導世人成就佛道的方法。五、佛引導所有的人走入佛道。六、佛沒有驕心。七、佛言行一致。八、佛已斷除一切迷惑、救渡眾生心願圓滿,並具足無上微妙智慧。   佛於一切時都在禪定之中,心中充滿平靜和安寧。佛對所有的人都懷著大慈心與大悲心,而不為世俗之情所束縛,心中擁有純淨無穢的無上喜悅。   二、佛是一切眾生的父母。嬰兒出生之後十六個月之間,父母對孩子說話,都學孩子咿咿唔唔的語氣,配合著他們,然後才慢慢的教孩子正確的說話。   佛也按著世人所說的話來說教,隨世人名言識所認識的相來開導,使每個人都能悟入非語言、非心思所能思議的真實境界。   佛雖以一種語言說法,但是世人都能依其所懂的語言來聽,每個人都覺得佛所說的教法是為我而說的,因此不勝喜悅。   佛所證悟的境地,不是一般凡夫能以心思考的,也不是能以語言道盡的。如欲勉強表示佛的境地,只有藉助於比喻了。   恆河雖因經常被各種動物涉越而變得有些污濁,但仍不減其清澈。佛也像這條河一樣,雖然有異教的魚、龜競先來攪亂,但是佛的心性依然保持清淨不亂。   三、佛無上的智慧能明白世間所有的道理,遠離常見與斷見,安住於超越一切語言、文字的法性上,而且知悉一切眾生所有的想法。佛的睿智能在一念之間知道世上所有的事。   如同平靜的大海,倒映著夜空星星一般,佛智慧之海中,也常映現著世人的心念,和世間一切之事物,因此,我們稱佛為一切種智者。   佛的智慧滋潤著一切眾生的心,帶給眾生無限的光明,讓眾生確切的明白此世間的意義、盛衰和因果的道理。眾生只有藉助佛的智慧來了解這個世界,這是不容置疑的。   四、佛並不只以佛的形像顯現,有時他化作一個魔鬼,有時扮成一個女人,有時以諸神的樣子出現,有時是國王或大臣,有時出現在妓院中,有時也出現在賭徒家裏。   當人們有病時,佛就化作世人的醫生,為人們施藥、說法。當戰爭紛亂之時,佛就說正法,引導人們脫離災禍。對於被常見所束縛的人們,佛就為他們說無常的道理。對不能脫離自我和驕慢之窠臼的人們,佛就對他們說無我的道理,對於執迷於世俗快樂的人們,佛就對他們闡明世間痛苦的百態。   佛的功德是如此的顯現在各種事務之上。而這一切,又是都從佛的法身流露出來的。那以無限的生命及無限的光明來救渡眾生的,也都是源於法身的佛。   五、這一個世界就像一座被熊熊烈火燃燒的屋子一般,危機重重。人們被愚昧的黑暗所籠罩,被瞋怒、成見、嫉妒,以及各種煩惱所狂亂。人們必須依靠佛的慈悲,宛如赤子需要母親一般。   佛誠然是聖者之中最為尊貴的聖者,是此世間之慈父。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子,他們每天一味的沉迷於世間五欲的快樂,卻毫無警覺這個世界其實是充滿著痛苦與恐怖的地方,衰老病死的火焰正永無終止地燃燒著。   佛雖然遠離了這個迷惑的火宅,卻在靜寂的樹林中思維著如何解救眾生:   ﹁這個無常多苦的世界是我過去的家,住在裏面的眾生都是我的兒子,現在能拯救他們脫離無邊苦海的只有我一個人而已,我應該設法依他們的習性叫他們如何逃出火宅。﹂   佛對待每個眾生,都像對待自己的獨生子一樣。只要眾生有病,他就寢食難安,只要有一個眾生不出火宅,他就不入涅槃。   佛是至高至偉的大法王,能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但佛唯一的心願只是希望眾生得到安樂。佛為了饒益眾生,顯示至高無上的佛之知見而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為了將世人從痛苦中拯救出來而說法,可是世人卻被欲望所吸引,對於佛的教誨與呼喚充耳不聞,毫不在意。   不過,聽了佛的教法而心懷喜悅的人,他就必能立於超越此迷惑世界的境地。佛曾說:﹁我的教法必須透過信心才能了解,換言之,從佛的睿智中流出的教法,世人絕無法依靠自己的智慧去領悟,只有信佛所說的話,才能契合教義。﹂因此,我們應該虔誠的聆聽佛的教法,並且身體力行。    佛 陀 八六 第三章 佛的妙相與勝德 八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