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法師 講 施旺坤 敬記 在家菩薩戒本講記   佛陀教育基金會 印贈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恭錄自︽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在家菩薩戒本講記 目次 釋題 八 重戒 一一 殺戒第一 一一 盜戒第二 二五 大妄語戒第三 二九 邪婬戒第四 三三 說四眾過戒第五 三五 酤酒戒第六 三九 總結 四○ 輕戒 四四 不供養父母師長戒第一 四四 耽樂飲酒戒第二 五二 不瞻病苦戒第三 五六 見乞不與戒第四 五七 見四眾尊長不承禮拜戒第五 六○ 見四眾毀戒心生憍慢戒第六 六○ 不持六齋戒第七 六二 不往聽法戒第八 七○ 受僧用物戒第九 七二 飲蟲水戒第十 七二 險難獨行戒第十一 七三 獨宿尼寺戒第十二 七六 為財打人戒第十三 七七 殘食施四眾戒第十四 七八 蓄貓狸戒第十五 七九 蓄養畜獸不淨施戒第十六 八○ 不蓄三衣鉢杖戒第十七 八二 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戒第十八 八六 市易販賣斗秤不平戒第十九 八八 非時非處行欲戒第二十 九一 商賈不輸官稅戒第二十一 九四 犯國制戒第二十二 九四 得新食不先供養三寶戒第二十三 九六 僧不聽說法輙自作戒第二十四 九七 在五眾前行戒第二十五 九八 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 九九 養蠶戒第二十七 一○○ 行路見病捨去戒第二十八 一○二 結詞 一○四 在家菩薩戒本講記 ——道源長老民國七十四年講於高雄妙通寺—— 施旺坤敬記   在未講戒之前,先講幾句勸導的話。各位聽經之因緣可能很多,但若要得到聽戒的因緣可就很難,所以希望各位能留心聽。因為聽戒,未若聽經或論。我們常可聽人說,某處在講經或論,但卻很少聽人說某處在講戒。除非受戒時才可聽到,但若你一時不留心,同樣會錯過。   現在開始講在家菩薩戒,你們發心受菩薩戒的,應該留心聽。但你是受三皈五戒,不受菩薩戒的,也要留心聽。因為聽明白了,將來你可以發心受菩薩戒。釋題 在家菩薩戒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錄出       開始講題目,「在家菩薩戒」。先講「在家」兩個字,佛的大乘弟子,有出家菩薩,有在家菩薩。現在講的戒本,是在家菩薩的戒本。   再講「菩薩」兩個字,梵語菩提薩埵,菩薩是簡略的翻譯,因為我們中國人說話愛簡單,過去翻譯經典的大祖師應機說法,把梵語簡單的翻譯,菩提,翻譯菩;薩埵,翻譯薩。具足說,應該說菩提薩埵,翻成中國話是覺有情。覺有情怎麼講呢?覺,是佛的覺道。有情,是眾生。大乘弟子怎樣修行呢?上求覺道,下化有情。跟小乘弟子不同,小乘弟子,只上求覺道,不下化有情。他只自己修行,了生死,不去度眾生。大乘弟子,一方面上求佛的覺道,一方面下化一切有情,有情就叫眾生。懂得菩薩兩個字的字義,就知道受了菩薩戒,該怎樣修行?一方面得上求佛的覺道,一方面得下化一切眾生。   這個地方要注意,出家弟子、在家弟子,都要上求佛的覺道,下化有情。出家弟子,研究懂了佛經,要去講經說法,下化一切眾生。在家弟子,不會講經,怎樣下化眾生?方便接引,不一定要講經。在家弟子有會講經的,你就去講經。不會講經的,把你瞭解的佛法,講給在家人聽,令他能皈依三寶,接引到佛門裡來,能受三皈依,就是下化眾生。方便接引眾生,就是下化有情。   我們中國人的根性,雖名為大乘弟子,修行起來都是小乘。很多的在家弟子都在修行,比方說,他發了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念佛念得很虔誠。但是他一個人念,不接引眾生。又接引眾生,得接引有緣的,沒有緣的,你講他也不聽。什麼人跟你有緣呢?你的家親眷屬。上者,你的父親、母親,跟你有緣。中者,男居士跟你的妻子有緣,女居士跟你的丈夫有緣。下者,你的兒子、女兒,跟你有緣,要度你的家親眷屬。你自己發心念佛,要勸他們念佛。你自己受了菩薩戒,他們連三皈依都沒有受,你怎麼能心安呢?所以雖名為大乘弟子,修起來是小乘,名實不相符。你要先度化家人,勸他們受三皈依,進而再受五戒、菩薩戒。把家人度化信佛,成就一個佛化家庭。你再度化親戚、朋友,這樣就是實行了菩薩道。   大乘弟子的修行,以利他為自利。利益他人,你勸家人信佛,實際上對於自己有利益。比方說,你是男居士,不勸妻子信佛,妻子經常跟你鬧意見,你想去寺廟拜拜,她就要反對;你想用錢做功德,她也要反對。要是妻子信佛,不勸你的丈夫信佛,你想到寺廟拜拜,他就要限制不讓妳出門。妳把丈夫度化信佛了,要去拜佛,二人一起前往;要去做功德,二人一起商量,做功德很順利,這是現在就得利益。   你自己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不度家人。等你活到一百二十歲以後,要生西方了,他們都不相信,誰幫忙你念佛呢?不但不幫忙念佛,還打你的閒岔,結果你極樂世界生不去,所以要以利他為自利。   大家請看在家菩薩戒本,下面的小字:「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錄出」。佛有一本專對在家弟子說的經,叫優婆塞戒經,經文很長,其中有一品叫受戒品,裡面說在家弟子要受在家菩薩戒,有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一共三十四條戒相,由優婆塞戒經摘錄出來,成為在家菩薩的戒本。你們受了戒之後,要是自己懂得文字,可以請一部優婆塞戒經研究,裡面講了很多,都是針對在家弟子講的。   在家菩薩戒,先講六條重戒,殺戒第一,為何把殺戒列為第一?有下面三個原因:   第一、學佛以慈悲為本,慈能與樂,悲能拔苦。   因為眾生珍貴者生命,世間最慘者是殺傷。眾生最寶貴者為生命,生命沒有第二個,你把他唯一最寶貴的生命給殺了,所以這是最慘痛的事情。   又殺生,與我們行菩薩道的心相違背。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以慈悲為本。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眾生沒有快樂,我們給他快樂,這叫慈心。眾生有苦惱,我們想辦法把他的苦拔除掉,這叫悲心。你不能拔除他的痛苦,給他快樂,還殺他的生命,不是正與你的慈悲心相違背嗎?   第二、觀想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   我們不能殺害眾生,一切眾生,除了人以外,就是一切畜生。我們要想到,現在一切有情,都是過去我們的父母。因為六道輪迴的關係,父母在六道輪迴,我本身也在六道輪迴。我今生為人,有一世的父母;我前生為人,有前生的父母。這樣生生世世,多生多劫以來,一切眾生都做過我的父母。所以要作這樣觀想,一切男人、女人,彼此互相做過父母,或兒女眷屬,你能殺害他們嗎?不可以。   這裡有一個公案:道源在大陸的漢口佛教會,曾見到一位四川籍的居士,現身說法。在他手臂上,長有一塊豬毛,屢剃屢生!起初感覺羞恥,而不肯示人。當他信佛之後,才將原委告諸大眾,並且到處宣傳輪迴報應的事情。他能不迷前生,將轉生投生的事情,說得歷歷如繪。   故事是這樣的:他說過去生中是一個居住在天津,以殺豬為業的屠夫。當他臨命終時,有兩個人把他捉去,送進一處黑暗的所在,感覺非常寒冷!忽然看見擲來一堆衣服,眾人爭著取來穿上。但是穿上衣服,固然覺得溫暖,並也見到光明,可是發覺自己,已經是一隻小豬!雜在許多小豬羣中,便以豬奶豬食充飢。長大長肥之後,主人將他賣給屠戶。適巧他的兒子繼承他的屠業,將他買去宰!臨宰之時,他大呼叫喚:「不要殺我,我是你的父親啊!」但是他的兒子,並沒有聽懂他的話,照常將他一刀送命。   當豬命死以後,又有二人將他捉去,又將他投置黑暗的所在,覺得奇寒無比,又有一堆衣服擲來,大家又爭著取來穿上。但在穿上之後,一念警覺:「我不能穿衣服,穿上之後,又要去投生為豬了。」隨即用力脫下,但已脫不下來,只好將衣服一片片撕毀扯下,但他仍然投入豬胎,出生為小豬。   不過生下的是一隻沒皮沒毛的小豬,生下來不久就死了。死後又被二人捉去,送至閻羅王面前。閻羅王對他說:「你前生殺豬,現在要償債還命,你不投豬胎,怎麼可以?」他在偶然一念之間,竟連聲急念:「請佛祖救我!請佛祖救我!」閻羅王聽到他念佛,就改口對他說:「念你尚能念佛,就讓你暫時投一次人去吧!」於是他又投生為人了。因為他的那身衣服,沒能撕得乾淨,所以手臂上仍留了一塊豬毛。   由上面說的這一則公案可知:人殺害眾生,豈能知道不是殺害自己的父母嗎?你應當守殺生戒,假若殺一隻雞,這隻雞可能是我們前世父母造了惡業,墮落到畜生道。我們殺來吃,等於殺我們父母,所以一切眾生,都不能殺。   第三、觀想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我們不能殺害。   所謂皈依佛者,乃為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既然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一切眾生,即是未來諸佛。既然是未來諸佛,禮敬唯恐不及,怎麼能夠殺害他們呢?   又你禮佛時,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現在諸佛不談,就講未來諸佛,有當來彌勒尊佛,還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乃至一切眾生都能做佛。既然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禮敬都來不及,怎麼可以殺害呢?   為什麼殺生戒列在第一?因為我們是要當菩薩,要下化眾生。菩薩的精神是慈悲的,殺生最傷慈悲心,違背慈悲心,所以將殺生戒列為第一。   下面請看戒文。 殺戒第一 善男子!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優婆塞夷、旃陀羅優婆塞夷、垢優婆塞夷、結優婆塞夷,是名初重。   「善男子!」優婆塞戒經,是對男居士說的,所以只稱善男子,實際裡面包括善女人,記住,下面的戒文都是這樣解釋。   「優婆塞夷戒」,在家二眾弟子,男的叫優婆塞,女的叫優婆夷。怎麼叫優婆塞、優婆夷呢?翻譯成中國話為:近事男、近事女。近,是親近三寶;事,是承事三寶。男的叫優婆塞,女的叫優婆夷。顧名思義,就知道在家弟子,應執弟子之禮,應該常常親近佛法僧三寶,為三寶做事。   有的發心受戒,受了戒永遠不進寺院的門。你沒有親近三寶,怎麼能學到佛法呢?有的受了戒,到寺院裡來要當客人,讓出家人款待你。出家弟子是僧寶,都是你的師父,你是在家弟子,不為他們做事,還讓出家師父款待你,這不是顛倒嗎?你到寺院來,要親近三寶,為三寶做事,這樣才叫近事男、近事女。   「善男子!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詞。守戒,自己的身命可以損失,而不可以殺害眾生。乃至最小的螞蟻,統統不應當殺。   這一聽,或者你們很害怕,連螞蟻都不可以殺,菩薩戒怎麼能守得好呢?所謂戒律,就是世間的法律,不得殺生,是不得殺人。不要說是佛弟子,你是普通的人民,也不能殺人,殺人犯國家的法律。所以佛弟子不得殺人,殺了人則破了根本戒,不通懺悔。   殺了人,不可以通懺悔。殺了畜生,可以通懺悔。畜生,有大的畜生:牛、馬、豬、羊,不應該殺。乃至於中的畜生:雞、鴨等,都不應該殺。再小一點的畜生:螞蟻等,也不應該殺,所以叫「悉不應殺。」   問:連一隻螞蟻都不可以殺,那地上螞蟻很多,我們走路不小心把螞蟻踩死了,這樣犯不犯戒呢?   答:不犯戒,但不得故殺。故,是有心。你要是有心殺螞蟻,也是犯戒。我們人是凡夫,一定要走路,路上有螞蟻,以及種種小蟲。你不是有心殺牠們。但是走在地上,不小心把牠們踩死了,不是有心殺,這不犯戒。   綜合上面說明,第一、不可以殺人,殺了人,不可以通懺悔。第二、不可以殺畜生,殺了畜生,可以通懺悔。而誤殺畜生,不是故意殺,無罪。   下面講到殺的方法,「若受戒已」,你如果沒有受戒,講不上戒律的規矩。你受戒以後,得跟你講戒律的規矩。受了戒,要守戒,才能了生死,而且持戒能生五分法身香。   「若口教授,若身自殺」,比方說,你看見住的地方出現一條毒蛇,自己動手把牠打死,這是身自殺。你受了戒,自己不能殺,叫別人把牠打死,這是口教授,還是你殺的。   「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這是警策之語,統統失了菩薩戒。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這菩薩戒就失掉了。   失掉菩薩戒,剛才講過了,戒律有輕有重,跟國家的法律一樣。你要是殺人,戒體失掉了。你要是殺畜生,戒體沒有失掉,可以求懺悔。懺悔之後,可以還得清淨。   破了戒,有什麼不好呢?我們是凡夫,要修行轉凡成聖,你破了戒,聖人之法,你統統得不到。   下面這兩句要注意聽,下面五條戒文字都一樣,就不必再講了。   「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我們要轉凡成聖人,聖人有四種: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證得初果,你就叫聖人。在沒證得初果之前,有四加行法:加行者,一個加一個,叫加。行,是修行的行。加行者,加功進行,用功修行,精進用功,你修行的行門,越來越精進,叫加行。   加行法有四種:煖、頂、忍、世第一。   第一、煖法:煖,是個比喻。我們用功修行,好像鑽木取火。要取火,在木頭裡面去鑽,鑽著鑽著,火會生出來。我們用功修行,求開智慧,好像鑽木取火,火還沒生出來以前,木頭鑽得發煖了,真智慧還沒開,已經得一種相似的智慧。真正的智慧開了,即證得聖人之果,這時候還沒證得聖人之果,可是已經得到煖法。   第二、頂法:頂,就是山頂,也是個比喻。用功到最高,如人爬到最高山頂。我們用功修行,好像登山,當然很費力氣。不要怕費力氣,一定要往上面爬,爬到山頂,就得到第二個頂法。   第三、忍法:爬到山頂了,再用功,就是忍。我們用功修行,很不容易爬到山頂,一失腳,還會滑下來。到第三個加行,不會滑下來,能安忍不動,叫忍。   第四、世第一:世間第一人。這時候你雖然還沒證得初果,不是聖人,還是凡夫。但在世間凡夫中,已是第一人,這叫世第一。   再說明「四聖果」,小乘聲聞,均為聖人,唯其果位,分為四等:   第一、須陀洹:由世第一,加功進行,就證初果。初果梵語叫須陀洹,翻成中國話叫入流,不是凡夫,已經成為聖人,入了聖人之流類。初果,三界以內的煩惱,只斷見惑,還有七番生死。   第二、斯陀含:梵語斯陀含,翻成中國話叫一來。我們要超出三界,先超出欲界,欲界最難超出。初果,雖然已經入於聖人之流,欲界超不出去。用功到二果,三界以內的八十一品思惑,最難斷的是欲界九品思惑,先斷前六品,超不出去欲界,還要一來天上,一來人間,才能證得三果。   第三、阿那含:由二果再用功,欲界的後三品思惑斷掉,就超出欲界證得三果,叫阿那含。阿那含翻成中國話叫不還,不再回來欲界,超出欲界,到色界天去修行。   第四、阿羅漢:由三果再用功,把三界以內的七十二品思惑,統統斷盡,證得四果阿羅漢,了生脫死,再不來受生三界,所以叫無生。   懂得名相的意義,再看經文,你要是破了殺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四加行,第一個煖法,你得不到。下面頂法、忍法、世第一法,不是統統得不到嗎?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連四加行的第一個煖法都得不到,那麼初果須陀洹,包括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包括四果阿羅漢。這四個聖人的果位,你統統得不到。   四加行、四聖果的善法,你都得不到。那麼你要是破了戒,你叫什麼名字呢?「是名破戒優婆塞夷」,名字叫破戒優婆塞、優婆夷。   「臭優婆塞夷」,你要是持戒,有種戒香;你要是破戒,有種臭氣。按事實講,破了戒的人,身上增加了一種臭的氣味。按名譽上講,破了戒的人,你的名譽不好聽了,得了一種臭名。   「旃陀羅優婆塞夷」,梵語旃陀羅,翻成中國話叫屠夫,就是以殺生為業的人。比方你是個殺牛的人,你是個殺豬的人,都叫旃陀羅。你是個佛弟子,殺生,不是跟殺牛、殺豬的人一樣嗎?所以叫旃陀羅。   「垢優婆塞夷」,垢,是染污法。你破了戒,得一種染污法,就是煩惱。我們修行用功,是要去掉煩惱。你殺生,原來的煩惱不能去掉,增加了新的煩惱,所以染污法,叫垢。   「結優婆塞夷」,結,是煩惱的別名。好像用一根繩子,把你綁起來。你殺生,增加了煩惱,就是結縛生死。我們修行用功,是要了生死。殺生,生死不能了,永遠的流轉生死。   「是名初重。」持戒,能斷煩惱,解脫生死。若破戒,即為煩惱所繫縛,不得解脫。所以殺戒,是第一條重戒。   持殺戒能得到什麼利益呢?《十善業道經》云: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   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   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   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   九、無三惡道怖。   十、命終生天。 盜戒第二 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二重。   「盜戒第二」,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或強劫取,或偷竊取,或詐騙取,皆名為盜。偷盜人家的財物,叫盜。盜戒,比殺戒次一等,列為第二條。   「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乃至一錢,怎麼講呢?戒是法律,講失戒體、不失戒體?盜戒,盜五個錢,失戒體,不通懺悔。偷的東西,不到五個錢的價值,可以求懺悔。   五個錢,是印度的錢。在唐朝時,印度的一錢,是中國的十六錢。印度的五錢,相當唐朝時的八十錢。你要是偷中國的八十錢,就失了戒體,不通懺悔。不到八十錢的價值,還可以求懺悔。   唐朝時的八十錢,之後中國每個朝代,幣值經常變動,到現在值新台幣多少呢?很難計算。古人研究戒律,唐朝時的八十錢,可以做一件長衫,就拿此做比例。你偷人家的東西,有一件長衫的價值,就不通懺悔。你偷人家的東西,要是不到一件長衫的價值,還可以求懺悔。   盜字怎麼講呢?不與而取物,曰盜。對方給你,叫與。不與,他沒有給你,你把它拿來,這就叫盜。強盜、偷盜、詐騙盜,都屬於犯盜戒。   偷人家一錢,不與而取,還是不清淨。不是可以求懺悔,就可以偷。一件長衫,不可以偷。偷一件短衫,還不是染污法嗎?所以乃至一錢,悉不應盜。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若受了戒,犯了此戒,你就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二重。」這段跟前面的講法一樣,不用再講了。   持盜戒能得到什麼利益呢?十善業道經云: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   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   二、多人愛念。   三、人不欺負。   四、十方讚歎。   五、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布。   七、處眾無畏。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九、常懷施意。   十、命終生天。 大妄語戒第三 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三重。   妄語,可分為三種:   一、大妄語,謂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二、小妄語,謂見言不見等。   三、方便妄語,謂為救度眾生而說妄語。   什麼叫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以凡濫聖,你本來是個凡夫,濫充聖人,這叫大妄語戒,你要是犯了,不通懺悔。   什麼叫小妄語?見言不見,口與心違。你看見了,口裡說沒有看見;你口裡說的語言,跟你的心相違,這叫小妄語,可以求懺悔。   什麼叫方便妄語?為救眾生的急難,而打的妄語。這不但不犯罪,反而有功德。舉一個例子,比方有一個人,要打死一條狗。狗正在逃命,逃到你家裡躲起來。要打死狗的人,沒有看清楚,因為狗跑得快,人跑得慢,跑到你家裡問:「你看見我的狗沒有?」你如果回答狗逃到你家裡,他不是要把狗打死嗎?這時候你只好打妄語說:「我沒有看見。」這樣雖然打了妄語,可是救了狗的生命。你不但不犯戒,而且有功德,這叫方便妄語。   「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虛說,就是妄語。戒文講的是大妄語,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沒有得到聖人法,你說得到了;沒有證得聖人果位,你說證到了。   下面戒文,先說未得謂得,「我得不淨觀」,修行,要修不淨觀。多貪眾生對治婬欲心,要修不淨觀:觀想人的身體死了以後,就發青發爛流湯,最後只存一身白骨。   修不淨觀,要是得到了,你說得到了。沒有得到不淨觀,你說得到了,這叫未得謂得,這叫大妄語。   再說未證謂證,比如你沒有證得阿羅漢聖人果位,你說證到了,這叫大妄語。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三重。」這跟前面的講法一樣,不必再講了。   持大妄語戒能得到什麼利益呢?十善業道經云: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   一、口常清淨,優鉢羅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服。   三、發言誠證,人天敬愛。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邪婬戒第四 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不得邪婬。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四重。   第四條邪婬戒,因為在家菩薩戒,以在家五戒為根本。你們在家弟子受了五戒,是不邪婬。出家弟子,就這一條戒不同。出家弟子,是不婬,完全斷婬欲。   在家弟子怎麼叫在家呢?他沒有出家嘛!沒有出家就可以結婚,正式的夫妻關係,不戒。不是正式的夫妻,你干犯了一切男女,這叫邪婬,邪而不正。正婬不戒,犯了邪婬,就犯第四條戒。   有些人不研究戒律,愛亂講話,要是有在家信徒年輕,要受在家菩薩戒,他說:「唉呀!你年紀輕輕,怎麼敢受菩薩戒呢?」他以為受在家菩薩戒,就不可以婬欲。他不曉得是在家菩薩,不是出家菩薩。所謂在家菩薩戒,是以在家五戒為根本,只戒邪婬,不戒正婬。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四重。」這跟前面的講法一樣,不用再講了。   持邪婬戒,能得到什麼利益呢?十善業道經云: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讚法:   一、諸根調順。   二、永離喧掉。   三、世所稱歎。   四、妻莫能侵。 說四眾過戒第五 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罪過。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五重。   以上已經講了四條:殺戒、盜戒、大妄語戒、邪婬戒,接著講第五條說四眾過戒,這條戒很容易犯,要特別注意:   「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罪過。」   出家弟子,受了出家戒,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在家弟子,男的叫優婆塞,女的叫優婆夷。四眾弟子雖然受了佛的戒,還是凡夫,難免犯戒。你看見別人犯戒,不可以說。要是說了,犯第五條說四眾過戒。你沒有看見別人犯戒,說了是犯大妄語戒。   菩薩戒,六條重戒,前面四條都容易守持。因為你受了五戒,才受菩薩戒。五戒你能守持,菩薩戒前面四條,不是跟五戒一樣嗎?所以都可以守持。   最難守持的是,這第五條說四眾過戒。我們的嘴巴愛講話,學講經,學不會;學開示,也學不會。單說人家的罪過,這不必學就會講,而且越說越多。這就是凡夫的習氣,自己要謹慎小心,要守持這一條戒。   不受戒,不認識比丘,也不認識比丘尼。受了戒,統統認識了,要舉眼往上看,好的比丘、比丘尼,跟他學;好的男居士、女居士,跟他學。不要看破戒的,看見破戒的,要反省自己,我不要犯此戒,不能說別人的罪過。為什麼別人犯戒不能說呢?因為佛教的全體,就是四眾弟子。你一說這位比丘、那位比丘尼不好,這位優婆塞、那位優婆夷不好。因為這樣一說,全體佛教被你破壞了,所以要犯重戒。   說四眾過,屬於口業,所謂:三業易防,口業難守。說四眾過,要特別注意,若所說的是事實,即是犯兩舌,亦兼犯惡口!若所說的不是事實,復是犯妄語!   犯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親屬乖離。   二、親族弊惡。   犯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常聞惡音。   二、言多諍訟。   持說四眾過戒,能得到什麼利益呢?   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   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   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   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   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   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詞美妙。   五、言可承領。   六、言則信用。   七、言無可譏。   八、言盡愛樂。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酤酒戒第六 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六重。   第六條酤酒戒,「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這條跟五戒的飲酒不同,飲酒是自己飲,犯酒戒。飲酒,在菩薩戒二十八條中,屬於輕戒。這條不得酤酒,是不能賣酒,賣酒犯重戒,因為你是個菩薩。   酒為什麼不可以飲呢?因為酒是迷魂狂藥,喪失智慧種。今生犯了飲酒戒,來生來世墮落地獄,從地獄出來沒有智慧,把智慧種喪失,生生愚癡,所以飲酒比毒藥還毒。那麼你怕喪失智慧,自己不飲酒,為什麼還賣酒給眾生喝,這不是害眾生嗎?所以酤酒戒,列為重戒。   下面一段文,「結重起輕」,把持以上六條重戒的功德,總結一下: 善男子,若受如是優婆塞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則能獲得如是戒果。善男子,優婆塞夷戒,名為瓔珞,名為莊嚴。其香微妙,熏無不徧。遮不善法,為善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發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況復一心受持不毀。   「善男子,若受如是優婆塞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前面六條重戒,你能夠發至誠心受持,不會破戒。「則能獲得如是戒果。」就能得到受戒好的果報,也就是持戒的功德,你都能得到。   「善男子,優婆塞夷戒,名為瓔珞,名為莊嚴。」佛的弟子,以戒為瓔珞。掛珠,叫瓔珞珠,菩薩以掛瓔珞珠為莊嚴。你看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不掛瓔珞珠,觀世音、大勢至,都掛瓔珞珠,是菩薩的一種莊嚴。你是菩薩,不是光掛瓔珞珠莊嚴,你守持六條重戒,等於掛上了瓔珞,一切的莊嚴都得到了。   「其香微妙,熏無不徧。」前面講過,你破戒得一種臭氣,持戒有一種戒香,而戒香微妙,你說它是一種什麼香呢?說不出來,但是香味很好,能夠普遍熏到。   「遮不善法」,遮,是遮止。要是發心持戒,不毀犯戒律,你起了不善的心,它給你遮止。比方你喜歡偷東西,沒有受戒的,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偷了。受了戒,不能犯盜戒。你起了一個念頭,想偷人家的東西,第二個念頭,就把你遮止,因為它會提醒你:偷了犯盜戒,就把不善法遮止了。   「為善法律」,發心持戒,不毀犯戒律,是最善法門之律儀。   「即是無上妙寶之藏。」妙,是不可思議。寶,是個比喻。妙寶之藏,即三藏,比喻佛門一切功德。比方一個箱子,打開了,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碼瑙七寶都有。佛法叫無上妙寶,從哪裡來的呢?從戒律裡生出來的。你持清淨戒,好像得到無上妙寶之藏,乃至於成佛,都可以生出來。   「上族種姓」,印度的民族分四種,最上等的是婆羅門種。你雖然不是婆羅門種,你持清淨戒,等於上族種姓。在我們中國來說,你雖然不是大富人家,做大官,或者地方的名人。你能持清淨戒,地方的人都很尊重你,等於上族的種姓。   「大寂靜處」,我們凡夫的煩惱,要是生出來,令我們身心不安。你要是能持清淨戒,由持戒而生定,煩惱不生,身心寂靜,叫大寂靜處。   「是甘露味」,甘露味,是比喻天上有一種不死之妙藥,吃了這種妙藥,就永遠不死。你要是持戒,等於吃了甘露味之妙藥一樣,你的生死已經了脫了。   「生善法地」,跟前面「妙寶之藏」意思一樣,你要是持戒,什麼善法,也就是最上的法身慧命,都從戒地生出來,等於一個生善法的地一樣。   「直發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前面講的這些善法功德,是剛剛發了一個心:我受戒,要持清淨戒,不犯戒。直,是單。單發一個心,就得了上面說的種種的善果。「況復一心受持不毀。」何況受了戒以後,能一心受持,永不毀犯,你得的利益,不是更多嗎? 不供養父母師長戒第一 善男子,如佛說言,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二十八條輕戒,第一條是不供養父母師長戒,先把義理講一講,為什麼將不供養父母師長戒,列為第一條呢?身體屬於色法,因為父母能養我的色身,師長能生我的法身慧命。父母、師長,都對於我們有大恩惠。對於我們有大恩惠的人,你不能供養,學什麼菩薩道呢?所以雖然是輕戒,列為第一。   未學成佛,先學成人,人是學佛的本位。你要是想成佛,得先把人做好。父母師長,是對於我們有大恩惠的人,你不供養他們,連人你都做不好,學什麼菩薩道呢?你怎麼能夠成佛呢?   有信徒喜歡到寺院拜佛祖,打齋供眾,自己也喜歡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對於自己的父母不孝順,這不是顛倒嗎?你連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顧,怎麼能得到功德呢?念佛,怎麼能生到西方呢?   再看戒文,「善男子,如佛說言」,戒是佛定的。「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不供養父母師長得什麼罪呢?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這三句很不容易瞭解,要注意聽,第一條講完,下面二十七條戒文都一樣,不必再講了。   先講「得失意罪」,失,是忘失,忘記了。意,是心。忘失什麼心呢?失了菩提心,也就是道心。我們受菩薩戒,是發了菩提心。梵語菩提,中國話翻成覺道,覺悟的覺,佛道的道,覺道合起來叫佛道。就是發了成佛的心,要修行佛的道。沒有成佛之前,叫做菩薩。你發了佛道的心,就是發了菩提心,要使它長養起來,越來越大。你發了菩提心,把它忘記、忘失了,就得了忘失菩提心的罪。   為什麼不供養父母師長,就得了忘失菩提心的罪呢?因為發了菩提心,沒有不供養父母師長的。   在家菩薩戒本沒有這一句,梵網經菩薩戒本云:「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你要是發了孝順心,能孝順父母,孝順師長,這就是菩薩戒。你要是不孝順父母師長,與菩薩戒相違背。因為你忘失了菩提心,才不孝順,所以得忘失菩提心的罪。   得了失意罪,什麼結果呢?「不起墮落」。注意聽著解釋,不起,是不能生起。墮落,是往下墮落。   我們是人道的眾生,以人為本位。你要是發了菩提心,持菩薩戒,自然生起到天道。而天道比人道高,這是持戒的功德,你不求生天,自然生天。   現在你沒有持戒,犯了戒,得了失意罪,什麼結果呢?不能生起到天道,來生來世可以再轉人修行嗎?人身不能保持,到哪裡去呢?墮落三惡道:畜生道、惡鬼道、地獄道。三惡道在人道之下,你不能生起到天道,反而墮落三惡道,這叫不起墮落。   有人聽了這話,他反抗說:我學佛法,我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根本不求生天,管它不能生起到天道?   這就是邪知邪見的人,才說這種話。你要瞭解,生到極樂世界,是成佛的,生到極樂世界,比生到天道還高。你連天道都生不去,怎麼能生到極樂世界呢?所以不但天道生不去,極樂世界更生不去。   人身難得,按佛說的法,前生前世必須持過五戒,才能得一個人身。這話有人懷疑,是不是轉人身的,前生前世都是持過五戒的居士呢?   這是他不瞭解五戒的道理,殺、盜、婬、妄,是性罪,性者本也,本來就是罪過的惡法。你不是持佛的戒,犯了殺、盜、婬、妄,一定會墮落三惡道。前生前世你沒有做殺、盜、婬、妄的罪業,也能轉一個人,並不是持五戒的佛弟子才能轉人。   人身難得易失,得一個人身不容易,但很容易丟掉。因為人的壽命短促,長者不過活一百年。你要想保持人身,必須守持五戒。五戒,你不能持清淨,結果把人身失掉了,這不是對不起自己嗎?你怎麼會得個人身?必須前生前世你沒有做殺、盜、婬、妄的罪業,才能得個人身。怎樣能保持人身呢?釋迦佛大智慧、大慈悲,他觀察得很清楚,定出來殺、盜、婬、妄四根本戒,叫你守持,令你能保持人身不失。你再加受菩薩戒,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但保持人身,而且能了生脫死,完成佛道,這就是佛的大恩德。   你現在不能了生死,成佛道,連個人身都不能保持,一定墮落三惡道,這不是對不起我們的釋迦佛?所以你要是犯了戒,不起墮落,上負佛恩,下負己靈。對上說,不但辜負了佛的大恩,對不起佛;對下說,辜負自己的性靈,對不起自己,所以一定要好好持戒。   接著講第三句,「不淨有作」,不淨,是不清淨。因為你持戒,是個清淨法。要是犯了戒,它是個不清淨的法。不清淨的法,破了戒,就是染污法。有作,是有所作為。你做的是破戒的事,不清淨的作為,叫不淨有作。你要是持戒持得清淨,叫清淨有作。   不淨有作,再推進一層講,一定要好好的持清淨戒。你不持清淨戒,是個破戒的染污法,不但染污了這一條戒,你所修的功德,都給你染污。   不淨有作,凡有所作,皆不淨,為什麼呢?前面講過了,戒法,是生善法地,你得了一塊寶地,可以生長善法。你現在破了戒,善法生長不出來。你拜佛,也念佛,怎麼不生善法?因為都被破戒的染污法,給染污了。所以你修的善法,修的功德,統統不清淨。   比方說,你要是修行用功,求清淨的功德,貪名、貪利的心,一定要把它去掉。你不聽佛的話,就說你貪名吧!在世間法來說,是清高的心;在佛法來說,還是染污法。   染污法有什麼妨礙呢?那妨礙大了。你貪名的心現前,人家裝佛像,你出錢,是求名。人家修大殿,你出功德,也貪名。一切都離不開貪名,所以一切功德,都被你貪名的心染污了。   有一句普通話可以作譬喻,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我們要吃粥,煮了一鍋好粥,你沒有注意,鍋裡掉了一粒老鼠屎。你不要以為一粒老鼠屎,只是一點點不要緊,把一鍋好粥統統染污了。   再把「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這三句再講一遍,下面二十七條戒文都相同,就不再講了。   你要是犯了輕戒,「得失意罪」,得了一個忘失菩提心的罪,有什麼不好的結果呢?「不起墮落」,不能生起天道,反而墮落三惡道。你持戒,是清淨法。你犯了輕戒,是不清淨的法,染污法是你做出來的不淨,叫「不淨有作。」   這是單按本條戒律,再推進一層講。你雖然一面犯戒,一面做功德,但是所做的功德法,都被你犯戒的法,給染污了,凡有所作皆不淨,如毒參入。 耽樂飲酒戒第二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耽樂飲酒。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耽樂飲酒,這是自己飲酒的戒。在家五戒的第五條,為不飲酒戒,自己不許飲酒。在家菩薩戒的根本戒,是不許酤酒,賣酒犯根本戒。飲酒,是在家菩薩戒輕戒的第二條。   在家五戒,前面殺、盜、婬、妄四根本戒,是性罪,本性是惡法,縱然你不受戒,做了也一定墮落。飲酒的戒,是佛遮止的,叫遮戒,佛不許佛弟子飲酒。為什麼不許佛弟子飲酒呢?有二種道理:   第一、為維護前面四條︱︱殺、盜、婬、妄根本戒。   你要是飲酒,它會醉人。人一醉了,就會犯前面四條根本戒,這是在家五戒上講。在家菩薩戒上講,你不持第二條飲酒的輕戒,其他的菩薩戒都會犯。   第二、因為酒是迷魂狂藥,烈於砒酖,死墮沸屎地獄,生生愚癡,失智慧種。   這是單講飲酒的罪過,酒,是迷魂的狂藥。慧,就是我們的精神。它能使你的精神錯亂,因此酒好像會發狂的一種藥。你吃了就發狂,就是得神經病。   「烈於砒酖」,世間最毒的藥,叫砒,叫酖。這兩種藥,你吃一點點就會死,酒比砒、酖還烈,還厲害。   為什麼呢?「死墮沸屎地獄」,你吃砒酖這兩種藥,把命喪失了,不見得墮地獄。你飲了酒,要墮地獄,而且墮最污濁的沸屎地獄。屎,就是大便,大便還像滾水一樣沸騰,叫沸屎地獄。在沸屎地獄,受苦受完了,出了地獄,轉一個人,愚癡,一點智慧都沒有。為什麼呢?因為飲酒的餘報,「生生愚癡」,不但這一生愚癡,而且生生愚癡。「失智慧種」,把你的智慧種給失掉了,再想修行,不能修行了,所以酒比最毒的砒酖還毒。   再解釋「耽樂飲酒」,耽,是貪著不捨。樂,是快樂。為什麼要飲酒呢?因為飲酒有一種快樂,貪愛飲酒的快樂,叫耽樂飲酒。為什麼飲酒上面加上耽樂二字呢?   因為戒律有開、遮、持、犯。應該開的開,可以飲酒。怎麼開呢?你得的這病,經過醫生診斷,非酒莫療,除了酒,沒有其他的藥可以替代,也就是非酒不能治療這種病,那可以開,你就可以飲酒。他不是貪愛飲酒的快樂而飲酒,是為了治療重病而飲酒,這樣不犯戒。   你要是耽樂飲酒,犯了這一條戒,「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這一句跟前面第一條的解釋相同,不必再講了。   飲酒十失:   一、顏色惡。   二、少力。   三、眼視不明。   四、現瞋恚相。   五、壞田業資生法。   六、增致疾病。   七、益鬥訟。   八、無名稱,惡名流布。   九、智慧減少。   十、身壞命終,墮三惡道。 不瞻病苦戒第三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惡心不能瞻視病苦。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菩薩是慈悲一切眾生,佛制戒,就是制心。這裡是說,對有怨家之人,恨他不死,所以見其有病,就不去看。   記住這個範圍,這是對於自己的家親眷屬有病時,你應該去看護,叫瞻視。你應該去看護,你不去看護,為什麼不去看護?惡心。你起了惡心,自己的家親眷屬,跟你沒有緣,你恨他不早一點死,認為:他生病活該,你才不要看護他。   這條有開緣,要是不去看護不是惡心,是因為你沒有時間去看護。比如你需要去上班,或要去上學,有其他的工作,沒有看病的時間,這不是惡心,不犯戒。 見乞不與戒第四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見有乞者,不能多少隨宜分與,空遣還者。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音蓋,乞取也,行請也。對於來乞求,或者乞求世間的財物、衣服,或者乞求佛法。我們受過菩薩戒的,都要隨分隨力給他,不能空空的遣還。   比方這個人,是來乞求飲食,你有力量,要好好的供養一頓飯,給他吃飽。你沒有財力,自己也是貧窮的人,你要給他一點飯吃,雖然吃不飽,不能空空的遣還,這叫隨份與。   要是有人來乞求佛法,你是飽參飽學的法師,他求什麼佛法,就盡量拿佛法供養他。如果你佛法懂得不多,要隨分給他講一點,不能來請求佛法,一句也不跟他講,這叫空遣還,犯這一條戒。   佛制這一戒的本意是:「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我們受菩薩戒,要想成佛,沒有成佛道之前,先與人結緣。你跟眾生不結緣,他要求世間的財物、衣服、飲食,一點不給,完全拒絕他,不跟眾生結緣。他要是來問佛法,一句不跟他講,也是拒絕他,叫空遣還。   不與人結緣,你學會了佛法,現在講經說法,沒有人聽。要是開了道場,沒有人來住。你將來成佛,度不到眾生。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跟眾生結到緣。   當知慳貪不捨的道裡,慳財餘報,生生貧窮。慳法餘報,世世愚鈍。當知不慳,即是無貪善根所攝。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   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故。   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   由於昔時不慳嫉故。 見四眾尊長不承禮拜戒第五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優婆塞、優婆夷等,不起承迎禮拜問訊。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四眾弟子,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長老,是比丘、比丘尼眾的大德、長老。先宿優婆塞、優婆夷,是比你受過在家戒早的大德、居士。你應該尊敬他們,看見他們來了,趕快站起來,迎接他們、禮拜他們、問訊他們。問訊,就是問候。你不去表示恭敬,就犯了第五條戒。 見四眾毀戒心生憍慢戒第六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毀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勝彼,彼不如我。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有他們受的比丘、比丘尼戒;優婆塞、優婆夷,有他們受的優婆塞、優婆夷戒。你親眼看見,他們毀犯了戒律時,你即時生起憍慢心。   「言我勝彼,彼不如我。」注意言字的解釋,不是口裡說出來,口裡要是說出來,犯前面根本戒說四眾過戒。所以言,不能解釋為,口裡說出來,是心裡這樣想:「我已經超過他,我沒有犯戒,他不如我。」你生起了憍慢心,就犯了第六條戒。   他犯了戒,我怎麼連心裡這樣想都不行呢?我沒有犯戒,他不如我,怎麼變成我錯了呢?違背了菩提心。因為菩提心,以慈悲心為本。你不能慈悲一切眾生,即時生起憍慢心:我比他守戒清淨,他還不如我。如果你心中生起這個念頭,就犯了這條戒。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雖然受了戒,都是凡夫,凡夫就會犯戒。倘若你看見他人犯戒,應該生起慈悲心、憐憫心。   再說一個例證,我們持戒再清淨,能比釋迦佛還高嗎?釋迦佛有大慈悲心、大菩提心,他看見我們苦惱眾生犯戒,不但沒有捨棄我們,還慈悲憐憫我們。他不會想:你們不如我,我已經超過你們。如果他這樣想,那還叫佛嗎?所以我們佛弟子,要學佛發心。 不持六齋戒第七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一月之中有六天,要守持八關齋戒,還要供養三寶。你不能守持八關齋戒,不能供養三寶,就犯這條戒。   一個月有六天,要持八關齋戒,叫六齋日。六齋日是指哪六天呢?按陰曆算,上半個月,有三天;下半個月,有三天。上半個月是初八、十四、十五。下半個月是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按陰曆計算有月小,如果沒有三十,提早一天,為二十八、二十九。   六重二十八輕的在家菩薩戒,前面六條重戒講過了,沒什麼難,你能持五戒,就能持六條重戒。這二十八輕戒,只有第七條,你要考慮考慮,能持、不能持這個戒?第七條,一個月有六天,要持八關齋戒,就是這六天,要當出家人。   八關齋戒,一共有九條,就是出家,男的受沙彌戒,女的受沙彌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一共有十條,第十條是不持銀錢戒,出了家,不可拿銀錢生活。因為出了家,生活由信徒供養,可以手不拿銀錢。在家弟子,則不許可受人供養,沒有錢就無法生活,所以第十條戒不持,要持前面九條戒。   下面說明八關齋戒:   第一、不殺生。同五戒。   第二、不偷盜。同五戒。   第三、不婬欲。因為居住於寺院,此指徹底禁慾,而與五戒中的不邪婬略有不同。   第四、不妄語。同五戒。   第五、不飲酒。同五戒。   前面五條,與在家受的五戒,有一條戒不同,就是八關齋戒裡面的婬欲戒。在家受五戒,是戒邪婬,叫不邪婬戒,正式的夫妻不戒。在家菩薩戒,這六天不可以婬欲,要學出家人。所以這條婬欲戒,你要注意,這六天要持出家戒,正式的夫妻,也不可以婬欲。   第六、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   印度人頭上戴花,跟中國人不同。印度人頭上戴花,把每一種花用線穿起來,戴在頭上。他到寺院供佛,也是用線穿起來,叫華鬘。在中國,受了五戒的女居士,頭上可以戴花,可是這六天,則不許戴花。   香油塗身,在家受五戒,可以用這些香料,如面膏、香水等。可是在家菩薩戒,這六天則不可以。   第七、不歌舞娼妓,及故往觀聽。   歌,口裡唱歌。舞,身體跳舞。娼妓,是音樂的總名,笙、蕭、笛、管等這些樂器,都是音樂。在家受五戒,唱歌、跳舞、吹奏樂器,都不犯戒。但是受在家菩薩戒,這六天則不可以。   故往觀聽,有心去聽人家唱歌,看人家跳舞,吹奏樂器,也不可以。   第八、不臥高廣大床。   在家受五戒,你隨便臥高廣大床,都不犯戒。受在家菩薩戒,這六天,最好弄個小床睡,不要睡高又廣的大床。   第九、不非時食(過日中不食)。   過了日中,不是出家人吃飯的時候。因為佛過了日中不吃飯,我們弟子要學佛,所以太陽過了中天,不可以再吃東西。我們現在供佛,都在上午供,沒有下午供佛的,就是這個規矩。   這一條戒要注意,不非時食叫齋,六齋日叫齋。現在叫過午不食的午字有個毛病。我們中國人講十二個時辰,從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都叫午時。戒律不是講從十一點到一點,是不過日中,按現在的時間,過了十二點,太陽過了中間,就不可以吃東西,這叫齋。齋字怎麼講呢?齋者,齊也,齊午不食也,就是下半天不許吃東西。   持第九條過日中不食,比較困難,因為在家人要做工作,晚上不吃東西,肚子會餓。但是戒律上有開緣,有五種東西可以吃:一、生酥,二、熟酥,三、油,四、蜜,五、石蜜,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生酥,就是牛奶油,生的牛奶油可以吃。   第二、熟酥,熟的牛奶油可以吃。   這兩樣按現在說,生的牛奶油,就通到牛奶上。你晚上肚子餓,可以沖一杯牛奶喝,等於吃生酥。熟酥,按現在說,就是牛奶油做的,奶油叫白塔油,白塔油有二種,一種是牛奶做的,一種是牛油做的。牛奶做的,可以吃。牛油做的,不可以吃。   第三、油,是植物油,芝麻油、黃豆油、花生油,都可以吃。   第四、蜜,是蜂蜜,可以吃。   第五、石蜜,印度叫石蜜,中國叫冰糖。因為這一種糖,像石頭一樣,所以叫石蜜。又像結冰的冰塊,所以叫冰糖。通到白糖、紅糖,再通到現在賣的糖果上,或是賣的酥糖,都可以吃。   你晚上不吃飯,要工作,肚子會餓,受不了,就沖一杯牛奶,吃兩塊糖果,或吃兩塊酥糖,這樣吃不犯戒。   這九條怎麼叫八關齋戒呢?前面八條戒叫關,第九條叫齋。以前面八條戒,關閉邪惡之門,做成第九條齋法,所以合起來叫八關齋戒。   戒文之中,一個月有六天,要受持八關齋戒,這已經講過了。還有這六天,你要供養三寶。因為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事情要做,沒有多的時間,這六天你要供養三寶,有真實的供養,有方便的供養。   真實的供養,這六天,第一、你有財力,第二、你有空閒的時間,都到寺院裡來供佛,打齋供僧。   方便的供養,第一、你沒有多的錢,第二、你沒有空閒的時間,這六天你要上班。那麼你每逢吃飯的時候,合起掌來,念簡單的供養咒,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這就不犯戒。   再講制這一條戒的本意,佛出世度眾生,為令眾生了生死。要想了生死,必須出家,持出家戒。但是眾生的善根因緣不一,有的能出家,有的不能出家。佛大慈悲,不捨棄眾生,對於不能出家的,叫你當在家弟子,但是佛的本意,還是度眾生出家。不能出家的,叫你慢慢地學出家,一個月當六天出家人。要是學得習慣了,因緣成熟自然就可以出家,了生死、成佛道。 不往聽法戒第八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佛告訴我們學法,有個次第,叫信解修證,第一、要發信心,第二、要瞭解佛理,第三、要修行,第四、再證果。你們發心受戒,都是有了信心,不可以直接修行。第二個次第要瞭解佛理,再修行。   叫我們聽法,是瞭解佛理,為什麼四十里中要去聽法,超過四十里就不犯戒?因為古時候交通不便,所以定四十里路,這是一日行程的里數。   我們一個人走路,一天可以走一百二十里。四十里之中,有說法的地方,你走四十里,到那裡聽法。準備四十里聽法的時間再回來,再走四十里,可以回到家,這叫一日行程。   現在的交通工具發達,有汽車火車代步,不限定四十里,你聽法之後,還可以回家,那個路程你都要去聽。因為現在汽車一點鐘,可以走一百公里,相當華里二百里,那四十里,十幾分鐘就可到達。所以你一日行程可以往返聽法回到家,都應該去聽。不聽,就犯這條戒。   這條聽法有開緣:   一、若不解。   二、若病。   三、若無財力。   四、若彼顛倒說法。   五、若多聞。   六、若修禪定,不欲暫廢。   七、若鈍根,難悟、難受、難持。   不往者,皆不犯。 受僧用物戒第九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受招提僧臥具牀坐。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招提,翻成中國話叫四方,即東西南北,現在通到十方僧。受僧用物戒這一條,是出家人用的東西,我們在家弟子不要用。用出家人用的東西,犯第九條戒。 飲蟲水戒第十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疑水有蟲,故便飲之。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殺戒有三種:一、以貪心殺,為吃畜生肉。二、以瞋心去殺蛇。三、以愚癡心飲蟲水。   這裡講的是第三種飲蟲水,你已經起了疑心,這水裡有蟲,不可再飲,飲了就犯這條戒。如果沒有其他的水可以飲,只有有蟲的水可飲,不飲水難過。戒律上有規定,要用濾水囊,用布做一個袋子,把水過濾之後,蟲沒有了,才可飲用。過濾之後,把濾水囊翻過來,在水源地將蟲放生。 險難獨行戒第十一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險難之處無伴獨行。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險難之處:   一、若惡國界,其國之人,皆不信佛。   二、若惡國王。   三、土地高下,草木深邃。   四、惡獸:獅子、虎、狼。   五、盜賊。   六、水、火、風災。   七、毒蛇。   八、一切難處。   你要走遠的路,那路上很危險,而且有災難。比方路上有土匪,或者有老虎、野狼等。這些都是險難之處,要有個同伴,跟你同行,不犯戒。要是只有你一個人獨行,就犯這條戒。   佛為什麼要制這條戒呢?佛制這條戒,是因為有人不善學佛法,恐有受過菩薩戒的人,自認為他受過菩薩戒,什麼困難都不怕,不知自己是否有此德行,能降伏一切險難。   比方有一個受過菩薩戒的人,他自己冒險到險難之處獨行。人家說那裡有土匪,或者有老虎、野狼,他說:「我受了菩薩戒,什麼險難都不怕。」這就是自己錯解了佛法。他雖然受了菩薩戒,還是個博地凡夫,不曉得自己前生前世,造了什麼業?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德行,能降伏一切險難?而去冒險,結果遭了災難。就怪三寶沒有加被他,恨三寶,所以不能冒險獨行。 獨宿尼寺戒第十二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獨宿尼寺。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這條優婆塞戒,是對男居士說的。男居士一個人在比丘尼寺裡獨宿,就是過夜,犯這條戒。那麼你是女居士,一個人在男眾的寺裡過夜,也犯這條戒。   佛為何制這條戒?一、怕犯戒,二、被譏嫌。說明如下:   一、因為無論出家在家,都是凡夫。你一個人在寺院裡過夜,恐怕犯邪婬戒。   二、沒有犯戒,要受譏嫌。別人看見你一個男居士,在比丘尼寺裡獨宿,要譏嫌你。你是一個女居士,住在男眾的寺裡過夜,人家也要譏嫌你。 為財打人戒第十三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為於財命,打罵奴婢、僮僕、外人。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佛制這條戒,是為叫你斷瞋恨心,養慈悲心。這條戒,是為財不可以打人,不可以罵人,因為財可以資養性命,所以錢財是人的第二生命,很重要。但是我們是受菩薩戒的人,別人或是借了我們的錢,沒有還。應該跟他據理辯論,要是不還,應該忍耐,不可以打人,不可以罵人。   「打罵奴婢、僮僕、外人。」奴婢,男奴女婢,是拿錢買來的。現在全世界都已經廢除奴婢的制度。僮僕,是拿錢僱用來的,這是自己家裡的人。外人,是指一切人。   總而言之,一切人,要是用了你的錢,欠了你的錢。不可以為了錢財,打人、罵人。打人、罵人,都不是菩薩應當做的事。 殘食施四眾戒第十四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以殘食施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殘食,就是殘餘。你吃過的菜、飯、水果。我們受了菩薩戒,應該對於四眾弟子,起恭敬供養心,四眾弟子,出家眾:比丘、比丘尼。在家眾:優婆塞、優婆夷。你應該以新鮮的食物供養四眾弟子,不可以吃過剩下的菜、飯、水果,再拿去供養,就不恭敬。所以不可以殘食供養,以殘食供養就犯這條戒。 蓄貓狸戒第十五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蓄貓貍。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為什麼不蓄養貓狸?因為貓不但殺鼠,而且殺害一切小動物。若蓄養貓狸,是令眾生殺眾生也,實有損自己的慈悲心矣!語云:「人老惜子,貓老吃子。」貓老竟自吃其子,是殺生之現報也,惡果惡因可不懼哉!   由上面這段話,可以知道,我們受過菩薩戒之後,家裡不可以蓄養貓狸。狸,就是貓。為什麼要養貓呢?因為貓可以捉老鼠。   老鼠最討厭,牠不但偷吃東西,什麼東西都咬壞。眾生都有一個果報,老鼠的果報,應該被貓吃。貓的果報,是以老鼠為食。人有智慧,發現了這事情,就養貓來吃老鼠。   不受菩薩戒的,根本不知道殺生之罪。受菩薩戒的知道了,你養一隻貓來吃老鼠,不是叫牠殺嗎?你雖然沒有打死老鼠,可是你叫貓來吃牠,不是等於你殺老鼠一樣嗎?   你要知道,老鼠為什麼要咬壞東西呢?因為牠肚子餓得不得了,才亂咬東西。你把養貓的飯,拿來養老鼠,老鼠吃飽了,牠就不再偷你的東西吃了,再不會咬壞你的東西了。 蓄養畜獸不淨施戒第十六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蓄養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獸,不作淨施未受戒者。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在家弟子,為生活需要蓄養牲畜,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獸。象,在印度跟中國人養牛、馬一樣,很普通。駝驢,在大陸北方,駝,叫駱駝,也是跟養牛一樣。驢,比馬小一點。   總而言之,為什麼要養一切畜獸?為了要生活起見。但是我們受了菩薩戒,不可以養。在家弟子不許化飯吃,又不可以養,沒有辦法生活,那怎麼辦呢?釋迦佛有一種方便慈悲,要作淨施,就可以養。   「不作淨施」,要注意聽,比方我們是個在家弟子,根本不養畜獸,用不了這條戒。但是戒本上有這條戒,人家要跟你學戒,得講給人家聽,你得會消文。   淨施有兩種:   一、真實淨,很好瞭解,是你畜養的獸,真實布施給別人。   二、輾轉淨,比較不好瞭解,比方你要耕田,必須養一頭牛。因為沒有牛,無法耕田。受了菩薩戒,不許養畜獸。釋迦佛有一種方便,你的家人不見得都受菩薩戒,對於沒有受菩薩戒的人,你說:「我這一頭牛,布施給你。」實際那頭牛,還是你自己用。這是表示,你有持戒的心就可以了。 不蓄三衣鉢杖戒第十七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不儲蓄僧伽梨、衣、鉢、錫杖。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佛制此條戒的意義,是為成就出家人受戒。出家人用的東西,有三件衣:五衣、七衣、大衣。   僧伽梨,此云:雜碎衣,即僧人之大衣也。道源現在搭的就是大衣。普通的出家人搭的七衣,有七條。搭的五衣,有五條。   出了家,要搭這三件衣,這三件分條,分長短,為什麼要叫福田衣呢?福田衣,跟種的稻田一樣。你要種稻子,要到稻田裡去種;你要種福,到出家人身上去種。所以出家人叫福田僧,搭的叫福田衣。   你們在家弟子不能受別人的供養,不許托鉢化飯,不能搭福田衣。對於出家人搭福田衣,羨慕得不得了,釋迦佛的慈悲方便,做一個大樣子,跟出家人搭的袈裟一樣,但是中間不分條,不分長短,不是田相,像個布 縵一樣,所以叫縵衣。   這個地方是講出家衣,分三件:五衣、七衣、大衣。僧伽梨,就是大衣。衣,就是五衣、七衣。   鉢,是出家人托鉢化飯吃的飯碗。錫杖,出家人要出去托鉢,一定要拿錫杖。   出家人所用的衣鉢、錫杖,你受過菩薩戒,都應該儲蓄,跟前面第九條戒不同。第九條戒,是在家弟子不許用出家人的東西。這第十條戒,不是你自己用,叫你儲蓄起來。你不儲蓄,就犯這條戒。   儲蓄,不許用,在家弟子儲蓄出家人這一套東西幹什麼呢?是供養出家人受戒的。出家人受戒時,授戒師父問出家人:「你有沒有三衣鉢具?」他如果回答:「沒有。」授戒師父不能傳授他出家戒。他如果回答:「有。」授戒師父就傳授他出家戒。沒有三衣鉢具,成為受戒的障礙。   自己是個在家菩薩,我們應該成就出家人受出家戒。因為這一個人要發心出家,很不容易。比方這一次傳戒,在家戒弟子有二千多人,為什麼不出家呢?因為出家不簡單,出不了。要是他願意出家,要受戒,沒有這一套東西不能受,那就冤枉!你知道了,就儲蓄出家人這一套東西,供養他去受出家戒。你把這一套東西,供養他去受出家戒,再準備一套東西儲蓄起來,就是為成就出家人受戒用的。   以上把戒文旨意,講清楚了。在台灣要變通方法,因為台灣地方不大,出家人不多。中國佛教會規定,傳出家戒,一年只傳一次。要傳戒的寺院,必須先到中國佛教會登記,等候安排傳戒的時間,比方今年是台北承天寺登記要傳戒,因為承天寺地方不太大,妙通寺也是廣欽老和尚的道場,就改到妙通寺傳戒。   台灣的寺院想傳戒的,不是只有妙通寺,哪一個寺院想傳戒,衣、鉢、錫杖,早就都事先準備好,出家人來受戒,全部免費結緣。你如果把這一套東西儲蓄起來,永遠送不出去,你這一套東西供養誰呢?所以在台灣,這條戒用不上。 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戒第十八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為身命,須田作者,不求淨水及陸種處。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先解釋淨水,是沒有蟲的水。陸種,是沒有水的地方。   因為在家弟子做的事情不一樣,第十八條,是為種田的弟子訂的,根本不種田的,用不著這條戒。前面說養牛養馬要輾轉淨,根本不養牛養馬的,用不著那條戒。所以在家戒,雖說有二十八條戒,實際沒有幾條。   在家弟子為了身命,需要種田。你受過菩薩戒,不許用有蟲的水,你得去找沒有蟲的水的地方去種田。你去求淨水種田,求不到怎麼辦呢?不要種水田,種陸種。比方種麥子、豆子、高梁,都不需要用水。你不去求陸種處,就犯這第十八條戒。   前面第十條戒不許飲有蟲水,叫內用有蟲水。這裡第十八條戒,叫外用有蟲水。為什麼不許內用、外用有蟲水呢?前面說過,這叫愚癡殺生。我們持殺戒,不殺一切有生命的眾生。蟲雖小,牠有生命,所以不許內用、外用有蟲水。   我們殺害眾生,用貪心、瞋心、愚癡心來殺,比方你不能吃素,要吃眾生肉,為貪吃眾生肉而殺生,這叫貪心殺生。比方你看見一條蛇,要打死牠,這叫動瞋恨心殺生。對於水裡面的蟲,又不是想吃牠的肉,牠也沒有來害你的生命,怎麼因為種田,糊里糊塗殺牠的生命,這叫愚癡殺生。   我們住在都市裡,做生意買賣,或者開工廠,根本不種田,用不著這條戒,沒有問題。可是種田的,要來受菩薩戒,就成了問題。   我遇見有一個人來問這個問題,他說:「種田,不用水不能種,水裡面都有蟲,怎麼辦呢?」我說:「你種麥子、豆子、高梁,都不需要用水。」他說:「這些都想過了,種麥子、豆子、高梁,收穫的錢,跟種稻子差很多,家裡不夠生活,不能種陸種的東西啊!」   我說:「那就成了問題,我也沒有辦法,戒律上是這樣講。」   後來我想來想去,想出來一個辦法。前面第十條有蟲的水,你不能飲,也找不到沒有蟲的水。一定要飲水,佛有方便,用濾水囊濾過。我從這裡想出來一個辦法:你在種田水入口的地方,裝一個布網,等於一個濾水囊,把水裡面的蟲擋在外面。流到田裡的水,是沒有蟲的,不就可以了嗎? 市易販賣斗秤不平戒第十九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為於身命,若作市易,斗稱賣物,一說價已,不得前卻,捨賤趣貴。斗稱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若不如是,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這條戒是我們住在都市的在家弟子做生意買賣用的,第十九戒分兩段,前面一段是賣東西,後面一段是買東西。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為於身命,若作市易,斗稱賣物」,是列出來一、二種,需要用斗量的,需要用秤稱的,實際包括賣一切東西,買一切東西。   前面一段是賣東西,不一定斗量秤稱,什麼東西,都包括在裡面。「一說價已,不得前卻」,賣的人,與買的人一說好價錢,不許再賣給第二個人,要守信用。比方你開的是百貨店,有賣保溫杯。你賣的這種保溫杯,樣子很好,而且只有一個。來了一個人看見這個保溫杯,他問:「這個保溫杯,多少錢啊?」你回答:「賣一百塊錢。」這個人說要買。這時候旁邊站了一個人,看見這個保溫杯樣子很好,別地方沒有賣,也想買,他問:「這個保溫杯,賣我一百二十塊錢好嗎?」你應該回答:「不可以。」   我們受過戒的佛弟子,要守信用。一百塊錢賤,一百二十塊錢貴,我們不能捨賤趣貴,一說價,就確定了,一定賣給前面那個人,不可以為價錢改變原則,這叫守信用。   「斗稱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後面一段是買東西。買東西,無論用斗量、用秤稱,都要自然平。他要是給我用斗量,量不平;用秤稱,稱不平。我們應當向賣的人講:「斗量、秤稱,都要平。你給我的不平不可以,我不要佔你的便宜,但也不要使我吃虧。」   要是不懂戒律的意思,認為我們受過菩薩戒,吃點虧好了,這就不懂佛制戒律的意思。佛制戒律的旨意,是不讓眾生欺侮佛弟子,因此而使眾生造業。你說:我吃點虧沒有關係,不信佛做生意的人知道了,認為佛弟子都好欺侮。以後他看見佛弟子去買東西,會故意欺侮,這樣不是使他造業嗎?所以不可以忍辱,應該把前面不要佔便宜,不要吃虧的原則,跟賣的人講清楚。   在家弟子穿的衣服,跟不信佛的人一樣,賣的人不認識你,不會欺侮你。但出家弟子穿的衣服不同,賣的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出家人。不信佛的商人,就要欺侮你,你要買東西,價錢賣得貴。你要買東西,他給你一個副牌的,為什麼呢?因為他認為出家人好欺侮,其實這樣做,他造了業。 非時非處行欲戒第二十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於非處,非時行欲。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在家弟子,無論是受了五戒,或者受了在家菩薩戒,戒邪婬,不戒正婬,但是在非時非處行婬,就犯這第二十戒。   怎麼叫非時行婬呢?   第一、前面第七條說過,在家菩薩,一個月有六天六齋日,不能行婬欲。   第二、佛菩薩之聖誕日,比方陰曆四月初八,六月十九,不可以行婬。   第三、父親、母親的生日,不可以行婬。   第四、你自己的生日,要記著,不可以行婬。因為兒生娘受苦,是母難日,要報父母的恩,不可以行婬。   這叫非時行婬,則犯這第二十戒。   怎麼叫非處行婬呢?   正式夫妻,在家裡不戒正婬。但在不是行婬之處行婬欲,犯這第二十戒。比方這座寺廟要傳戒,受過戒的信徒,要來打齋供眾,男的女的都受過戒,夫妻二人一起來寺廟。因為這個地方交通不便,不能當天往返家裡,要在寺廟住一個晚上。妙通寺是個清淨之地,不是行婬欲之處。你要是在這裡行婬欲,就犯戒。   或者寺院裡要打念佛七,或者拜梁皇寶懺七天,你夫妻二人一起來參加,要住七天,都要守清淨戒,不可以行婬欲。在寺院裡行婬欲,叫污僧伽藍。僧伽藍,是大眾僧住的地方。你給它染污了,罪過很重,所以不可以非處行婬。 商賈不輸官稅戒第二十一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商估販賣,不輸官稅,盜棄去者。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商估販賣」的估字,是作生意買賣。「不輸官稅」,是不肯繳納官稅。「盜棄去者」,以盜稅之心,棄而不顧,去而他往也。   這條叫不偷漏官稅的戒,納稅是人民的義務,不光是佛弟子應該納稅,全民都應該納稅,因為人民不納稅,政府用錢從哪裡來呢?人民都應該納的稅,你不納稅,就是偷稅,等於偷政府的錢一樣,不但違背國家的法律,而且犯了這條戒。 犯國制戒第二十二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犯國制,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國制,是國家的制度,就是國家的法律。我們為佛弟子,要守法,決定不要犯國家的法律。犯了國家的法律,國家要制裁、處罰你,同時還犯了佛的戒。   這一條戒有什麼問題?現在男眾都要服兵役,若不服兵役,就犯國家的法律。那麼問題在我們佛教是戒殺的,青年的男眾,不論他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都不可以殺生,當兵要學殺生,去當兵怎麼辦?有這個問題提出來?   你就給他解釋:你去當兵殺生,不犯戒。為什麼?這是國家的制度,大家都不當兵,國家誰來保護呢?所以你去當兵不犯戒,因為要守國家的法律。   佛制定這條戒,目的是為了保護佛教,因為如果沒有國家,佛教也不能存在了。 得新食不先供養三寶戒第二十三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得新穀、果、蓏、菜茹,不先奉獻供養三寶,先自受者。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供養三寶,以僧寶為第一,這條戒,目的是為了尊師重道。佛弟子有新的食物,應該先供養三寶。穀,有新出的米,煮好之後,要先供佛。或者果,水果。蓏,是蔓生植物所結的果實,如西瓜等。菜茹,茹,是蔬菜的總稱。總而言之,凡是有新的食物,買回來要先供養三寶,才自己食用。如果不先奉獻供養三寶,而先自受者,就犯這條戒。   供養三寶,有真實的供養,有方便的供養,你有多的錢用,有多的時間。你得了新的吃的東西,新出的米,新出的水果,新出的菜,你看見了新的吃的東西,就買一份去寺院裡供養三寶。   你沒有多的錢用,而且你又沒有時間,到寺院裡去供養三寶。可以用方便的供養,前面講過,你每逢吃飯的時候,雙手合掌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這樣做就不犯這條戒。 僧不聽說法輙自作戒第二十四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僧若不聽說法讚歎,輙自作者。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輙,是任意的意思。在家居士講經說法,但是出家僧眾,不許他講經說法。出家人制止他不聽,在家居士還是要講要說,這是任意自擅,就犯這一條戒。   在家弟子可不可以講經說法?可以,佛許可四眾弟子都可以講經說法。在家弟子講經說法,既然佛許可,為什麼出家僧眾要制止他呢?一定在家弟子講的法非法,也就是說法居士的知見不正確,把佛經講錯了,講成外道,所以要制止他。沒有說他講經說法,講得很好,要制止,沒有這個道理。決定是他講得不對,出家僧眾制止他不聽,就犯這一條戒。 在五眾前行戒第二十五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道路若在比丘、沙彌前行。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這條戒文上是比丘、沙彌,但題目是五眾:即包括比丘、比丘尼、式艾摩那、沙彌、沙彌尼。無論比丘、比丘尼、式艾摩那、沙彌、沙彌尼,都是出家弟子。我們在家弟子優婆塞、優婆夷,都應該尊重他們。你在道路上走路,走在出家人前面,就犯這一條戒。   但是出家弟子,在你後面走,你不知道,不是故意走在出家人前面,這樣不犯。 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者。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僧中付食」,專指供僧。今天有人打齋供眾,或者分水果。你是在家弟子,叫你到行堂去幫忙,大眾僧裡面,有一位你皈依的師父,或者受戒的師父。「若偏為師」,你偏為你的師父,選擇美的好的,這就是過分給與,就犯這一條戒。   不能偏為你師父,選擇美的好的,比方說今天有信徒買很多的蘋果,要供養大眾僧。你為你的師父,選擇一個很美、很大的蘋果。或者出家人一個人分一個,你分給你的師父二個,這就是過分給與,都不可以。   你可不可以供養皈依、受戒的師父呢?平常你可以隨意去供養皈依、受戒的師父,都沒犯戒。但是大眾僧公分的東西,不能偏為你師父。 養蠶戒第二十七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養蠶者。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你是在家弟子,什麼生意都可以做,但是不可以養蠶。因為養蠶是間接殺生,你養了蠶,就賣給抽絲的人。我們穿綢緞的衣服,叫絲織品,那是從蠶繭上取出來的。   過程是要變蛾,才吐絲結成繭。人看見繭,可以抽絲,就把繭抽絲,抽絲怎麼抽呢?用開水鍋煮。蠶結成繭,牠在裡面並沒有死,等到開水鍋煮的時候,你在旁邊聽見裡面煮的蠶唧唧叫的聲音。叫一會兒,不叫了,都煮死了。雖然不是你煮死牠,但是蠶是你養的,賣給抽絲的人,所以是間接殺生。 行路見病捨去戒第二十八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往瞻視,為作方便,付囑所在,而捨去者。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看病的功德,梵網經:「八種福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八種福田者:   一、佛。   二、聖人(聲聞、緣覺、菩薩)。   三、和尚(力生)。   四、阿闍梨(軌範師)。   五、僧。   六、父。   七、母。   八、病人。   前七種是敬田,第八是悲敬田,故名第一福田。   病人之中,多有佛菩薩示現,故名敬田。病人百骸痛苦,四大交煎,起動無由,須人為命,故是悲田也。   我們在路上走,看到有人生病倒在路上,你捨去了不管,就犯第二十八戒。   這第二十八戒,跟前面第三條戒不瞻視病人不一樣。前面第三條戒,是不看自己家裡的病人,家親眷屬有病,你惡心不看,就犯第三戒。這條不是家裡的人,是在路上看見病人,你捨去了不顧,就違背了自己的慈悲心。   但是要去看,怎樣「為作方便,付囑所在」呢?問他:「生了什麼病?家住在哪裡,送你回家好嗎?」給他叫一部車,護送他回家。或者他的病很重,你有財力把他送附近的醫院就醫。   為他作方便有開緣,第一、要有錢財,第二、要有時間。如果你沒有錢財,也沒有時間,不犯戒。比如你要趕著上班,要護送他回家,沒有時間。現在你可以到附近的派出所報案,讓警察去做後續的處理,這都是「為作方便,咐囑所在」。   以上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已經講完。下面有一段結詞,第一、勸讚你持戒的功德,第二、警策你不能犯戒,犯戒是罪過,最後再警告你要努力持戒。  善男子,若優婆塞夷,至心能受持如是戒,是人名為優婆塞夷中分陀利華,優婆塞夷中微妙上香,優婆塞夷中清淨蓮華,優婆塞夷中真實珍寶,優婆塞夷中丈夫之人。   「善男子,若優婆塞夷,至心能受持如是戒」,至心,是至誠懇切的心。如是,是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受戒之後,你能持淨戒,沒有毀犯。   「是人名為優婆塞夷中分陀利華」,分陀利華,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白蓮花,是蓮花之中,最上品的一種。這個人能把在家菩薩戒持得這麼好,名為優婆塞夷中分陀利華。   「優婆塞夷中微妙上香」,這句是比喻在世俗的生活之中,能持淨戒,有兩種功德:一種表示持淨戒的人,會有很好的名聲。一種身上會有最微妙的香氣。這種持戒功德的香氣,是香中之最上香,能夠熏得很遠,無所不遍。   「優婆塞夷中清淨蓮華」,清淨蓮花,是一切蓮花之中最好的花。就像白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表示持清淨戒,是菩提的正因,將來一定成佛。   「優婆塞夷中真實珍寶」,這句表示由清淨持戒的功德,感得真實菩提,萬德莊嚴,如珍寶一樣。   「優婆塞夷中丈夫之人。」這句表示持戒的人,縱然是女人,也是大丈夫。如果沒有好好持戒,縱然是男人,也不是大丈夫。   以上這段是佛讚歎持戒清淨的人之功德。 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為比丘,在家菩薩名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這段是結歎甚難!佛說,菩薩有二種:一是在家的菩薩,二是出家的菩薩。出家菩薩,名字稱為比丘,包含前面說的其餘四眾。在家菩薩,名字叫優婆塞,包括優婆夷。   「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出家菩薩比丘、比丘尼,持出家戒,不是那麼困難,因為出家菩薩住寺院,環境比較好。比方以吃素為例,出家菩薩住寺院都是煮菜,吃素食並沒有困難。   在家菩薩持在家戒,要吃素,就很不容易,因為環境比較不好。你受戒之後,要吃素,但是家人要吃葷,他們給你很多的阻礙。你在環境不好的情況,能克服困難,堅忍受持,功德越大。   菩薩戒本講完,最後提醒大家,既然能發大心來求受戒法,受戒以後,每月十五日、三十日要誦戒,就是把戒本讀誦一遍。誦戒,好像拿鏡子照自己的臉一樣,提醒自己不可以犯戒。   釋迦佛警告我們,出家弟子持出家戒,比較容易。在家弟子持在家戒,很難。這不是叫你不要持在家戒,是叫你知道環境困難,加倍努力,要把菩薩戒持清淨。   你要是已經結婚,再出家就困難,因為你是個男居士,已經生了小孩,怎麼辦?所以你要出家,太太不同意。你是個女居士,你要出家,丈夫不同意,道理也是一樣。   假如沒有結婚的年輕弟子,因緣成熟,最好出家,不要猶豫,等結了婚再想出家,就增加煩惱。因為出家,是持戒的好環境。比方前面說的,你在家,一個人吃素,大家都不吃素,那吃素困難了。你出家,大家都吃素,吃素沒有一點困難,所以最好發心出家。   這次來了一個戒子,他是醫學院的學生,醫學院學西醫,必須拿動物來實驗,他問這對於殺生戒怎麼辦?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是按戒律講,學當醫生,尤其是西醫,他不按學校規定作實驗不行,所以最好殺戒不要受。在家五條戒,不必全部受,受三條、四條都可以。   明天在家戒正授,三皈、五戒、菩薩戒一起受。因為受菩薩戒的,要先受三皈五戒。   有一條戒,要把它記清楚,你要是能夠吃長素,再受菩薩戒。因為受了菩薩戒,一定要吃長素。要是不能夠吃長素的,你受五戒也可以,五戒可以吃三淨肉。三淨肉者: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可以吃。   第一、不見殺,就是殺眾生,你眼睛沒有看見。   第二、不聞殺,就是殺眾生,你耳朵沒有聞見。   第三、不為己殺,就是殺眾生,不是為你自己殺的。   你到菜市場,買現成的畜生肉來吃,不犯戒。你要是能夠吃長素,就受菩薩戒。受菩薩戒,告訴你們要吃素,在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沒有吃長素這一條。但是受菩薩戒,規定吃素的地方,在梵網經菩薩戒心地品有明文:「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受菩薩戒,叫統受。你雖然受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梵網經菩薩戒應該負責任,所以不能吃眾生肉。   我們中國佛教的習慣,是佛的弟子,無論出家在家都吃長素,傳了兩千多年到現在。你要是受菩薩戒,不吃長素,人家要毀謗你,這是不要令眾生造口業。所以你自己考慮,能夠吃長素,再受菩薩戒。不能夠吃長素的,你受五戒就好。   我們辛苦了幾天,多是為明天受戒作準備。還有一夜,明天就正授了,要謹慎不要放逸,要發虔誠心,可以得上品戒。   全部在家菩薩戒講演已竟,大家站起來回向。 ?? ?? ?? ?? 目次  三 在家菩薩戒本講記 一一○ 結詞  一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