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磨大師 安心法門註釋 梁‧菩提達磨大師 作論 簡豐文居士 註釋 佛陀教育基金會 印贈 自序   這本《達磨大師安心法門註釋》之出版,首先要感謝賴金光大德。由於賴金光大德之邀請而完成了《達磨大師悟性論述記》、《達磨大師四行觀(二種入)述記》、《達磨大師破相論述記》、《達磨大師血脈論述記》之出版。此四部述記完成之後,末學憶起達磨祖師著有《少室六門》計有六部著作。如今即已完成達磨祖師四部著作之述記,僅餘《達磨大師安心法門》與《達磨大師心經頌》未有註解。因此末學自告奮勇,也希望能來完成達磨大師此二部著作之註釋。能提供給喜歡學習達磨祖師《少室六門》之三寶弟子,做為參考。以此因緣而註釋此部《達磨大師安心法門》。   同時也非常感謝阮貴良大德、江凰正大德、賴佩綺大德、張銀嶽大德、許月霞大德、翁煥庭大德協助打字、更正、設計、排版,及感謝方智輝大德、郭春嬌大德的校對,才能順利的出版。末學在此以最至誠之心,感謝諸位大德來共同完成此《達磨大師安心法門註釋》之出版。   末學深知自己學淺才疏,必有諸多疏忽遺漏,言不及義之處,乞請諸方先進批評指正,無勝感激。 佛陀教育基金會董事 簡豐文 序於二○二二年七月一日 達磨大師安心法門 梁•菩提達磨 作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何自心現量? 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 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 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 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由亡己故,得至虛無。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問:說法既空,阿誰修道? 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 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 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一切處無心,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是見佛。若見相時,即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若見憶想分別,即受鑊湯爐炭等事,現見生死相。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 心是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即說頌曰: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抱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達磨大師安心法門註釋   首先我們來介紹尊敬的「達磨大師」。菩提達磨尊者是我國禪宗初祖,在西土算來祂是第二十八祖。祂的本名為菩提多羅,因為祂的老師尊號是般若多羅尊者,名字跟祂老師一樣,所以祂把多羅改成達磨,以示對老師之尊敬,更改後之全名就稱為菩提達磨。菩提漢譯為覺,達磨為法,即是覺法,覺了一切法。祂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當般若多羅尊者遊化至香至王國的時候,國王對祂相當禮遇,迎請到宮中供養,同時將價值連城之牟尼寶珠供養給般若多羅尊者。般若多羅尊者以寶珠來試探國王的三位王子的根性,問三位王子這世上有沒有比這寶珠更殊勝的東西呢?第一王子跟第二王子都說:「這寶珠是世界上的無上珍寶,只有尊者的修行道力,才能接受牟尼寶珠的供養。」第三王子的回答就不是這樣,他說:「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   般若多羅尊者知道祂是法器,傳法給菩提達磨尊者。菩提達磨尊者得法後,請示尊者說:「我既已得法,應當去哪一國作佛事,願垂開示。」般若多羅尊者告云:「汝雖得法,還不可遠遊,且先待在南天竺,等我滅後六十七載,前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千萬不宜速行。」後來般若多羅尊者圓寂以後,達磨大師奉師啟示,待於南天竺六十七年後,東渡中土,以舟泛海飄泊三年始抵廣州法性寺。廣州刺史蕭昂飛報朝廷,請示意旨。梁武帝極其尊崇佛教,國內的高僧大德,他都唯恐羅致不及,現在印度高僧航海遠道而來,他更為歡迎。廣州刺史蕭昂奉梁武帝詔書,恭謹的侍候達磨入京。可是後來達磨祖師與梁武帝對談不契機,於是達磨祖師渡江入北魏,就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附近的岩洞,終日面壁而坐。人家也不知道祂的境界,所以就稱祂為壁觀婆羅門。九年後遇到慧可,而後付法傳衣給慧可。在魏文帝大統二年示現涅槃,葬熊耳山。示現入滅後三年,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祖於蔥嶺,見手攜隻鞋,翩翩獨行。雲問:「師何往?」祖曰:「西天去!」宋雲歸國,具說其事,及門人打開墓穴,見棺內唯有一隻鞋存焉。達磨祖師付法給慧可大師,祂的傳法偈是:「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菩提達磨尊者從印度西來傳法,是為東土禪宗的初祖,傳法給慧可大師。故慧可大師為東土禪宗二祖。傳三祖僧燦大師,傳四祖道信大師,傳五祖弘忍大師,傳六祖惠能大師。從六祖惠能大師得法者有四十三位善知識,從此禪宗大興於世。所以自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只傳心法,不傳衣法。此事正合達磨祖師,付授偈意: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安心法門」,一切佛法的修學,其目的就是要恢復原有不動、不亂,無牽無掛、無有恐懼,寂靜永安的本來心,亦名禪心。此心本具恆沙妙德,無量智慧德能與神通妙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故所謂「禪心」者,「安心」是也,故云:心安「理」得。馬祖道一禪師云:「平常心是道。」所謂平常心者,「安心」即是。所以「安心法門」,即是「成佛之法門」也。   此「安心法門」是中國南北朝之梁朝時代,達磨祖師西來為東土諸佛弟子傳授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無上心法。文簡意賅的指出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是萬法唯心,而心體本自空寂,畢竟無有一法可得。若能真正放下萬緣,則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此心本自安樂自在,不動不搖,無憂無慮,自在解脫,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即心即佛,非從外得,如是則眾生見性成佛道也。故知此「安心法門」也即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假外學的法門。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   佛法的修學,就是要教化眾生,破迷開悟。「破迷」就是破除眾生執妄為真,迷此身心世界為實有,念念往外馳求,貪得無厭,患得患失,為達目的,不擇一切手段,造諸惡業,隨業受報,輪迴生死,受諸苦惱。開悟就是真正通達宇宙人生萬法的事實真相,確實了達萬法唯心。原來宇宙人生萬法是緣自於自己的心性(本心),因為有情眾生不守自性,起心攀緣外境,依於一念不覺生三細(能見相、所見相、無明業相),境界為緣長六麤(分別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造業受報。而由自己心性(本心)中幻現出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令有情眾生共業相聚,循業發現,身心世界萬法,並執以為實,而不明當體即是自己心性所幻現。猶如眾生日有所思,依所思之業力,而夜有所夢。夢未醒時(迷時),執夢為真,於夢境中,受諸苦惱。及至夢醒之時(悟時),方知夢境即是自己的心性,當體即空。而人間法界即是吾人的心性依十二因緣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之循業發現,而隨業牽引生到人道來(非化身而來),故令人間有情,更難理解,此是眾生自己的心性,循業幻現出身心、世界、萬法,當體即空(本心)萬法唯心的真相。唯有不斷的修學佛法,從不了義之經教入了義之方等教理,解行相應,則自然明了,萬法唯心,當體即空,猶如夢醒,才真正能放下萬緣而心安理得。   所以當眾生迷惑之時,卻又不知皈依三寶修學佛法的薄地凡夫,則自自然然念念往外攀緣,追逐榮華富貴,五欲六塵之「法」,故名迷時人逐法。若是未能破迷開悟的佛弟子,則依教奉行,心外見諸佛法,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以期能開悟見性。故亦云:迷時人逐法(佛法)。若佛弟子破迷開悟之時(解時法逐人),則能放下萬緣,即時豁然,還得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此心具四智菩提,一接觸即明白(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明白就知道該怎麼做(成所作智)。心無所依止,不依止世間法,也不依止出世間法,無功用行,率性之謂道。大用現前,不存軌則,自生自顯,全是真理、智慧的顯現,是最真實的佛法。已非心外見法,依教奉行,而是任性逍遙,隨緣任運,任運自在,率性之謂道,無一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無上妙道的顯現,故云:解時「法」逐人。   「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   佛弟子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開悟見性之時(解時),通達萬法唯心,當體即空,猶如夢醒,不再為夢境所纏縛,則自然能放下萬緣,離一切諸相,成就轉八識之分別、執著成四智菩提(《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此轉識成智之識,名菴摩羅識(染淨皆離之無詬識),此識能觀機示教,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運用五欲六塵,來行四攝法(布施、美語、利行、同事),先以利鉤牽,後令入佛智,教化眾生,利樂有情。而於自心中,清淨無染,不與萬法為侶,自在無礙,處處解脫。經云:若能轉法,同於如來,故云:解時識攝色。   若是迷惑眾生,執身心世界為實有,具足身見、我執、法執,則念念起心攀緣世間之五欲六塵,希求榮華富貴,有權有勢,能駕馭別人,因此患得患失,而越迷越深,為達目的不擇一切手段,迷惑造業,造業則受報。經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造業必定要受諸業報,因為眾生執幻為真,迷惑之時,心識被五欲六塵之色法所攝(迷時色攝識),迷惑造業,造業必然受報,輪迴六道,受諸苦惱。故云:迷時色攝識。   「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   真如自性(本心),體自空寂,不生不滅,猶如虛空,然非頑空,而是靈空,虛靈不昧。佗是個活體,具足萬法,能生萬法,是一切眾生生命的本源,故名本心(本妙覺心)。佗能依一切有情之不守清淨本心而起心動念,攀緣外境而生起根本無明、枝末無明、見思二惑、著空、著淨、或著五欲六塵及一切有情的種種造作,而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令造業眾生,隨業牽引,投生六道而循業發現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並執為實有。故經云:萬法唯心;亦云:一切唯心造。故知一切萬法,皆是以心為體,而心體本自空寂,六祖惠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可大師云:覓心了不可得。故經云:萬法皆空。此事猶如吾人日有所思,而思之深切,則依所思之業力而循業發現,則夜有所夢。夢未醒,執夢為實,受諸苦樂。夢醒之時,即能明白全夢即心,以心為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當下即得解脫夢境的纏縛。   而人間法界即是真如自性(本心)依根本無明、枝末無明、見思二惑、染著五欲六塵之心,幸能持五戒而依於十二因緣法,生於人世間,酬償宿世所造之善惡業報來受諸苦樂。吾人五蘊身心中之第八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現在與過去生中所造作之業力習氣種子,當根塵接觸之時,於因能變中,由種子起現行,變現第八識之果。同時於果能變中,再由第八阿賴耶識,生起了前七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雖然第八阿賴耶識能內變根身,外變器界,但屬性境、現量、不帶名言,故第八阿賴耶識,不生分別執著,無有我、法二執。而由七轉識來分別執著內根身,外器界,而生起了身見、我執、法執,分別好壞、美醜、是非、善惡、貴賤、歡喜、厭惡、苦樂諸受。經七轉識造作之後,又將此造作之業力習氣,反薰因能變中所新起的種子,又變現第八識,又復於果能變中由第八識生起了七轉識,經過分別、執著,造作諸業之後,這股業力又反薰新起的種子,如是相續不斷。如果所造作的是染業,則眾生背覺合塵,自然越染越重,越迷越深。如果是修行人,依無漏智起觀照,離相不染,造諸淨業,則自然背塵合覺,煩惱越來越少,終至解脫證果。如是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相續不斷,形成了一幕接一幕的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的生滅相續相。每秒鐘計有二十一萬六千次於自心中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之生滅相續相,而讓我們感覺到森羅萬象、七彩繽紛的宇宙人生萬法。有如電影之膠卷,每秒鐘有十六次以上之開合,再以燈光投射到銀幕上,膠卷一幕接一幕的生滅相續相,而讓我們見到了電影的劇情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是活在自心所幻現的世界,外面的真實世界只是一個中性無意義的世界,故《金剛經》云: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中性,無意義)。譬如聰明絕頂、榮華富貴、貪得無厭的人,得了嚴重的老人痴呆症,腦細胞不活動了(雖有七轉識,因腦細胞老化無法活動,致令七轉識無法起作用),則不僅不識得金錢財物,也不認得自己的親人,甚至自己是誰都不知道。此時住豬舍與住豪宅也無所差別,吃餿食乃至糞便與吃美食無有不同。這時森羅萬象、七彩繽紛的世界消失了,呈現出中性無意義的真實世界。故經云: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即是第八阿賴耶識所現之性境、現量、不帶名言、無有分別執著。唯識所變,即是由七轉識生起了見、聞、嗅、嚐、覺、知,廣分別宇宙人生萬法而生起了我、法二執。   所以我們所感覺到的宇宙人生萬法,其實只是藉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因緣,而由我們自心中的習氣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幻現出境界。一幕接一幕,生滅相續不斷,而連接起來之自心的幻影而已。是由第八阿賴耶識所生起的前七轉識去分別、執著第八識所現起的境界,而執為實有宇宙人生萬法。有如夢未醒,執夢為真,而不知夢境即是自心分別自心相而已。是故祖師開示:但有心分別計較(七轉識)自心現量(第八識)者,悉皆是夢。   「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   若能深解萬法唯心,當體即空,猶如夢境。是唯心所現(第八阿賴耶識所現),唯識所變(前七轉識之妄想、分別、執著)。而真正能放下萬緣,恢復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此清淨本心亦名菴摩羅識(無垢識;真如識),也就是識心寂滅之真如本性(本心)的真如識。此識一接觸境界自然通達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做,自生自顯,不起分別,也不落心、意、識之思量。宇宙人生萬法一切事物之本末究竟,一切通達無礙,了了分明,具正知正見與大機大用。此清淨無垢識(真如識)的體用亦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之佛知佛用,故云: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何自心現量?   前文: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弟子聞已,不解其意而問云:這世間上明明就有這一切的人、事、物等等各種不同的境界,為何這只是自心中所現出來的感覺而已? 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皆不出法界心,亦不入法界。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   祖師所回答的道理中含有二義:一則說明宇宙人生萬法中所有一切的人、事、物等等各種不同的境界,無一不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心)隨順一切有情眾生所造的業力而循業發現之現象,是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所現的業相,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心)。是故人間所見的水,天人視為琉璃,魚蝦則視為生活最佳環境,餓鬼眾生則視為濃血,地獄眾生則視為猛火。而水真實的體性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心)。又如人間業力所見的外太空,空無一物。而此處正是天人所居處,有山河大地、樹木園林、城鄉都會,是天人的國土。大地外則是香水海,海中有須彌山(出水八萬由旬,入水八萬由旬,一由旬約二十公里,比太陽還大)。而我們看天界只是虛空而已。是故經云:萬法唯心,是眾生循業發現(發現一切人、事、物及各種不同的順逆境界)。是故一切法之有無,乃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當體即空(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二則人間所見到的一切人、事、物及一切善惡,順逆境界,皆是因緣所生之法,法之當體並無好壞、美醜、貴賤、喜厭之差別。此差別性是出於自心習氣不同,而有分別。所以有人非常喜歡水果中榴槤味道之香甜可口,也有人覺得榴槤臭如糞屎,聞之作嘔。而榴槤本身並非香臭,是出自於人心的分別。也如佛教中「舍利」是高僧乃至佛陀與及大修行人圓寂(逝世)經荼毘(火化)之後,所留下來的遺骨。佛弟子以至誠恭敬心迎請至家中供養禮拜。非佛弟子則懷著好奇畏懼之心視之,而信奉耶教、回教之士則避之唯恐不及。此種種不同的感受,皆出自於自心的分別、執着,而非「舍利」本身有喜歡與畏懼的差別。又如中國人喜歡喜鵲,視之為吉祥之鳥,而討厭烏鴉,認為只會帶來憂愁的不吉祥鳥;而日本人卻喜歡烏鴉,認為是吉祥鳥,而討厭喜鵲吱吱聒聒,叫個不停,視之為不吉祥鳥。而喜鵲與烏鴉皆是人類為牠們安立假名,豈有吉祥與不吉祥的分別,此皆是出自於人心中習染的不同而有分別。又中國西藏人對亡者舉行最殊勝隆重的葬禮是天葬,舉行天葬的儀式是先以戒刀在亡者身上砍八刀(表除八邪,行八正道),砍後再加以剁碎餵鳥,鳥吃得乾乾淨淨,一絲不剩,藏人認為亡靈即可升天享福。而漢人則視為毀屍滅跡,大逆不道,而處以極刑。所以這一切的人、事、物,種種善惡、順逆境界,皆是出自於自心中習染的不同,而生起的分別、執著、妄想,而非在人、事、物的本身。所以四祖道信大師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達磨祖師告訴我們: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有、無表一切相待、兩邊)。   「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   既然已明,一切有無、相待、兩邊之法,皆是出自於自心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造諸罪業之薄地凡夫,若能皈依三寶,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廣修福慧資糧,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如《華嚴經》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此物,不從外得。而能直下會取,離相待、能所、斷常、有無,清淨無染、無所依止,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體用一如之本心(明心)。此心體本自空寂(見性),虛靈不昧,具無量智慧德能,即是諸佛如來之妙明真心,故名為法王。而自見己之法王,即是於因緣成熟之時,忽然頓悟自心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亦如《般若心經》所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則證法身(明心見性),自見自己法王。度一切苦厄則不僅超脫生死,更於一切順逆境界,刀割香塗等苦樂諸受,全化為般若智慧(即相離相)之無上菩提覺法樂,同時亦即是無上涅槃寂滅樂(一切通達,一切明白,而不與萬法為侶,寂靜永安)。故名為三德涅槃,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各具常、樂、我、淨之真實受用,清淨無染,解脫自在。故云: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   「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   古德開示: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瞎練盲修,終必墮落。所以修學佛法,必然是解行並進,行解相應,而至行起解絕之稱法行(無功用行,率性之謂道)。是故佛弟子修行成佛道,除了聽經聞法之外,更必須在順逆境界中歷事鍊心,努力實踐六度萬行、四無量心、四攝法,利樂有情。能行難行,能忍難忍,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養成習慣,化作本分事,消歸自性,由事修而入理修之三輪體空。再由理修破無明證法身,自見己之法王,行稱性六度十度之稱法行(隨順真如法性,遇緣而自生自顯之無功用行)。如是真實修證得解脫者,所證得的為三德涅槃,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各具常、樂、我、淨。此是無上大涅槃之究竟解脫,氣力壯,一得永得,一勞永逸。故云: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   如是大修行人,則能親證萬法唯心(事中見法)。即此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三界二十五有,即是諸法實相(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當體即空),全事即理,全相即性,事理不二,性相一如,無一不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空性)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故十法界即是一真法界(一真莊嚴)。故經云:法界即真如,現象界即是本體界,生即是無生。如是親證萬法唯心,生即無生之事中見法(真如本性亦名空性)之佛弟子,能念念自見真如自性的真實妙用,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真實成就處處不失正念之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大乘見道位之菩薩摩訶薩。   「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   此句是指佛弟子若先從經教入手,聽經聞法,依文字起觀照離相者,氣力弱,往往會受到順逆境界的影響而動心。若能真正遇到明師(明心見性的大善知識,非靠電視宣傳很有名氣的老師)的指導,從行門入手,努力實踐,精進不懈,終至直下會取本心而悟道者,證全相即性,全事即理(即事即法),事理不二者,觀照力強,不與萬法為侶,真得自在也。   達磨祖師於四行觀(二種入)中開示道:夫入道有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為藉教悟宗;深信眾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請詳見達磨大師四行觀(二種入)述記)。此是悟後起修,凝住壁觀,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先修學了義的經教,而悟本真心,此屬於解悟的境界,非真實之明心見性,證得解脫自在,故氣力弱。仍需繼續修學凝住壁觀,令根不入塵,至功夫打成一片,不與萬法為侶,而了了常知一切法(般若波羅蜜,即一切相,離一切法)之時,才真正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道。   若從事上修學四行而入的佛弟子,祖師開示云: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佛弟子於報冤行中修逆增上緣。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危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甘心甘受都無冤訴,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於隨緣行中,修逆來順受,順來忍受。修學八風吹不動,而能得定。八風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統攝一切順逆境界。於修學無所求行中必須先明萬法皆空,畢竟無所得,或能真正體會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故能真正放下萬緣,修無所求行,功夫成片,而能得定慧等持。於修學無所求行圓滿成熟之時,既能見自心即無所攀緣,那又何須放下萬緣。自心即無所攀緣,則無纏縛,既無所纏縛,又何須更求解脫呢?則能直下會取,向上一路,千聖不傳(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之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是心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隨順此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知見及妙用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此即是菩薩摩訶薩所修的稱法行,即事即法。身、口、意三輪妙用,通身化為真理的顯現。故云:即事(根塵接觸之一切運作)即法(即是無上妙道)者深,但以此心直了成佛。   「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   既然已明萬法唯心,一心(本心)變現十法界。故知無一法界(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十法界三千諸法)不是以自己的本心為體。只是因眾生起心攀緣外境,轉原來不生不滅、寂照不二、空靈不昧的本有真心,成生滅相續的分別識心,而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一切有情,隨自己的無明習氣,循業發現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並執以為實有。故法相宗云:識所緣,識所變,無一不是以自本心為體。   然心之體性,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大同於小,小同於大。一含一切,一切含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一毛端、一微塵無一不是全體法界。故華嚴宗祖師杜順和尚立法界三觀:一、真空絕相觀(萬法唯心,而心體空寂,離於空、有之第一義空,故知一切萬法當體即是真空絕相之第一義空)。二、理事無礙觀(全性即相,全相即性,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事理不二,性相一如,故知理事無礙)。三、周遍含容觀(一含一切,一切含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互攝互容,故云:周遍含容)。猶如一滴海水中就具足全體海水之味。所以祖師開示:無論您種種造作,勤苦修為、勞心勞力(跳踉),登峰造極或倒地不起(顛蹶),皆悉離不開自己之本心所幻現的十法界。若真正能放下萬緣,恢復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則當下即是十法界依正莊嚴,至極圓滿之一真法界,事事無礙。   「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   凡夫以十法界(四聖法界為: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法界為: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分別各有自性,並執以真。故希望藉由修行而由人間法界升天享天福,或提升入四聖法界,解脫生死,得三明六通,自在無礙。不知十法界就是人人的本心循業發現,是依於業識之所幻現,皆不離本心,是識所緣,識所變。所以佛弟子若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修福修慧,轉八識成無垢識。即此人間而證入四聖法界。若能勤修上品十善,轉人間業識成天人之業識,即此人間而得天堂之愉悅。若在人世間不知持五戒,把持不住人格的風範,而造十惡業,為圖名利,不擇一切手段,危害社會,破壞倫理道德,即此溫馨和睦的人間法界,即刻感受到鬥爭劇烈,現實功利,六親不認,泯絕人性的三惡道世界。是故人間法界中,亦具有十法界。有人間活佛(開悟見性之大修行人得大自在),有人間菩薩(力行六度萬行,利樂有情受人尊敬愛戴之佛弟子),有人間聲聞、緣覺(喜歡獨居山野,不樂群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之修行人),有人間天人(樂施好善,為人光明正直,身心愉悅),有人間之人(能持五戒,不侵犯他人),有人間修羅(能持五戒而喜歡鬥爭),有人間畜生(不信因果,亂倫犯上,不知羞恥,故名衣冠禽獸),有人間餓鬼(慳貪成習,自私自利,招感貧困飢餓,無有飲食),也有人間地獄(如四戰之地,腥風血雨,家破人亡,慘如地獄)。所以六祖惠能大師開示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勢至,能靜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無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無,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六根)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西方極樂世界)。不作此修,如何到彼。是故佛弟子要悟「萬法唯心」,是自本真心,依無明、業識而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識外無境,心外無別法。佛弟子若欲入甚深法界(往上提升),唯有淨化自心,福慧莊嚴自心,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水到渠成,自然契入甚深法界。而非以攀緣心,向外馳求,以法界入法界,希望能出三界了生死,或生他方淨土世界,證無上菩提,這皆是不明萬法唯心,是自本心依於無明染習,而緣起十方法界,是因緣有,自性空,相有實無之事實真相,是無有真實智慧之凡夫。故祖師說明:若佛弟子不知放下萬緣,而只希求由下階之法界,能入上階之法界(甚深法界)者,即是痴人。   「凡有施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法界心即是阿賴耶識。一切有情,凡有施為造作之法,皆不出十法界之法界心(阿賴耶識),施為有為法之造作,則不出阿賴耶識(法界心)中的六凡法界。施為無為法之造作,則不離阿賴耶識中之四聖法界。唯有離有為、無為,不染世間法,也不著出世間法之本來心,即體即用、即用即體之不二法,任情逍遙,隨緣放曠,無功用道之稱法行(隨順清淨本心,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做,自生自顯,不落心,意,識之思量)才是諸佛如來行。雖是諸佛如來行之稱法行,率性之謂道,然最終必須斷盡四十二品根本生相無明之妙覺菩薩,名究竟即佛,才能離阿賴耶識之法界心。住一真法界常寂光土,證身土不二,亦名心土不二之恢復原有究竟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無有增損的本來心。   為何凡有施為,皆不出法界心呢?因為法界心即是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之空寂的本心,因一念不覺心動而現起了生相無明的生滅相,而形成了生滅與不生不滅和合之阿賴耶識。更依枝末無明之三細相(能見相,所見相,無明業相)與見思無明之六麤相(分別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又由阿賴耶識中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所以凡有施為,皆不離三細六麤之相,皆不離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是以本心為體。若真正能息諸萬緣,則阿賴耶識中三細六麤相之生滅的識浪止息,當下即顯不生不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靈不昧的本心(因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當生滅離了,則僅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了)。是知心體是法界故,猶如生滅相續的浪花(喻法界),風平則浪靜,即顯平靜能顯空中倒影的海水(喻本心之心體)。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   弟子問云:世間人若修學外道,心外見法,心有依止,自然無法成就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此本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妙用,即是無上妙道。然而佛弟子聽經聞法,學習三藏十二部經典,為何古德常云:學佛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呢? 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由亡己故,得至虛無。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   祖師回答道:因為見到自己,有我,我所故。因見己則心中著有相待、能所、斷常、有無等相,心有所染,而非放下萬緣,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清淨無染、無所住心的妙用,即是無上菩提妙道。   佛弟子學習佛法,修學三藏十二部經典,應選擇與自己相應之法門,一門深入,解行並進,行解相應,終至行起解絕,行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稱法行,率性之謂道。祖師大德各建立宗派接引眾生,教化弟子成就佛道,目前有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成實宗、俱舍宗計十宗。各宗祖師分別從三藏十二部經典中選擇與自己弘化有關的經論,教導弟子一門深入,依教奉行,斷煩惱,破我執,更破法執,證法身,成就無上菩提妙道。若只是學習經論,廣求知解,知解不消,反成所知障(理障),障無上菩提妙道。頂多只能成就一位學術界的佛學家,或佛教哲學家,不僅不能離心、意、識之妄想、分別、執著,心中更是煩惱不斷,又如何能破五蘊身心之身見、我法二執,證無上菩提妙道呢?」   「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   至人就是指賢聖之人。賢人斷見思二惑,破身見、我執,不見己故,住於三昧正受,離苦、樂、憂、喜、捨等受,所以不知苦樂。而聖人不僅破身見、我執,更破法執,證三德涅槃、常、樂、我、淨。不僅是逢苦不憂,遇樂不喜,更能轉一切苦、樂、順、逆境界,成無上等菩提覺法樂:通達明白一切苦樂,順逆境界之覺,而不染一切苦、樂、順、逆境界之受,即相離相,故同時亦是無上涅槃寂滅樂,寂靜永安,心無動搖。故(華嚴經)云: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由亡己故,得至虛無。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此即是無我,我所之亡己。心離相時、能所、斷常、有無,照見五蘊皆空,證得幻化空身即法身之虛無境界。親證諸法實相(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見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法界一相。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相有實無,生即是無生。猶如夢醒之時,見夢中之萬法唯心,心外更無別法可得,而心體空寂,當下即是解脫。故宗門侶巖荷禪師開示 :忘機何必隱深山,心若空時身自閒。但得現前諸念盡,毋勞重把六門關。菩提有種休他覓,煩惱無根莫妄刪。饒舌淨名(維摩詰居士)曾說破,那伽(那伽大定)只在笑談間。又憨山大師《費閒歌》云:講道容易修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世間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問;說法既空,阿誰修道?   弟子問云:既然是亡己(破第七末那識之染淨二分)無我,我尚不存,更有何物而不亡,如是則一切法空,那麼是誰在修道呢?   佛法中之空義非斷滅空見之頑空,而是空有俱遣之第一義空,是空靈不昧之靈空,具恆沙智慧德能,神通道力,是諸佛如來的涅槃妙心,寂靜永安。所以若識心寂滅,猶如夢醒,當下卽見夢境唯是自心,幻化虛無,當體即空,親證萬法唯心,則自然不迷。眾生因迷而立覺,既然不迷,何須用覺呢?六祖惠能大師云:離迷,離覺,卽言下佛道成。自然得成,無功用行,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率性之謂道,自在解脫之無修無證者。 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卽不須修道。   十法界三千諸法,其體性唯是清淨無染、無所依止,不立相待、能所、斷常、有無之絶待一心,也卽是吾人空靈不昧的本來心。就是因眾生不守本心(不守自性),一念不覺心動,而生起了根本生相無明,復又起心攀緣外境,而生起了三細相(能見相、所見相、無明業相之枝末無明)與六麤相(分別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而有了見思二惑(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思惑:貪、瞋、痴、慢、疑)。依於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及見思二惑,及所造之善惡諸業,而由本來離於相待、能所、斷常、有無,清淨無染的絕待一心(本心)中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令造業眾生,隨業牽引,而生於六道之中,循業發現,身心世界萬法,並執以為實有。而不知十法界三千諸法原是一心(眾生的本來心)所幻化。是故佛陀應化人間,出生之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我」卽是指人人的本來心,亦名一心。萬法唯心,一心變現十方法界,一卽一切,一切卽一,猶如吾人依日有所思的業力,於空寂的識心中,顯現出夜有所夢之境界,夢未醒時,執夢為實,故有苦、樂、憂、喜、捨等諸受,有貪、瞋、痴、慢、疑的情緒變化,取相分別,見種種的順逆境界,於夢中驚醒之時,當下卽見夢中種種境界,唯是自心,一卽一切,一切卽一,當體即空,唯是空靈不昧之心體。眾生若能歸依三寶,一門深入,依教奉行,解行相應,去諸染心,恢復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來心(法身),則能親證萬法唯心,自他之間不隔毫端之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猶如夢醒,見一切夢境,唯是自心。此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卽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隨順此心,遇緣而自生自顯(不落心、意、識之思量)之知見及妙用卽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名為無功用道之稱法行(隨順真如佛性之行),率性之謂道。是故祖師答道:若能見性,則率性之謂道,有誰還須修道。故古德開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禪不假學,貴在息心。又若能見性,即見萬法唯心,當體空寂,一卽一切,一切即一,自他之間不隔毫端,猶如夢醒,當下解脫,自在無礙。故祖師答道:若無阿誰(見性則自他之間不隔毫端,故云:若無阿誰),卽不須修道(見性成佛,率性之謂道,故云:即不須修道)。昔泉王參盤山了宗禪師問云:世間一切皆是虛幻不實,請問和尚,哪個是真實的?禪師默然(欲令一念返照,直下會取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良久問王:王還會麼?王答云:不會。禪師云:我已直示,爭怪得老僧無語。 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卽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卽物不起見,是名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   「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   若心中存有阿誰者,卽是相待、能所,不離我、我所。如此則不僅未破我執,乃至身見亦未離,是名三界生死凡夫。故祖師云:阿誰者,亦我也。   佛弟子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能破第七末那識中之染、淨二分(二乘人只破染分,存淨分),離我、我所。真正證得無我(第七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根,而阿賴耶識亦以末那識為根,彼此互相依存,若能破第七末那識,則自然第八阿賴耶識也隨之而滅,卽是轉八識成四智菩提)則六根對六塵,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做,自生自顯。此卽是真如佛性,寂而常用,用而常寂,不落心、意、識之分別、思量,卽名般若妙慧之無上菩提。故祖師云:若無我者,根塵接觸(逢物),不生是非煩惱,只生菩提妙慧,三輪妙用,利樂有情。   「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   若證得無我之菩薩摩訶薩,親證萬法唯心,見心外無有一法可得,皆是自心生萬種法。是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知一切萬物,本身無有好壞、美醜、是非、貴賤之差別。如有人喜歡榴槤,覺得它香美可口。有人厭惡榴槤,覺得其味惡臭難聞。而榴槤只是為繁延後代而生長果實種子而已,亦無香臭之分。至於榴槤味道之香臭,只是建立在每個人心中的習氣種子不同而已。所以古德告訴我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起,境豈實有。又云:若能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可知一切境界的好壞、美醜、順逆、喜厭等分別,皆是出自於自心中的習氣,只是藉著五根對五塵的因緣,由前五識領納境界,第六意識執持境界的法塵,起心分別好壞、美醜、是非、貴賤、喜厭,再經過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而發動身、口、造作諸業。而第六識是以第七末那識為根,則第七末那識自然以前六識之分別執為實有,第七末那識又內執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而且第七末那識又覆蓋著我貪、我痴、我見、我慢,念念不離保護自我,而成了一個自私自利以我為中心的自我。再配以五十一個心所有法的集體運作,而感受到宇宙人生萬法之相待、能所、斷常、有無、是非、善惡、順逆、喜厭、苦、樂、憂、喜、捨、貪、瞋、痴、慢、疑等等一切境界。其實只是藉著眼、耳、鼻、舌、身,對色、聲、香、味、觸之因緣,由內心中生起了自心分別自心相的法塵而已。猶如夢境的全體,卽是藉由日間因根塵接觸,而生起日有所思的因緣,而於睡眠之時,顯現出自心分別自心相的夢境,其道理是一樣的。是故祖師告訴我們:是者,只是自心執著是,而境界並無是與不是的分別;同樣的道理,非者,也是自心執著非,而境界本身也無非與不非的分別。是故古德開示:心念止息真富貴,私欲斷絕真福田。   「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   若佛弟子能通達萬法唯心,當體即空的真相,於根塵接觸之時修學止觀,觀空離相,放下萬緣,直至功夫打成一片,卽一切相,離一切相,則是卽心無心之般若波羅蜜。《金剛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知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卽是諸佛妙道。故祖師云:卽心無心(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一如。也即是般若波羅密多心之四智菩提,是故名為通達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   有情眾生本有真心妙用,猶如明鏡顯像,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是寂而常用,用而常寂,不立相待能所。只因眾生不守真心即寂即照,即照即寂,體用一如的真如自性,一念不覺心動(根本生相無明)起心攀緣(枝末無明),而生起了能見相、所見相與無明業相之三細相,又相續不斷的分別外境,更生起了分別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之六麤相,因此於本心中污染了見思二惑,迷惑造業輪迴六道成生死凡夫。   是故若佛弟子能通達萬法唯心,一切萬法只是空靈不昧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心),依眾生的業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循業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空(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心)。故能深觀緣起,觀空離相,於根塵接觸之時,不起心攀緣境界,於功夫成片之時,則不起心攀緣也無,名消歸自性,則自然不立相待能所,而得了了見(見得非常清楚明白,而無相待能所),無所見(如鏡現像,無能見所見)。此正是即物不起見之般若真見,了了知而無所知,則是般若真知之無上菩提。故祖師云:即物不起見,是名達諸佛道。   「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   古德云: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兩忘,乃為真法。永嘉禪師云: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趙州和尚云:不在明白裏(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皆是開悟的聖者,於根塵接觸之時,用心如鏡,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做(此即是四智菩提妙用)。自生自顯,不落心、意、識的思量,也不假觀行,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隨順真如自性之真實妙用,是名逢物直達。因為通達一切萬法,從本以來,本自清淨寂滅相,是外無一物可以建立,皆是自心生萬種法。是故古德開示:修道證滅亦非真,心法本寂乃真滅。此即是知其本源,故能逢物而直達。佛弟子若能如是,即名開智慧,證菩提。大休淨珠禪師示眾:汝若要與此事相應,當內不存知,外不立見,佛法、世法一擔掀翻,但飢來吃飯,寒來著衣,無絲毫繫念在心,自然開口著道,動步踏著,且道踏著個什麼?今朝不覺連綿雨,明日天晴再主張(迷時不明,悟了自知)下座。 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   慧眼開的智者,見萬法唯心,畢竟空寂,猶如夢醒之時,了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故心中自然離相清淨,不著相待、能所、斷常、有無。能於根塵接觸之時,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心不攀緣,而隨順廓然蕩豁之無所住心,自生自顯之妙用,任運自在,如明鏡顯像,了無作意。此名之為隨順法性,而非隨順己意,則能於一切境界中得大自在,了無取捨得失之心,與順逆諸境之取捨分別。   薄地凡夫無有智慧,執五蘊法為實有,具我法二執,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故於根塵接觸之時,自然起心攀緣境界,隨順自己染習。順己意則生貪,逆己意則生瞋,不順不逆,事不關己,自掃門前雪,自私自利,無有慈悲隨喜心,則生痴。終日不離妄想、分別、執著,取捨違順,遇事則利害得失,牽腸掛肚,憂心忡忡而不得自在。 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因凡夫於根塵接觸之時,念念不覺心動,取相分別,而迷失了本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了了見、無所見,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之真實妙用,即是無上菩提妙道。故云:不見一物,名為見道(因見物取相分別而言不見一物,而非執著不見一物之斷滅見)。若能於根塵接觸之時,不取相分別(不見一物)破除見物取相分別,而得了了見、無所見(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著相待、能所、斷常、有無),了了知、無所知,此即是中道妙心之知、見。即一切相,離一切相,而不染一切法之般若妙慧。而般若是諸佛之母,證得般若波羅蜜,即是成就無上佛道。故云:不見一物名為見道。   凡夫於根塵接觸之時,由前五識領納境界,第六識執持前五識領納境界之後所落謝的影子,起心思量造作。經由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而發動身口造作諸善、惡業。是有作意而為之有為法,將來必招感諸善、惡業之果報。而慧眼開的智者,用心如鏡,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了無作意,不落心、意、識取相分別,思惟造作之遷流,而隨順真如自性,遇緣自生自顯,無功用道之稱法行。此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故云: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南石文琇禪師開示:世尊道:「一切眾生輪迴生死,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迴。」,著衣吃飯不放閒,是用諸妄想,屙屎送尿不放閒,是用諸妄想,行住坐臥不放閒,是用諸妄想。不如著衣吃飯,但著衣吃飯,屙屎送尿,但屙屎送尿,行住坐臥,但行住坐臥,自然虛而靈寂而妙,淨裸裸絕承擔,赤灑灑沒可把,三世十方空蕩蕩,無佛無祖無眾生。 一切處無心,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是見佛。   薄地凡夫於根塵接觸之時,必然起心攀緣境界,故念念取捨分別,有心造作,成有為法,受諸果報。而佛弟子悟萬法唯心,心體空寂,了不可得,以此修學止觀,放下萬緣,不與萬法為侶。修學過程中,從有心用到無心處,而無心不許有心知。有、無二心俱遣,恢復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此心即是中道妙心,亦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心體空寂、虛靈不昧、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體即用,即用即體。即體則空寂無作處,即用則有作處,妙用如恆河沙。體用不二,空有同時,有無一如,則「即作處無作處」。如永嘉禪師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體用一如之境界,此即是隨順真如自性,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妙用,是不二法,是離有為、無為之無作法,是名率性之謂道,隨順真如佛性真實妙用之如來行。故云: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佛之妙行)。   馬祖道一禪師開示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即是。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 若見相時,即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   若於根塵接觸之時,見六塵之相者,即是已起心攀緣六塵境界,依於染習隨順心、意、識的遷流,取相分別,利害得失,恩怨情仇,患得患失,此乃是自心分別自心相,執幻為真,猶如於一切處見鬼(執妄為真),受諸鬼擾,而不得自在。若更因取相分別,依於染習造作諸業,順己意則生貪,且不擇一切手段,志在必得,佔為己有。逆己意則生瞋,用盡心機報復驅離,背覺合塵,越迷越深,終至十惡八邪,樣樣不缺,命終之後淪墮地獄,受苦無量。故云:取相故,墮地獄。   若是慧眼開的智者,悟萬法唯心,觀全相即性,全事即理,事理不二,性相一如(觀法)。即是見諸相(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非相(如來藏妙真如性),即得解脫自在。故《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臨濟義玄禪師開示:汝但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釋迦老子不別。 若見憶想分別,即受鑊湯爐炭等事,現見生死相。   凡夫念念不離妄想、分別、執著,因而不能出離生死煩惱。終日胡思亂想,想東想西,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患得患失。而凡夫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中,善心所只有十一個,而煩惱心所有卻有二十六個。所以即使是想些好事情,若妄想不能停息,想到最後還是會落入二十六個煩惱心所中,又生起煩惱來了。更何況是憶想、分別、人我是非,恩怨情仇,利害得失之事,想到最後必然是滿腔怒火,七竅生煙或疾首蹙額,心如刀割。猶如身心受諸鑊湯爐炭之火熟煮、煎烤之苦惱。而此憶想、分別,念念相續不停,也正是六道生死輪迴之因,故云:現見生死相。所以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性成佛之時,嘆言: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若眾生能離妄想、分別、執著,則如來一切智慧徳能,自然現前。 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   法界性,即是十法界三千諸法不變不異之體性,簡稱為法性,也就是一切萬法(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三界二十五有、四聖法界)亙古亙今,永遠不變之真體。此法界性(法性)為令佛弟子易於領會,於有情眾生,別名為佛性(覺性)。實則法界性、法性、佛性皆是同一件事。亦名為如來藏妙真如性,簡稱為真如。如《大乘起信論》云:一切法從本以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故經云:法界即真如。法界性即真如本性。   所以若見法界性,即是見佛性,亦名見性成佛道,證三德涅槃之究竟無上大涅槃,即法身(體大)、即般若(相大)、即解脫(用大),三即是一,一即是三,體用不二,性相一如,此無上大涅槃之體性(涅槃性)即是常、樂、我、淨四聖德。「常」則始終無有變化,一致而無差別,猶如鏡照,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而鏡明始終不變,一致而無差別。「樂」則一為:無上菩提覺法樂,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通達無礙。二為:無上涅槃寂滅樂,雖圓照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覺,而一切不染,寂靜永安。「我」則實有我體、空靈不昧,假名佛性,真如……,而此我體能當家作主,自在無礙。「淨」則法界一相,離於染,也離於淨之絕待真如,清淨所無染。故佛陀降生人間之時,腳踩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故云: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簡而言之,就是若見佛性,即證得無上大涅槃,究竟解脫,自在無礙。   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憶」是憶持不失,即是執著,想是妄想。是故無憶想分別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恢復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此即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故佛陀開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有情眾生之妄想、分別、執著是心、意、識生滅遷流的相續相。是第八阿賴耶識中習氣的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之生滅相續而生起了心、意、識的妄想、分別、執著之相。而第八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不生滅者即是法界性(法性;佛性)。生滅者即是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所形成的的妄想、分別、執著的識浪。是故若離生滅,無憶想分別,則顯不生不滅之本性(法界性),即能圓照十法界三千諸法。故六祖惠能大師開示:大圓鏡智心清淨。猶如大海中的浪潮,即是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不生滅者,海水,生滅者波浪是也。若風平則生滅的海浪自靜,即時顯現不生不滅的海水,此時平靜的海水即能顯現空中的倒影,是故云:大圓鏡智心清淨。故知第八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是真如本性(法界性)的生滅相。此生滅相變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的幻相,令妄想、分別、執著的有情眾生,循業發現,隨業牽引,投生六道,並執以為實有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若眾生能離妄想、分別、執著,則第八阿賴耶識生滅的識浪止息,即顯不生不滅,不變不異,空靈不昧的本性,即是法界性(十法界三千諸法真實的體性名為一真法界),亦名為法性、佛性、真如、一心、本心,法身、如來藏等等,名相雖不同,其體則一也。故云: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 心是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即說頌曰:   「心是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   心體空寂,虛靈不昧,猶如虛空,非青、黃、赤、白、大、小、方、圓。慧可大師云:覓心了不可得;惠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懷讓禪師云:說似一物即不中;古德亦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故知,心是非有形相,可碰觸的色法,故云:心是非色,故非有。然而心卻在吾人六根門頭時時顯現出見、聞、嗅、嚐、覺、知的作用。凡夫起心攀緣境界,迷惑造業,名六根門頭烏天暗地;諸佛菩薩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清淨無染,大慈大悲,利樂有情,名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亦名三輪妙用,普度眾生,永無終期。故云:用而不廢,故非無。撫州石鞏慧藏禪師問西堂和尚云:心如何捉得?西堂以手撮虛空(心是非色,故非有)。慧藏禪師云:這樣如何捉得?西堂卻問:師兄如何捉得?慧藏禪師把西堂和尚鼻孔捉拽,西堂和尚忍痛喊著:大殺拽人鼻孔,趕快放開。慧藏禪師云:直須這麼捉始得(用而不廢,故非無)。   「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眾生心於根塵接觸之時,依於妄想、分別、執著的染用,而生起了貪、瞋、痴、慢、疑,苦、樂、憂、喜、捨等種種覺受。此種種煩惱、苦樂等諸受,感覺似有,可是卻遍尋了不可得。所以有一則新聞報導,某KTV歡樂場所一場火災過後,有一位婦女抱著一具燒焦的屍體,疑是她的小孩,呼天搶地,痛苦哀嚎。其子忽然出現其前,叫聲媽媽,告訴這位婦女,他逃離了火場,這位婦女即時轉憂為喜,遍尋痛苦哀嚎了不可得而離諸苦惱,攜其子而回。故《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可知這些煩惱只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相續相所形成之妄想、分別、執著而已。若能破除我、法二執,離了妄想、分別、執著,此心即名清淨法身。即法身(體大)、即般若(相大)、即解脫(用大),常、樂、我、淨,自在無礙,即名諸佛如來。故云: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即說頌曰:」   安心法門於長文後面,達磨祖師再以重頌顯示:安心者,禪心也,是諸佛如來無上妙心是也。希望佛弟子聞之能直下會取,是心作祖,是心作佛。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時不容針。亦不賭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抱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時不容針。」   心心心,第一個心字是指心體,體大,充塞十方法界。第二個心字是指心相,相大,依緣起的真理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故經云:一心變現十法界。第三個心字是指心用,用大。無量百千萬億化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普入十方法界,以四智菩提、三明六通、四無畏、四無礙辯、十力、十八不共法,彰顯如來大機大用,事事無礙,利樂有情,普渡眾生。所以,此心心心即是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三即是一,一即是三。簡稱為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也即是諸佛如來所證無上大涅槃之三德涅槃,法身德(心體)、般若德(心相)、解脫德(心用),各具常、樂、我、淨。此心雖有體有用,體用不二,但覓心體了不可得,非青、黃、赤、白,大、小、方、圓,非色、聲、香、味、觸。雖尋覓不得,然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能嗅,在舌能嚐,在身能覺,在意能知,在手能執,在足能奔。佗是個活體,空靈不昧,能依有情眾生的無明業力,循業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心,故經云:性入一切相,相入一切性,性相不二。是故能圓照十方世界(大圓鏡智),猶如夢境,當體即心,故經云:萬法唯心。是故寬時遍法界。雖心相大而無外,而覓心質則小而無內,覓心了不可得。而此心質雖小而無內,卻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當我們思惟一件極浩瀚廣大猶如天體宇宙之事,是用吾人全體的心。若即時反思惟一件極細微之事,也是用吾人全體的心,絕對不會因思惟廣大的宇宙而感覺心很擠迫,也不會因即時反思極細微之事而頓覺心多出許多空間,所以心是大同於小。是故經云:芥子納須彌,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轉大法輪。一微一塵無非法界,皆悉完具真如之全體,一多相融,事事無礙,不可思議,此即是周遍含融,寬時遍法界,窄時不容針之心心心是也。   「亦不賭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   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若起心攀緣六塵,分別取捨順逆境界,而生喜厭之分別染心,則名眾生。若根塵接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而隨順清淨無染心之性德,自生自顯的妙用,則名諸佛。所以古德開示:至人(聖人)之用心如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不將不迎。隨順性德即法身(體大),即般若(相大),即解脫(用大),自生自顯之四智菩提,利樂有情,無有分別取捨。是故心心心亦不因見眾生造惡而生嫌棄厭離。亦不因眾生修諸善法,而勤加教導,心生歡喜。因為菩薩悟了萬法唯心,當體即空,猶如夢醒之時,了知一切境界幻化虛無,故云:菩薩建水月道場,做夢中佛事,度夢幻眾生,自然了無取捨分別。   「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抱迷而就悟」   心心心,《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凡夫因不守本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妙用,起心攀緣,有意造作,失去了本心無量智慧德能、妙用如恆河沙,而成了愚迷的薄地凡夫。迷惑造業,隨業受報,猶如太陽常住天空大放光明,然被烏雲所遮,大地陽光不現。為令陽光重現大地,只要把烏雲去除,陽光即現,即時撥雲見日。   眾生本具佛性,因一念不覺心動起心攀緣,而生起了根本生相無明,又緣三細、六麤相,使真如佛性蒙上了五陰愚迷的烏雲,致令佛性光明無法完全顯現。故佛陀示現人間,教導眾生找回自己的本地風光,方便以智除愚,破迷開悟,清除五陰煩惱,恢復本有佛性的智慧德能。是故心心心智慧光明,亙古亙今,法爾如是,而凡夫之心為五陰煩惱塵所遮蔽,而智光不現,非是捨智而近愚。猶如太陽,光明常照,法爾如是,只是被烏雲所遮,非捨光明而近黑暗;心心心、圓、明、常、寂、照,解脫自在,亙古亙今,法爾如是,而凡夫之心,為我法二執所困,故迷惑顛倒,解脫自在不現,非是抱迷就悟乃得。猶如太陽光明遍照,本自解脫無礙,非被烏雲所纏縛,而不能照。   長慶大安禪師,受業於黃檗山,習律乘,初參百丈禪師,禮而問曰: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百丈告云:大似騎牛覓牛。大安復問曰:識得後如何?百丈告云:如人騎牛至家。大安復問:未審始終如何保任?百丈禪師告云: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大安自茲領旨,更不馳求。   「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   唯有能契入向上一路,密不通風,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在明白裏之過量人,通達無取捨,直下會取清淨無染、無所依止之本妙覺心,不從外得。隨順此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知見及妙用,即是無上大道,故云:達大道兮過量。此即是無功用行之稱法行(隨順真如佛性之妙行)三輪妙用,通身化為真理。所以真淨土禪師云:但無一切心,自然合天道,應用在臨時,莫言妙不妙。   亦唯有能離心、意、識之思惟量度(出度),才能契會諸佛如來之妙明真心(佛心),故古德開示:向上一路,密不通風,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出度),是故云:通佛心兮出度。宗門參禪常開示云:離心、意、識,參!!亦常云:心空及第歸(有亦空、空亦空之第一義空,離心、意、識之如來自覺境界)。所以古德開示云: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兩忘,乃是真法。   「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經云: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凡夫行者,貪、瞋、痴之行,賢聖行者,戒、定、慧之行也。然即非凡夫之貪、瞋、痴行,亦非諸賢聖戒、定、慧之行,而是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率性之謂道,大用現前,不存軌則之行。故云:不與凡聖同躔(行履)。菩薩觀機示教,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有現大慈大悲,亦有示現憤怒金剛)。貪、瞋、痴,戒、定、慧,皆是清淨梵行,無一不是教化眾生,利樂有情之方便法門。是故超然於一切世間善惡諸法,與出世間涅槃解脫之道。隨手拈來,嘻笑怒罵,無一不是教化眾生之妙方。故《金剛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即體即用,即用即體,傳佛心印,故名為祖。   百丈禪師隨侍馬祖道一禪師遊山次,馬祖禪師見一大群雁飛來,舉手指問百丈禪師曰:這是什麼?百丈禪師舉首看,答云:大雁。(可惜啊!當面錯過)馬祖見百丈見指不見月,著在境上,未能返照自性,待大雁飛過,復再問曰:大雁呢?百丈舉首不見大雁,乃曰:飛過去了。此時馬祖伸手扭捏百丈鼻孔,進而問曰:飛過去了沒有?百丈直下會取自性如如不動,不來亦不去,負痛出聲云:方悟祖之大機大用。 ?? ?? ?? ?? 達磨大師安心法門註釋 37 達磨大師安心法門註釋 64 達磨大師安心法門註釋 8 達磨大師安心法門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