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磨大師 心經頌註釋 梁‧菩提達磨大師 作頌 簡豐文居士 註釋 佛陀教育基金會 印贈 自序(緣起)   這本《達磨大師心經頌註釋》之出版,首先要感謝賴金光大德。由於賴金光大德之邀請而完成了《達磨大師悟性論述記》;《達磨大師四行觀(二種入)述記》;《達磨大師破相論述記》;《達磨大師血脈論述記》之出版。此四部述記完成之後,末學憶起達磨祖師著有《少室六門》計有六部著作。如今既已完成達磨祖師四部著作之述記,僅餘《達磨大師安心法門》,與《達磨大師心經頌》未有註解。因此末學自告奮勇,也希望能來完成達磨大師此二部著作之註釋。能提供給喜歡學習達磨祖師《少室六門》之三寶弟子,做為參考。以此因緣而註釋此部《達磨祖師心經頌》。   同時也非常感謝阮貴良大德、江凰正大德、賴姵綺大德、張銀嶽大德、許月霞大德、翁煥庭大德協助打字、更正、設計、排版,及感謝方智輝大德、郭春嬌大德、林安世大德的校對,才能順利的出版。末學在此以最至誠之心,感謝諸位大德來共同完成此《達磨大師心經頌註釋》的出版。   末學深知自己學淺才疏,必有諸多疏忽遺漏,言不及義之處,乞請諸方先進批評指教,無勝感激。 佛陀教育基金會董事簡豐文 序於二○二二年八月 少室六門集簡介   第一門心經頌,第二門破相論,第三門二種入,第四門安心法門,第五門悟性論,第六門血脈論,各有一卷。禪門諸師以之為達磨之新撰而傳於世者。   少室六門集又名小室六門。梁代菩提達摩祖師著,編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集記述禪門要諦,分為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四行觀)、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等六門,故名為少室六門集。   少室指少室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西北。為嵩山之西峰,高2752公尺,下有石室。北魏孝文帝嘗為天竺佛陀禪師建寺於少室北麓,即少林寺。其後,菩提達摩祖師及二祖慧可等,皆住錫於此,禪法甚盛,為嵩山諸寺中之最著名者。   因達摩祖師曾住錫於少室山少林寺,故祖師之六部心地法門之修證,名少室六門集。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的殊勝   般若為諸佛之母,故佛説般若22年,主要有八大部:一、大品般若。二、放光般若。三、光讚般若。四、道行般若。五、小品般若。六、天王問般若。七、文殊問般若。八、金剛般若。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計有六百卷。「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篩選出來,只有二百六十餘字,言簡意賅,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都攝盡無餘。古德有云:「金剛經」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華,而「心經」是金剛經之心要,可知本經為大般若經心要中之心要。不僅攝大般若經之精華,也包含了整個佛法大義,敍述世間法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空,也言及破除世間生死煩惱之出世間法,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法門也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一佛乘,無功用道之稱法行,率性之謂道。因淨智妙圓,體自空寂,本來具足恆沙妙德,無量智慧神通,真如自性中本自圓滿,不假外學。直下會取本心,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一如,自在無礙。 達磨大師心經頌 梁.菩提達磨 作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智慧清淨海。理密義幽深。 波羅到彼岸。向道秖由心。 多聞千種意。不離線因針。 經花糸一道。萬劫眾賢欽。 觀自在菩薩。 菩薩超聖智。六處悉皆同。 心空觀自在。無閡大神通。 禪門入正受。三昧任西東。 十方遊歷遍。不見佛行蹤。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離身。 智慧心解脫。達彼岸頭人。 聖道空寂寂。如是我今聞。 佛行平等意。時到自超群。 照見五蘊皆空。 貪愛成五蘊。假合得為身。 血肉連筋骨。皮裏一堆塵。 迷徒生樂著。智者不為親。 四相皆歸盡。呼甚乃為真。 度一切苦厄。 妄繫身為苦。人我心自迷。 涅槃清淨道。誰肯著心依。 陰界六塵起。厄難業相隨。 若要心無苦。聞早悟菩提。 舍利子。 達道由心本。心淨利還多。 如蓮華出水。頓覺道源和。 常居寂滅相。智慧眾難過。 獨超三界外。更不戀娑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與空一種。未到見兩般。 二乘生分別。執相自心謾。 空外無別色。非色義能寬。 無生清淨性。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無形。 色空同歸一。淨土得安寧。 非空空為妙。非色色分明。 色空皆非相。甚處立身形。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納諸緣。行識量能寬。 遍計心須滅。我病不相于。 解脫心無礙。破執悟心源。 故云亦如是。性相一般般。 舍利子。 說舍論身相。利言一種心。 菩薩金剛力。四相勿令侵。 達道離人執。見性法無音。 諸漏皆總盡。遍體是真金。 是諸法空相。 諸佛說空法。聲聞有相求。 尋經覓道理。何日學心休。 圓成真實相。頓見罷心修。 逈然超法界。自在更何憂。 不生不滅。 盧舍清淨體。無相本來真。 如空皆總遍。萬劫體長存。 不共皆不著。無舊亦無新。 和光塵不染。三界獨為尊。 不垢不淨。 真如越三界。垢淨本來無。 能仁起方便。說細及言麁。 空界無有法。是現一輪孤。 本來無一物。豈合兩般呼。 不增不減。 如來體無相。滿足十方空。 空上難立有。有內不見空。 看似水中月。聞如耳畔風。 法身何增減。三界號真容。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聞覓也難。 非相非非相。量測失機關。 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 本來無障閡。甚處有遮欄。 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色本來空。無受意還同。 行識無中有。有盡卻歸空。 執有實不有。依空又落空。 色空心俱離。方始得神通。 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無自性。隨相與安排。 色分緣聲響。人我舌詼諧。 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 六處貪愛斷。萬劫不輪迴。 無色聲香味觸法。 證智無聲色。香味觸他誰。 六塵從妄起。凡心自惑疑。 生死休生死。菩提證此時。 法性空無住。只恐悟他遲。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識從妄起。依他性自開。 眼耳兼身意。誰肯自量裁。 舌鼻行顛倒。心王卻遣回。 六識中不久。頓悟向如來。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有。生下老相隨。 有身無明至。二相等頭齊。 身盡無明盡。受報卻來期。 智身如幻化。急急悟無為。 無苦集滅道。 四諦興三界。頓教義分明。 苦斷集已滅。聖道自然成。 聲聞休妄想。緣覺意安寧。 欲知成佛處。心上莫留停。 無智亦無得。 法本非無有。智慧難測量。 歡喜心離垢。發光滿十方。 難勝於前現。遠行大道場。 不動超彼岸。善慧法中王。 以無所得故。 寂滅體無得。真空絕手攀。 本來無相貌。權且立三檀。 四智開法喻。六度號都關。 十地三乘法。眾聖測他難。 菩提薩埵。 佛道真難識。薩埵是凡夫。 眾生要見性。敬佛莫心孤。 世間善知識。言論法細麁。 頓悟心平等。中間有相除。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羅無所依。 心空性廣大。內外盡無為。 性空無礙辯。三界達人稀。 大見明大法。皆讚不思議。 心無罣礙。 解脫心無閡。意若太虛空。 四維無一物。上下悉皆同。 來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 訪道不見物。任運出煩籠。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無為性自安。 境忘心亦滅。性海湛然寬。 三身歸淨土。八識離因緣。 六通隨實相。復本卻還源。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二邊純莫立。中道勿心修。 見性生死盡。菩提無所求。 身外覓真佛。顛倒一生休。 靜坐身安樂。無為果自周。 究竟涅槃。 究竟無生性。清淨是涅槃。 凡夫莫測聖。未到即應難。 有學卻無學。佛智轉深玄。 要會無心理。莫著息心源。 三世諸佛。 過去非言實。未來不為真。 現在菩提子。無法號玄門。 三身同歸一。一性遍含身。 達理非三世。一法得無因。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深難測。慧解廣無邊。 無上心正遍。慈光滿大千。 寂滅心中巧。建立萬餘般。 菩薩多方便。普救為人天。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 般若為神呪。能除五蘊疑。 煩惱皆斷盡。清淨自分離。 四智波無盡。八識有神威。 心燈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是無上呪。 無上稱最勝。拔濟為群迷。 摩訶三界主。願廣起慈悲。 能順眾生意。隨流引化迷。 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是無等等呪。 佛道成千聖。法力更無過。 真空滅諸有。示現化身多。 來為眾生苦。去為世間魔。 劫石皆歸盡。唯我在娑婆。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佛願慈心廣。世世度眾生。 弘法談真理。普勸急修行。 回心見實相。苦盡見無生。 永息三惡道。坦蕩樂裏裏。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 故說真如理。未悟速心回。 六賊十惡滅。魔山合底摧。 神呪除三毒。心花五葉開。 果熟根盤結。步步見如來。 即說呪曰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 羯諦本宗綱。扶機建法幢。 如來最尊勝。凡心莫等量。 無邊無中際。無短亦無長。 般若波羅蜜。萬代古今常。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達磨大師心經頌註釋   首先,我們來介紹尊敬的「達磨大師」。菩提達磨尊者是我國禪宗初祖,在西土算來祂是第二十八祖。祂的本名為菩提多羅,因為祂的老師尊號是般若多羅尊者,名字跟祂老師一樣,所以祂把多羅改成達磨,以示對老師之尊敬,更改後之全名就稱為菩提達磨。菩提漢譯為覺,達磨為法,即是覺法,覺了一切法。衪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當般若多羅尊者遊化至香至王國的時候,國王對祂相當禮遇,迎請到宮中供養,同時將無價牟尼寶珠供養給般若多羅尊者。般若多羅尊者以寶珠來試探國王的三位王子之根性,問三位王子這世上有沒有比這寶珠更殊勝的東西呢?第一王子跟第二王子都説:「這寶珠是世界上的無上珍寶,只有尊者的修行道力,才能接受牟尼寶珠的供養。」第三王子的回答就不是這樣,他説:「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己,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而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   般若多羅尊者知道祂是法器,傳法給菩提達磨尊者。菩提達磨尊者得法後,請示尊者説:「我既已得法,應當去哪一國作佛事,願垂開示。」般若多羅尊者告云:「汝雖得法,還不可遠遊,且先待在南天竺,等我滅後六十七載,前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千萬不宜速行。」後來般若多羅尊者圓寂以後,達磨大師奉師啓示,待於南天竺六十七年後,東渡中土,以舟泛海漂泊三年始抵廣州法性寺。廣州剌史蕭昂飛報朝廷,請示意旨。梁武帝極其尊崇佛教,國內的高僧大德,他都唯恐羅致不及,現在印度高僧航海遠道而來,他更為歡迎。廣州剌史蕭昂奉梁武帝詔書,恭謹的侍候達磨入京。可是後來達磨祖師與梁武帝對談不契機,於是達磨祖師渡江入北魏,就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而坐。人家也不知道祂的境界,所以就稱祂為壁觀婆羅門。九年後遇到慧可,而後付法傳衣給慧可。在魏文帝大統二年示現涅槃,葬熊耳山。示現入滅後三年,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祖於蔥嶺,見手𢹂隻鞋,翩翩獨行。雲問:「師何往?」祖曰:「西天去!」宋雲歸國,具説其事,及門人打開墓穴,見棺內唯有一隻鞋存焉。達磨祖師付法給慧可大師,祂的傳法偈是:「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菩提達磨尊者從印度西來傳法,是為東土禪宗的初祖,傳法給慧可。故慧可為東土禪宗的二祖。傳三祖僧燦大師,傳四祖道信大師,傳五祖弘忍大師,傳六祖惠能大師。從六祖惠能大師得法者有四十三位善知識,從此禪宗大興於世。所以自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只傳心法,不傳衣法。此事正合達磨祖師,付授偈意: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心經頌」,心經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頌是偈頌。這部心經頌,是達磨祖師以五言一句之偈頌文裁,來闡述氣宇軒昂。雍容嫺雅之心經深義,令佛弟子契入心地法門而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見性成佛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達磨祖師以偈頌之文裁來闡明「心經」經題之微妙玄義云: 智慧清淨海。理密義幽深。 波羅到彼岸。向道祗由心。 多聞千種意。不離線因針。 經花系一道。萬劫衆賢欽。   「智慧清淨海。理密義幽深」   此二偈是解説「摩訶般若」。「摩訶」是梵語,漢譯為「大」。如平靜無波的大海,一望無際,廣大無邊。此清淨的海面,更能映現浩翰無涯,洋洋大觀,無窮無盡的天際影像。猶如清淨無染的本心,雖覓心了不可得(理密),卻能了知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空。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義幽深),名之為般若妙智慧。故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智慧(般若),亦名海印三昧。因平靜的心海中,俱時映現全體十方法界,即空、即假、即中,無所不覺,無所不照,了了常知一切萬法。   「波羅到彼岸。向道祇由心」   此二偈是解説「波羅蜜多心」。波羅蜜(波羅)是梵語,漢譯為到彼岸。即是依般若妙智慧,能了知一切萬法,同時亦能離一切諸染,故能由煩惱纏縛的此岸,脱黏解纏到解脱自在安樂的彼岸。故六祖惠能大師註云:著境生滅起,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即名為彼岸。又如何能度到解脱自在的彼岸呢?唯有歸依三寶,乘如來的大法船,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去諸染心恢復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此心本自清淨,元無煩惱,自在解脱,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云:向道祇(僅)由心。   「多聞千種意。不離線因針。經花系一道。萬劫眾賢欽」   此四偈是在闡述「經」義。 「多聞千種意」:是指佛陀依眾生根機,契理契機所説的八萬四千法門,統為三藏十二部經典,佛弟子依止佛法,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成就佛道。故「經」字梵語「修多羅」,譯「契經」,契理契機故。   「不離線因針」:又經字梵語修多羅亦譯「線」。蓋為記錄佛語,書於貝葉,以針引線穿之,使成一貫,以垂後世。「線」亦表能貫穿佛法事、理、因、果,令不喪失。故不離因針引線,貫徹佛法事、理、因、果,令不喪失。   「經花系一道」:依契經而開花證果,故經法亦名經花。「系」即絲線,表貫穿佛法事、理、因、果而得入佛知見。「一道」指修多羅,亦譯「貫穿攝化」,即佛心、眾生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契經能貫穿攝化入佛知見,故云:經花系一道。   「萬劫眾賢欽」:又經字梵語修多羅,亦譯為「徑」。徑有向方,道路義,能趣向無上菩提。佛弟子依之能轉凡成聖,成就佛道。故從古至今,乃至盡未來際,恆為諸大修行人之三賢位菩薩所欽仰,依之而行,成就無上佛果,故云:萬劫眾賢欽。   以下為達磨祖師以偈頌來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經文。 觀自在菩薩 菩薩超聖智。六處悉皆同。 心空觀自在。無閡大神通。 禪門入正受。三昧任西東。 十方遊歷遍。不見佛行蹤。   「菩薩超聖智」   觀自在菩薩即是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示現等覺菩薩,慈航普度,利樂有情,是早已成就妙覺菩薩之最頂佛位,超越圓教四十聖(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別教十聖(十地)之實智,故云:菩薩超聖智。又菩薩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而成為一位無修無證者。不僅超越了凡夫之分別識智,也超出了聖人的無分別智,故云:菩薩超聖智。   「六處悉皆同」   超聖智的妙覺位菩薩,破盡四十二品根本生相無明,變異生死果盡,證一真法界,住常寂光土,身土不二(心土不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法,唯是自己一念心性所幻現,心外無別法,故經云:萬法唯心,無有別法。故六根、六塵、六識,唯是一心,是名真如,故云:六處悉皆同。   「心空觀自在」   心空是指佛弟子修學觀空離相,以空破除心中之執有。破有之後,空亦要離,空、有俱遣,遣亦要遣,遣之又遣,畢竟恢復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無有增損(依止「有」法則有增,依止「空」法則有損)之本來心。此心名中道實相心,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觀法自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故云:心空觀自在。   「無閡大神通」   此空、有俱遣之中道本心,具三明六通、四智菩提、四無礙辯、四無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恆沙妙德,與無量不可思議之神通道力,利樂有情。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説法,令得解脱,故云:無閡大神通。   「禪門入正受」   禪門於教下分世間禪(四禪八定),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如來禪)。於宗門中唯有出世間上上禪之如來禪。直指人心,直下會取本心,見性成佛道,亦云祖師禪。故禪宗名佛心宗,傳佛心印。正受即是依禪定而得到正確的受用,亦云三昧正受。由如來禪所證得之三昧正受,則是定慧一體(非權教菩薩之定慧等持),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一如。亦即是三德涅槃之即法身(體大),即般若(相大),即解脱(用大)。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故云:各具常、樂、我、淨,自在無礙,故下面一偈云:三昧任西東。   「三昧任西東」   此如來禪所入,真如自性之三昧正受,是即體大(法身德),即相大(般若德),即用大(解脱德)。眾生有感,菩薩有應,能以無量百千萬億化身,觀機示教,利樂有情。於浩瀚的十方法界中,隨感應現,亦可無所住而生其心,普門示現,度化有緣眾生,令其離苦得樂,故云:三昧任西東。   「十方遊歷遍」   如來法身遍一切處,全性即相,全相即性,性相不二,猶如夢境,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心夢不二。故浩瀚的宇宙十法界三千諸法,即是如來清淨法身所幻現。所以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過去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能於浩瀚的十法界中,遊歷法界,以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度化有情,令其解脱。觀自在菩薩得真圓通,故號圓通大士(圓:性體周徧,通:妙用無礙)。於十方遊歷遍,普施無畏力,福被恆沙法界,無量有情。   「不見佛行蹤」   觀自在菩薩,感應道交,普門示現,當處生起,當處滅盡,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生亦不滅,只是隨緣應現,猶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隨緣應現爾。故《金剛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觀自在菩薩亦復如是。故云:不見佛行蹤。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離身。 智慧心解脱。達彼岸頭人。 聖道空寂寂。如是我今聞。 佛行平等意。時到自超群。   「六年求大道」   悉達多太子於二十九歲那年一個月圓光輝的夜裡,離開了皇宮,自己剃掉頭髮,披起袈裟,出家修行。經過六年的時間,終於在三十五歲那年夜半,看見明星出現的因緣,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名釋迦牟尼佛。以此悉達多太子成佛的公案,以喻觀自在菩薩,多生多劫,修菩薩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於依耳根圓通,開悟見性,證得真如佛性淨智妙圓,體自空寂,我法二空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行深不離身」   欲入諸佛法界,成就甚深自性般若妙智慧,必須藉五蘊假合之身,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痴,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時節因緣一到,如忘忽憶,如失而復得,方知此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本來具足,不從外得。故云:行深不離身。   「智慧心解脱」   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福慧莊嚴自心,於因緣成熟之時,如水到渠成,開智慧(自性般若之智)證無上菩提,見萬法唯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猶如夢醒,不再為夢境所困,當下解脱。故古德開示:若無起心攀緣,又何必放下萬緣。若無攀緣,即無纏縛,當下即是解脱,更無其餘之解脱。故云:智慧心解脱。   「達彼岸頭人」   即此智慧心解脱之佛弟子,也正是已度生死煩惱之此岸,而抵達至解脱自在,寂靜永安的彼岸之自在人也。   「聖道空寂寂」   即此般若波羅蜜多正是聖道,故云:般若是諸佛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而般若聖道,正是此空、有皆離之第一義空,不染世間法,也不著出世間法,寂然不動之本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知見及妙用,即是諸聖之無上妙道,故云:聖道空寂寂。   「如是我今聞」   「如」指空寂寂的本心,如如之心即是真實。「是」指空寂寂之本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妙道。「如是」則指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一如,中間無有我、法二執。原來清淨無染,無所依止,如如之本心的體用,即是佛用,也正是般若波羅蜜多。今日我終能聞法開悟本心。是心是佛,是心是般若,是心是妙道。   「佛行平等意」   諸佛如來,親證萬法唯心,而心體空寂,不生不滅,不變不異,不與萬法為侶,是名般若波羅蜜多心。隨順此般若波羅蜜多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妙用,則一切法皆是佛法,隨拈一法皆是無上妙道。大用現前,不存軌則,見法法平等,無有高下,貪、瞋、痴,戒、定、慧,皆是妙道。故《圓覺經》云: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名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虚空,此名如來隨順圓覺。此即是隨順清淨無染,無所依止之本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真實妙用,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説法(有現大慈大悲身,有現憤怒金剛身),普度眾生,利樂有情。   「時到自超群」   佛弟子依教奉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福慧雙修,定慧等持,觀法平等,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於修學期間,自有小悟若干,中悟若干,大悟若干,終至大徹大悟,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直下會取,不假文字。此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時到自超群,此時節因緣成熟之「時」,自然超越九法界有情,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照見五蘊皆空 貪愛成五蘊。假合得為身。 血肉連筋骨。皮裏一堆塵。 迷徒生樂著。智者不為親。 四相皆歸盡。呼甚乃為真。   「貪愛成五蘊」:   十方法界,本是清淨真如,非青、黃、赤、白,亦非大、小、方,圓,是空靈不昧的清淨法身。因眾生不守法身自性,起心攀緣,立相待能所,轉絕待之真如佛性,成具有能見相、所見相、無明業相之阿賴耶識,而由阿賴耶識中之見分(能見相),化為有情眾生之心能,由阿賴耶識中之相分(所見相),化為地、水、火,風四大種之質能。心能則由眾生的染心,化為八識五十一心所,攝為受、想、行、識之心法。質能地、水、火、風四大種的積聚,而形成了眾生之內根身,及外器界。今日科學家也證實了世間沒有真實物質的存在,只是能量的波動。色法如是,心法受、想、行、識,更是心能的生滅相續相,故名為識浪。而心能與質能,其體皆是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只是真如佛性的生滅相,其體即是真如。此皆是眾生原有的真如佛性,依於一念無明而生起的貪染心,緣於三細、六麤相,迷惑造業,隨業受報,依十二因緣法,循業發現而招感人世間的正報五蘊身心,及依報世界。故云:因貪愛而轉真如法身,成五蘊身心(身見、我執)。   「假合得為身」   此身之外相是眼、耳、鼻、舌、頭、雙手、雙腳、身軀及外面皮膚所形成之身體。體內則有五臟六腑,各種器官,血、肉、筋骨所組合。此身體裏裏外外,今日之醫學科技,大部分皆可以外科手術更換,故經常有愛心的亡者,捐身上器官移植救人。現代醫學又更深入研究改良,欲將動物的器官,移植為人類使用。將來所謂罵人的狼心、狗肺、豬腦,可能都將成為事實。故知此身實非一個真實的我體,裏裏外外,均可替換更新。故云:假合得為身。   「血肉連筋骨。皮裏一堆塵」   我們隨時皆可在書店中找到彩色版的人體解剖書刊,看到書內的圖相,當把人體的外皮剖開,所見到皮下的組織,就是血肉連筋骨,非常的猙獰恐怖,噁心之至。所以以前桃園大園空難時,許多記者前往採訪,看到屍體殘破,血肉模糊,驚嚇過度,回家以後,有人生病,有人數日無法下嚥,嘔心至極。所以吾人只是靠這張表皮(皮膚)遮醜,而這張皮還會漏,臭汗淋漓。皮膚上數不盡的毛細孔洞,藏污納垢,故云皮裏一堆塵。只要用手指一搓,就可搓出許多泥條(台語謂之仙),所以古、今世人,常以香水噴於身上衣褲,以遮身體之臭味。   「迷徒生樂著,智者不為親」   薄地凡夫,迷於身見、我執,故執身為我。利用此身,追求五欲六塵之樂,迷惑造業,殺生進補,希求延年益壽。有如秦始皇求長生不死藥,但終究不離,老、病、死之苦。最後也只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而隨業受報,輪迴六道,受諸苦惱。有智慧的佛弟子,知身為患,是隨業受報之身,不離三苦、八苦、無量苦。故能利用此業報身,藉假修真(心)。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修福修慧,廣積菩薩道資糧,以期出離三界生死煩惱,證無上菩提果。   「四相皆歸盡。呼甚乃為真」   此二句是總結,照見五蘊皆空,則究竟什麼才是真。四相是生、住、異、滅,四種生滅變異之相,是指五蘊法之生滅相續相。此五蘊法,生、住、異、滅四相,生滅相續歸盡之時,則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之時,亦無現前之量,此時應喚作甚麼,才是真實呢?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平常心是道,無功用行之無修無證者。   又四相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此四相中有凡夫四相,與智境四相。凡夫四相是指凡夫心中所執著的身見、我執,及對世間法之法執及種種希求心。智境四相是指修行人執著出世間法中種種修行所得境界的法執。凡夫四相障涅槃,無法出離三界生死輪迴,智境四相,障菩提,無法開智慧證法身。若凡夫四相與智境四相俱盡,即是照見五蘊皆空,喚做證法身,成佛道。 度一切苦厄 妄繫身為苦。人我心自迷。 涅槃清淨道。誰肯著心依。 陰界六塵起。厄難業相隨。 若要心無苦。聞早悟菩提。   「妄繫身為苦。人我心自迷」   眾生不知依止佛法的修學,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深觀緣起,則無法通達萬法唯心,當體即空之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是一心緣起所幻現的身心世界萬法,是眾生循業發現,隨業而受報。如是則無法明了五蘊皆空之妙理,則自然是執身為我,被五蘊和合之妄身所繫縳,貪生怕死,患得患失,你爭我奪,人我對立,迷惑顛倒,造業受報,輪迴六道,受諸苦惱,無有了期。   「涅槃清淨道。誰肯著心依」   有情眾生,依於身見與我法二執,喜歡攀緣,呼朋引伴,閒聊、遊戲、作樂。恐懼孤獨,無人作伴,俗云:老人要有三老:老伴、老友、老本,害怕無聊、寂寞。無事就要找人聊天,所聊的,總不出人我是非,恩怨情仇,利害得失,甚至不小心則挑撥離間,兩舌、惡口,造諸口過。聽聞佛道涅槃寂靜,清淨寂滅,執為寂寞無聊。薄地凡夫,寧願選擇繁華熱鬧,遊戲旅遊,有誰樂意追求涅槃清淨道呢?   「陰界六塵起。厄難業相隨」   陰界是指五陰世間。五陰之「陰」是遮蔽義,即色、受、想、行、識之五重陰雲,遮蔽了真如自性的智慧光明,猶如烏雲遮蔽了陽光,令大地烏天暗地。而五蘊之「蘊」是聚合之義,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五種聚合而成吾人之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   因為這色、受、想、行、識之五重陰雲遮蔽了真如自性之光明智慧,致令有情眾生,執此五蘊身心世界,萬法為真,分別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為實。故起心攀緣,追逐六塵境界,背覺合塵,越迷越深,貪得無厭。為滿足私欲,不信因果,不畏天理,泯滅了良心,不擇一切手段,造諸惡業。惡業果報成熟之畤,自然招感厄難相隨,後悔莫及矣!所以古德經常為大眾開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亦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奉勸世人,要深信因果啊!   「若要心無苦。聞早悟菩提」   若要自心能解脱一切苦惱,離苦而得樂,得須及早依止佛、法、僧三寶的教導。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開悟見性,通達萬法唯心,當體即空,故根不入塵,真正能放下萬緣而得照見五蘊皆空,彰顯真如自性之三德涅槃。即法身(體大)、即般若(相大)、即解脱(用大),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具常、樂、我、淨,自在無礙,真得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達道由本心。心淨利還多。 如蓮華出水。頓覺道源和。 常居寂滅相。智慧眾難過。 獨超三界外。更不戀娑婆。   「達道由本心。心淨利還多」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為舍利弗講述般若心要,故得此經(舍利弗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中智慧第一,本經彰顯智慧之體,故以舍利弗為當機眾。因舍利弗母親的眼睛,極似舍利鳥(鶖鷺鳥)之眼,非常莊嚴,是故名為舍利。而舍利弗之名,即是指舍利之子,所以名為舍利子。又「子」字在中國文學上為對有道德學問之士的尊稱(如稱中國聖賢之老子、孔子、孟子)。道由心悟,非從外得,如何的心才能悟道呢?心淨(染淨皆離之真淨)則能悟道。若修行人以淨去染,染清除了之後,心中仍有清淨之覺受,雖然於修道上得利,然非真正的悟道。因為自心還是被清淨所染,心有增損,還不是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無有增損的中道妙心。必須以淨去染,染除,淨也不住之染、淨皆離,離亦離之真淨。此心本自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無有增損,法爾如是。是心是佛,是心是道。故《楞嚴經》云:淨極光通達。淨極即是染淨皆離,離亦離之真淨。光即是般若妙慧通達,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蓮華出水,頓覺道源和」   有如蓮花之根部在池塘中之污泥,喻染。而蓮花之莖部在池塘水中,喻淨。然蓮花則出污泥也離清水而入於空中,喻離染、離淨,離亦離之第一義空,如來自覺境界。又蓮花有香、淨、柔軟、可愛四種特性,比喻真如佛性之常、樂、我、淨四德,又蓮花妙香廣布,令見者喜悦吉祥,以喻妙道之諧和無爭。佛弟子精進修學般若觀照,於自心中,猶如蓮花,離染、離淨,離亦離,則一念返照,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此心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即此本心即是無上菩提妙心,是道之源,中道諧和,圓融無礙。   「常居寂滅相。智慧眾難過」   舍利弗尊者,正是還得原有清淨無染的本心,而開智慧成為佛陀座下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弟子。雖然是智慧第一,而心常空寂,清淨永安。所以有僧問舍利弗,您如何能如此智慧廣大,有問必答,答必無誤呢?舍利弗告云:我心清淨寂滅,猶如皮鼓,鼓中空寂,敲一響一,敲二響二,絕不失誤,故能有問必答,答而無誤(空寂心中,本具恆沙智慧德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故舍利弗能於眾多有智慧的佛弟子中,無人能超過,而成為佛陀僧團中智慧第一。   「獨超三界外。更不戀娑婆」   若頓悟本心,居寂滅相之佛弟子,即見萬法唯心。猶如夢醒,即見夢中一切境界,唯是自心。一空一切空(心體空寂),一假一切假(心所現之幻境),一中一切中(空假不二)。所以若佛弟子,悟萬法唯心,亦復如是,見三界諸法,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云:「獨超」三界外(覓三界了不可得)。故《大乘起信論》云:一切法從本以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佛弟子既然徹見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當體空寂。猶如夢醒,當然不會迷戀於萬境,更何況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是堪忍世界,諸多苦惱,猶如火宅,有智慧之人,當然不會迷戀於娑婆世界。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與空一種。未到見兩般。 二乘生分別。執相自心謾。 空外無別色。非色義能寛。 無生清淨性。悟者即涅槃。   「色與空一種。未到見兩般」   能悟萬法唯心的佛弟子,通達空靈不昧的心性,具足甚深緣起的功能,能隨衆生的無明業力習氣,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空(心),故知色與空一種,皆是以心為體。令造業眾生,隨業牽引六道,循業發現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並執為實有,而不知是自心所幻現(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故人間所見的天空,正是鬼神(天鬼)所居住的生活環境(四天王天以下至人間地面,有七層天,是鬼神所居住的地方)。而人類所見的外太空,正是四天王天以上天人所居住的地方,有香水海,山河大地,而人類唯見虛空。所以未明萬法唯心,是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薄地凡夫,則見色與空為二。   「二乘生分別。執相自心謾」   二乘人不見性,不得體空觀,不能即事見理(空),故如來授以析空觀,觀一切法分析到最後,則近於空。如經云:將一大小如牛毛端之塵埃,析為七等份,每一等份之大小名羊毛塵(羊毛比牛毛細),再七等份羊毛塵,每一等份之大小名兔毛塵,再七等份兔毛塵,每一等份之大小名水塵(此塵可在水中自由通行而不被水溼),再七等份水塵,每一等份名金塵(此塵可在金屬中自由通行,而不被阻擋,約為今日物理所名之原子),再七等份金屬,每一等份名微塵(約為今日物理學所名之質子、中子、電子),再七等份微塵,每一等份名臨虛塵,已接近虛空了(約今日物理學所名之夸克,只是一種波動),故今日科學家已經證實世間沒有真實物質的存在,只是能量的波動而已,與佛經所言不謀而合。故二乘人空有不能相即,事理不能圓融。於修斷見思二惑之後,泯事存理,而入偏真涅槃,執所證涅槃寂靜為實,故云:二乘生分別。執相(涅槃)自心謾(證寂靜三昧樂)。   「空外無別色。非色義能寬」   經云:萬法皆空,此空非頑空,而是空有皆離之第一義空(如來藏妙真如性),故亦云:萬法皆如(始終不變,一致而無差別)。究竟而言,萬法唯心,而心體空寂,覓心了不可得。故知不僅「空」自然是空,即使是色法,當體亦是空,只是質能的生滅相續相(由阿賴耶識之相分所形成之四大種,聚合而成之色法,當體即是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即是心體,是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不生滅者,是真如本性,生滅者,即是真如本性被無明風吹起而形成的識浪。全浪即水,水、浪不二。然心體空寂,亙古亙今,永恆如是,故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隨四時凋。故知,唯有空寂的心體外,畢竟無有一法可得,故云:空外無別色。此非色法之第一義空,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名真如自性,亦名佛性,亦名妙明真心,亦名本妙覺心,亦名菩提,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舉不勝舉,浩如煙海。恆沙妙用,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云:非色義能寬。   「無生清淨性。悟者即涅槃」   此能幻現色、空二法,且先天地而有,從本不生,今亦不滅,無有變異,不可破壞之清淨體性。名為真如,亦名佛性,凡夫名之為本有真心(本心)。佛弟子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淨化自心而得悟本真心。此心即是涅槃妙心,即法身(體大),即般若(相大),即解脱(用大)之三德涅槃,常、樂、我、淨。證此則名眾生轉凡成聖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無形。 色空同歸一。淨土得安寧。 非空空為妙。非色色分明。 色空皆非相。甚處立身形。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無形」   即明色(色、聲、香、味、觸)與空,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眾生循業發現之色空諸法,當體即是空有俱遣,第一義空之真如。猶如吾人,依日有所思的業力,而循此業力,則夜有所夢,當睡夢未醒之時,則執夢中之色(色、聲、香、味、觸),與空為實有。若於夢中驚醒之時,當下即明夢中一切色空之法,當體即空,是心體所幻現。而心即是非色亦非頑空,虛靈不昧之體性。故云:非空(色)與空,皆非實有。非色(空)與色。皆無有形相(空有俱遣之第一義空之心體)。   「色空同歸一。淨土得安寧」   若真實見到了萬法(色空)同歸一,一即是萬法,則親證萬法唯心。則十法界的大夢即醒,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一真法界,亦名常寂光淨土,寂靜安寧,快樂自在。此即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極樂世界。   「非空空為妙」   非空之空(色即是空),是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是真空妙有。開悟的聖者,於一切法中,空有圓融,入出無礙,神妙難思。   「非色色分明」   非色之色(空即是色),當體即心,是造業眾生,循業發現,並執以為真。而開悟的聖者,見此非色之色,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似一物即不中。為和光同塵,行四無量心,以四攝法,利樂有情,但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自心則清淨無染,不與萬法為侶,真性常自在,無礙解脱。   「色空皆非相。甚處立身形」   即明色空皆是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故永嘉禪師證道歌云:幻化空身即法身。所以斷見思二惑,未破無明的權教菩薩,能以意生身,即時化現於人間,與吾人四大之身無有不同,而菩薩於饒益有情,事竟之時,能即時消失,無影無踪。而破無明的實教菩薩,法身大士,亦名一切諸佛,更能以無量百千萬億應化身,普門示現,利樂有情,事竟還空,即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知,色空皆非相,甚處立身形。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納諸緣。行識量能寛。 遍計心須滅。我病不相于。 解脱心無礙。破執悟心源。 故云亦如是。性相一般般。   「受想納諸緣。行識量能寬」   由於六根對六塵接觸的因緣,而由受蘊去領納境界,感受到苦、樂,不苦、不樂(捨)等諸受。既有了苦、樂、捨,等受之後,則對境界取種種相,且有了認識,並施設種種名相,而有了想蘊。故云:受、想、納(領納),諸緣(根塵接觸之緣)。緊接著思惟造作,而生起了意志行為之思惟遷流,而有了行蘊。而行蘊於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中,除受、想二法外,其餘皆屬行陰所攝。此外還包括有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亦屬行蘊所攝。經過行蘊思惟遷流造作之後,則有了業識(業力、習氣、種子),而生起了識蘊,於所緣的一切境界,能生起了分別、認識的作用,廣分別執著一切萬法。故此識蘊即是八識心王之各類聚。故云:行識量能寛(功用、範圍廣大無邊)。   「遍計心須滅」   唯識學中説明一切萬法皆具三性三無性。三性者:依他起性(一切萬法皆是由各種不同的因緣聚合而成),遍計執性(對依他起性之法,生起了分別執著心),圓成實性(於依他起性離了遍計執性,當體即是真如實性)。三無性者:依他起性則生無性(因緣和合,實無有生),遍計執性則相無性(執幻為真,實無自性),圓成實性則勝義無性(故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所以若能於自心中,除滅了遍計執性(滅除心中之分別、執著),則一切萬法當體即是真如實性,萬法皆如之一真法界。心、色二法,無一不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離相待、能所,斷常、有無諸相,無我、我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親證萬法唯心,當體空寂。能於一中觀一切,平等中觀差別,彰顯自心(圓成實性),四智菩提之真實妙用。故云:遍計心須滅。   「我病不相于」   此句中有二義:一指滅此遍計執心,能破我法二執,離我、我所,是故執我之病不相歸隨。二指滅此遍計執心已,則見此五蘊法僅是因緣和合之假相,無有真實之我體,故無我。然此五蘊法卻是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當體即是圓成實性之如來藏妙真如性,故有真我之體性。如是則,我即是無我,生即是無生,此即名見緣起。經云: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故經云:花開見佛悟無生。如是則唯有真如自性之即體即用,即用即體,無功用道之稱法行,率性之謂道。而非自心依於我,或依於無我之用。故云:有我、無我之病,不再相跟隨。   「解脫心無礙。破執悟心源」   故知遍計執心即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之病根。若佛弟子能滅此遍計執性,則能破除心中之妄想、分別、執著,不與萬法為侶,即得遠離一切萬法的纏縛,而恢復眾生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來心(心源),而得解脫自在無礙。此即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道。   「故云亦如是。性相一般般」   由上可明,色心(受、想、行、識)二法,皆是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其體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第一義空(空、有皆離),亦名心源,故云:萬法唯心。猶如夢境中之色、受、想、行、識,其體皆是心,夢未醒之時,執夢境為實有,於夢中驚醒之時,當下即明唯有空寂的分別識心,覓夢境了不可得。故知色、受、想、想、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故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全相即性(如來藏妙真如性,其體空寂,虛靈不昧),全事即理(平等一如的本體界,清淨真如)。事理不二,性相一如,故云:性相一般般(無二無別)。 舍利子 説舍論身相。利言一種心。 菩薩金剛力。四相勿令侵。 達道離人執。見性法無音。 諸漏皆總盡。遍體是真金。   「説舍論身相」   觀自在菩薩為強調以下說明實相般若的重要,故再度呼舍利弗名。舍是舍宅,吾人四大和合之身,為心之舍宅,為心所運用。故心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舌能嘗,在鼻嗅香,在身能覺,在手能執,在足能奔。心在則人存,心離則人亡。《八識規矩頌》云:去後來先作主公。即是説明人要辭世之時,是心(阿賴耶識)最後離開此色身,離開之後,此人即是此人生中命終之時。而要來投生人間,也是此心(阿賴耶識)先來入胎,出生、長大成人。所以心(阿賴耶識)是此舍身之主人翁,此身是心之舍宅,故云:説舍論身相。   「利言一種心」   既明舍身為心之所用,那麼何等之心才能得大吉大利之妙用呢?唯有一種心乃得。此心即是十方一切諸佛之妙明真心,亦是十方一切有情眾生之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來心,亦名一心(一種心)。此心具恆沙妙德,大機大用,絕不造業,寂靜永安,此一種心的體用,是大吉大利大吉祥,故云:利言一種心。   「菩薩金剛力。四相勿令侵」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漢譯:覺有情,即是覺悟萬法唯心,當體空寂的有情眾生。故能生起觀照般若,觀空離相,不為萬法所纏縛,而得解脱一切煩惱。猶如金剛,堅固無比,能破壞一切。故以金剛力喻觀照般若,能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絕百非(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常、非無常……),而還得清淨無染的本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達道離人執」   佛弟子欲通達無上佛道,説難不難,只要能破除吾人的分別執著心即得。然説易亦不易,因為破執要能先悟萬法唯心,當體即空(五蘊本空,六塵非有),才能真正的放下,而明心見性,證得般若波羅蜜。此事有如龎蘊居士云:難難難!猶如十斛麻子樹上攤。龎婆卻云:易易易!有如下床腳登地。龎女靈照云:不難亦不易。百草頭上祖師意(不執著而已)。故云:達道離人執。   「見性法無音」   佛弟子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把自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清除乾淨,恢復原有清淨無染的本心。見心體空寂,廓然蕩豁,一法不立,一塵不染,蕩蕩心無著,畢竟無有一法可得,猶如無垢的明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了無障礙。故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祖師開示:向上一路(見性),密不通風(法無音)。亦云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唯直下會取,若有所得,便是心外得法)。唯正與麼時,直下會取,清淨至無餘的本心(見性),更無餘法可得(法無音)。有位禪者向德申禪師求法要,師云:若論指示,古德有三種接人,上上人來,閉門打睡接他(見性法無音),中等人來,瞬目揚眉接他,下等人來,方以言語接他。不過使其自得之而已。故曰:道在日用,奈何日用而不知,道在尋常,奈何尋常而不識,所以不領古人奧旨者,多矣!   「諸漏皆總盡。遍體是黃金」   「漏」是一切無明煩惱的總稱,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枝末無明,根本無明。佛弟子依止三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斷見思惑,破塵沙惑,更破無明惑,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僅自見五蘊幻身即法身(法身即真如佛性,功德妙用如恆河沙,故以黃金為喻),更見萬法唯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他之間不隔毫端,盡十方界,唯一自性之所幻化。故經云:一實境界,常寂光土,身土不二,法界即真如。猶如夢醒,見全體夢境就是自心。故云:遍體是黃金,無一不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又十方諸佛,即是諸漏皆總盡,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身,故云:遍體是黃金。 是諸法空相 諸佛說空法。聲聞有相求。 尋經覓道理。何日學心休。 圓成真實相。頓見罷心修。 逈然超法界。自在更何憂。   「諸佛說空法。聲聞有相求」   佛陀於菩提樹下,夜賭明星,開悟見性,悟諸法實相(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萬法唯心,是真如自性,依於甚深緣起之理,而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空寂。猶如夢境依自心日有所思的因緣,而幻現夜有所夢的夢境,當體空寂,其道理是一樣的。所以甚深緣起,亦可云:空的哲理。小乘佛法云:業感緣起,緣起性空。大乘始教云:阿賴耶緣起,是識所緣,識所變之生滅相續相,猶如旋火輪,幻化虛假。大乘終教云:如來藏緣起,是眾生循業發現,當體即空,故云: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大乘圓教云:法界緣起,理具事造兩重三千,於一念心中圓滿具足,此即是萬法唯心,當體空寂。是故諸佛説空法,令眾生悟一切法空,畢竟了不可得,而真正能放下萬緣,脱黏解纏,即得解脱一切煩惱。   而聲聞人,見三界如火宅(不明三界唯心,當體空寂),急欲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之苦(有相求),依戒、定、慧,三無漏學,三十七助道品,精進修學,斷見思二惑,證阿羅漢果。若鈍根阿羅漢,則於世壽盡時,灰身泯智,入偏真涅槃,沈醉於寂靜三昧樂中,而墮入涅槃坑中(經兩萬大劫之後而甦醒過來,回小向大,行菩薩道)。而利根阿羅漢,則即刻回小向大,從空出假,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來成就無上佛道。   「尋經覓道理。何日學心休」   中國人從古至今,受科舉考試制度的影響,深信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説法,喜歡讀書。所以佛弟子往往喜歡學習經教,深入經藏,廣學多聞,以為把經教學會了,就能開悟證無上菩提。而不知放下萬緣,「心空」才是及第歸,才能成就佛道。所以學習經教,宜一門深入,依教奉行,解行並進,行解相應,才能「心休」滅妄想,除煩惱,證無上菩提之行起解絕,無功用道之稱法行。若僅廣學經教,學習聞所成慧,而且有解無行,只能成為佛教學術界的學者,而不是修行人。若能解行並進,行解相應,如是修行人,能入思所慧,深入佛教玄義,而成為佛教哲學家。唯有行解相應,行起「解絕」之大修行人,才能成就修所成慧之心休(不起心攀緣,離有意之造作),入無功用行,率性之謂道。   「圓成真實性。頓見罷心修」   《楞伽經》中説明佛弟子頓悟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修學放下萬緣,恢復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圓成真實性),直入如來自覺境界。唯識學説明,從依他起性之一切法中,離了遍計執性,則一切法當下即是圓成實性之般若妙慧(圓成實性即是真如,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三種性質)。即時能彰顯真如自性四智菩提之大機大用,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自生自顯,不落心、意、識之思量,分別,而利樂有情,普度眾生,故云頓見(直下會取,真如自性),罷心修(非心空寂無所作為,而是彰顯自性的大機大用,利樂有情)。   「逈然超法界。自在更何憂」   如是功德則遠遠的超越,世間六凡法界之有為法,與出世間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法界之無為法,而入一佛乘,諸佛所行之不二法,率性之謂道。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無憂無慮,常、樂、我、淨,自在解脱。 不生不滅 盧舍清淨體。無相本來真。 如空皆總遍。萬劫體長存。 不共皆不著。無舊亦無新。 和光塵不染。三界獨為尊。   「盧舍清淨體。無相本來真」   毗盧遮那佛簡稱盧舍那佛,為佛之真體,清淨法身。故云:盧舍清淨體。漢譯遍一切處;光明遍照,即是吾人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故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清淨本心,其體空寂,非青、黃、赤、白,亦非大、小、方、圓,猶如虚空,故云:無相本來真。雖猶如虛空,然非頑空,是虛靈不昧之靈空。佗是個活體,能依甚深緣起的真理,隨有情眾生之無明習氣,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故經云:萬法唯心,當體即空(心體空寂),故云:是諸法空相(非空性)。此心性從本不生,今亦不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亙古亙今,圓照十方法界,永無變異,故云:光明遍照;遍一切處。   「如空皆總遍。萬劫體常存」   如是猶如虛空,空靈不昧的清淨法身(本心),能隨有情眾生無明習氣,依甚深緣起的真理而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而此本心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充塞十方法界,無所不遍,無所不在,圓照十法界三千諸法,全相即性,全事即理,不生不滅,永無變異,無始無終,盡未來際,法爾如是。如《大乘起信論》云:一切法從本以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故云:萬劫體長存。   「不共皆不著。無舊亦無新」   此萬劫體長存之清淨法身(本心),不共空、有之真空妙有,名第一義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與萬法為侶,不著染、淨之真淨。猶如明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胡離胡隱,漢離漢隱,物離物隱,而鏡明始終不為鏡中所現之鏡像所染,清淨至無餘。又此清淨法身(本心)之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寂而常用,用而常寂之本性,亙古亙今,無始無終,無有窮盡。猶如湖面之水,只要風平浪靜,則平靜之水面,湖光山色之倒影,風光旖旎,立即顯現,法爾如是,永無變異,故云:無舊亦無新。   「和光塵不染。三界獨為尊」   此不生不滅,亙古長存,盡未來際,永無變異之清淨法身(本心),具恆沙妙德,能應現無量百千萬億化身,普入十方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行四攝法(布施、美語、同事、利行),教化眾生,利樂有情。雖隨順眾生之分別而分別(和光),而自己卻了無取捨分別(塵不染)。行清淨無染,無功用道之稱法行。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自生自顯,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妙慧,四智菩提,是無上妙道,是真理的顯現。不僅能教化三界六道眾生,出離三界生死煩惱,離苦得樂,更能敎導已經出離三界生死之聲聞、緣覺,權敎菩薩,破無明、證法身,入佛知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云:三界獨為尊。又一心幻現十法界,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佛陀示現降生人間之時,腳踏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上天下,唯我(本心)獨尊。有如夢境之中,森羅萬象,千奇百怪,言説不盡,而當體即心,更無別法。故云:三界獨為尊。 不垢不淨 真如越三界。垢淨本來無。 能仁起方便。說細及言麁。 空界無有法。是現一輪孤。 本來無一物。豈合兩般呼。   「真如越三界。垢淨本來無」   清淨法身(本心)即是真如本性,全名為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名如來藏。其體空寂,虛靈不昧,是個活體,能依眾生無明習氣而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令造業眾生,隨業牽引三界六道,循業發現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並執為真實,舉體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故云:一切萬法皆是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若從如來藏的真體而言,名空如來藏,一空一切空,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空。若從如來藏甚深緣起的真理而言,名不空如來藏,一假一切假,十法界三千諸法,無一不是緣起的假相,是生滅相續相,猶如旋火輪,相有實無。若從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言,名空不空如來藏,即空即假,空有同時,故名為中,一中一切中。故知三界諸法,舉體皆是如來藏(心),故經云:心外無法;萬法唯心。所以三界如幻,唯心真實。如古德所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心),能為萬象主,不隨四時凋,所以真如越三界。   既明法界即真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當體空寂,虛靈不昧,離相待、能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真如。只因真如不守自性,起心攀緣外境而生染心。為破除諸染垢,而立淨,以淨來破染。染垢清除之後心中不得存淨,否則仍為淨所染。故云恢復「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因為,垢淨本來無。   「能仁起方便。說細及言麁」   釋迦(漢譯能仁)如來,應化人間,教化眾生返璞歸真,找回自己原有離迷離覺,離垢離染,不生不滅的本來心,成就佛道,究竟離苦得樂,自在解脫。以四悉檀說法,循循善誘,接引眾生,入佛知見。一,世界悉檀:說世間利益之法,先以利鉤牽,後令入佛智,令眾對三寶生歡喜心。二,各各為人悉檀;依眾生根性,說契理契機之方便法,令眾生對三寶生敬信心。三,對治悉檀: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煩惱。四,第一義悉檀:眾生離諸煩惱,心清淨時,說不思議之一佛乘法,令眾生直下會取本心,頓悟自性,直入如來自覺境界,而成就佛道。此四悉檀說法中,說粗(麁)者指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說細者指對治悉檀之方便法。非粗非細者,即是意在言外之大乘方等經典,心地法門,令眾生開悟見性,成就無上佛道。   「空界無有法」   《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心體空寂,慧可大師云:覓心了不可得,本經云:照見五蘊皆空,故知萬法皆空。所以從本體界空如來藏而言,一空一切空,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空。六祖惠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故云:空界無「有」法。   「是現一輪孤」   經云:世界依空而住,空中有風輪,持水輪,水上結地輪,水下有火輪。故知世界的組成,上為地輪,其下為水輪,再下為火輪,更下為風輪,最下為空輪。故云:地、水、火、風、空五輪,安立世界。密教以方、圓、三角、半月、寶珠之形狀為象徵,以表地、水、火、風、空,由下而上築成一塔形,名五輪塔,以表大日如來法身之形相,亦名法界塔。如來法身即本心,而心體空寂(空有皆離之第一義空)。又法界即真如,真如亦是空有皆離之第一義空,故知法身即本心,本心即真如,真如即法身。《楞嚴經》圓彰七大即性,即是說明地、水、火、風、空、根、識,皆是真如本性,當體即空。所以雖言五輪,七大,會歸則成一輪一大之真如第一義空(孤)。故云:空界無有法,只是一輪(空輪)孤(第一義空,非空、有相待之空)。   「本來無一物。豈合兩般呼」   真如自性,即是眾生的本心,空靈不昧,非青、黃、赤、白,亦非大、小、方、圓,覓心了不可得。六祖惠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豈是垢、淨,不垢、不淨所能形容(豈合兩般呼)。而是直下會取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末後句,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之不在明白裏。故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不增不減 如來體無相。滿足十方空。 空上難立有。有內不見空。 看似水中月。聞如耳畔風。 法身何增減。三界號真容。   「如來體無相。滿足十方空」   如來體即是十方諸佛之清淨法身,亦是吾人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來心。故經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眾生是未來佛)。此清淨法身(本心),離相待,能所,斷常,有無,非青、黃、赤、白,亦非大、小、方、圓,猶如虛空,充塞十方法界,遍一切處,無所不在,故云:如來體無相,滿足十方空。然此空寂之法身,雖形同虛空,然非頑空,而是空靈不昧之靈空。祂是個活體,能依有情眾生之無明染習,而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是空靈不昧的清淨法身。故經云:性入一切相,相入一切性,性相一如(如:始終不變,一致而無差別),當體即空,故云:滿足十方空。   「空上難立有」   雖然是如來清淨法身(本心),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全相即性,全性即相,性相一如(如:始終不變,一致而無差別),但是卻要破相才能見性。乃至有微細的執相,都無法見性證法身。故《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云:離一切諸相(破相顯性),即名諸佛。故云:空上難立有。因為立有即是著相,是心、意、識的分別。已非清淨法身,中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妙心,般若寂照的妙用。   「有內不見空」   於凡夫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不離我法二執之有(煩惱障),固然無法破相顯性,乃至修行人不能離智境四相,執出世間法之有(理障),也無法證得清淨法身(本心)。故經云:煩惱障,障涅槃解脫,理障障無上菩提(清淨法身之妙用)。所以凡夫著世間法之有,佛弟子住出世間法之有,於此二種有中,皆無法證得空靈不昧(空性)之如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清淨法身,故云:有內不見空。   「看似水中月。聞如耳畔風」   《楞嚴經》中會四科即真,圓彰七大即性。說明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之四科,舉體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清淨法身)之所幻現。而組成四科之材料地、水、火、風、空、根、識,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法身)所幻現。如是解說,令佛弟子明白,現象界即是本體界,生即是無生。猶如夢中人、事、物之境界,則全體夢境即心,心即是全體夢境,夢境中之現象界即是本體界之心,生即是無生。而夢境有大、小,垢、淨、增、減,而心無大小,垢淨,增減。亦如平靜水面之倒影,全體水影即是水面,水面即是全體倒影,故云:水影無二。是故於寂靜一心(法身)中,寂照一切萬法,猶如水中月,事理不二,性相一如,水月一體。也如耳邊之風聲,雖聞其聲,若欲覓其來處,則無形無相,了無蹤跡可尋。   「法身何增減。三界號真容」   法身真如,因一念不覺心動而有了根本生相無明,依於生相無明而幻現出實教菩薩之法身大士,亦名一切諸佛之實報莊嚴土,當體即真如之第一義空。若從根本生相無明又生起了能見相,所見相,無明業相之枝末無明,則法身真如幻現出權教菩薩之方便有餘土及聲聞、緣覺之偏真涅槃,當體即是真如之第一義空。若更由枝末無明之三細相,更生起了分別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繋苦相之六麤相,而有了見思二惑,則由法身真如,幻現出三界眾生之身心世界,當體即是真如之第一義空。佛弟子若能悟甚深緣起,通達一切萬法緣起無生,無自性,而得觀一切法空,破相顯性。則當下即見全相即性,全事即理,萬法唯心,現象界(有)即是本體界(靈空),是一心變現十法界,心體空寂,無有增減變異。而一心正是清淨法身,故云:法身何增減。此事猶如夢醒,當下即見全夢即心,夢境雖不同,而心無增減。故經云:十法界一真莊嚴。三界即實相,亦名為一真法界,故云:三界號真容(一實境界,心淨則佛土淨)。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聞覓也難。 非相非非相。量測失機關。 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 本來無障閡。甚處有遮欄。   「菩提不在外。中聞覓也難」   菩提漢譯為「覺」,是一切有情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之本心的知見及妙用。一接觸即明白(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成所作智),自生自顯,不落心、意、識的分別、思量,故名為四智菩提,亦名自性般若。而凡夫起心攀緣境界,則清淨法身(本心),變成心、意、識生滅相續的分別染心,取捨分別,患得患失,則一切法成為煩惱相。而菩薩悟萬法唯心,知一切法空,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念念不染,則一切法成菩提相。故六祖惠能大師開示: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別。故知心染之用名煩惱,心淨之用名菩提。而心體非青、黃、赤、白,亦非大、小、方、圓,雖覓心了不可得,卻在一切作用上,見、聞、嗅、嘗、覺、知,無一不是心的作用。故迷惑眾生,被五欲六塵境界所迷,雖日用而不知。菩薩通達萬法唯心,念念自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切萬法,無一不是自己清淨法身(本心)的菩提相。故云菩提不在外,在自己本心的作用上。若不悟此理,則於根塵接觸中,有如眼不自見眼一般,聞、覓亦難尋。   「非相非非相。量測失機關」   三界凡夫無菩提,見空執空,見有執有,見一切法為實有。二乘人破我執,得正覺位之菩提,見一切法空。權教菩薩證相似佛位之菩提,見一切法,空、假不二(中)。實教菩薩,法身大士,亦名一切諸佛之無上菩提,證萬法唯心,猶如夢醒,見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如《金剛經》云:一切法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非相非非相,是無法以世間之機具、儀器來量度此空、有俱遣,真空絕相之第一義空。全事即理,性相不二,萬境自如如,說似一物即不中之無上菩提相。   「世界非世界」   《楞嚴經》云:世是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是於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古印度以須彌山為中心,加上圍繞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大部洲(四天下)與日、月合為一單位,名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名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有三個千(小千、中千、大千),故亦名為三千大千世界,此是一佛的教化區。又世界梵語路迦馱覩,意謂可毁滅之處所。故經云:微塵聚成世界,世界散成微塵。《金剛經》云: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因緣有,自性空,自性空,因緣有),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故知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是故云:世界非世界。   「三光照四天」   三光是指日光、月光、星光之三種光明。其中日光最為明亮,月光次之,星光為下。此三光之中,日光表如來之中道實智,知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月光表菩薩之道種智知俗(空假不二)。星光表聲聞、緣覺之一切智,知一切法空。四天即四天下,指小世界中之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此三光之智,照見諸法空相,見一切法,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世界(知俗),非世界(知空),是名世間(知中)。故云:三光(三智)照四天(四天下見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本來無障閡。甚處有遮欄」   萬法唯心,心外無別法,而心體空寂,若明此理,則以空入空,何處有障閡(阻隔)。凡夫有身見,我法二執,見一切法實有,以有入有,則障礙重重而不得自在。若佛弟子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放下萬緣,照見五蘊皆空,則以空入空,甚處有遮欄。猶如作夢,夢未醒時,見一切法有,則於夢境中,處處障閡(阻隔)遮欄,受諸苦惱。於夢中驚醒之時,則知夢中境界,一切皆空,則即時解脫無礙矣! 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色本來空。無受意還同。 行識無中有。有盡卻歸空。 執有實不有。依空又落空。 色空心俱離。方始得神通。   「無色本來空。無受意還同」   十法界之一切萬法,其體本來就是虛靈不昧之空如來藏第一義空。佗是個活體(具足萬法,能生萬法),能依甚深緣起的法界遊戲規則,隨有情眾生所造作的諸業,而循業發現身心世界萬法,並執以為實,而不明當體即空(空有俱遣之第一義空)。猶如吾人之心體,本自空寂,虛靈不昧,能依日有所思的業力,而於睡夢中幻現出與日間所思相關之夢境。於夢境中之色、受、想、行、識,本來就是心,當體即空。夢未醒時,執以為實,而受諸苦樂。於夢中驚醒之時,即刻見到夢境的當體本來空。又《楞嚴經》中詳述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之所幻化,以空靈不昧之真如為體。此七大之中,以地、水、火、風、空之五大組合成一切色法。以根、識二大而成為一切有情的心法。是故心、色二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空靈不昧的體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生不滅,當體即空,生即無生,有即非有。故頌云:無色本來空,無受意還同(同於本來空)。   「行識無中有。有盡卻歸空」   行蘊是依受蘊領納色蘊境界,而由想蘊對境界取相,而有了認識。接著又生起了意志行為之思惟遷流造作而有了行蘊,與由思惟造作後之業識而有了識蘊。於所緣的一切境界能生起了別、認識的作用,而廣分別執著世間一切萬法。   今已明「無色本來空。無受意還同」。依於本來空而生起的行蘊,識蘊,豈會是實有。只是自心中習氣種子生滅相續的影像而已,當體即空。猶如旋火輪,看似一輪,事實只是一個火點的相續相而己,故云:行、識無中有。所以我們只是活在自心所幻現的世界,心外是没有森羅萬象的世界,自心外的世界,只是一個中性,無意義的世界,是没有好壞、美醜、是非、善惡、貴賤的分別。世界中好壞、美醜、貴賤的差別,是建立在自心中習氣的分別而已。猶如嬰兒心中只有吃,是没有世間上林林總總的分別。而嬰兒於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家庭、學校、社會,處事、待人、接物、名利的薰習,而廣分別世間一切人、事、物,五欲六塵,貪愛執著,患得患失。及至年老得了老人痴呆症(失智),不僅無法分別世間人、事、物,連自己也不認得了。這就是自心中所建立森羅萬象的世界消失了,又恢復如同嬰兒期所見到中性無任何意義的真實空白世界而已。故云:有盡卻歸空。   「執有實不有。依空又落空」   執著有身心世界萬法,這是自心中身見、我執、法執的分別、妄想心,藉根塵接觸的因緣,依於心中習氣種子,生滅相續相而形成的幻境,猶如旋火輪、見有而實不有(因緣有,自性空)。亦如電影藉由放映機之燈光,將膠卷每秒鐘十六次開合的相續相,投射到銀幕上,而讓我們感受到電影中之劇情,令觀眾感受到歡喜、悲哀、驚悚、恐怖等種種感受,實則見有而不有(因緣有,自性空)。   若不明因緣有、自性空,自性空、因緣有,而執著萬法皆空之斷滅空見,反成外道之惡取空,撥無因果,毀謗正法。誠如古德所言:萬法皆空,因果(緣起)不空,這才是正知正見,故云:依空又落空。   「色空心俱離。方始得神通」   古德云: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兩忘,乃是真法。凡夫取境,則著有(色)著空,皆出不了三界生死輪迴。道人取心,住於出世間法,不離智境四相之有修有證,無法證得無上菩提。唯有心境兩忘,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在明白裏,直下會取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才是真正證得諸佛如來之三明六道。 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無自性。隨相與安排。 色分緣聲響。人我舌詼諧。 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 六處貪愛斷。萬劫不輪迴。   「六根無自性。隨相與安排」   《楞嚴經》中說明吾人六根見、聞、嗅、嘗、覺、知的作用原是依於一精明,因眾生迷惑造業,造業受報,才將此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六根)。此六根不離真如,依真如自性起用。故真如有自性,六根各別無有自性。因六根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故此六根之六和合,彼此合作無間,能配合的天衣無縫。如格闘選手,眼能觀察,耳能聽裁判指示,手能攻擊,脚能踢能跳,身能閃躲,此六根的作用配合的完美無缺。故知此六根是依真如自性起用,真如有性,六根無自性。   因眾生起心攀緣,造業受報,而由本具見、聞、覺知之一精明,即寂即照,即照即寂,了了常知之般若妙慧,分成六和合之六根。見依於眼,聞依於耳,嗅依於鼻,嘗依於舌,覺依於身,知依於意,各司其職,分別各依色、聲、香、味、觸、法,而生起作用(隨相與安排)。若佛弟子,依教奉行,照見五蘊皆空,則六和合(六根)又回復一精明(佛性真如),則六根互通,一根即能彰顯六根之用。如手指就具有見、聞、嗅、嘗、覺、知的妙用,實在不可思議。   「色分緣聲響。人我舌詼諧。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   此偈頌是解說隨相與安排的對象。眼根則緣色塵而生起了見的作用。耳根則緣聲響而生起聞的作用。舌根則緣味塵而生起嘗的作用,以及人我論談幽默、詼諧令生歡喜之語(人間交際應酬,常在吃喝之中談論,若無舌根,則無法言語)。鼻根則緣香塵而知香、臭。身根則緣觸塵而感受到冷暖、欲愛之觸感。意根則緣法塵而生起了意念、情感、分別、順逆、喜慶等情緒的作用。   「六處貪愛斷。萬劫不輪迴」   若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時,對於一切境界了了分明,而心無得失喜厭等分別,則不生貪、瞋、痴等諸煩惱,而生離相之般若妙慧。回復原有清淨無染的本心,寂而常用,用而常寂,不造作諸業,則自然永遠出離三界生死輪迴,故云六處貪愛斷,萬劫不輪迴。 無色聲香味觸法 證智無聲色。香味觸他誰。 六塵從妄起。凡心自惑疑。 生死休生死。菩提證此時。 法性空無住。只恐悟他遲。   「證智無聲色。香味觸他誰」   要如何能見到無色、聲、香、味、觸、法呢?唯有開智慧,亦名證智才能見得。什麼是開智慧呢?就是開悟見性,悟萬法唯心,見心體空寂,故一切法空。猶如夢中見色、聲、香、味、觸、法執以為實,受諸苦樂,夢醒之時,當下即見無色、聲、香、味、觸、法,當體即空(心體空寂)。證智者猶如夢醒知無聲、色,香、味、觸、法。那麼它們究竟又是什麼呢?說似一物即不中,假名為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塵從妄起。凡心自惑疑」   六塵境界之生起,並非出自六塵之自體,而是依心識的作用,才生起六塵境界之分別。而心有八識心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然八識心王生起見、聞、嗅、嘗、覺、知,分別色、聲、香、味、觸、法的作用,必須具足相關的條件(因緣),才能生起了分別的作用。如眼見色,而生起了眼識所分別各種不同的色塵,必須具足九個條件(九緣具足),才能生起分別色塵的作用:一、眼根(根緣),二、色法(境緣),三、適當的距離(空緣),四、光明(明緣),五、起心攀緣(作意緣),六、眼識的種子(種子緣),七、依第六識所生之眼俱意識(分別依緣),八、第七末那識(染淨依緣),九、第八阿賴耶識(根本依緣)。此九緣具足,方能生起眼見色塵的作用。耳聞聲,不須要光明(明緣),只須要八緣,就能生起耳聞聲塵的作用。鼻嗅香、舌嘗味、身碰觸,此三事則不須要光明(明緣),也不須要距離(空緣),只要餘七緣即能生起鼻嗅香塵、舌嘗味塵、身受觸塵的分別。意識取境,分別法塵的作用,只須要一、第七末那識之染淨依緣(第六識以第七識為根)。二、境緣。三、起心攀緣之作意緣。四、第六識的種子(種子依緣)。五、第八阿賴耶識(根本依緣),等五緣而生起分別法塵的作用。故知六根見六塵境界是依各種條件聚和在一起,和合所生之心的幻影而已。當體即空。故云六塵從妄起。而凡夫不明六根見六塵是經過八個心王集體的運作,再加上外在的各種條件,因緣聚會,才能生起分別六塵境界。還以為是眼自見色,耳自聞聲,鼻自嗅香,舌自嘗味,身自感觸,意自生法,執六塵境界為實有,而不知因緣有、自性空,自性空、因緣有,故云:凡心自惑疑。   「生死休生死。菩提證此時」   佛弟子深觀般若,照見五蘊皆空,證菩提法身之時,見萬法唯心,亙古亙今,永恆常住,無有變異,豈有生死去來諸事。三界即實相(一真法界),生死即涅槃。即無三界可出,亦無生死可了,盡十方法界唯一真性,常寂光土,身土不二。十法界三千諸法,無一不是一真法界,事事無礙,解脫自在之極樂世界。   「法性空無住。只恐悟他遲」   法性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亦是眾生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猶如虛空無所住。故六祖惠能大師開示云:心如虛空無虛空之量。亦云:心如虛空,不住空相。廓然蕩豁,空靈不昧,蕩蕩心無著,此即是法性(自性)空無住。菩薩深觀般若,放下萬緣,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見萬法唯心,自他之間不隔毫端,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生起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願眾生皆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乘願再來,普入法界,利樂有情,一心期盼眾生早日開悟見性證無上菩提(只恐悟他遲)。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識從妄起。依他性自開。 眼耳兼身意。誰肯自量裁。 舌鼻行顛倒。心王卻遣回。 六識中不久。頓悟向如來。   「六識從妄起。依他性自開」   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此六識生起了別的作用,是藉著六根對六塵的因緣,再由八識心王集體的運作,以及外在種種條件完美的配合,才能開顯六識分別六塵的作用。如前面所述:九緣生眼識,八緣生耳識,七緣生鼻、舌、身識,五緣生意識,故知此六識是因緣有、自性空,自性空、因緣有。所以您喜歡的六塵境界,別人未必喜歡,而您所厭惡的六塵,也許別人非常喜歡。因為六識是妄,是隨各人的習氣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分別執著。故云:六識從妄起,是各種條件聚合在一起的依他起性之因緣而開顯出來之六識,分別六塵緣影的境界,並執以為實,故云:依他性自開。   「眼耳兼身意。誰肯自量裁」   既然已明六識生起見六塵是各種因緣條件聚合在一起而現起了分別六塵的作用。則自然明白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之中,誰有能力不假其他因緣,由六根自己來生起見、聞、嗅、嘗、覺、知而分別六塵的作用呢?這只是在依他起性而現起的緣影境上加上自己心中習氣種子所生起的遍計所執性行(我法二執),而現起了六識見六塵,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而已。   「鼻舌行顛倒。心王卻遣回。六識中不久。頓悟向如來」   舉鼻舌二根,代表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境界之時,依因緣生法而生起了六識之分別執著,乃至迷惑顛倒,生起了見思二惑諸煩惱,故云:鼻舌行顛倒。佛弟子依教奉行,行解相應,悟萬法唯心,當體即空之真相。於六根接觸六塵之時,於心王中,生起了無漏智,觀照離六塵諸相(心王卻遣回)。及至功夫打成一片之時,此緣於依他起性而生起六識所分別的六塵境界,能離了遍計所執性,則即此六塵境界,當下即是圓成實性般若妙慧之無上菩提,故云:六識中不久,頓悟向如來。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有。生下老相隨。 有身無明至。二相等頭齊。 身盡無明盡。受報卻來期。 智身如幻化。急急悟無為。   「十二因緣有。生下老相隨」   十二因緣法是說明我人生死相續的十二種因緣(條件),順此十二因緣,則生死相續不斷,故名流轉門。若能應用此十二因緣的原理與方法來除滅生死相續,得涅槃解脫,名還滅門。此十二因緣法是佛陀為解決人世間,生、老、病、死之四大苦惱,而捨棄王宮出家修行所悟到的真理。用來教導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的妙方。   眾生本是空靈不昧的覺性,亦名如來藏妙真如性(具足一切如來的智慧寶藏故名如來藏),猶如虛空,自在無礙。但因不守寂照一如的自性,起心攀緣外境而生起了無明(立相待,能所之痴),緣無明有行(意志行為及造作),緣行有識(阿賴耶之業識),緣識有名色(業識投胎而成精神與物質結合之受精卵),緣名色有六入(受精卵逐漸成長具有六根之胎身),緣六入有觸(胎兒出生,接觸到外境的感受),緣觸有受(接觸外境感受到苦、樂、不苦不樂等諸受),緣受有愛(染著貪愛,追逐不已),緣愛有取(執意執取,據為己有),緣取有有(構成現有的業力,感受後有之報),緣有有生(由於自心中潛在的業力,再去投胎受生),緣生有老死(有新生命的出生,則有生必有老死)。   所以此十二因緣有即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順此十二因緣從過去生之無明和行,緣起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則又招集成為此生愛、取、有之業識,即此業識又緣起未來世的生、老死。如是不斷的流轉生死,苦惱無盡名流轉門。佛弟子若能覺悟無明為生死輪轉的根本,故利根者修道斷無明,則無明滅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取、有滅,愛、取、有滅則生、老死滅。而鈍根者,勤修戒、定、慧,三十七道品,息滅貪、瞋、痴,則修斷現世愛、取、有三支中之任何一支,則來世的生、老死亦滅,而證得涅槃解脫,此即是十二因緣法之還滅門。依此十二因緣還滅門修道證涅槃解脫的佛弟子,我們稱之為緣覺(聞十二因緣法而覺悟、解脫生死),故此十二因緣法亦稱之為緣覺乘。   故知凡夫順此十二因緣有之流轉門,則生生世世不離生、老死相隨,受苦無有窮盡,故云:十二因緣有,生下老相隨。   「有身無明至。二相等頭齊」   空寂的真如自性中,圓、明、常、寂、照,具恆沙妙德,虛靈不昧,猶如太虛,原無十二因緣之流轉門與還滅門。只因不守即寂即照,即照即寂之自性,起心攀緣外境,而幻起了無明,立相待、能所。依此緣起的真理,緣此十二因緣法之流轉門,而招感此業報身。故經云:一念不覺生三細(能見相、所見相、無明業相),境界為緣長六麤(分別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而招感此業報身,輪迴生死。所以得此業報身,最原始的起源就是無明,故云:有身無明至(有業報身,則必有無明)。是故此業報身與無明是等頭齊,若無無明,則無法現起十二因緣法之流轉門,今日則無此業報身,受三苦、八苦、無量苦。而是應化身之自在解脫,常、樂、我、淨。   「身盡無明盡。受報卻來期」   佛弟子依十二因緣法之還滅門,修道斷惑證涅槃解脫,則無明滅、行滅、識滅、名色滅、六入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滅,不再三界受生,故云:身盡無明盡。然聲聞,緣覺所證的偏真涅槃,灰身泯智,沈醉在寂靜三昧中,有體無用,非真正的究竟無上大涅槃,名三德涅槃,即法身(體大),即般若(相大),即解脫(用大),三而一,一而三各具常、樂、我、淨。是即無生死,也無涅槃,即非煩惱,亦無菩提,唯真如自性之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普入十方法界,利樂有情,彰顯佛性(三德涅槃)的大機大用。是故雖身盡無明盡,而不應入偏真涅槃,應立即回小向大,乘願再來,行菩薩道,普入三界,度化眾生,利樂有情,福慧莊嚴,來圓成無上佛道。故佛陀於法華會上開示聲聞、緣覺弟子及大眾,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二三乘是為入一佛乘之進階。而一佛乘正是直下會取吾人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來心,是不染世間法,也不著出世間法之本來面目,亦名本地風光,亦是十方如來的清淨法身,故經云:十方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所以佛陀示現人間,教化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就是教我們回家,回到自己的本家(一真法界)。我們薄地凡夫,在外面抛頭露面,流浪諸有,受諸苦惱,聲聞、緣覺入偏真涅槃,居於化城,亦未回到真正的本家。所以聲聞、緣覺要趕緊從空出假,行菩薩道,利樂有情,福慧雙修,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緣成熟,水到渠成,聞六塵說法,自然而然,開悟見性,回到自己的本家(本地風光),成就無上佛道。所以緣覺雖身盡無明盡,但不可沈空守寂,不求上進,必須從空出假,乘願再來,行菩薩道,普入三界六道之中,度化眾生,利樂有情。而菩薩是不昧因果,於乘願再來普入十方法界中,遇到過去生中所造的惡因緣,則欠錢還錢,欠債還債,欠命還命。如佛陀示現金鎗、馬麥之報,六祖惠能大師還刺客張行昌三十兩金,安世高大師來中國還兩次命債,龍樹菩薩主動還命債,目犍連尊者之還命債,故云:受報卻來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智身如幻化。急急悟無為」   此斷見思二惑及見思習,破身見、我執之緣覺,心住於偏真無為。此回小向大,乘願再來行菩薩道之緣覺,名為從空出假之權教菩薩,修假觀知此五蘊和合之幻化空身,是為和光同塵,利樂有情,乘願再來而應現,故名為智慧身(智身如幻化)。心不住無為,不盡有為,修菩薩行。假觀成,進修中觀,則即非有為亦非無為,依但中佛性,行菩薩道,出入即離兩邊。中觀成,破無明證法身,名實教菩薩,成為一切諸佛。用中道佛性,無功用道之稱法行,率性之謂道。亦名不二法(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無所依止),此是離有為,無為之真無為法。故云急急(一心只為)開悟見性,悟真正的無為法(不二法),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真得大自在,故《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無苦集滅道 四諦興三界。頓教義分明。 苦斷集已滅。聖道自然成。 聲聞休妄想。緣覺意安寧。 欲知成佛處。心上莫留停。   「四諦興三界。頓教義分明」   四諦是苦、集、滅、道四聖諦。諦是真理之義,四聖諦中說明苦、集、滅、道的四諦法,是聖者所親自證驗到的人生中四種正確的真理。   佛陀成道後,首先行腳至波羅奈國的鹿野苑為憍陳如、頞鞞、拔提、十力迦葉、摩男拘利等五人說四聖諦,令彼悟道證果成為五比丘,這是佛教史上最早僧伽的開始,也是最初具足的三寶。佛寶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聖諦,僧寶是五比丘。   四諦法中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惱(三苦、八苦、無量苦)的真理。此是過去生所造作種種不善業所招感而得苦的果報。集諦是說明人生中依於見、思二惑,造種種不善業,才會遭受種種不同的果報,故「苦」是以「集」為因。此苦集二諦是說明三界生死輪迴受報的因果。滅諦是指修道所證的聖果,除滅了一切煩惱,得涅槃解脫。道諦是指修道的內容,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展開說明為三十七道品,故經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出離三界生死煩惱,得涅槃解脫。故知滅、道二諦是出世間的因果,因修「道」而證「滅」而得涅槃解脫。此四聖諦雖然是聲聞乘所修證之法門,卻也是佛教的根本法輪。由四諦法發展出緣覺乘之十二因緣法與菩薩乘之六度萬行。佛教以此三乘佛法,廣興於三界,教化眾生,利樂有情,故云:四諦興三界。緣覺乘之十二因緣法,其流轉門就是四諦法之苦、集二諦,還滅門即是滅、道二諦。故知十二因緣法,不離四聖諦。   菩薩為菩提薩埵的簡稱,漢譯覺悟的有情眾生(覺有情)。覺悟了三界生死苦惱,是自作自受,是自己招集而得,故必須修學菩薩道之六度萬行來圓成佛道,究竟涅槃解脫。故此六度萬行(萬行指六度之實踐)既已含攝四諦法中之苦、集二諦。又此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道」諦。精進實踐此六度,而證得般若波羅蜜,則六度同證圓滿的六波羅蜜,而圓成佛道,此即是無上大涅槃(三德涅槃,各具常、樂、我、淨)之「滅」諦。   所以由四聖諦而發展出緣覺乘之十二因緣法,與菩薩乘之六度萬行。而此三乘佛法中,聲聞乘、緣覺乘是為菩薩乘的進階,而由菩薩乘才能成就一佛乘。一佛乘則是頓教(頓悟、頓修、頓證)之直下會取,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住(無所依止)的本來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無上菩提,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故云:頓教義分明。   「苦斷集已滅。聖道自然成」   佛弟子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若能修斷見思二惑(見惑為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思惑為貪、瞋、痴、慢、疑),即是聲聞乘的苦斷集已滅,則自然成就阿羅漢的聖道。若能修斷見思二惑,更破見思習,即是緣覺乘的苦斷集已滅,則自然成就辟支佛果的聖道。若能修斷見思二惑,更破根本無明惑,即是菩薩乘的苦斷(變異生死苦因盡),集已滅(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則自然成就實教菩薩法身大士,亦名一切諸佛的聖道。若能隨順法性,無功用行,修斷四十二品生相無明,即是一佛乘的苦斷(變異生死苦果盡)集已滅(一真法界,事事無礙),則自然成就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凡無聖,即非煩惱,亦非菩提,體用一如之無修無證者(究竟即佛)。   「聲聞休妄想。緣覺意安寧。欲知成佛處。心上莫留停。」   聲聞斷見思二惑,前六識依第七末那識的淨分而起用(凡夫依第七末那識的染分,故生煩惱),住於無常、無我、無樂、無淨。第六識又內守幽閒,心無所希,無諸妄想,故云聲聞休妄想。緣覺與聲聞同斷見思二惑,更斷見思習,雖前六識同依於第七末那識的淨分,不僅是心清淨,離諸妄想,身心世界猶如深山寧靜澄清的湖面,寧靜安詳,故云:緣覺意安寧。   湖南長沙景岑禪師開示: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聲聞、緣覺猶如走到了百尺竿頭的頂端,心寂然不動,雖證得寂靜三昧,但未到寶所,只到化城,不可安住在百尺竿頭上而寂然不動。必須向上一躍,空有俱遣,染、淨皆離,心無所依止,恢復原有無所住的中道本心(無住亦不可住)。蕩蕩心無著,猶如虛空,空靈不昧。還得此無所住的本心,即是成佛處,即顯十方世界是全身(如來法身)。故云:欲知成佛處,心上莫停留。 無智亦無得 法本非無有。智慧難測量。 歡喜心離垢。發光滿十方。 難勝於前現。遠行大道場。 不動超彼岸。善慧法中王。   「法本非無有」   無智亦無得是指菩薩道修六度萬行而證得般若波羅蜜(智),而觀照般若,觀空離相,自相亦離,如《金剛經》云: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故云:無智亦無得。然此無智亦無得,並非斷滅空無之無智亦無得,而是證真如佛性之第一義空,如來自覺境界,其體空寂(法本非有),而功德妙用如恆河沙(法本非無)。故《金剛經》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無實則體本空寂,故云:法本非有,無虛則恆沙妙德,故云:法本非無)。於空寂的清淨心體中,根塵接觸,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自生自顯,不落心、意、識之思量,事竟還空,一塵不染,一絲不掛。猶如明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一如,故云:法(真如佛性)本非無有(恆沙妙德,其體空寂)。   「智慧難測量」   經云:般若無知(體空寂),無所不知(功德妙用如恆河沙)。此般若智是一切有情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中,本來具足,不假外學。猶如平靜的水面,本來就具有「照」性的功能,能遍現空中的倒影。只因為風吹起浪,而無法顯現其照性。眾生心猶如起浪的水面,照性無法顯現。若有情眾生,真正能放下萬緣,則無明風息,識浪自靜,則般若妙智,即時顯現,圓照十方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覺。若用心、意、識之思惟,揣度(已生起了識浪),是絶對無法測知自性般若之智。故《法華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六祖惠能大師解云: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故知般若智慧,是無法用心、意、識之思量揣度的。故云:智慧(般若)難測量(心、意、識無法揣度)。   「歡喜心離垢。發光滿十方」   佛弟子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福慧雙修,定慧等持,能行難行,能忍難忍。於因緣成熟時,照見五蘊皆空,頓破根本生相無明,見佛性,開佛眼,證佛種智。入大乘見道位,見證我法二空之不共般若,成為法身大士之實教菩薩,亦名一切諸佛。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行無功用道之稱法行。大用現前不存軌則,能利他自利,生大歡喜心,名為初地歡喜地菩薩(別教十聖位之初地歡喜地)。   歡喜地菩薩,普入十方法界,行稱性六度十度,教化眾生,離苦得樂,具諸聖德。於因緣成熟之時,復破一品根本生相無明,而證入二地離垢地。位居此地之菩薩,一切戒垢,無論粗細,盡皆遠離,名二地離垢地菩薩。   離垢地菩薩,已離一切粗細之戒垢。今則更上一層樓,離垢之離,離亦離,更破一品根本生相無明,而成就勝定,能發無邊妙慧名第三發光地菩薩。   光滿十方是指第四地之燄慧地菩薩。此地菩薩得最勝定,復破一品根本生相無明。前位發光地菩薩是明始生,此位燄慧地菩薩則明至於極,智慧光明有如火焰光芒四射滿十方,名第四焰慧地菩薩。   「難勝於前現。遠行大道場」   焰慧地之菩薩,菩提增上,續破一品根本生相無明,而入於第五地之難勝地。此位菩薩,深得正智,依自在之方便力,能救度難度化之眾生,真俗二智之行,相互違返,使之融攝,合而相應,此事甚難,故云:難勝地。此位菩薩,悲智等運,普濟一切,因緣成熟之時,復更破一品根本生相無明,而得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為第六現前地菩薩。因難勝地於現前地之前而現,故云:難勝於前現。   既得無為真如,淨性明露,率性之謂道,任性逍遙,隨緣放曠,悲智無二,饒益一切有情,因緣成熟之時,復破一品根本生相無明,則盡真如際,名第七遠行地菩薩。而真如本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此道場(行道之場所)是既深且遠,無有邊際,是故云:遠行大道場。   「不動超彼岸。善慧法中王」   遠行地菩薩,慈航普度,遠行於無際之際,利樂有情,於功德圓滿,因緣成熟之時,續破一品根本生相無明,而證得一真如心(十法界即一真如心)。一真凝然,湛寂不動,既不在生死煩惱的此岸,亦不在涅槃解脫的彼岸,故云:超彼岸。所謂徹法底源(徹見諸法實相),無動無壞,是名第八地之不動地菩薩。   此不動地菩薩證十法界即一真如心,故能遊化十方法界,廣度有情,於因緣成熟之時,復破一品根本生相無明,而證得不動真如之全體,能發真如用,是名第九善慧地。此善慧地菩薩,能現起真如自性隨緣之大用。如來一切功德妙用,皆是真如之大用,故云:能發真如用。能於十方法界中,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令得解脫,廣度一切眾生,故云:善慧法中王。證此第九善慧地菩薩,從此以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名此地為修習位。而與修習位相對的是證果位。故稱十地法雲地為十地果位,論證不論修矣!故知十地法雲地菩薩、等覺、妙覺皆名之為果地覺。 以無所得故 寂滅體無得。真空絕手攀。 本來無相貌。權且立三檀。 四智開法喻。六度號都關。 十地三乘法。眾聖測他難。   「寂滅體無得。真空絕手攀」   在真實宇宙的本體界中,只是離相待、能所、斷常、有無之絕待而空寂的生命覺體(一心;真如)。非青、黃、赤、白,亦非大、小、方、圓,覓之了不可得,猶如虛空,故云:寂滅體無得。然卻空靈不昧,具恆沙妙德與甚深緣起的宇宙遊戯規則(具足萬法,能生萬法)。能依不覺心動之根本生相無明,枝末無明,見思無明,與種種造作之業力,而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令造業眾生,隨業牽引,循業發現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受種種苦樂之報,並執為實有,而不知當體即空(現象界即本體界),畢竟無有一法可得。猶如吾人日有所思,依所思的業力則夜有所夢。夢未醒時,執夢為真,受諸苦樂。忽於夢中驚醒之時,當下即見,夢體空寂,了不可得。   佛弟子依教奉行,一門深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及至因緣成熟之時,頓破無明,直下承擔,開悟見性,即時還得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當下即見萬法唯心,心體空寂,畢竟無有一法可得,故云:真空(空,有俱遣之第一義空)絕手攀,猶如夢醒之時,覓夢境了不可得。   「本來無相貌。權且立三檀」   一切有情眾生,生命的原貌,是空靈之體性,真空妙有,虛靈不昧,猶如虛空,無有相貌。如經上所說之虛空藏身(藏在虛空中之身),亦有云:無邊身(猶如虛空,無有邊際)。此虛空身雖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而卻圓照十方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覺,三明六通,事事無礙。能普入十方法界,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恆沙功德,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這就是眾生的本來面目(本地風光),亦名為如來(如其本來)。   古德開示:眾生只為貪得一粒米,而卻失去了整糧倉。比喻迷惑眾生,只為了貪戀於現前五欲之迷幻毒癮,貪得無厭,越染越重,終致輪墮三途,受無量苦。為除去貪習(貪為五毒煩惱之首),佛陀教導修捨以除貪。而修捨的權宜方便就是修布施(檀)。布施有三種故云「三檀」:一,財施,可分為外財布施(身外之財物),與內財布施(身內三十六種構造物),如捐血、骨髓、骨格、器官,或運用六根幫助眾生解除困難等。二,法施:說如來正法,利樂有情,護持正法,續佛慧命。三,無畏施:救護眾生免於恐懼、憂慮、掛礙,如放生、護生、舖橋、造路、點燈照明等善舉。此三種布施(三檀)中,內財布施能破身見、我執與般若相應。法施:說法度眾生,續佛慧命,此事與禪定、般若相應。無畏施,令眾生安心無有掛礙,則與持戒,忍辱相應。努力實踐此三種布施(三檀)即是精進。故布施能攝菩薩道之六度萬行。佛弟子修此三種布施(三檀),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時節因緣成熟之時,如迷忽悟,如忘忽憶,如失而復得,直下會取本地風光,無諸相貌,具恆沙妙德與諸如來平等無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四智開法喻。六度號都關」   隨順此寂滅體無得,無有相貌的本來面目(真如自性)。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一接觸境界就能通達一切(此即是四智菩提中之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此即是四智菩提中之成所作智),即體即用,即用即體,自生自顯。猶如明鏡顯像,是決不落心、意、識之分別,思量,是真正的無為法,率性之謂道,亦名稱法行(隨順真如法性,遇緣自生自顯的知見及妙用)。由此可知,四智菩提只是說明真如自性(本來面目)的體用而已。故云:四智開(標示出)法(真如自性)喻(說明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   同樣的道理,真如自性(本來面目)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全是真理的顯現。是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無功用行。三輪體空,無所依止,普入十方法界,利樂有情,假名為稱性六度、十度(心清淨無染,無所依止),是故說為:六度之名號也全都關閉不用了(六度號都關)。   「十地三乘法。眾聖測他難」   真如自性(佛性)即是吾人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來心,唯直下會取此中道妙心(本心),而不得有所增損(依止「有」法則有增,依止「空」法則有損),故云: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唯證乃知。   十地是指通教十地,以此十地共通於三乘名為三乘共十地,故云:十地三乘法。此十地為:(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作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地。三乘法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權教菩薩,未破無明,未證法身,未入一佛乘)。此通教十地與三乘諸聖賢,皆未破根本生相無明,未證法身(佛性),仍未離心、意、識之思惟。而真如自性(佛性)是照見五蘊皆空,破識陰,即時豁然,還得本心(佛性),唯直下會取乃得,是不落心、意、識之思惟。故古德開示:起心即錯,動念即乖。而通教十地及三乘法(未入一佛乘,未證法身),乃未離心、意、識之思惟,故云:十地三乘法,眾聖(通教)測他難。亦如《法華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六祖惠能大師說明即是患在度量也。 菩提薩埵 佛道真難識。薩埵是凡夫。 眾生要見性。敬佛莫心孤。 世間善知識。言論法細麁。 頓悟心平等。中間有相除。   「佛道真難識。薩埵是凡夫」   菩提漢譯為「覺」,佛者覺也。經云: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道,故云:佛道真難識。而卻不悟佛道正是吾人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之知見及妙用。眾生只要能真正萬緣放下,不染萬境,則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即言下佛道成也。所以古德開示云:三大阿僧祇是表眾生因起心攀緣而生起的貪、瞋、痴三毒諸煩惱。   薩埵漢譯為有情眾生,亦即是凡夫之意,故云薩埵是凡夫。而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漢譯為覺悟的有情眾生,簡稱為覺有情。凡夫要如何成為覺悟的有情眾生(菩薩)呢?那就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道。故六祖惠能大師開示:明心號菩薩。   「眾生要見性。敬佛莫心孤」   眾生要成為菩提薩埵,則須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菩薩。所以佛弟子禮敬諸佛,依止三寶修學佛道,不可只求孤寂無擾,此是無法開悟見性的。故《楞嚴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心孤),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此還是心、意、識分別染淨,非真正的明心見性。唯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緣成熟之時,水到渠成,自然開悟見性。   「世間善知識。言論法細麁」   人世間之法師,善知識,講經說法,接引眾生修學佛道,皆以佛陀四悉檀(四種普遍的法布施),說法之典範而修學。此四悉檀(四種法布施)即(一)世界悉檀,接引眾生親近三寶,進入佛門。(二)各各為人悉檀,依眾生的根性,說法令眾生對三寶起敬信,能依教奉行。(三)對治悉檀,依眾生之煩惱習氣,說一切法來對治修斷一切煩惱染習。(四)第一義悉檀,眾生心清淨,已離諸煩惱染習,於因緣成熟之時,以不思議說(六塵說法),令其開悟見性。此四悉檀中,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則為粗,對治悉檀則為細,第一義悉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則粗、細俱不可得。猶如靈山會上,佛陀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而得法。   「頓悟心平等。中間有相除」   於第一義悉檀中,頓悟萬法唯心,心外無別法,而心體空寂,虛靈不昧,非青、黃、赤、白,亦非大、小、方、圓,畢竟無有一法可得。則猶如夢醒,見夢中之一切事物,當體即心。則見萬法皆如(如:始終不變,一致而無差別),如是則境如,心亦如,心境一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於此真如(如如)之心,一塵不染,一法不立,不染亦不染,不立亦不立,清淨至無餘,此即名為菩提薩埵(覺悟的有情眾生),故云:中間有相除(有無二相皆離,離亦離)。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羅無所依。 心空性廣大。內外盡無為。 性空無礙辯。三界達人稀。 大見明大法。皆讚不思議。   「般若言智慧。波羅無所依」   般若漢譯為智慧,此般若智慧是出自於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真如佛性),遇緣則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自生自顯,如鏡顯像,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一點也不沾染,清淨至無餘,最極客觀,是真理的顯現,故不造業。而凡夫之智,是出自於心、意、識攀緣境界取相之後所生起的妄想、分別、執著、思惟之識浪(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生滅相續)念念染著,迷惑造業。故凡夫之智慧是我法二執的識智辯聰,是生死輪迴的此岸。般若智慧是我法二空真如心中所生之無上菩提,是隨順廓然蕩豁,無所依止的本心之任性逍遙,隨緣放曠,得大自在的一真法界。   「心空性廣大。內外盡無為」   證得五蘊皆空,清淨無所依的本心(法身),即親證萬法唯心,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無一不是自己法身,全是自己心性的顯現,如永明延壽禪師云: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全相即性,全性即相,性相不二,見相即是見性。故經云:法身遍一切處。盡十方法界無一不是自己的心性。如《大乘起信論》云:一切法,從本以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是故云:心空性廣大。   此一心真如,內具恆沙妙德與甚深緣起的真理,能恆順眾生,千處祈求千處應,感應道交,以無量百千萬億應化身,普入十方法界,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自生自顯,以此真實的無為法,利樂有情,度化眾生。外能隨順眾生的業緣,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令造業眾生,隨業牽引投生六道,循業發現身心、世界,並執為實有。此皆是一心真如之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法性如是,自生自顯,無功用道之真無為法,故云:內外盡無為。   「性空無礙辯。三界達人稀」   空有俱遣之自性空,名第一義空,如來自覺境界。十方諸佛皆依此清淨無染,空靈不昧之第一義空(性空),而證得如來之四無礙辯,四智菩提,四無所畏,三明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事事無礙,統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故《金剛經》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自性空),無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三界有情依止佛法修學無上菩提,然修道者多,得道者少之又少。只因看不破,放不下,無法做到心空(性空)及第歸,故無法證得。所以古德開示: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故云:三界達人稀(稀少)。   「大見明大法。皆讚不思議」   大見明大法之「大」是絕待之意,離相待,能所之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寂照不二之般若智照。照事則一切通達,一切不染。照理則照見實相般若絕待之一心,五蘊本空,六塵非有,唯如來清淨法身(萬法唯心)。此大法(心性),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即是至高無上之如來禪,故云:大見明大法,皆讚不思議。 心無罣礙 解脫心無閡。意若太虛空。 四維無一物。上下悉皆同。 來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 訪道不見物。任運出煩籠。   「解脫心無閡。意若太虛空。四維無一物。上下悉皆同」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照見心、色二法當體即空,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所幻化。照見心法空,則受、想、行、識空,故心無所纒,寂而常用,用而常寂,解脫自在,無有阻隔。「意」依六識家之見,心、意、識三者同體異名,則意空寂,虛靈不昧,猶如虛空無相,而不拒萬象發揮,逍遙自在,無牽無掛。   照見色法空,則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眼、耳、鼻、舌、身,無一不是真如自性,清淨法身。猶如夢醒時,照見全夢即心,而心體空寂,無有一物可得,故東、南、西、北四維,無有一物可得,上下亦皆同,無有差別。   「來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   依般若波羅蜜多而照見五蘊皆空之菩薩摩訶薩,於心無事,於事無心,隨緣任運,任運自在,大用現前不存軌則,煩惱即菩提,貪、瞋、痴,戒、定、慧,皆是無上妙法。雖來往心自在,卻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來無去,無代誌之三輪體空稱性六度、十度之無功用行。   照見五蘊皆空的佛弟子,即是破我法二執之法身大士,菩薩摩訶薩,亦名一切諸佛,分證一真法界,常寂光土,身土不二,一切萬法就是自己的一念心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他之間不隔毫端。猶如夢中有自他之別,夢醒之時,則全體夢境唯是自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絕待境界,故云:人法不相逢。   「訪道不見物。任運出煩籠」   依般若波羅蜜多,觀空離相,破相顯性之大善知識,為接引緣熟眾生,遊化十方,參訪道人,做為修行人的不請之友。如六祖惠能大師之入室弟子玄策禪師,遊歷四方,參訪智隍禪師與永嘉玄覺禪師,劇談之下,契理契機,感得二位禪師前往曹溪向六祖惠能大師請益,而得開悟見性,並得到六祖惠能大師的印可,名之為訪道。而於四方遊歷訪道的大善知識,所見所聞則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草木亙礫如來境,山河大地法王身,無一不是境界般若,故云:訪道不見物。又此開悟見性的大善知識,任性逍遥,隨緣放曠,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是一位真正無修無證得大自在者,故云:任運出煩籠。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無為性自安。 境忘心亦滅。性海湛然寬。 三身歸淨土。八識離因緣。 六通隨實相。復本卻還源。   「生死心恐怖。無為性自安」   生死心是出於凡夫之身見、我執,又身見、我執是出自於第七末那識,念念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而第八阿賴耶識見分所緣的相分就是「根身」,器界,種子。所以身見、我執就是第七末那識的妄想、分別、執著。又第七末那識上覆著我貪、我痴、我慢、我見,是故恆審思量,執著自我,自私自利,因此患得患失,貪生怕死,掛礙恐怖,心不能安。而八識心王之生起作用,皆是因緣和合,依他起性之有為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起心攀緣(作意),而生起三細六麤相,故有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的生滅、相續妄心。佛弟子若真能萬緣放下,離了攀緣心,則是從依他起性上離了遍計所執性,當下即是圓成實性(真如自性)之四智菩提。是佛性的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之真無為法(不二法)。如明鏡顯像,即寂即照,即照即寂,體用不二,自生自顯,寂靜永安,故云:無為性自安。   「境忘心亦滅。性海湛然寬」   凡夫念念起心攀緣六塵境界,患得患失,生諸煩惱。修行人則念念住心觀靜,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守此無念的清淨心,雖境忘而心未滅。仍為淨心所縛,不離智境四相,未見本性。故古德開示: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兩忘,乃是真法。此真法乃是六祖惠能大師所開示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有俱遣的第一義空,虛靈不昧之如來自覺境界。如來法身遍一切處,圓照十方法界,清淨寂滅,故云:性海湛然寬。   「三身歸淨土」   三身即是如來法身、報身、應身,亦即是真如自性的體大(法身),相大(報身),用大(應身)。三即是一,一即是三,故名一體三身自性佛。淨土即是指常寂光土。常即是法身德(體大),寂即是解脫德(用大),光即是般若德(相大),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三而一,一而三。「土」即是真如本性,是故經云:身土不二,故云:三身歸淨土。   「八識離因緣」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見一切法空,故不起心攀緣外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根塵接觸之時,隨順法性,離作意的因緣,則前五識不領納境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第六識不起分別執著,思惟造作之有為法而了了常知一切法。第七識不生我貪、我痴、我慢、我見。第八識則無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之生滅相續。當下即是轉八識成四智,成就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六通隨實相。復本卻還源」   實相是指一切萬法的真實體性,即是一心真如,故經云:萬法唯心。此一心真如原來就是一切有情眾生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無有增損的本來心。此心本來具足恆沙妙德,無量神通道力,不假外學。然眾生之本心為五陰煩惱塵所遮覆,故神通妙用無法顯現,猶如太陽為烏雲所遮蔽,故陽光不現,若遇風吹雲散,則陽光頓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猶如雲散,日光即現,則即時豁然,「還」得「本」心,雖還得本心,然悟了同未悟,得即是不得,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不改舊時行履處,故云:復本卻還源。此清淨本心即是真如實相亦名中道實相心,簡稱實相,本具恆沙功德,三明六通,如來神力,不可思議,故云:六通隨實相。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二邊純莫立。中道勿心修。 見性生死盡。菩提無所求。 身外覓真佛。顛倒一生休。 靜坐身安樂。無為果自周。   「二邊純莫立。中道勿心修」   眾生起心攀緣外境,著相待、能所、斷常、有無兩邊。心為境染,為二邊所迷惑,患得患失,生諸煩惱。權教菩薩依但中佛性之覺照,息兩邊分別止、修中觀,乃有功用行之有修有證者,只能伏根本無明,未能破根本無明,故未見中道佛性(本心)。唯有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離一切覺觀,無功用行之無修無證者,乃是真正破根本生相無明之實教菩薩,法身大士,亦名為一切諸佛。故云:二邊純莫立(莫立亦不可立名為純),中道勿心修(心修中道是權教菩薩非實教菩薩)。   「見性生死盡。菩提無所求」   生死凡夫著相待,能所兩邊,並執以為實,迷惑造業名顛倒。權教菩薩息兩邊而執中,名但中佛性仍未離心、意、識,故非真正的見佛性,名夢想。此生死凡夫之一切顛倒,與權教菩薩執中的夢想,皆須遠離,遠離亦離,離亦離,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名見性成佛道。如是則不僅凡夫之分段生死盡,亦能盡菩薩的變易生死。此無所得空靈不昧的本心名為佛性,遇緣而自生自顯的知見及妙用,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云菩提無所求。   「身外覓真佛。顛倒一生休」   布袋和尚開示道: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黙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形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聲音是(藉相顯性,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吾人身中所顯現的見、聞、嗅、嘗、覺、知,無一不是真如佛性的顯現,只是凡夫起心攀緣,將佛性轉成識浪,而不能證得。唯有放下萬緣,無明風息,則風平浪自靜,識浪平息又恢復原有佛性的妙用,則眾生成佛道也。所以若眾生心外求法,身外覓佛,雖名為佛弟子,其實只是一位心外見法之外道行者,名為佛門外道之一生顛倒修行者,若堅持此見,是無法成就佛道的。   「靜坐身安樂。無為果自周」   靜坐之「靜」表萬緣放下,一心清淨。「坐」表安穏舒適,故云靜坐身安樂。佛弟子由靜中之坐禪修止觀,依止成觀,依觀資止,止觀雙運,而成就定慧等持。根塵接觸之時,外不取相,內不動心,於功夫成片之時,自然而入定慧一體,止觀不二之率性之謂道。此是真如自性之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之稱法行。離世間之有為法,亦離出世間之無為法之不二法,此乃是真正圓滿的無為法,故云:無為果自周(周全圓滿)。 究竟涅槃 究竟無生性。清淨是涅槃。 凡夫莫測聖。未到即應難。 有學卻無學。佛智轉深玄。 要會無心理。莫著息心源。   「究竟無生性。清淨是涅槃」   究竟涅槃即是無上大涅槃之三德涅槃,即法身(體大),即般若(相大),即解脫(用大),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具常、樂、我、淨。亦是吾人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之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一如。猶如明鏡顯像,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生即是無生,法性如是,故云:究竟無生性(無有生,亦無無生之即寂即用,即用即寂,法爾如是)。此究竟之無生,則不著有生,也不住無生,生與無生俱遣,清淨無所依,名之為涅槃解脫。   「凡夫莫測聖。未到即應難」   究竟無生,不變不異,空靈不昧之體性,即是一切有情眾生,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來心,唯有直下會取,直下承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經云: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還得本心的佛弟子,即名轉凡成聖,證無上菩提。薄地凡夫唯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因緣成熟之時,水到渠成,聞六塵說法,忽然頓悟本心。如《維摩詰所說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眾生當下成就佛道矣!若非如是,而希望從經教的語言、文字中,以心、意、識的分別、思量來證得本心,以彰顯本心的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之大機大用,是絕對無法得到的。因為心、意、識的分別、思量是緣不到真如佛性(本心)的。故五祖弘忍大師開示:思量即不中用。古禪德教導弟子參禪之時,常云:離心、意、識參!故云:未到即應(應用)難。   「有學卻無學。佛智轉深玄」   佛弟子聽經聞法,一門深入,依教奉行,精進實踐,因緣聚會之時,身心脫落,破我法二執,忽然頓見空寂心中,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之出世間上上如來禪,此法無實無虛。無實者:此心體空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云:有學卻無學。無虛者:此空寂心中,虛靈不昧,具恆沙智慧德能,神通及妙用。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自生自顯,不落心意識之思量,全是真理的顯現。圓照十法界三千諸法,通達諸法實相(宇宙人生方法的真相),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故云:佛智轉深玄。   「要會無心理。莫著息心源」   佛弟子要會得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而證得究竟涅槃。首先要明白,此清淨無染,無所依止之法,是因為凡夫心不清淨,有污染,有所依止(依止有法,或依止空法),故以清淨無染,無所依止而破之,令其還得中道本心。若以清淨無染,無所依止之法破除不清淨、污染,有依止之心後,心中卻住著清淨無染,無所依止之覺受,則反成息心之斷滅空見,而不得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之究竟涅槃(三德涅槃)。故《金剛經》云:菩薩摩訶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應生無所住心。故云:莫著息心源,則反成為有體無用之外道行者。 三世諸佛 過去非言實。未來不為真。 現在菩提子。無法號玄門。 三身同歸一。一性遍含身。 達理非三世。一法得無因。   「過去非言實。未來不為真。現在菩提子。無法號玄門」   《金剛經》中說明如來示現之應化身,報身佛,有生有滅非為真實,唯有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亙古亙今,永恆常住,具恆沙德能,神通妙用,無有變異,卻覓之了不可得,虛靈不昧,故號為玄門。而如來法身者,即一切有情眾生之本心是也,亦名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性。故經云: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過去示現成佛度眾生之佛,已示現入滅,故不可得。現在佛又將成為過去佛,終亦不可得。未來佛即是現在的一切有情眾生,尚未成佛道,故亦不可得。所以從相上而言,過去佛已入滅,不可言實有。未來佛即是一切有情眾生,尚未成佛道,故亦不為真。現在之佛子(菩提子)示現八相成佛道,也終將示現入滅,故亦不能號為不生不滅,亙古亙今,永恆常住,無有變異,自在無礙,不可思議之玄門。   「三身同歸一。一性遍含身」   法、報、化三身,雖同歸於真如自性(本心),而佗所表甚深之法義,即是指真如自性(本心)的體、相、用。體則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相則般若妙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用則清淨無染,教化眾生,利樂有情。故六祖惠能大師開示: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百千萬億化身,汝之行也。又云: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故云三身同歸一。   又經云:法界即真如。十法界三千諸法,一切有情無情,同歸一心,為一法之所印。此一法即是真如自性(本心)。故古德開示:自他之間不隔毫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界一相。故云:一性遍含身,亦云:十方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達理非三世。一法得無因」   昔千傾南禪者參黃檗禪師,黃檗禪師問云:未現三界影像時如何?千傾南答曰:即今豈是有耶?禪師續問云:有無且置,即今如何?千傾南不假思惟即時對曰:非古今。黃檗禪師告云:吾之法眼,已在汝身,而為他印可。故知開悟見性者,證此理體(本心)非過去、現在、未來,亙古亙今,不生不滅,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永恆常住,法爾如是,故云:達理非三世。   又此真如佛性,絕待之一法,非修因而得果。猶如明鏡蒙塵而不能照,但能方便除垢,則鏡明自現,鏡明本有,非修因而得果。亦如水之照性(能現倒影),是本來具足,法爾如是的,但因風吹起浪,而不能顯。只要風平則浪自靜,則水之照性即時顯現,非修因而得果。所以有情眾生,只因起心攀緣,而現起五陰煩惱塵的識浪,致令心明不現。佛弟子依如來教法,一門深入,解行相應,清除了五陰煩惱塵垢,則心明自現,非從外得,故非修因而證果,是本來具足,法爾如是。故六祖惠能大師開悟見性之偈頌云:何期(真没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故此真如自性(本心)之一法,非因緣所生,亦非修因而得果的,是法爾如是,故云:一法得無因。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深難測。慧解廣無邊。 無上心正遍。慈光滿大千。 寂滅心中巧。建立萬餘般。 菩薩多方便。普救為人天。   「佛智深難測。慧解廣無邊」   佛智即是離心、意、識,思量、分別之佛性(本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知見及妙用,亦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何證得離心、意、識的思量分別。即是依般若波羅蜜多,觀空離相,照見五蘊皆空,離了妄想、分別、執著,而破相顯性,見性成佛道。若用心、意、識思惟,欲通達佛智,則起心即錯,動念即乖,而永不能證得,故云:佛智深難測。佛弟子若真能萬緣放下,離了心、意、識的妄想、分別、執著,則能親證萬法唯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般若妙慧,即時顯現,圓照浩瀚的十方法界,十法界三千諸法,無所不知,無所不明,無所不覺。如《金剛經》中云:如一恆河沙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沙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否?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故云:慧解廣無邊。   「無上心正遍。慈光滿大千」   無上心即是無上菩提心。具直心(不執兩邊,亦不住中之正念真如),深心(樂集諸功德善行,又深信愛樂),大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普度眾生,利樂有情)。此無上菩提心的妙用,也正是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真正遍知一切法(照事照理,事理不二,性相一如)。如來法身遍一切處,故云:佛光普照,佛光即慈光。因佛者覺也,覺了有情無情同圓種智,自他之間不隔毫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法唯心。故生起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發十無盡的大願,普度眾生,饒益有情,故云:慈光滿大千(慈光充滿了十方法界之三千大千世界,利樂有情,度化眾生)。   「寂滅心中巧。建立萬餘般」   離了相待、能所、斷常、有無的寂滅一心中,具恆沙智慧德能,靈巧不可思議,名四智菩提。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一念中具足,不落心、意、識之思惟。猶如明鏡現像,即時顯現,故能對機說法,因病給藥,契理契機,而建立了八萬四千法門,醫治八萬四千種煩惱,令眾生離苦得樂,證無上菩提。   「菩薩多方便。普救為人天」   菩薩(菩提薩埵之簡稱,漢譯覺悟的有情眾生),明心見性,親證萬法唯心,自他之間不隔毫端,而生起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幫助眾生修行佛道,離苦得樂。依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布施、美語、同事、利行之四攝法行多種不同的方便,先以利鉤牽,後令入佛智,救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惱,而得究竟解脫,故云:普救為人天(人天表六道生死輪迴之有情眾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般若為神咒。能除五蘊疑。 煩惱皆斷盡。清淨自分離。 四智波無盡。八識有神威。 心燈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般若為神咒。能除五蘊疑」   咒一般通指不能以語言說明,而具有特殊靈力之秘密語,故一心持誦咒語,能有消災祈福之殊勝感應力。在佛法中,咒亦名為陀羅尼,意譯為大總持,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令不散失。此大總持法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法。《金剛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知般若是諸佛母,能出生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所以般若是大神咒,神妙無比,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也是大明咒,光明無比,能破除陰暗,掃除五陰之雲翳,令自性如來,大放光明,離諸疑惑,究竟解脫,自在無礙。   「煩惱皆斷盡。清淨自分離」   煩惱有見思煩惱,枝末煩惱,根本生相煩惱。佛弟子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斷見思煩惱,見清淨,名偏真涅槃解脫。除枝末煩惱,能伏根本生相無明,見染淨不二,名中道無住涅槃解脫。破根本生相煩惱,則染淨皆離,唯一真如實相之三德涅槃,究竟解脫。故云:煩惱皆斷盡,清淨自分離(染離、淨亦離之諸法實相)。   「四智波無盡。八識有神威」   菩薩摩訶薩破無明證真如佛性之三德涅槃,即法身(體大),即般若(相大),即解脫(用大),乘願再來,普入十方法界,教化眾生,利樂有情。從真如心中之四智菩提,變現八識五十一心所,示同凡夫,和光同塵,親近一切眾生,廣結法緣。先以利鉤牽,後令入佛智,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故經云:非凡夫行(八識五十一心所),非聖賢行(四智菩提)是菩薩行。六祖惠能大師亦開示云: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別。如是則明八識與四智本非二,故云:四智波無盡,八識有神威。   「心燈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依於有情眾生之根本無明,枝末無明,見思無明,及種種有為的造作,而由虛靈不昧的空寂心體中,依甚深緣起的真理,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令一切造業眾生,隨業牽引,投生六道,循業發現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並執為實有,而不知全體即心。猶如作夢,未醒之時,執夢為真,夢醒之時,即明全夢即心,當體空寂。眾生原有之一心變現十法界三千諸法,又心體亦名大圓鏡智,圓照由自本心中所幻現的十法界三千諸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覺。名為佛光普照,無所不明,無所不照,故云:心燈明法界。即此心明,亦名為諸佛菩薩之四智菩提,故云:即此是菩提。 是無上咒 無上稱最勝。拔濟為群迷。 摩訶三界主。願廣起慈悲。 能順眾生意。隨流引化迷。 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無上稱最勝。拔濟為群迷」   般若是諸佛之母,而十法界之中,最高無上的就是佛法界。十方一切諸佛,皆依般若妙慧,教導九法界有情,共成佛道。故般若波羅蜜是最高無上陀羅尼(咒),是最殊勝的大總持法門。能化導無量迷惑眾生,破相顯性,見性成佛道,故云:無上稱最勝,拔濟為群迷。   「摩訶三界主。願廣起慈悲」   摩訶漢譯為大,諸佛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廣大無有界限。愛護一切眾生,猶如父母親之獨子。大慈大悲,發出了十無盡的大願,但願眾生皆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行難行,能忍難忍,永不入涅槃,而恆住三界,廣度一切有情,出離生死煩惱,離苦得樂,證無上菩提。為三界之導師,無上之至尊,故稱佛陀為天人師,世尊,故云:摩訶三界主,願廣起慈悲。   「能順眾生意。隨流引化迷」   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之無上咒(大總持法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圓觀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的情境,能明眾生之習性、根機,能知眾生之喜樂,故能令眾生生歡喜心而樂於親近。經云:菩薩所到之處,常令眾生生歡喜心。所以菩薩能隨順眾生之心意,觀機說法,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根機,循循善誘,循階而上,終至破迷開悟而斷惑證真,究竟解脫。故云:能順眾生意,隨流引化迷。   「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所以一切有情眾生,能從生死、煩惱的此岸,而到達解脫、自在安樂的彼岸,是依於我般若波羅蜜多之無上咒的妙法,非由其他善法而得成就。 是無等等咒 佛道成千聖。法力更無過。 真空滅諸有。示現化身多。 來為眾生苦。去為世間魔。 劫石皆歸盡。唯我在娑婆。   「佛道成千聖。法力更無過」   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大總持法門),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有其他等等之法門能與之匹比、對等的。是故賢劫千佛(千聖)依般若波羅蜜之總持大法而圓成佛道,乃至過去、現在、未來恆沙劫之千佛出世,亦皆須依般若波羅蜜多之無等等咒而成就佛道。然成就佛道之千聖所證得的就是離一切諸相之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此心具恆沙妙德,神通道力不可思議,無有能超越者。   「真空滅諸有。示現化身多」   般若觀空離相,有離、空亦離,乃至般若自相亦離,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所得亦不可得。則即時豁然,還得虛靈不昧的本心,真空妙有,亦名第一義空,如來自證之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眾生有感,菩薩有應,感應道交。能以無量百千萬億化身,普入十方法界,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契理契機,化導眾生,利樂有情,故云:真空滅諸有,示現化身多。   「來為眾生苦」   佛陀為度化眾生,出離生死,離苦得樂,證無上菩提,究竟解脫而降生人間,示現八相圓成佛道。於成佛度眾生之中,更示現九難之罪報,令眾生深明因果之可怕。即使是已經成佛,因緣聚會之時,還是要承受過去生中所造惡業的果報。令眾生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更趣向無上菩提,故云:來為眾生苦。   「去為世間魔」   佛陀夜睹明星,開悟見性,初成佛道之時,魔王即時前來勸請佛陀,既已成佛,勿留人間受苦,應速入涅槃寂靜永安。魔王離開之後,大梵天王也立即前來勸請佛陀住世,度化眾生,出離三界生死苦惱,勿入涅槃。佛陀答應梵天王的請求,住世教化眾生,利樂有情。魔王知道佛陀將留住世間,度化眾生之時,復來勸請佛陀不宜久住人間,也勿破壞世間人壽的期限。佛陀答應於因緣成熟應度的眾生,皆已度化,未度的眾生,也已留下得度的因緣之時,將於八十歲時,示現入涅樂,而滿了魔王的請求,故云:去為世間魔。   「劫石皆歸盡。唯我在娑婆」   劫石是指天人以天衣輕拂磐石,直至消磨盡淨,以喻劫期之長遠,稱為磐石劫。此磐石又稱劫石。其中以方四十里之劫石拂盡為小劫。以方八十里之劫石以天衣輕拂而消磨拂盡為中劫。以方一百二十里之劫石拂盡為大劫,以方八百里之劫石以天衣輕拂,直至消磨盡淨為大阿僧祗劫。而釋迦如來,常住娑婆教化眾生。故《梵網經》中說明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道,已經有八千次往返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佛道,普度眾生,利樂有情,故云:劫石皆歸盡,唯我在娑婆。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佛願慈心廣。世世度眾生。 弘法談真理。普勸急修行。 回心見實相。苦盡見無生。 永息三惡道。坦蕩樂裏裏。   「佛願慈心廣。世世度眾生」   十方一切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多之無上咒,離一切諸相破相顯性,見性成佛道,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於行菩薩道,初破一品根本生相無明,開佛眼,證佛一切種智,成為法身大士之別教初地歡喜地菩薩之時,即發十無盡的大願,普度十方一切眾生。故生生世世,乘願再來,迴入三界,利樂有情。乃至斷盡四十二品根本生相無明,成就妙覺位菩薩,住一真法界之究竟圓滿佛果,也不停息,仍倒駕慈航,迴入法界,廣度有情,永無休息,故云:佛願慈心廣,世世度眾生。   「弘法談真理。普勸急修行」   世間上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這宇宙人生萬法是怎麼形成的。而此事是絕對無法用心、意、識思惟而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唯有佛陀離了心、意、識,用真如佛性,才能圓照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原來佗就是自己的本心所幻現。本心是個活體,具恆沙德能,與具足甚深緣起的真理(具足萬法,能生萬法)。由於本心不守如如之自性,而一念不覺心動,因此現起了根本生相無明。依於根本無明,復生起了枝末無明之三細相(能見相、所見相、無明業相)。更起心攀緣又生起了六麤相(分別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而有了見思二惑。再加上種種造作之業,而於原來無相空寂的本心中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令造業眾生,隨業牽引,投生六道,循業發現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並執為真實。此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皆不離本心。眾生若能悟得萬法唯心,當體即空的真相,則猶如夢醒,了無一物可得。而真正能放下萬緣,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則即時還得本心(有情眾生之第八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不生滅者即是本心,生滅者即是因攀緣心而生起的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而現起來生滅相續的識浪。第八識於因能變中,種子起現行,變現第八識,而第八識見分所緣的相分就是根身、器界、種子,生滅相續不斷。故由第八識幻現根身、器界。但第八識無我、法二執,所幻現的根身、器界,只是性境、現量,不帶名言。如鏡現像,無有實義。然而於果能變中,同時由第八識生起了前面的七轉識。第六識是前五識的分別依,第七識是前六識的染淨依,且第六識,第七識皆具有我、法二執,故由前七轉識中,生起了身見、我執,廣分別一切法,並執以為實,患得患失,生諸煩惱。其實前七轉識所分別的,也正是第八識相分所現的根身,器界,故只是自心分別自心相而已,猶如夢境般,全是自心所現之幻境而已。是故修行人若能生起般若觀照,息諸萬緣,則無明風息,生滅的識浪自靜,則第八阿賴耶識中不生不滅的本心,即時顯現,名破八識證真如)。本心亦名法身,能幻化十法界三千諸法,故十法界三千諸法即是自己的本心,所以證悟本心的菩薩摩訶薩,見十法界即是一真法界(唯自本心,更無餘物),猶如夢醒之時,見全體之夢境,就是自心,心外無別夢。故知浩瀚的宇宙,十方法界,人生萬法即是自本心所幻現的一真法界(一心法界),而心體空叔,事事無礙。猶如夢醒之時,回想夢境中之高山阻擋,立即把高山想成小土堆,即時兌現,毫無障礙。回想夢境中之大河,無筏可渡,立刻把大河想成水溝,一腳就能跨越,也毫無障礙。所以一真法界(本心)就是事事無礙法界,心想事成,無有任何障礙,故名一真莊嚴(最極殊勝美好)。所以佛陀説法,要引導我們回到自己的本家,一真法界,心想事成,事事無礙(證本心之佛法界),不僅不要在六凡法界中流浪生死,也不要在聲聞、緣覺菩薩法界中留戀。要速速回到自己的本家,過著本地風光事事無礙的生活,故云:弘法談真理,普勸急修行。   「回心見實相。苦盡見無生」   佛弟子依法修行,清除心垢,於心地清淨,因緣成熟之時,忽聞六塵說法,一念返照,直下會取,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中道實相心(真如;本心),故云:回心見實相。如是則見萬法唯心,全相即性,全事即理,事理不二,性相一如。一切萬法,生即無生,相有實無。則心無所纏縛,既無纏縛,更何用解脱,是名苦盡見無生。   「永息三惡道。坦蕩樂裏裏」   佛弟子依般若波羅蜜多,觀空離相,破相顯性,見諸法實相,萬法唯心,全相即性,全事即理。證三界二十五有即是一真法界,清淨莊嚴,自在無礙。如地藏菩薩常駐地獄度化地獄中受罪報的眾生,見地獄之相不異於天宮之莊嚴。故《圓覺經》中云:地獄、天宮不二境界,皆名一真莊嚴,故云:永息三惡道。於廓然蕩豁的寂靜一心中,安樂自在,無有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安祥自在,故云:坦蕩樂裏裏(裏裏指內心,如俗云:裏裏外外,即是內外之意)。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故説真如理。未悟速心回。 六賊十惡滅。魔山合底摧。 神咒除三毒。心花五葉開。 果熟根盤結。步步見如來。   「故說真如理。未悟速心回」   般若波羅蜜多的大總持法門,能破相顯性,性成無上道。而性即是真如理,也就是出世間上上的如來禪,亦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一切有情眾生,清淨無染的本心。未悟本心的修行人名凡夫,悟本心者,名眾生成佛。故經云:不悟本心,學法無益。是故未悟本心的佛弟子,應速速修學般若波羅蜜多,觀空離相,破相顯性而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六賊十惡滅。魔山合底摧」   還本真心的佛弟子,轉念念攀緣,取捨分別,造諸惡業之六根,賊害自性功德,名六根門頭烏天暗地,造十惡業之六賊,而成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三輪妙用,普度眾生,利樂有情之菩薩摩訶薩。不僅僅是將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之四魔,連根拔除,徹底摧毀,更能廣行如來行,弘法利生,護持正法,續佛慧命。   「神咒除三毒。心花五葉開」   般若波羅多之大神力,能破除諸有,不與萬法為侶,除滅心中之貪、瞋、痴三毒火焰,化為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葉紅蓮。潔淨、柔軟、芬芳、可愛、無染。為一切有情之所鍾愛,歡喜親近,接受教化。   「果熟根盤結。步步見如來」   佛弟子心中之三毒火焰,化為五分法身香之紅蓮,為眾所歡喜親近,能廣行菩薩道,利樂有情。菩提樹之善根盤結於六度萬行之岩盤上,堅定不移,永無動搖。而此岩盤則深埋於四無量心,四攝法、四弘誓願之沃土中,加以充足的智慧陽光,慈悲之水,則無上菩提果,自然開花結果,如願以償,而明心見性(見如來),成就無上佛道矣! 即說呪曰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 羯諦本宗綱。扶機建法幢。 如來最尊勝。凡心莫等量。 無邊無中際。無短亦無長。 般若波羅蜜。萬代古今常。   「羯諦本宗綱。扶機建法幢」   羯諦羯諦義即般若波羅蜜多能度他自度,自度度他,度至究竟彼岸(波羅羯諦),即法身(體大),即般若(相大),即解脫(用大)之三德涅槃,常、樂、我、淨、自在無礙,清淨解脫,是佛心宗的綱領,至高無上。故六祖惠能大師於壇經悟法傳衣第一品中,開宗明義,為眾開演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普願大眾皆能依般若波羅蜜,同登究竟彼岸(波羅僧羯諦)。能急速成就無上菩提(菩提薩婆訶)之大成就者。乘願再來,普度眾生,建立八萬四千法門,契理契機,按步就班,循階而上,接引眾生,成就無上菩提道。   「如來最尊勝。凡心莫等量」   此般若波羅蜜多,即是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之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是最尊最勝,能觀空離相,破相顯性,見性成佛。故能出生三世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功德無量,不可思議。故《金剛經》中說明,若有此般若波羅蜜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是如來最尊勝的不二法門,凡心莫等量觀之。   「無邊無中際。無短亦無長」   實相般若,即是眾生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也是浩瀚無際的十方法界之本體。空靈不昧,猶如虛空,無邊無中際,無短亦無長。而依實相般若,能生起觀照般若的妙用。觀照般若,照事照理,照事則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無所不明,得無上菩提覺法樂。照理則見萬法唯心,一切法空,清淨無染,寂靜永安,得無上涅槃寂滅樂,故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羅蜜。萬代古今常」   般若波羅蜜多即是一心真如(本體界)之體大、用大,體用不二。體大即是實相般若(本心),空靈不昧,盡虛空遍法界,遍一切處,即是三德涅槃之法身德。用大即是觀照般若,圓照十法界三千諸法,照事亦照理。照事則無所不知,無所不明,無所不覺,故名無上菩提覺法樂,即是三德涅槃之般若德。照理則空、有俱遣,真空絕相之第一義空,寂靜永安,即是三德涅槃之解脱德,各具常、樂、我、淨。不論有佛無佛住世,此一心真如之本體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亙古亙今,盡未來際,永恆常住,無有變異,法爾如是。所以證得般若波羅蜜,即是證得諸佛如來無上大涅槃之三德涅槃,常、樂、我、淨。一得永得,一勞永逸,亙古亙今,永不退失,故云:般若波羅蜜,萬代古今存。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漢譯為大,般若譯智慧,波羅蜜多譯度彼岸,心指大智慧度涅槃解脱的彼岸之心。也即是眾生原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無有增損(依止「有」法則有增,依止「空」法則有損)的本心,亦名中道妙心。經:梵音修多羅,漢譯契經,能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根機,眾生依之,能轉凡成聖。又經則「徑」也,有方向,道路之義,能趣向無上菩提。經亦有「繩」義,如木匠以繩墨以定曲直,而知所取捨。故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佛弟子修證成就清淨無染大圓滿之自性妙智慧的心地法門。 ?? ?? ?? ?? 達磨大師心經頌註釋 自序 26 25 2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達磨大師心經頌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