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之結構 一、讚歎歸敬章 序引 二、如來因行章 行 三、弘誓本願章 願 阿彌陀佛 四、果地殊勝章 果 五、發願生西章 願 正說 六、脩行法門章 顯 七、秘密脩持章 密 念佛行者 八、往生見佛章 果 九、勸脩淨業章 結勸 十、勸持聖教章(以往生勝果勸持其他經教也) 尾聲 本書所引之經論 大方廣佛華嚴經【佛陀跋陀羅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般若譯】 文殊師利發願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脩慈分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境界分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大寶積經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發覺淨心經 佛說太子刷護經 大方等大集經 菩薩念佛三昧經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分 般舟三昧經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 跋陀菩薩經 寶星陀羅尼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南本】 方等般泥洹經 大悲經 大般泥洹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經 合部金光明經 妙法蓮華經 正法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經 說無垢稱經 阿惟越致遮經 不退轉法輪經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 諸法無行經 佛說大灌頂神呪經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大乘入楞伽經 入楞伽經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思益梵天所問經 持心梵天所問經 月燈三昧經 佛說老母經 佛說作佛形像經 十住斷結經 悲華經 大乘大悲芬陀利經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 無字寶篋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佛說決定總持經 佛說謗佛經 大方等大雲經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大乘方廣總持經 佛說如來智印經 佛說慧印三昧經 不空索心呪王經 不空索陀羅尼經 不空索神變真言經 稱揚諸佛功德經 賢劫經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呪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呪經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 如意輪陀羅尼經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呪經 十一面神呪心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佛陀波利譯】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杜行顗譯】 佛說佛頂陀羅尼經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 舍利弗陀羅尼經 佛說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 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 佛說出生無量門持經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鄰尼經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 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佛說陀羅尼集經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助護持世間神經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 菩薩道樹經 菩薩生地經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佛說寶網經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菩薩受記經 大法炬陀羅尼經 大方等陀羅尼經 觀佛三昧海經 佛說海龍王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佛說佛名經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五千五百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 百佛名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觀察諸法行經 菩薩處胎經 央掘魔羅經 大法鼓經 月上女經 大乘密嚴經 菩薩瓔珞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七佛所說神呪經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 佛說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 佛說賴吒和羅所問德光太子經 離垢穢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一字佛頂輪王經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 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 佛說無常經 佛說守護大千國土經 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 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讚揚聖德多羅菩薩一百八名經 聖觀自在菩薩一百八名經 毘俱胝菩薩一百八名經 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 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 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觀自在菩薩母陀羅尼經 佛說無量壽大智陀羅尼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 佛說一髻尊陀羅尼經 不空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 佛說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一字奇特佛頂經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佛說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 佛說瑜伽大教王經 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 佛說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 金剛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 普光明焰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大教王經 佛說聖寶藏神儀軌經 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 佛說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經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 大方廣菩薩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佛說幻化網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觀想儀軌經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大乘三聚懺悔經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 菩薩受齋經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脩行儀軌經 佛說大乘智印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阿彌陀經 佛說觀無量壽經 佛說阿彌陀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無量壽如來脩觀行供養儀軌 思惟要略法 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脩行念誦儀軌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眛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儀軌 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禮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 十住毘婆沙論 大智度論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大乘起信論【實叉難陀譯】 大乘起信論【真諦譯】 究竟一乘寶性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寶要義論 大乘大集日藏經 目連所問經 善信摩親經 守護國界主經 阿彌陀佛聖典  目錄 第一 讚歎歸敬章 27 第二 如來因行章 51 第三 弘誓本願章 81 第四 果地殊勝章 89 第五 發願生西章 115 第六 脩行法門章 139 第七 秘密脩持章 173 第八 往生見佛章 217 第九 勸脩淨業章 243 第十 勸持聖教章 261 阿彌陀佛聖典排印流通序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并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於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專念他佛,有三種念法: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俱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縱根機陋劣,未證三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間,殆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覿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至於自他俱念,即所謂禪淨雙修者。有以專看念佛的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雖似禪淨雙修,實為有禪無淨,既無信願,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倘未達到業盡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是知禪淨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於持佛名號一門也。淨土法門,實為如來一代時教契理契機之特別法門。以故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東瀛某某,節錄諸經論闡揚念佛諸義,為彌陀說林。章分十門,理暢一行,可為修淨業者之一助。范古農居士特為校勘,改為阿彌陀佛聖典,用示尊崇之義。然其所錄絕未明源委,待有暇時,居士必當依經詳別,令一切人,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為一切上聖下凡共修之道。庶不至生自詡上根,不肯修習;并自委下根,不堪修習等過。排工將竣,令光作序。遂約所知,以為表白。須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如不見信,請質之普賢菩薩! 民國二十年辛未季夏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阿彌陀佛聖典序   今世問題之大,莫大於人生。我不解人既生矣,而又成問題也。良以人雖生,而所以資生之道闕如,所以礙生之具熾然,此斯世之所以為苦也。   我佛出世,為解決人生問題,而首談四諦,即揭苦諦,令人了解此世之人生,縱欲解決而不可得。然以大悲願力,又不能置人生於不顧,於是說法四十九年,開妙法門,指歸淨土。淨土者樂土也。樂土無苦,人生其中,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無生而生,生而無生,人生人生,不成問題矣!眾生何幸,而得聞是法,亦何幸而得生斯土!世之日欲解決人生問題而不信此道者,何哉?曰。此未讀佛經之故。   淨土法門,三經一論,稍習佛典者,莫不知之。豈知我佛一代時教,所說經典,舉揚淨土若依若正者,何止於是。致此解決人生絕妙法門,謂為無徵不信,成為難信之法,豈不可痛!我國淨土宗師,往往以一句彌陀,教人專修,而未嘗與之廣談聖教。雖間亦援引經論,不過數十部而止,要不若此彌陀聖典之揭出二百餘經之多也。夫以我人之經歷,豎不過數十年,橫不過數千里,而欲知夫數千年前、數萬里外者,非以文字為依歸,如之何其可也。而彌陀淨土,成於十劫以來,在於十萬億佛土之外哉!若謂此不過紙上空談,縱極千經萬論之指歸,而猶不生信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高居士觀廬,般若根深,青年學佛,得日本淨土真宗之傳,齎其典籍來歸。其中有彌陀說林者,集藏經中關於彌陀淨土者無慮數千條,我閱之而大喜,曰:此可以示不信淨土者矣!此可以教修淨土而寡學佛典者矣!間有日文請其譯轉,而於經論諸文,又詳加檢查校對,以期與藏經無異。積二月之功,而稿始成。又復為之分類十章,條理勝於原書,乃易名曰彌陀聖典,所以尊經也。世之修淨土念彌陀者,得此書而誦讀之,其無數典忘祖之誚乎!又或未修未念者,得此書而瀏覽之。知彌陀因地之深,與夫果地之神。又見夫法門之廣博,法海之淵深,有不油然而興勃然而起者乎!誠如是也。由此書而信淨土、念彌佛、生極樂、證無生,謂此書為解決人生大問題之寶典可也。然則此典之出世顧不重要乎哉!今書急於出版,引文過於簡略處,無暇纂修,以臻美備。他日有暇,當再按本經文義,以補其缺。俾單詞隻句,悉有由來;長篇大段,咸明指趣。是則所宜報告於讀者爾。 民國二十年仲夏之月范古農序於佛學書局之編輯室 重勘序   《阿彌陀佛聖典》為高觀盧居士請范古農居士於民國二十年校勘者,其中有印光大師作序,佛教出版社曾於民國六十五年出版;後有蔡朝榮居士重新編排,和裕出版社於二00二年出版。蔡居士重排版雖已有標示經論卷數,但有鑑於現代學佛者多能善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所出版的CBETA光碟來查詢經論資料,故本會特別依據CBETA光碟內容與前二版對照來重新校勘編排此書,並於所錄經論末,標出《大正藏》出處,例如:(T13,no.415,p.871,c17)表示是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三冊,經號為四一五,第八七一頁下欄第十七行。本會作此編排,誠為方便有心修學淨土者能更深入經藏,更是遵循印祖在前序文中云「明源委」之囑。             二0一0年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      第一 讚歎歸敬章   夫果德之殊勝。莫勝於西方。修行之簡捷,莫捷於念佛。是以諸經之所讚。多在彌陀。無量諸佛莫不讚歎。無盡菩薩之所歸依。然則彼佛彼土之功德莊嚴。誠非吾人之所能測其無量不可說分之一矣。今茲所舉。藉經中聖言以略示其概耳。實則本書全部所載。無非讚歎歸敬之言。蓋不僅如此章所述而已也。    佛說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過去有佛名放光,亦無邊方無量相。(CBETA,T13,no.415,p.871) 佛說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或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踊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知。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咸共歎譽。亦復如是。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於彼東方恆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CBETA,T12,no.360)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東方如恆沙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彼諸佛等。一一稱讚阿彌陀佛無量功德。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佛稱讚。亦復如是。何以故。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CBETA,T11,no.310)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阿彌陀佛恩德。諸所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甚深無量。快善不可言。其智慧教授。所出經道。布告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上天下。甚不原也。其經卷數甚多。不可復計。都無有極。 (CBETA,T12,no.362,p.308,c23-27)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東方有恆河沙數世界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南方亦有恆河沙數世界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西方亦有恆河沙數世界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北方亦有恆河沙數世界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如是四維上下恆河沙數世界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功德莊嚴極樂國土。滿彼算數無量之劫。說不能盡。 彼佛利樂諸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緣覺滿世間。盡其神力莫能測。假使長壽諸有情。命住無數俱胝劫。稱讚如來功德身。盡其形壽讚無盡。(CBETA,T12,no.363) 佛說阿彌陀經 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硨磲赤珠碼碯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弗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CBETA,T12,no.366)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極樂世界淨佛土中。有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希有事。假使經於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以其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舌。一一舌上出無量聲。讚其功德。亦不能盡。 (CBETA,T12,no.367,p.349,b24-27) 金光明最勝王經金勝陀羅尼品 南謨西方阿彌陀佛。(CBETA,T16,no.665,p.423,c8) 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 南謨西方無量壽佛。(CBETA,T16,no.665,p.439,b27) 大乘入楞伽經 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於方廣經中。應知密意說。 (CBETA,T16,no. 672,p.627,b4-8) 入楞伽經 若不生彼心。是第一義相。報相佛實體。及所化佛相。眾生及菩薩。並十方國土。習氣法化佛。及作於化佛。是皆一切從。阿彌陀國出。(CBETA,T16,no.671,p.568,b29-c5) 不空索陀羅尼自在王呪經 南謨阿弭哆婆耶。(CBETA,T20,no.1097,p.432,a15-16) 不空索心經 敬禮無量光如來。(CBETA,T20,no.1095,p.407,b10-11) 不空索神變真言經 敬禮無量光如來。(CBETA,T20,no.1092,p.229,a24)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復次。舍利弗。西方去此度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曰安樂。其國有佛。號阿彌陀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當起廣遠無量歡喜。安立其意。令使真諦。十萬億信心。念斯如來。其人當得無量之福。永當遠離三塗之厄。命終之後。皆得往生彼佛剎土。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捨阿彌陀佛。將諸眾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毀壞斯等正覺之心。所以者何。其佛世尊。興立大悲。誓度一切無量眾生。亦復護持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其有得生安樂世界。舍利弗。其佛世尊。本弘誓願。其有求於第一之乘。於其世界。具滿如來諸佛之法。具正覺分。求聲聞乘。於彼佛剎。得阿羅漢。其有往生彼佛剎者。從其所願。大小之乘。於彼畢滿。其有最後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讚說之者。信不狐疑。當起敬心至意念之如念父母作如是念。斯等普當於彼佛國。具滿眾願。其有不信讚歎稱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而毀謗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具受眾苦。(CBETA,T14,no.434,p.99,a9-b1)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呪經 娜謨阿弭陀婆耶。(CBETA,T20,no.1057a,p.84,b1)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CBETA,T20,no.1060,p.107,a4-5) 佛說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瞻波大城伽伽靈池。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見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爾時十方恆沙諸佛。皆共讚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有能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CBETA,T12,no.370,p.352,b10-21) 佛說佛名經 西方無垢清淨土。名為安樂妙世界。彼自在佛無量壽。菩薩弟子現圍繞。南無西方無量壽佛。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CBETA,T14,no.440) 賢劫千佛名經 南無無量壽佛。(CBETA,T14,no.447a,p.378,a5-6) 百佛名經 南無阿彌陀佛。(CBETA,T14,no.444,p.354,c23)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西方阿彌陀如來。西方無量光如來。西方無邊光如來。 (CBETA,T14,no.445)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南無西方無量壽如來。(CBETA,T14,no.487,p.699,a21)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當得無量壽。應現殊特身。一切患除息。天人咸恭敬。 (CBETA,T18, no.848,p.20,c13-15)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 歸命阿彌陀。(CBETA,T18,no.866,p.223,c6-7)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祕密心陀羅尼經 又復歸命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CBETA,T20,no.1099,p.444,c5-6) 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 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乃是三界中祕密法主大阿闍梨。無相無性。不生不滅。雖住祕密。無祕密相。後阿闍梨亦須如是分明了知。(CBETA,T18,no.889,p.546,a21-24)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我為利益一切有情。復說佛名。曩謨無量壽決定智王如來應正等覺。曩謨娑羅華王如來應正等覺。曩謨無量壽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CBETA,T20,no.1191,p.892,c1-4)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無量壽如來而為本尊。(CBETA,T18,no.892,p.601,b3-4)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 次禮西方無量壽如來等一切如來。如前展身。金剛合掌。置於頂上。以口著地。至誠敬禮。(CBETA,T20,no.1056,p.72,c1-2)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脩行念誦儀軌 大悲阿彌陀。成就不空業。此諸無上尊。我皆稽首禮。 為欲請求轉法輪。捨身供養無量壽。金剛合掌置頂上。以口著地奉其身。(CBETA,T20,no.1122)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儀軌 又以合掌置於頂上。以口著地。禮西方無量壽如來。以身奉獻。 (CBETA,T20,no.1132,p.571,b18-19)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 南慕受用智慧身阿彌陀佛。(CBETA,T18,no.879,p.337,b3)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 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CBETA,T21,no.1320,p.474,c29) 一切祕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 最上大乘離垢染。喜相應行極廣大。清淨光明瑩徹心。此即名為無量壽。(CBETA,T18,no.888,p.538,c11-13)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人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稱讚。 無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禮。金色妙光明。普流諸世界。隨物示其色。是故稽首禮。若人命終時。得生彼國者。即具無量德。是故我歸命。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必入定。是故我常念。彼國人命終。設應受諸苦。 不墮惡地獄。是故歸命禮。若人生彼國。終不墮三趣。及與阿脩羅。我今歸命禮。人天身相同。猶如金山頂。諸勝所歸處。是故頭面禮。其有生彼國。具天眼耳通。十方普無礙。稽首聖中尊。其國諸眾生。神變及心通。亦具宿命智。是故歸命禮。 生彼國土者。無我無我所。不生彼此心。是故稽首禮。超出三界獄。目如蓮華葉。聲聞眾無量。是故稽首禮。彼國諸眾生。其性皆柔和。自然行十善。稽首眾聖主。從善生淨明。無量無邊數。二足中第一。是故我歸命。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 應時為現身。是故我歸命。彼佛本願力。十方諸菩薩。來供養聽法。是故我稽首。彼土諸菩薩。具足諸相好。以自莊嚴身。我今歸命禮。彼諸大菩薩。日月於三時。供養十方佛。是故稽首禮。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以種種因緣。歎彼佛功德。我今歸命禮。其土具嚴飾。殊彼諸天宮。功德甚深厚。是故禮佛足。佛足千輻輪。柔軟蓮華色。見者皆歡喜。頭面禮佛足。眉間白毫光。猶如清淨月。增益面光色。頭面禮佛足。本求佛道時。行諸奇妙事。 如諸經所說。頭面稽首禮。彼佛所言說。破除諸罪根。美言多所益。我今稽首禮。以此美言說。救諸著樂病。已度今猶度。是故稽首禮。人天中最尊。諸天頭面禮。七寶冠摩尼。是故我歸命。一切賢聖眾。及諸人天眾。咸皆共歸命。是故我亦禮。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諸佛無量劫。讚揚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歸命清淨人。我今亦如是。稱讚無量德。以是福因緣。願佛常念我。我於今先世。福德若大小。願我於佛所。心常得清淨。以此福因緣。所獲上妙德。 願諸眾生類。皆亦悉當得。(CBETA,T26,no.1521,p.43)   第二 如來因行章   夫論果者必溯其因。數典者不忘其祖。欣求西方者豈可不問彌陀之因地。廣讚佛德者未可不識如來之本行。此本章之所以述也。至若具論彼佛兆載永刦之施化。雖恆沙教典。說不能盡。然而舉一喻百。藏經所載。略輯如是云爾。 佛說無量壽經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刦。錠光如來。興出於世。乃至有五十三佛次第出世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合掌。以頌讚佛。乃至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脩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佛語阿難。時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如所脩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脩行。成滿所願。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刦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刦。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刦。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脩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乃至說四十八願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具足脩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乃至建是願已。一向專志莊嚴淨土。所脩佛國。恢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刦。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乃至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潔。如優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諸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人天。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刦。(CBETA,T12,no.360,p.266,c23-24)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有佛出世。號世自在王如來。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法處。(CBETA,T11,no.310,p.92,c27)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次有佛名樓夷亘羅。為諸天世人。說經講道。世饒王聞經道。歡喜開解。便棄國位。行作比丘。名曇摩伽留。(CBETA,T12,no.361,p.280,a24-28)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次有佛名樓夷亘羅。教化。有大國王。行作沙門。號曇摩伽。(CBETA,T12,no.362,p.300,c18-2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有佛號世自在王如來。而於法中。有一比丘。名曰作法。(CBETA,T12,no.363,p.318,c5-8)   佛說大阿彌陀經 佛號世自在王如來。在世教化。有大國王。往作沙門。號法藏比丘。(CBETA,T12,no.364,p.328,a15-19) (以上五經皆是無量壽經同本異譯大意相同故未詳列)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刦。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乃至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乃至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乃至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CBETA,T09,no.262) 靈芝小經疏曰。大通智佛時。彌陀乃十六王子之一數也。釋迦既經塵劫。彌陀豈不然了。 正法華經(CBETA,T09,no.263) 添品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4) (以上二經。與妙法蓮華經所說相同。) 悲華經 佛告寂意菩薩。善男子。我於往昔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刦。此佛世界。名刪提嵐。是時大刦名善持。於彼刦中。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主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善知占相。時生一子。有三十二相。瓔珞其身。八十種好。次弟莊嚴。乃至其後長大。剃除鬚髮。法服出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號寶藏如來。乃至爾時寶藏佛。即為聖王。說於正法。示教歡喜。乃至王前白佛言。唯願如來。及諸聖眾。於三月中。受我供養。飲食臥具湯藥。彼時如來許可。乃至時轉輪王向佛叉手。而白佛言。世尊。諸菩薩等以何業故。取清淨世界。以何業故。取不淨世界。乃至佛告聖王。大王當知。諸菩薩等。以願力故取清淨土。離五濁惡。乃至爾時聖王前白佛言。世尊。我今還城。於閑靜處。專心思惟。當作誓願。如我所見佛土相貌。離五濁惡願。求清淨莊嚴世界。佛告聖王。宜知是時。善男子。時轉輪王頭面禮佛。及比丘僧。右遶三匝。即退而去。便還入城。到所住處。自宮殿中。在一屏處。一心端坐。思惟脩習。種種莊嚴己佛世界。乃至爾時聖王。即起合掌。長跪向佛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真實欲得菩提。如我先於三月之中。以諸所須。供養佛及比丘僧。如是善根。我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願取不淨佛土。世尊。我先已於七歲之中。端坐思惟種種莊嚴清淨佛土。乃至爾時。寶藏如來讚輪王言。善哉善哉。大王今者。所願甚深。已取淨土。是中眾生。其心亦淨。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尊善無垢。乃至清淨莊嚴。悉如大王所願。乃至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於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如來。乃至爾時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六種震動。是中諸佛。即與授記。作如是言。刪提嵐界。善持刦中。人壽八萬歲。有佛出世。號曰寶藏。有轉輪聖王。名無量淨。主四天下。三月供養寶藏如來。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過一恆河沙等阿僧祇刦已。始入第二阿僧祇刦。當得作佛。號無量壽。其世界名安樂。常身光照縱廣周匝各恆河沙等諸佛世界。 (CBETA,T03,no.157,p.179) 大乘大悲分陀利經 所說同上。(CBETA,T03,no.158,p.233) 大乘方廣總持經 阿逸多。我念過去無央數刦。彼時有佛。名曰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是時彼佛。壽命八萬那由他歲。為眾說法。爾時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淨命。總持諸經十四億部。大乘經典六百萬部。為大法師。言辭清美。辯才無礙。利益無量無邊眾生。示教利喜。爾時無垢焰稱起王如來。臨涅槃時。告彼比丘淨命言。未來世中。汝眾護持我正法眼。爾時淨命。受佛教已。於佛滅後。千萬歲中。守護流通。諸佛秘藏。於此方廣總持法門。受持讀誦。深解義趣。於彼世界八萬城中。所有眾生。隨其願樂。廣為宣說。爾時有一大城。名曰跋陀。往彼城中。為八十億家。隨其所樂。而為說法。是時城中八十億人。獲淨信心。一億人眾。住菩提道。七十九億人。住聲聞眾。而得調伏。爾時淨命法師。復與十千比丘眾。相與俱往。脩菩薩行。爾時跋陀城中。復有比丘。名曰達摩。於大乘經。方廣正典。受持千部。獲得四禪。唯以方廣空法。化彼城中一切眾生。不能以善方便。隨欲而說。作如是言。一切諸法。悉皆空寂。我所說者。真是佛說。彼淨命比丘所說。雜穢不淨。此比丘實非淨命。而稱淨命。何以故。而此比丘所受諸華。不持供養而自受用。塗香末香。亦復如是。淨命比丘。愚癡無智。不能知我。久脩梵行。彼既年少。出家未久。我慢無信。多諸放逸。是諸人等。無所知曉。謂是淨命。持戒比丘。爾時達摩。以其惡心。謗持法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經七十刦。具受眾苦。滿七十刦已。墮眾生中。過六十刦後。值遇香寶光佛。於彼法中。發菩提心。於九萬世。猶生畜生中。過九萬世已。得生人中。於六萬世。貧窮下賤。恆無舌根。其淨命比丘。於諸法中。得淨信心。為人說法。彼於後時。得值三十六那由他佛。恆為法師。具足五通。勸請彼佛。轉妙法輪。阿逸多。汝今當知。過去淨命比丘者。豈異人乎。莫作異觀。今阿彌陀佛是。阿逸多。汝今當知。過去達摩比丘者。豈異人乎。莫作異念。今我身是。由我過去愚癡無智。毀謗他故。受苦如是。我以此業因緣。故處五濁世。成等正覺。 (CBETA,T09,no.275,p.380,a13-b25)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大意同上。(CBETA,T09,no.274) 佛說決定總持經 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更歷三十二刦。燄氣世界。有佛名曰光世音至真。等正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乃至於彼世時。有一菩薩。名曰辨積。逮得總持。執權方便。進退隨宜。開化一切。乃至彼世界有國王。名曰月施。愛樂道法。渴仰經義。以法自娛。于時國王。供養法師辨積菩薩。與其宮中貴人婇女五百之眾。大作伎樂。以寶為華。而散其上。和栴檀香。用塗其體以五百蓋。而覆其上。五百細妙。衣服供養。晝夜七日。住不敢坐。奉以所安。隨以所宜。不失時節。甚敬法師。最為無上巍巍之尊。福無過者。時大豪貴長者之子。誹謗橫枉辨積菩薩法師。言毀法戒。不隨禁業。以是罪故。墮於地獄。滿九萬歲。生於人間。五萬世中。墮在邊地。夷狄之中。迷覆邪見。罪蓋覆蔽。六百世中。常當生盲。瘖瘂無舌。不能言語。出家為道。作沙門來。更七百世。殷勤精脩。不惜身命。不得總持。今復來生於我之世。意數數亂。不能專定。乃至爾時月施長者。今現在阿彌陀是。其辨積者。阿如來是十長者子者。今此十人。族姓子是也。 (CBETA,T17,no.811,p.771) 謗佛經 大意同上。(CBETA,T17,no.831,p.876) 佛說如來智印經 念然燈佛前。過八十億刦。有佛名月髻。演說此三昧。初會八十億。那由他菩薩。聞佛演說法。皆得不退轉。第二會說法。七十三由他。第三會聞法。七十億由他。佛壽無量刦。光六十由旬。僧九十九億。無生心自在。時有轉輪王。號名曰慧起。 王領閻浮提。七十千由旬。並王四天下。婇女六十億。其王有千子。所住名樂光。百千城莊嚴。園觀悉具足。皆豐樂熾盛。猶如忉利天。其王夢聞音。月髻佛興世。百六十億眾。俱行詣佛前。時王聞此經。甚深法身定。即捨國奉佛。惟願隨所用。 諸城起精舍。皆以妙栴檀。兼施眾僕使。金布經行地。時王供養佛。具滿八萬歲。專精不睡臥。無厭無惜。一日所設供。其數無有量。諸供養施佛。惟求此三昧。閑居脩靜念。三昧甚深妙。不以有相獲。亦非巧便得。即捨國出家。被以舍那服。 繫念三千歲。思定不倚臥。佛於是中間。說法令開解。滅度後起塔。六萬四千億。各施五百蓋。七寶而莊嚴。一一百妓樂。照以八千燈。被服麤垢衣。七萬三千歲。常說此三昧。其心無所欲。稱讚不著名。不求世勝智。乞不受請。護法依止住。 八萬億那由。佛所持淨戒。悉如上供養。具足此三昧。若欲得菩提。應當如佛學。乃至爾時慧起王。阿彌陀佛是。時王千子者。則賢刦千佛。時同王出家。眷屬弟子等。於今在我前。此會四眾是。(CBETA,T15,no.633,p.471,a1-b20) 佛說慧印三昧經(CBETA,T15,no.632,p.460) 佛說大乘智印經(CBETA,T15,no.634,p.474) (以上二經與如來智印經所說概同) 賢刦經 佛語喜王菩薩。乃往過去無央數刦不可稱計。爾時有佛。號辨嚴淨雷音吼如來至真等正覺。彼時世時。有一法師。名無量德辯幢英變音。曾聞如來說是三昧定。學是三昧。而分別說。用化眾生。濟無數億百千諸天人民。以度一切。有王太子。名淨福報眾音。聞是三昧。心中欣然。則百千價妙好之衣。以覆法師。口發是言。普使三界厄一切眾生。皆悉興立。得是三昧。以是德本。見八十億江沙諸佛。造立眾行。奉平等法。在諸佛所。聞是三昧。皆以頒宣。悉能堪任。奉是定意。所生之處。常識宿命。在於無量德淨佛剎。成最正覺。淨福報正音王太子者。則今現在西方阿彌陀佛是也。 乃往過去無央數刦不可稱載。有佛號金龍決光。其壽不可限量。國名無量壽。眾會不可稱計。有法師名無限量寶音。行在末世。最後窮俗。學是三昧。其餘一切諸比丘眾。皆共擯之。時彼法師。不懷怯弱。不貪身命。故復勤精。講斯三昧。入於山中。服眾果實。時四天王天上諸天人。上至二十四阿迦尼吒天人。皆來聽經。時無數眾咸共念之。心悉戀慕愁思欲見之。欲服聲名。聞其法音。時世有王。名使眾無憂悅音。為轉輪聖王。往詣其所聽是三昧。已得聞之。歡悅法師。王白比丘。恣意宣傳。勿懷恐畏。吾自遣人。共相宿衛。遣三萬人。在於左右。今與仁此。勿以畏難。吾當護衛。是佛所說。甚難得聞。時轉輪王。遣其千子。勇猛傑異一人當千。而衛護之。三萬眾人。皆以甘膳而供養之。一切施安。從其所便。常以和心。無傷害意。而授所當一切所乏。其彼法師。建立威神。己之勢力。於半劫中。演是三昧。以是德本。則悉和同。王諸太子。及眾眷屬。更八十劫。見六十億三那術諸佛世尊。皆從諸佛。逮是三昧。如心所願。受取佛國。喜王。欲知彼時法師豈異人乎。莫造是觀。則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也。其國王名無憂悅音者。阿佛是也。其王千子。颰陀刦中千佛興者是也。(CBETA,T14,no.425) 舍利弗陀羅尼經 爾時佛告舍利弗。乃往古昔無數阿僧祇刦。是時有佛。名寶吉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十號具足。出興於世。教化眾生。此佛滅度。有轉輪聖王。名持光明。七寶具足。彼王有子。名不可思議功德吉。年十六歲。彼佛滅後。聞說此陀羅尼。即於七萬世中。不睡眠懈怠。七萬世中。不貪王位。不惜身命。及餘財物。七萬世中。未曾寢臥。一向坐禪。嘗聞九十萬億那由他諸佛所說法。既聞法已。佛記出家。過九十萬世。得陀羅尼。名取無邊門。得已。為眾生說。於一生中。教化八十億百千萬那由他眾生。令住不退地。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眾中有長者子。名月蓋。從彼聞說取無邊門陀羅尼。聞已隨喜。以隨喜功德。為九十億萬佛之所授記。汝於受持陀羅尼中。最為第一。一切眾生。聞汝所說。悉皆愛樂。諸有問難。無能壞者。汝於來世。過三阿僧祇刦。教化眾生。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時不可思議功德吉王子。豈異人乎。即無量壽佛是。長者子月蓋。然燈佛是。 (CBETA,T19,no.1016,p.697,b1-20) 佛說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CBETA,T19,no.1014,p.688) 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CBETA,T19,no.1011,p.680) 佛說出生無量門持經(CBETA,T19,no.1012,p.682)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CBETA,T19,no.1013) 佛說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隣尼經(CBETA,T19,no.1015,p.692) 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CBETA,T19,no.1017,p.698) (以上諸經與舍利弗陀羅尼經所說大同小異) 觀佛三昧海經 我念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學道。時四比丘共為同學。習學三世諸佛正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佛法寶藏。多不善業。當墮惡道。空中聲言汝四比丘。空王如來雖復涅槃。汝之所犯謂無救者。汝等今當入塔觀佛。與佛在世。等無有異。我從空聲入塔。觀佛眉間毫相。即作是念。如來在世。光明色身。何與此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語已。如大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觀佛眉間。懺悔因緣。從是已後。八十億阿僧祇刦。不墮惡道。生生常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諸佛現前。授我記。東方有國名研喜。彼土有佛號曰阿。即第一比丘是。南方名觀喜。佛號寶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國名極樂。佛號無量壽。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國。名蓮華莊嚴。佛號微妙聲。第四比丘是也。(CBETA,T15,no.643,p.688) 觀察諸法行經 又喜王。先過去世不可數刦過不可數廣遠無量不可思不可量。於彼時節。有佛名辨才瓔珞莊嚴雲鳴出吼顯音如來。其佛剎土。名無邊寶功德莊嚴。世界名無垢。刦名愛見。乃至有無量聲聞。有七十二俱致菩薩摩訶薩。普皆得忍。到灌頂地。又喜王。於彼菩薩眾中。有菩薩說法者。名無邊功德辨幢遊戲鳴音。彼有過量念行慙辨。於陀羅尼中。遊步盡至。得五通智。彼白彼佛。令其觀已。為四部眾。廣說此決定觀察諸法行三摩地。於彼時節。有王子。名福報清淨。多人所愛。鳴聲自在。而彼妙形。端正可觀。最勝淨色。成滿具足。於無上正覺中。久已發行。乃至時彼王子。於彼說法者邊。聞此三摩地。聞已歡喜踊躍。愛悅滿意。善意更生。詣向彼說法者菩薩摩訶薩所。到已頂禮彼說法者足。尊重受教。合掌而住。於此三摩地中。復過量喜欲聞此三摩地。彼說法者復知彼過量淨信已。彼時廣說此三摩地。喜王。如是彼王子於彼說法者邊聞此三摩地已。又復過量歡喜踊躍。愛悅滿意。善意更生。隨所著衣而以奉覆。說如是言。令諸眾生得此三摩地寶。如此說法者菩薩摩訶薩。彼以於彼說法者所施捨善根。於現法中承事八十恆伽河沙諸佛世尊。於彼諸佛世尊所。皆作最勝供養。於彼諸佛世尊教法中出家。攝受正法。諸所不聞百千俱致脩多羅。而能辨說。生念常滿。受變化生。得五通智。得陀羅尼無礙辨才。彼順次第。行諸助菩提法。滿已於無邊功德莊嚴佛剎中。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壽量無量。聲聞無量。菩薩眾無量。光明無量。願功德莊嚴無量。又喜王。彼時節中。有名無邊功德辨幢遊戲鳴音說法者。汝意莫作異見。何以故。彼天眼如來是也。不動如來。為記菩提。又彼王子。名福報清淨多人所愛鳴聲自在者。彼無量壽如來即是。彼時王子也。(CBETA,T15,no.649,p.734)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我憶過去無量無邊不可議不可說阿僧祇刦時。有佛出時。號曰成義意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爾時有大國王。名曰發光。主閻浮提。其地廣闊。一萬六千由旬。乃至王有太子。名曰福光。諸根具足。色相端嚴。殊妙第一。乃至彼福光太子。往詣東方。禮覲供養成義意佛。乃至城中護城賢聖。一切小王。宮嬪眷屬。及諸眾生。皆斅太子出家剃髮。脩清淨行。時淨光天子互相告言。一切小王及諸人民等。悉皆出家。我等往彼承事太子。如供養三寶。爾時成義意如來所說六十四俱胝法藏。福光苾蒭悉皆受持。通達無礙。如是福光苾蒭已曾親近九十四俱胝百千那由他佛。於諸佛所。一一供養。無空過者。皆如成義意如來而無有異。爾時發光天子者。豈異人乎。今無量壽如來是。爾時福光太子者。豈異人乎。今我身是。(CBETA,T12,no.321) 佛說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舍利弗。往古過去無數過無數廣大高遠無量刦。是時有佛。名寶吉祥威光王刦如來。 舍利弗。彼寶吉祥威光王刦如來般涅槃時。有人王名持光轉輪聖王。具足七寶。彼王有子。號不思議功德寶吉祥。年始十六。從彼佛聞此出生無邊門陀羅尼法要。纔聞此陀羅尼。精勤而住。七萬歲未曾睡眠。不貪王位。及身命財。七萬歲一向宴默。脇不著地。於九萬俱胝佛所。聽聞正法已。悉皆總持。即承事彼寶吉祥威光王刦如來應供正遍知。於彼佛而得出家。却後九萬歲。成就此出生無邊門陀羅尼。既成就已。廣為一切有情而敷演。即於一生中。八萬俱胝那庾多眾生建立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弗。於彼會中有長者子。名日月幢。從法師比丘。聞此出生無邊門陀羅尼已。深生隨喜。由隨喜善根。於九萬俱胝佛所。聽正法已。悉皆總持。則為得勝陀羅尼者。最勝端嚴語者。最勝不斷辨才者。彼等眾多佛。於三刦中。恭敬承事。却後三刦。證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弗。或有猶豫生疑異慧者。當彼異時。其月幢長者子。不應如是見。何以故。其然燈佛。彼時為月幢長者子。舍利弗。或有猶豫生疑異慧者。當彼異時。其不思議功德寶吉祥法師者。不應如是見。何以故。其無量壽如來。彼時為不思議功德寶吉祥法師。(CBETA,T19,no.1009,p.678,b10-c8) 後出阿彌陀佛偈 惟念法比丘。乃從世饒王。發願喻諸佛。誓二十四章。世世見諸佛。數無有量。不廢宿命行。功德遂具成。世界名清淨。得佛號無量。(CBETA,T12,no.373,p.364,b12-17) 大智度論卷五十 有菩薩佛。將至十方。示清淨世界。取淨國相。自作願行。如世自在王佛將法積比丘至十方。示清淨世界。(CBETA,T25,no.1509)   第三 弘誓本願章   夫菩薩脩行。願為樞紐。如來趣果。願為先驅。蓋本固則枝榮。願弘則果滿。事之成例也。是以阿彌陀佛在因地時。以大願力。莊嚴淨土。以大願力。成勝功德。以大願力。攝受羣品。以大願力。普度眾生。吾人仰蒙佛澤。而於如來之本願。實有特別注重之必要。此章所述。即為彼佛因地為菩薩時所發之弘誓本願。即依此願以成勝果者也。 佛說無量壽經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刦事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事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不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刦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刦。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脩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脩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殖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脩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於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脩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徧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極微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脩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脩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脩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求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CBETA,T12,no.360,p.267-p.269)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四十八願(CBETA,T11,no.310)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十四願(CBETA,T12,no.361)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二十四願 (CBETA,T12,no.362)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十六願(CBETA,T12,no.363) 佛說大阿彌陀經四十八願(CBETA,T12,no.364) (以上五經。願數雖有開合之異。然大意與無量壽經相同。)   第四 果地殊勝章   彼佛彼土之所成就。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功德無量。莊嚴無量。安樂無量。殊勝無量。諸國土中。最為第一。一切世界。所不能及。諸佛所稱。諸經所讚。勝妙超絕。不可窮極。洵非此章之所能稱說其不可說分之一也。如斯所述。其概略耳。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壽命品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如此娑婆世界釋迦如來佛剎一刦。於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 (CBETA,T09,no.278,p.589,c2-4)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入法界品 或見阿彌陀,觀世音菩薩,灌頂受記者,充滿諸法界。 (CBETA,T09,no.278,p.786,b11-12) 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叉難陀譯壽量品 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刦,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CBETA,T10,no.279,p.241,a18-19)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佛言。善男子。我此索訶世界釋迦牟尼佛土一刦。於極樂世界無量光佛土為一晝夜。(CBETA,T10,no.289,p.591,c20-22)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爾時會中諸菩薩眾各心念言。如佛咨嗟文殊師利成佛國時功薰嚴淨。何如西方安養世界無量壽佛嚴淨等否。 佛告師子步雷音菩薩言。寧曾見聞無量壽佛國中菩薩聲聞眾不。答曰。唯然。亦見亦聞。佛言。為多少乎。答曰。不可思議。不可稱限。(CBETA,T11,no.318)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一切皆受上妙觸樂。猶如東方不動世界。亦如西方安樂國土其中眾生。等受快樂。聞聲獲安。亦復如是。 是佛人中最第一。如彼調御阿彌陀。 為求安樂諸眾生。供養無量無邊佛。當得成佛大名稱。彼剎莊嚴難思議。盡是眾寶人樂觀。猶如安樂殊廣大。(CBETA,T13,no.415) 無量壽經 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車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入間。光赫焜耀。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乃至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玻樹、珊瑚樹、碼碯樹、硨磲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乃至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國。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覩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絡。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硨磲池者。底碼瑙沙。碼瑙池者。底硨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羅華。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天人班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四方。自然風起。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齎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普散華香。奏諸音樂。前後來往。更相開避。當斯之時。熙怡快樂。不可勝言。 (CBETA,T12,no.360,p.270)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CBETA,T11,no.310,p.91)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CBETA,T12,no.361,p.279)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CBETA,T12,no.362,p.300)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CBETA,T12,no.363,p.318) 佛說大阿彌陀經(CBETA,T12,no.364,p.326) (以上諸經。所舉甚多。然大致與無量壽經相同。)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又舍利子。何因何緣彼佛世界。名為極樂。舍利子。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乃至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處處皆有七重行列妙寶欄楯。七重行列寶多羅樹。及有七重妙寶羅網。周匝圍繞。四寶莊嚴。金寶、銀寶、吠琉璃寶、頗胝迦寶,妙飾間綺。乃至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處處皆有七妙寶池。八功德水。彌滿其中。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清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常樂受用。是諸寶池。底布金沙。四面周匝。有四階道,四寶莊嚴。甚可愛樂。諸池周匝。有妙寶樹。間飾行列。香氣芬馥。七寶莊嚴。甚可愛樂。言七寶者。一金。二銀。三吠琉璃。四頗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濕摩揭拉婆寶。七牟娑落揭拉婆寶。是諸池中。常有種種雜色蓮華。量如車輪。青色青顯青光青影。黃色黃顯黃光黃影。赤色赤顯赤光赤影。白色白顯白光白影。四形四顯四光四影。乃至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自然常有無量無邊眾妙伎樂。音曲和雅。甚可愛樂。諸有情類。聞斯妙音。諸惡煩惱。悉皆消滅。無量善法。漸次增長。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周遍大地。真金合成。其觸柔軟。香潔光明。無量無邊。妙寶間飾。乃至極樂世界淨佛土中。晝夜六時常雨種種上妙天華。光澤香潔。細軟雜色。雖令見者。身心適悅。而不貪著。增長有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彼有情類。晝夜六時。常持供養無量壽佛。每晨朝時。持此天華。於一食頃。飛至他方無量世界。供養百千俱胝諸佛。於諸佛所各以百千俱胝花樹。持散供養。還至本處。遊天住等。乃至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常有種種奇妙可愛雜色眾鳥。所謂鵝、雁、鶖、鷺、鴻、鶴、孔雀、鸚鵡、羯羅、頻迦、共命鳥等。如是眾鳥。晝夜六時。恆共集會。出和雅聲。隨其類音。宣揚妙法。所謂甚深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道支等。無量妙法。彼土眾生。聞是聲已。各得念佛、念法、念僧無量功德。薰脩其身。彼舍利子。於意云何。彼土眾鳥。豈是傍生惡趣攝耶。勿作是見。所以者何。彼佛淨土。無三惡趣。尚不聞有三惡趣名。何況有實。罪業所招傍生眾鳥。當知皆是無量壽佛變化所作。令其宣暢無量法音。作諸有情利益安樂。乃至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常有妙風。吹諸寶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出百千俱胝天樂。同時俱作。出微妙聲。甚可愛玩。如是彼土常有妙風。吹眾寶樹。及寶羅網。擊出種種微妙音聲。說種種法。彼土眾生。聞是聲已。起佛法僧念作意等無量功德。乃至由彼如來及諸有情,壽命無量。無數大刦。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壽。乃至由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國土。施行佛事。無有障礙。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光。乃至無量壽佛。常有無量聲聞弟子。一切皆是大阿羅漢。具足種種微妙功德。其量無邊。不可稱數。乃至無量壽佛。常有無量菩薩弟子。一切皆是一生所繫。具足種種微妙功德,其量無邊。不可稱數。 (CBETA,T12,no.367,p.348) 大方等大集經 其界莊嚴如阿彌陀。(CBETA,T13,no.397,p.140,c21) 寶星陀羅尼經 具足莊嚴。有如是相。如今西方安樂世界。(CBETA,T13,no.402,p.55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 此佛土微妙莊嚴。猶如西方極樂世界。(CBETA,T05,no.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一 此佛土微妙莊嚴。猶如西方極樂世界。(CBETA,T07,no.220,p.2,c4-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七十一 此佛土妙莊嚴。猶如西方極樂世界。(CBETA,T07,no.220,p.428,c6) (六百卷大般若中。唯此三處而已。) 大般涅槃經壽命品 地皆柔軟。無有丘墟土沙礫石荊棘毒草。眾寶莊嚴。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CBETA,T12,no.374,p.371,b21-24) 大般涅槃經金剛身品 爾時世界廣博嚴淨。豐樂安隱。人民熾盛。無有飢渴。如安樂國諸菩薩等。(CBETA,T12,no.374,p.383,c23-24) 大般涅槃經一切大眾所問品 莊嚴微妙。猶如西方安樂國土。(CBETA,T12,no.374,p.424,a8-9) 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 其土所有莊嚴之事。悉皆平等。無有差別。猶如西方安樂世界。 (CBETA,T12,no.375,p.752,c19-20) 大般涅槃經南本(CBETA,T12,no.375) (與上所說大意相同) 佛說方等般泥洹經 從黃金帳。出無央數億那術百千之好音聲。空無相無願聲。非常苦空非身之聲。寂定戒三昧智慧解脫度知見聲。調損忍辱慚愧聲。慈悲喜護安詳奉行聲。布施聲。布施度無極聲。持戒聲。持戒度無極聲。忍辱聲。忍辱度無極聲。精進聲。精進度無極聲。一心聲。一心度無極聲。智慧聲。智慧度無極聲。神通聲。神通度無極聲。菩薩行聲。懷來菩薩使至不退轉地聲。菩薩得不起法忍聲。一切諸佛法聲。如須摩提國阿彌陀佛光明。 (CBETA,T12,no. 378,p.925,c9-18) 大般泥洹經 眾寶莊嚴。猶如西方極樂國土。 廣博嚴淨。譬如西方極樂國土。其諸眾生。皆悉安樂。 (CBETA,T12,no.376) 金光明最勝王經 於後夜中。獲甘露法。證甘露義。我及眾生。皆同證如是妙覺。猶如無量壽佛。(CBETA,T16,no.665,p.416,a26-29) 合部金光明經 同得一切智智。猶如無量壽佛。(CBETA,T16,no.664,p.371,a7-9) 維摩詰所說經 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 (CBETA,T14,no.475,p.552,c18-19) 佛說維摩詰經 氣走安身。譬如一切安養國中諸菩薩也。(CBETA,T14,no.474,p.532) 說無垢稱經 譬如一切安樂莊嚴世界。(CBETA,T14,no.476,p.580,b3) 佛說灌頂經 國土清淨無五濁。無愛欲。無意垢。以白銀琉璃為地。宮殿樓閣。悉用七寶。亦如西方無量壽國。(CBETA,T21,no.1331,p.533,a16-18)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 琉璃為地。城闕垣墻。門窗堂閣。柱樑斗拱。周匝羅網。皆七寶成。如極樂國。(CBETA,T14,no.449,p.402,a21-22)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勝妙音樂。不鼓自鳴。譬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CBETA,T14,no.451,p.411,c10-1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我見安樂國。無量壽佛國。無苦及苦名。(CBETA,T15,no.587,p.64,b13-14) 思益梵天所問經 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  (CBETA,T15,no.586,p.35,a1-2) 持心梵天所問經 吾亦見妙樂世界。及復省察安樂佛土。彼無苦惱。 (CBETA,T15,no.585,p.2,c10-11) 月燈三昧經 安樂諸眾生。永不墮惡趣。彼國諸眾生。斷除諸惡道。彌陀救世者。脩治佛世界。本習不放逸。不可思議刦。汝等勿懷疑。彼佛自在力。(CBETA,T15,no.639,p.597,b22-27) 十住斷結經 吾見妙樂安明佛土。亦見永寂無量佛國。彼無憂苦煩惱之難。 (CBETA,T10,no.309,p.1042,a15-16) 悲華經 碎破須彌如芥子。過諸算數。除佛世尊。一切智者。餘無能知。如一芥子。為一四天下。此蓮華世界。所有四天下數。盡此芥子。有諸菩薩。充滿其中,猶如西方極樂世界諸菩薩等。 其園觀中。有諸寶樹。其樹復有種種莖葉。華果茂盛。種種寶衣。天幢幡蓋。天冠寶飾。真珠瓔珞。所有莊嚴。譬如西方安樂世界。(CBETA,T03,no.157) 大乘大悲分陀利經 如是世界。菩薩滿中。譬如安樂國土。菩薩充遍。 (CBETA,T03,no.158,p.235,c4-5) 佛說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時阿彌陀佛。與諸大眾。坐寶蓮花。其土叢林花果鮮敷。間錯嚴飾。復有樹王。香風馥扇。出和雅音。純說無上不思議法。復有妙香。名日光明。若干塗香。亦是寶香。阿彌陀佛。於大寶華。結跏趺坐。有二菩薩。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是二菩薩。侍立左右。無數菩薩。周匝圍繞。(CBETA,T12,no.370,p.353,a15-21) 央掘摩羅經 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生柔軟草。如安樂國。 平如澄水。柔軟樂觸。猶如繒纊。如安樂國。無諸五濁。 (CBETA,T02,no.120) 大乘密嚴經 此土諸宮殿。如蓮備眾飾。是一切如來。淨智之妙相。佛及諸菩薩。常在於其中。世尊恆住禪。寂靜最無上。依自難思定。現於眾妙色。色相無有邊。非餘所能見。極樂國莊嚴。世尊無量壽。諸脩觀行者。色相亦皆然。(CBETA,T16,no.682,p.754,b29-c8) 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不思議光王。即從座起。瞻視大會諸菩薩已。而白眾言。汝諸佛子。今當諦聽。此娑婆世界滿一大刦。較量時分。是彼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剎一晝夜。 (CBETA,T10,no.290,p.592,a29-b4)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有佛名無量光。發如是言。以願力故。果報成就。 (CBETA,T17,no.838,p.900,b14-15) 佛說聖寶藏神儀軌經 西方有國。名為極樂。彼有世尊。名無量光如來。彼有菩薩。名觀自在。而住於彼。(CBETA,T21,no.1284,p.351,c23-25) 後出阿彌陀佛偈 國界平夷易。豐樂多上人。寶樹若干種。羅列叢相生。本莖枝華花。種種各異香。順風日三動。翕習如花生。墮地如手布。雜廁上普平。一切無諸山。海水及諸源。但有河水流。音響如說經。天人入水戲。在意所欲望。令水齊胳肩。意願隨念得。 佛壽十方沙。光明普無邊。菩薩及弟子。不可算稱量。 (CBETA,T12,no.373,p.364,b17-28) 大智度論卷四 師子鼓音王佛時。人壽十萬歲。明王佛時。人壽七百阿僧祇劫。阿彌陀佛國。人壽無量阿僧祇刦。(CBETA,T25,no.1509,p.93,a26-29) 大智度論卷三十四 有佛為一乘說法。純以菩薩為僧。有佛聲聞菩薩雜以為僧。如阿彌陀佛國。菩薩僧多。聲聞僧少。以是故。願以無量菩薩為僧。(CBETA,T25,no.1509,p.311,c12-15) 大智度論卷九十二 有佛國土。一切樹木。常出諸法實相音聲。所謂無生無滅無作無起等。眾生但聞是妙音。不聞異聲。眾生利根故。便得諸法實相。如是佛土莊嚴。名為淨佛土。如阿彌陀等經中說。 (CBETA,T25,no.1509,p.708,c6-10)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西方阿彌陀佛。由成妙觀察智。亦名蓮華智。亦名轉法智也。 (CBETA,T32,no.1665,p.573,c26-27)   第五 發願生西章   夫願者。樂也。欲也。欲生西方淨土。樂見阿彌陀佛。欲求正覺。樂度眾生。故此發願。憑願往生。此本章之要義也。夫諸如來。諸大菩薩。發願生西。經論具載。仰願信受經教。追蹤景行。興發弘願。往生淨土。託彼佛之本誓。如我人之欣求。斯佛果不難致。而眾生易為度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佛陀跋陀羅譯入法界品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佛。隨意即見。 (CBETA,T09,no.278,p.694,c26-27)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然彼世界如來。不來至此。我亦不往詣於彼。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隨意即見。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親授記。化身無數百千胝。智力廣大徧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CBETA,T10,no.293) 文殊師利發願經 我迴向善根。成滿普賢行。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淨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刦。究竟菩薩行。(CBETA,T10,no.296,p.879,c19-25) 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叉難陀譯入法界品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 (CBETA,T10,no.279,p.339,c21-22) 菩薩念佛三昧經 以是諸善業。於此界命終。得供無量壽。 (CBETA,T13,no.414,p.827,b28-29)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求生彼土。是人命終。皆得往生極樂世界。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已。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無量壽如來。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賢聖圍繞。速得聞法。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白言。彼佛淨剎。得未曾有。我亦願樂生於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菩薩摩訶薩。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CBETA,T12,no.363)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CBETA,T12,no.365) 佛說阿彌陀經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CBETA,T12,no.366,p.348,a13-16)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功德莊嚴。若已發願。若當發願。若今發願。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界之所攝受。如說脩行。一切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CBETA,T12,no.367,p.351,a18-23) 佛說灌頂經 普廣又白佛言。世尊。何故經中讚歎阿彌陀剎七寶諸樹宮殿樓閣。諸願生者。皆悉隨彼心中所願。應念而至。佛言。普廣。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亂無志。實無差別。令諸眾生。專心有在。是故讚歎彼國土耳。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 (CBETA,T21,no.1331,p.529,c6-14)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 (CBETA,T14,no.450,p.406,b9-10) 大乘入楞伽經 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福歡喜地。往生安樂國。(CBETA,T16,no.672,p.627,c18-23) 入楞伽經 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CBETA,T16,no.671,p.569,a24-28) 月燈三昧經 於其彌勒如來所。施設無上勝供養。善持彼佛真妙法。悉得往生安樂國。彼離垢穢如來尊。其佛號曰阿彌陀。於彼廣設勝供養。為求無上菩提故。 降伏諸異論。廣作佛菩提。菩薩於此終。往生安樂國。彌陀為說法。逮得無生忍。(CBETA,T15,no.639) 十住斷結經 是時世尊。知來會者心中所念。而告之曰。西方去此無數佛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淨。無媱怒癡。悉同一心。皆由蓮華中生。不因父母情欲生也。純是童男。亦無女形。無大小便。以禪悅樂法。無想念識。以為飯食。共相敬念。如父如母。欲生彼者。可發誓願。時四億眾。即於座上。同心發願。求生彼土。爾時世尊。即如其像。放覺意三昧光明。照彼國土。使四億人得見彼土如來世尊。及化生菩薩。其國廣博。純金銀琉璃。眾寶雜廁。無三惡道。八難之苦。見彼國已。此四億人。隨其形壽。皆得同時生彼國土。(CBETA,T10,no.309,p.999,c1-12) 賢刦經 光燄如來。本宿命時。曾作賈客。入海致獲琦珍。從無量光佛所。初發道心。時見世尊。心中忻喜。以明珠貢上其佛。因其道心。行菩薩法。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CBETA,T14,no.425,p.59,a11-15)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咒經 欲求何願。一切施汝。阿彌陀佛。自現其身。見極樂世界莊嚴之事。如經中說。(CBETA,T20,no.1082,p.198,a26-28) 菩薩道樹經 於是世壽終後。便上昇兜率天。當願生安隱國。壽無極法王前。(CBETA,T14,no.532,p.813,a28-b1) 菩薩生地經 五百比丘。及五百清信士。二十清信女。皆得住不退轉地。壽終悉當生於無量壽佛清淨國。常護持無數佛法。教化成就一切人民。使不退轉。如是無極恆沙邊刦。當於此土。以次成佛。 (CBETA,T14,no.533,p.814,c15-19)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令此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生彼國已。絕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此眾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釋梵四天王。菩薩聲聞。皆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菩薩。聲聞眷屬圍繞。晃若寶山。高顯殊特。威光赫弈。普照諸剎。如淨目人。於一尋內。睹人面目。明了無礙。既見是已。歡喜踊躍。唱如是言。南無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時此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及種善根。願生彼國。(CBETA,T12,no.371) 大方等陀羅尼經 爾時大眾遙見西方妙樂世界河池華樹莊嚴之事。無不明了。爾時大眾歡喜踊躍。至心禮敬無量壽佛。各各求生妙樂世界。 (CBETA,T21,no.1339,p.654,c9-11) 佛說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一切諸善。皆悉迴向。願得往生安樂世界。垂終之日。阿彌陀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安慰稱善。是人即時甚生慶悅。以是因緣。如其所願。即得往生。(CBETA,T12,no.370,p.352,c8-11) 過去莊嚴刦千佛名經 若能五體投地作禮。口自宣言。我今普禮一切十方三世諸佛。願三塗休息。國豐民安。邪見眾生。迴向正道。發菩提心。持此功德。願共六道一切眾生。皆生無量壽佛國。立大誓願。使諸眾生。悉生彼剎。身諸相好。智慧辨才。如阿彌陀佛。所獲果報。巍巍堂堂。壽命無量。(CBETA,T14,no.446a,p.365,b4-10) 菩薩處胎經 或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成佛。執心一向。無若干想。無瞋無怒。願樂欲生無量壽佛國。一切眾生其生彼者。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同一金色。 時龍子龍女。心開意解。壽終之後。皆當生阿彌陀國。 (CBETA,T12,no.384)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 徧觀十方。廓周法界。朗然寂靜。無有障礙。性如虛空。同彼彌陀法身淨土。於此淨土。發弘誓願。當救有情。悉令解脫。覺了心鏡。得入淨國。 無邊音聲吼手菩薩摩訶薩埵。令一切菩薩。當來及一切有情眾生。同證入十方一切諸佛阿彌陀觀自在王如來法身聖性淨土。 (CBETA,T20,no.1177A,p.742) 佛說菩薩內戒經 菩薩當知三願。乃為菩薩。何謂三。一願我當作佛。令國中無有三惡道者。皆有金銀水精琉璃七寶。人民壽無極。皆自然飯食衣被。五樂倡伎宮殿樓舍。二願我往生阿彌陀佛前。三願我世世與佛相值。佛當授我。是為三願。 我急當至阿彌陀佛所。我持是三昧。急欲與水精琉璃金銀共會相娛樂。(CBETA,T24,no.1487)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皆令生有佛處。有菩薩處。皆令生阿摩提阿彌陀佛剎。某持是功德因。某好心具足。遍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CBETA,T14,no.483,p.668,a16-18) 菩薩受齋經 我是菩薩。持菩薩齋。 如我念泥中人薜荔中人畜生中人。令得解脫出生為人。從是分檀布施。當至須訶摩持拘樓檀阿彌陀佛前。受得三昧禪。是為菩薩解齋法。 清淨尊神國。安隱在西方。願得自歸命。奉事無上王。神通聖智達。照見我心情。自歸諸大護。百刦不動傾。 (CBETA,T24,no.1502)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 如此等罪。數越塵沙。從迷至迷。莫測終始。今始覺悟。深悔自慚。曉夜驚惶。身心戰慄。永斷迷覺。貪愛我人。投涅槃城。歸安樂國。(CBETA,T18,no.879,p.338,a26-29)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 臨命終時。識性無迷惑。願生西方淨土如來前。依於慧日發光。聞思脩斷惑。證真愍念於有情。 南無西方無量壽如來諸大菩薩海會聖眾。唯願法界存亡等罪消除。同生淨土。(CBETA,T21,no.1320)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隨能脩一事。勿令虛夭生。眾善皆隨喜。妙行三自脩。 後生壽無量。廣度於人天。猶如觀自在。極難等怨親。 (CBETA,T32,no.1674,p.754,a20-25) 善信摩親經 佛在舍衛有長者女。名曰善信。智慧博達。常有大願。不樂世俗。自念萬物無常。當歸於死。天帝亦當敗壞。何況人身。念我父母兄弟。不知罪福。貪欲無厭。我年三五。以許他男。我家兄弟。受取疋帛。我身當往受諸苦。不如今日清淨當發上願。覓求安隱長樂之處。可以自娛。便正一心。自誓身命。爾時天帝。現於空中。告善信言。若當自歸西方安隱清淨法國。先向十方禮拜。慈心敬意。念必達也。女便歡喜。澡浴燒香。向十方禮。又告曰。汝當說頌。讚歎阿彌陀佛。善信依教。帝釋即化端正男子。手抱黃金。以頌調之。善信答頌。訶男女過。帝釋手勞之。欲求何索。普世無雙。功德洋洋。不可稱量。善信聞已歡喜。地為大動。說偈歸佛。佛即與大眾。俱飛到其家。善信禮佛。佛便放光微笑。為授二十四戒。善信聞之。而得七住。(CBETA,T47,no.1969A,p.160,c17-p.161,a4)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皆從彼發願。壽命無有量。光明照無極。國土甚清淨。聞名定作佛。今現在十方。具足成十力。是故稽首禮。人天中最尊。 (CBETA,T26,no.1521, p.42,c3-7) 大智度論卷三十八 問曰。菩薩法應度眾生。何以但至清淨無量壽佛世界中。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佛世界。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處讚歎三寶之音。(CBETA,T25,no.1509,p.342,a28-b4)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依脩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無垢光焰熾。明淨耀世間。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隣陀。寶華千萬種。明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正觀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花臺。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羣生。雨天樂花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 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CBETA,T26,no.1524,p.230,c17-p.231,b6) 究竟一乘寶性論 依此諸功德。願於命終時。見無量壽佛。無邊功德身。我及餘信者。既見彼佛已。願得離垢眼。成無上菩提。 (CBETA,T31,no.1611,p.820,c17-20) 大乘集菩薩學論 燄光如來。於無量光如來所。初發菩提心時。住城邑中。以草燈炬。施彼佛故。(CBETA,T32,no.1636,p.77,a20-21) 大乘寶要義論 明燄如來。於無邊光如來所。初發菩提心。彼明燄如來。昔為守城人。以一草燈施供因緣。從是發心。(CBETA,T32,no.1635,p.53,a9-11)   第六 脩行法門章   夫脩行念佛。法門多途。或以持名。或以觀想。或以禮供。或以信願。或於禪戒。或脩功德。或一法門。或多法門。經論所明。各有專契。教相雖殊。同為妙法。脩行雖異。歸趣則一。皆是淨業。同歸淨土。隨脩一門。皆可入證。要貴始終如一信受不渝。不宜朝暮遷移。徒虛歲月而已。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即於像前。頭面禮足。作是思惟。我聞十方無量諸佛。今現在世。所謂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CBETA,T10,no.301,p.911,a22-24)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CBETA,T11,no.310,p.528,b18-c7) 般舟三昧經 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十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佛告跋陀。譬如人臥。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背。覺已為人說之。後自淚出。念夢中所見如是。跋陀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常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夢中所見。不知晝。不知夜。不知內。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蔽礙故不見。如是跋陀菩薩。心當作是念。時諸佛國境界名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目亦不蔽。心亦不礙。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從三昧中。悉能具足為人說之。 如是跋陀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CBETA,T13,no.418,p.905)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復次。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也。賢護。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人爾時。如所聞已。即應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今在西方。經途去此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如是如來今現在彼。為諸菩薩周匝圍遶。處大眾中。說法教化。然而是人依所聞故。繫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復次。賢護。譬如世間。若男若女。於睡夢中。見種種事。所謂金銀眾寶珍財倉庫。或見朋友諸知識輩。或見覺時心不樂者。是人夢中。所對境界。或違或順。或憂或喜。有時言語。歡欣極樂。有時躁慼。盡意悲哀。是人寤已。思惟憶念。如夢所見。為他廣宣。追念夢中。便生憂喜。如是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是繫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若於晝時不能見者。若於夜分或睡夢中。阿彌陀佛必當現也。復次賢護。譬如世間。若男若女。遠行他國。於睡夢中。見本居家。時實不知為晝為夜。而亦不知為內為外。是人爾時所有眼根。牆壁石山。終不能障。乃至幽冥黑闇。亦不為礙也。賢護。菩薩摩訶薩。心無障礙。亦復如是。當正念時。於彼所有佛剎中間。凡是一切須彌山王及鐵圍山大鐵圍山。乃至百餘諸黑山等。不能與此眼根為障。而亦不復覆蔽此心。然是人者。其實未得天眼。能見彼佛。亦無天耳。聞彼法音。復非神通。往彼世界。又亦不於此世界。沒生彼佛前。而實但在此世界中。積念薰脩。久觀明利。故終得彼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僧眾圍繞。菩薩會中。或見自身。在彼聽法。聞已憶念。受持脩行。或時復得恭敬禮拜。尊承供養彼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 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欲成就菩薩摩訶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三昧。亦復如是。其身常住此世界中。暫得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名號。而能繫心相續思惟。次第不亂。分明彼阿彌陀佛。是為菩薩思惟具足成就諸佛現前三昧。因此三昧得見佛故。 諸善男子。若汝今欲正念佛者。當如是念。今者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身色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眾寶輦轝。放大光明。坐師子座。沙門眾中。說如是法。其所說者。謂一切法本來不壞。亦無壞者。如不壞色。乃至不壞識等諸陰故。又如不壞地。乃至不壞風等諸大故。又不壞色。乃至不壞觸等諸入故。又不壞梵。乃至不壞一切世主等。如是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彼作如是念如來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善男子。是名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也。(CBETA,T13,no.416) 佛說無量壽經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池中。自然化生。(CBETA,T12,no.360)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十種心。所謂一不偷盜。二不殺生。三不婬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命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CBETA,T12,no.363,p.323,b25-c2)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欲生彼國者。當脩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脩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花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為麤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乃至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色中。出紅色光。碼碯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天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涌生諸果。如帝釋缾。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第四觀。乃至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妙寶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讚歎諸佛相好者。從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乃至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閣。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麤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乃至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徧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徧其寶上。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乃至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皆有一佛二菩薩像。徧滿彼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脩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麤想見極樂世界。是為想像。名第八觀。乃至無量壽佛。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各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觀。乃至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徧觀一切色身想。名第九觀。乃至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身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譬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名第十觀。乃至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頭摩華。於肉髻上。有一寶缾。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搖動。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此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想。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乃至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乃至若欲至心生於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况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脩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乃至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乃至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乃至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脩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乃至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受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乃至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千刦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刦生死之罪。乃至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刦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乃至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刦。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刦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CBETA,T12,no.365) 拔陂菩薩經 菩薩白衣者。若學者。聞阿彌陀佛所在國。常當念其方。無毀漏於戒。於戒陰莫用亂意。淨心念一日一夜至七日七夜。如是七日七夜畢念。便可見阿彌陀佛。(CBETA,T13,no.419,p.922,a12-16) 諸法無行經 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瞋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恆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 (CBETA,T15,no.650,p.751,c15-19) 不空索神變真言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先受菩薩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五戒、十戒、八戒、三歸依戒。聞螺聲者當捨身已。直往西方極樂國土。蓮花化生。住不退轉。(CBETA,T20,no.1092,p.323,b21-24) 佛說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若有受持彼佛名號。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精勤脩習念佛三昧。知彼如來。常恆住於安樂世界。憶念相續。勿令斷絕。(CBETA,T12,no.370,p.352,b28-c2)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刦。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刦。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CBETA,T19,no.945,p.128,a21-b6) 佛說無常經附臨終方訣 但令病者。右脇著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乃至為宣說佛土因緣。十六觀等。由如西方無量壽國。一一具說。令病者心樂生淨土。為說法已,復教諦觀,隨何方國,佛身相好。觀相好已,乃至復令病人稱彼佛名。十念成就。(CBETA,T17,no.801,p.746) 菩薩受齋經 如諸菩薩六萬菩薩法齋。日夜一分禪。一分讀經。一分臥。是為菩薩齋日法。正月十四日受。十七日解。四月八日受。十五日解。七月一日受。十六日解。九月十四日受。十六日解。右齋日數。歸命西方阿彌陀三耶三佛檀廅樓互摩訶那菩薩。三毒消除。往生尊前。(CBETA,T24,no.1502,p.1116,b22-29) 大乘大方等日藏經 佛言。欲生清淨佛剎。不生障礙。而此眾生。應淨洗浴。著鮮潔衣。菜色長齋。勿噉辛臭。於寂靜處。正念結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更莫他緣。或一日夜。或七日夜。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者。見佛色身。無量無邊。(CBETA,T47,no.1969A,p.160,a21-27) 思惟略要法 觀無量壽佛者。有二種人。鈍根者。先當教令心眼觀察額上一寸。除皮肉。但見赤骨。繫念在緣。不令他念。心若餘緣。攝之令還。得如是見者。當復教令變此赤骨。辟方一寸。令白如珂。既得如是見。當更教令變此骨身使此琉璃光色。清淨視表徹裏。既得如是見者。當復教令從此琉璃身中。放白光明。自近及遠。徧滿閻浮。惟見光明。不見諸物。還攝光明。入於身中。既入之後。復放如初。凡此諸觀。從易及難。其白亦應初少後多。既能如是。當從身中放此白光。乃於光中。觀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其身姝大。光明亦妙。西向端坐。相相諦取。然後總觀其身。結跏趺坐。顏容巍巍。如紫金山。繫念在佛。不令他緣。心若餘緣。攝之令還。常如與佛對坐不異。如是不久。便可得見。若利根者。但當先作明想。晃然空淨。乃於明中觀佛。便可得見。行者欲欲生於無量壽佛國者。當作如是觀無量壽佛也。 欲生無量壽佛國者應當如是上觀無量壽佛。又觀諸法實相。 而於眾生常興大悲。所有善本盡以迴向。願生無量壽佛國。便得往生。(CBETA,T15,no.617,p.300,b22-23) 十住毘婆沙論地相品 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陀等現在諸佛。(CBETA,T26,no.1521,p.26,b26-28)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佛自於經中。解說如是事。如人貪壽者。斬首則大畏。菩薩亦如是。若於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應生大怖畏。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方便者。願為說之。乃至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乃至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CBETA,T26,no.1521) 大智度論卷二十一 復次。念佛一切智、一切見、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念如佛所知無量不可思議諸功德。是名念佛。是念在七地中。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有報。無漏者無報。三根相應。樂喜捨根。行得亦果報得。行得者如此間國中學念佛三昧。果報得者。如無量壽佛國人生即能念佛。 (CBETA,T25,no.1509,p.221,b1-8)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若善男子善女人。脩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脩行相應故。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脩行奢摩他故。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脩行毘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云何迴向。於彼觀察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同願生彼安樂國土。願心所有功德善根。以巧方便。作願迴向。攝取眾生。不捨一切故。 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有十七種事應知。何者十七。一者清淨功德成就。二者無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聲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乃至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者。有八種應知。何等八種。一者座莊嚴。二者身莊嚴。三者口莊嚴。四者心莊嚴。五者眾莊嚴。六者上首莊嚴。七者主莊嚴。八者不虛作住持莊嚴。乃至觀菩薩功德莊嚴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行功德成就應知。何等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脩行常作佛事。乃至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脩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乃至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乃至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脩行。乃至此三種成就願心功德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CBETA,T26,no.1524,p.232,b23-25)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CBETA,T47,no.1969A,p.164,c21-26) 昔釋迦佛於一俗舍中。翁婆二人。以穀一斗記數。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佛言。我有異方便。令汝於一聲中念得多穀數。遂令念上佛名。 (以上樂部文類所記)   第七 秘密脩持章   前章所明。皆是顯教行法。此章所舉。則為密教脩行。用身口意之密行。或曼荼羅諸儀軌。必經授受。方可進脩。故別於前章。而立此章也。學者茍有意於此者。要當求師指導。得正授受。然後依教脩行。獲勝功德。如願往生。成就勝果也。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多曷切一他伽哆都餓切二夜哆地途賣切三夜他阿彌利上聲四都婆毘五阿彌利哆六悉眈婆毘七阿彌利哆八毘迦蘭諦九阿彌利哆十 毘迦蘭哆十一伽彌膩十二伽伽那十三枳多迦隷十四娑婆訶十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誦此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隱。臨命終時。任運往生。 (CBETA,T12,no.368,p.351,c3-15) 阿彌陀佛說呪 那上謨菩上陀夜藥可反下同那謨馱囉上摩夜那謨僧伽夜那摩上阿上弭多婆上夜跢丁可反下同他伽上多夜阿上囉上訶上羝三藐三菩上陀夜跢姪地也反下同他阿上弭唎上羝阿上弭唎都婆上鼙菩繼反下同阿上弭唎跢三婆上鼙阿上弭唎跢鼻菩弭反迦上囒羝伽弭伽上伽上那上稽居移反唎底都彌反迦上嚟婆上囉上皤波跢叉楚我反焰迦嚟一切惡業娑上婆訶若能如法受持決定得生彌陀佛國 (CBETA,T12,no.369,p.352,a23-b3) 不空索神變真言經 觀四種法。一觀觀音。二觀所印。三觀自身。如聖觀音。四觀自心。若圓明月。光瑩透徹。上圓行有。母陀羅尼。真言七遍。誦奮怒王。真言七遍。誦秘密心。小心真言。各百八遍。以菩提心。輪三昧印。如是作者。與三昧俱。以少功用。獲大成就。惟除大小。出入之時。消息之時。餘常場內。靜心端坐。觀置西方。極樂世界。琉璃寶地。七寶宮殿。樓閣欄楯。寶幢花蓋。寶池寶岸。八功德水。諸寶行樹。一切寶藏。寶師子座。殑伽俱胝。那庾多等。無量無邊。神通光明。一切相好。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如處淨土。一切觀見。若夢若覺。而悉見之。見彌陀佛。伸手摩頂。而復告言。善哉善哉。大善男子。汝所脩求。不空心王。母陀羅尼。神變真言。出世世間。廣大解脫。祕密壇印。三昧耶者。皆已成就。汝此身後。更不重受。胎卵濕化。蓮花化生。從一佛土。至一佛土。乃至菩提。更不墜落。 若欲樂見極樂國土阿彌陀佛一切菩薩者。於閑勝處白月十五日。如法治潔。作三肘壇。或作四肘。或至八肘。開廓四門。隨心所作皆得供養。方量地。簡去惡土。瓦石骨木。淨土香水。填築平飾。以瞿摩夷。和黃土泥。如法摩飾。加持線繩。括量壇界。內院海水。當中一百八葉。七寶開蓮。四角開蓮。外院海水。青黃赤白。開敷蓮花。並蓮莖葉。於蓮臺上。置諸印等。諸蓮花間。種種魚、獸、鳧、雁、鴛鴦、白鶴、孔雀、迦陵、頻迦、舍利、共命。如是鳥等。四門四天王神。半跏趺坐。如法莊采。標飾界道。蓮華臺上。嚴飾高座。於其座上。置阿彌陀佛。左置觀世音。右置大勢至。以蓮華索一頭。置於阿彌陀佛右手中。一頭如法繫自耳璫。以諸幡花。周匝莊飾。以諸香花香水三白飲食酥燈油燈。如法敷獻燒焯香王。西門舞印依法而坐。誦母陀羅尼真言。秘密心真言。稱阿彌陀佛名。晝夜無間。每至白月十四日十五日。空服牛乳。誦念真言。如法作法。於十五夜五更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壇地震動。持真言者。身上亦出光明。行者是時懺悔發願。又誦真言二三七遍。阿彌陀佛現前摩頂安慰語言。汝所求願。今當滿足。是時當證清淨無垢光明之身。則見西方極樂國土。宮殿樓閣。阿彌陀佛。一切菩薩。相好光明。種種神通。一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受身。是最後身。捨此生已。生住我國。識知七千生宿命之智。(CBETA,T20,no.1092,p.254,a3-b1) 陀羅尼集經 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阿彌陀佛陀羅尼。并作印等日日供養者。即得滅除五逆四重恆河沙數生死重罪。若欲得奢摩他驗。得生阿彌陀佛國。成男子身。端正聰明。坐於七寶。成就天眼天耳等通。及得天衣服。與佛無異者。當作阿彌陀佛像。其作像法。先以香水泥地作壇。喚一二三好巧畫師。日日洒浴。與其畫師受八戒齋。師身亦日日洒浴。作印護身。亦與畫師作印護身。師畫師兩俱不得犯戒破齋。不喫五辛酒肉之物作壇中央著帳。四方作飲食果子種種音樂。供養阿彌陀佛。其畫師著白淨衣服。用種種彩色。以薰陸安息等香汁和之。不得用皮膠。師坐於壇外面向西畫師面向東師前著一香爐。燒種種香。及散諸華。夜即燃燈。師作阿彌陀佛身印。誦陀羅尼曰。 娜謨阿耶一阿彌陀婆耶二怛他揭跢夜三阿囉訶底四三藐三菩提耶五跢姪他六唵阿蜜哩二合羝七訶那訶那八薩婆波跛尼九陀訶陀訶十薩婆波跛尼十一嗚十二莎去音訶十三 次畫師畫佛像。法用中央著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手作阿彌陀佛說法印。左右大指無名指。頭各相捻。以右大指無名指頭。壓左大指無名指頭。左右頭指中指小指開豎。佛之右相。作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左相作大勢至菩薩像。佛上作寶殿。皆以七寶所成。殿下作七寶帳。悉以七寶瓔珞所成。其寶殿上。畫作三個大寶珠王。一一寶上出五色光。於其光上化為寶殿樓閣。其寶殿中。作佛菩薩。其阿彌陀佛坐七寶高座。其高座上作七寶蓮華。阿彌陀佛坐其華上。其內院四角。作四七寶樹。其佛內院四邊。作四七寶殿。其寶殿上各有七寶。一一寶上出五色光。一一光上有七寶殿。其寶殿中有佛菩薩。其佛外院有四七寶殿。其寶殿上各有七寶。一一寶上出五色光。一一光上有七寶殿。其寶殿中有佛菩薩。阿彌陀佛前左右作二菩薩。各作音樂。其佛底下有甘露水。中生無量寶華。一一華上各有菩薩。左右各作五百華樹。其佛形作金色。其袈裟作赤色。其佛圓光以五色成。其佛頭上放五色光。其諸菩薩作黃白色。其菩薩身上作五色天衣。其佛左邊。大勢至菩薩結跏趺坐。左手覆掌於左髀上。右手屈臂節拄右髀上。豎臂向上。以大指捻無名指甲上。頭指中指小指。磔豎掌側當前。其佛右邊。畫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結跏趺坐。屈左臂向肩上。掌覆向背。手把蓮華。右臂節拄右鞞上。手把白拂。拂尾向右出。其水四邊有無量寶樹。七寶所成。其水之岸。以七寶成。其諸佛上。諸天散華。作此像已。安佛殿中。作結界印。以佉陀羅木作橛四枚。各長八指。其木各一百八遍。釘於四角。此橛畢竟更莫拔。一橛如是。餘三亦然。又以白芥子。四方及中各穿作孔。深一磔許。埋著孔中。皆用軍荼利大心。白芥子百八遍。如前木法。大心曰。 唵一盧盧二羝瑟吒二合羝瑟吒二合三槃陀槃陀四訶那訶那五阿蜜哩二合羝嗚拌六 一百八遍。埋芥子竟。然後安置阿彌陀佛像已。請四人僧設齋。多亦無限。日日供養。誦大身。曰。 那上聲謨喝囉上聲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那上聲謨呵耶二阿彌跢婆上聲耶三跢他揭跢耶四阿囉訶上聲帝五三藐三菩馱耶六跢姪他七阿蜜哩二合羝八阿蜜哩二合跢三婆去聲九阿蜜哩二合都知婆二合十阿蜜哩二合跢毘迦爛去聲跢十一伽彌去聲泥伽伽耶十二吉哩羝羯嚟十三二合薩婆斯波迦生二合迦嚟曳十四莎去聲訶十五 阿彌陀佛身印第一 左右二小指。各在無名指背上。二無名指頭相拄著。二中指直豎。開一寸許。二大指並直豎。屈二頭指壓二大指頭。頭相拄。頭指來去。 阿彌陀佛大心印第二 准前身印。唯改屈二大指入掌。以二頭指壓二大指甲上。同前。用作四肘水壇。以酥燈八盞。餅果食五盤。中心著火爐。師面向東。取牛乳蜜相和。更取頗具羅木此云穀樹長一尺。截一百八段。以酥蜜拄塗兩頭。一遍已。一擲火中。如是滿足一百八遍燒之。數數誦。若作此法。即得奢摩他。滅恆沙四重五逆之罪。每月十五日洗浴誦。作如前法。隨意往生阿彌陀佛國。 阿彌陀護身結界印第三 准初身印。唯改二中指及掌相著。用護身結界訖。然後坐禪。 阿彌陀佛坐禪印第四 合腕。左右中指無名指直豎。令節文相當著。左右小指各在無名指背上。頭當上節。二大指並直豎。屈二頭指中節。頭壓大指頭。用治病。若身有病。作四肘水壇。先作身印。請喚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像。師坐牛乳一百八遍。火燒七日為之。日日如是。其病即差。從日入時。即作此法。到初夜即休。至後夜更作。至天明即休。如是七日為之。 阿彌陀佛滅罪印第五 合腕。左右中指無名指直豎。令節文相當著。開二小指直豎。開二頭指。當中指背上。勿著頭少曲。二大指並豎。頭壓中指第二節。行者坐禪時。作此印誦結界。總白芥子水火。於房裏著。欲結界時。先以水從東北角右繞散之。還到東北角休。其次以白芥子亦同。前後以手把火燒之亦同前。如是結界三遍竟。次即坐禪。准禪定法。觀察思惟眾罪業垢。於禪定中心生慚愧。作印懺悔其無始及至今生所造之過。然後一切藥二十一遍。服之即差。一切罪滅。學真如唯識無生智慧觀。助兼脩菩提迴向之道。 阿彌陀佛心印第六 右手中指以下三指。總屈入左手掌內。把左手大指還以右大指。壓三指。伸上二頭上豎。磔開作四肘壇。以五色作其壇。中央安阿彌陀佛華座。東方安文殊師利華座。亦名曼殊室唎。 文殊師利印第七 准金剛王印。惟改二頭指。各捻中指上節背。頭指來去曰。 唵一婆雞陀那麼二莎訶三 北方安十一面觀音華座。 十一面觀世音印第八 印如般若身。大指來去。曰。 唵一阿嚧力二唵帝鹿計計啊反三毘闍耶四薩婆奢都嚕五波囉末平聲陀去聲那六迦囉夜七莎訶八 南方安大勢至菩薩華座。 大勢至菩薩印第九 右無名指左無名指中指背。向頭指中指岐間入。左無名指。從右中指無名指岐間出之。即入食指中指岐間。二頭指各屈鈎二無名指頭。屈二中指壓二大指上。頭內向。先以左小指握右無名指背。後以右小指握左小指背。大指來去。曰。 唵一嚧池囉末地地阿反二忘婆三菩去聲闍那四瞋陀頻陀五嗚拌六莎訶七 又大勢至菩薩印第十 准下阿彌陀佛頂印。唯改二食指。各捻二中指頭。其食指少許屈。次以二大指並。掩右中指中節上。大指來去。 又大勢至菩薩印第十一 准阿彌陀佛身印上唯改二中指豎相著。次以二食指在中指背後。頭相拄。次以二大指並。頭屈。入中指下節邊大指來去曰。 唵一跋折囉二跋折哩二合尼三瞿吒瞿玫尼四槃陀槃陀五訶那訶那六馱訶馱訶七鉢遮鉢遮八嗚拌九莎訶十 每月十五日洒浴作此法者。即得阿毘跋致地。當作四肘五色水壇。水罐五枚。四角各一。中央一枚。各以生絹長一二尺。繫其罐項。飲食十盤。燈十六盞。燒沈水香供養。其作壇法。同餘壇法。共四人僧。結伴行道。更不得多。四人並著黃屑袈裟。若是賢者。即著白衣。方入作法。更不得作多雜色。其衣袈裟並不得上廁。惟食粳米乳糜果子。不得喫菜。日日三時。作法供養。從十二月八日起首。至十五日供養法事竟。當取中心水罐罐受法人頂。訖著淨衣。引入道場作供養。事畢既休。散去道場。若作此法。如日光照雪。眾罪消滅。命終之後。生阿彌陀佛國。若是女人。作此法者。命終之後。化成男子。往生彼國。此是心印法。憂婆唎馱夜法此云小心法。此是阿彌陀佛成道法門。作者證入不退之位。殘食散施。受法人勿食之。 阿彌陀佛頂印第十二 准佛刀印。唯改以二中指相叉。於中節文直申。即是頂印。用治病時。作二肘水壇。置阿彌陀佛像。安火爐。燒沈檀薰陸相和燒。病人面向西坐合掌。師面向東坐。以香繞病人頭上。擲火中。如是滿足一百八遍。日三時作。其病人至心念佛。病即除差。此是阿彌陀佛頂法。 阿彌陀佛輪印第十三 左右手以二大指各捻無名指頭。右壓左當心。若欲說法論義之時。日日作此法。一切歡喜。死生阿彌陀佛國。若欲求財貨飲食等物者。作四肘水壇。中心安置阿彌陀佛像。設五盤食。中心一盤。四方各一盤。師面向東五日。一日三回作此法。其師衣服。並皆黃色不得餘色。所求如意。又若人熱病。五色線。二十一遍。作二十一結。繫病者頸。病人念阿彌陀佛。師手把香爐。供養讚歎十方佛即差。若欲令八部鬼神天及佛菩薩金剛歡喜者。作四肘水壇。師必須潔淨。男子女人。不得相觸。其壇中心安置阿彌陀佛像。面向西。飲食八盤。燈二十八盞。水罐一枚。中心於佛前。著火爐。蘇曼那花。一遍一擲火中。如是滿一百八遍。以平等慈悲心。為一切眾生作此法者。即得神驗。皆生歡喜。若日日作種種供養阿彌陀佛。誦滿十萬遍。作印法者。即得滅罪命終生彼國。又若欲得生彼國者。亦更以泥作阿彌陀佛像十萬軀。滅罪死生阿彌陀佛國。日日供養時。以金作數珠。若無用銀。若無銀者用赤銅。無赤銅者用水精。數一百八枚。無者五十四枚。更無者四十二枚。更無者二十一枚。如此等珠搯之誦時。以珠為十波羅蜜多。以念佛誦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作阿彌陀佛供養時。應用上等物件等。作珠餘物不得。若餘雜物者。一切不得驗。其中最好者。以水精作數珠。誦者。眾罪皆滅。如珠映徹。自身亦然。此水精珠者。通用一切佛菩薩金剛天等法。 阿彌陀佛療病法印第十四 先仰左手。四指仍屈。即以右手覆於左手。右手四指亦屈。與左手急相鈎。令二拳節各拄掌心。其二大指各直努之。是一法印降伏一切諸惡鬼神。有人病者。當用印之。其病即愈。此等諸印。皆誦心。 若誦經念佛持行者。一一各須手執數珠。依阿彌陀佛三昧教說。復依如此一切陀羅尼諸佛菩薩金剛天等法中所出其數。皆須具諸相貌者。有其四種。何者為四。一者金。二者銀。三者赤銅。四者水精。其數皆滿一百八珠。或五十四。或四十二。或二十一。亦得中用。若以此等寶物。數珠掐之。誦呪誦經念佛諸行者等。當得十種波羅蜜。功德滿足。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其四種中。水精第一。其水精光明無比。淨無瑕穢。妙色廣大。猶如得佛菩提願故。洞達彼國一如珠相。以是義故。稱之為上。把其珠掐。亦除滅念誦行者四重五逆眾罪業障。所有報障一切惡業。不能染著。為珠光明。不受色相。若人常行念佛法者。用子以為數珠。若欲誦呪受持人者。用前四色寶為數珠。若作菩薩法業者。用菩提子以為數珠。若無可用。蓮華子充。若作火頭金剛業者。用肉色珠以為數珠。此等數珠。皆合法相。是故我以此法。護念世間持法行者。是眾會中一切菩薩摩訶薩金剛天等。聞佛所說數珠法已。同時稱善。佛言。若人欲作法相數珠。先喚珠匠。莫論價直。務取精好。其寶物等。皆須未曾經餘用者。一一皆須內外明徹。無有破缺。圓淨皎潔。大小任意。與其珠匠。先受八齋。香湯沐浴。著新淨衣。與作護身。嚴一道場。懸諸幡華。以香水泥一小壇子。日日各以香華供養。又著一兩盤果供養。又復夜別各然七燈。作是相珠一百八顆。造成珠已。又作一金珠以為母珠。又更別作十顆銀珠。以充記子。此即名為三寶法相悉充圓備。能令行者掐是珠時。常得三寶加被護念。言三寶者。所謂佛寶法寶僧寶。以此證驗。何慮不生西方淨土。作是珠已。於此壇中。以種種香水洒珠。又著七盤食。然三七燈。請佛般若菩薩金剛及諸天等。仰啟供養。稱讚三寶威神力故。種種法事。皆有效驗。然後持行。隨身備用。一切諸惡。不相染著。一切鬼神。共相敬畏。是故福力具足。成辦功德滿願。是名數珠祕密功能。其阿彌陀佛陀羅尼印呪。有八萬四千法門。於中略出此要。如如意寶。以上阿彌陀佛法竟。依法行之福無限也。 阿彌陀佛印第五十 小開腕並二大指。屈節頭向下。二小指各屈。以二大指頭著側。中指頭相著。二無名指二頭指各屈中節頭相拄。大指來去。曰。 那上聲謨上聲阿耶一阿彌陀婆去聲耶二跢他揭多去聲耶三阿羅訶上聲羝四三藐三菩陀去聲耶五跢姪他六唵七阿彌唎跢婆跛栖八阿波跛娑上聲耶九莎訶十 作壇法時用此印。(CBETA,T18,no.901) 佛說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佛告諸比丘。何等名為鼓音聲王大陀羅尼。吾今當說。汝等善聽。唯然受教。於時世尊即說呪曰。 多他一婆離二阿婆離三娑摩婆羅四尼地奢五昵闍多禰六昵茂邸七昵茂企八闍羅婆羅車馱禰九宿佉波啼昵地奢十阿彌多由婆離十一阿彌多蛇十二婆羅婆陀禰十三涅浮提十四阿迦舍昵浮陀十五阿迦舍昵提奢十六阿迦舍昵闍啼十七阿迦舍離十八阿迦舍達奢尼十九阿迦舍提他二十留波昵提奢二十一遮埵唎達磨波羅娑陀禰二十二遮埵唎阿利蛇娑帝蛇波羅娑陀禰二十三遮埵唎末伽婆那波羅娑陀禰二十四婆羅毘梨耶波羅娑陀禰二十五達摩呻他二十六久舍離二十七久舍離昵提奢二十八久舍羅波羅啼咃二十九佛陀久舍離三十毘佛陀波羅波斯三十一達摩迦羅禰三十二昵專啼三十三昵浮提三十四毘摩離三十五毘羅闍三十六羅闍三十七羅斯三十八羅娑正三十九羅娑伽羅娑羅四十羅娑伽羅阿地他四十一久舍離四十二波羅啼久舍離四十三毘久舍離四十四咃啼四十五脩陀多至啼四十六脩波羅奢多至啼四十七脩波羅啼癡啼四十八脩離四十九脩目企五十達咩五十一達達咩五十二離婆五十三遮婆離五十四阿舍婆離五十五佛陀迦舍求禰五十六佛陀迦舍求禰五十七娑婆訶 此是阿彌陀鼓音聲王大陀羅尼。若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常應至誠受持讀誦。如說脩行。行此特法。當處閑寂。洗浴其身。著新淨衣。飲食白素。不噉酒肉。及以五辛。常脩梵行。以好香華。供養阿彌陀如來。及佛道場。大菩薩眾。常應如是專心憶念。發願求生安樂世界。精勤不怠。如其所願。必得往生於彼佛世界。(CBETA,T12,no.370) 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次說阿彌陀如來陀羅尼曰。 曩謨弭哆婆去野怛他孽哆野怛也二合他阿蜜哩都納婆二合吠徵閉反阿弭哆三去婆去吠亦如前阿弭哆尾訖囒二合帝娑二合賀 (CBETA,T20,no.1185A,p.792,a24-27)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CBETA,T20,no.1185B) (與上概同) 一字佛頂輪王經 畫西方無量光如來。以右手背。壓左手掌。伸置臍下。 (CBETA,T19,no.951,p.247,c17-18) 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 心想無量光佛。身紅色。作入定相。(CBETA,T21,no.1257,p.278,a10-11) 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 爾時無量壽如來。亦入普照吉祥三摩地。從定出已。即說一切如來無量壽總持法門曰。 唵引阿密哩二合帝引阿密哩二合帝引阿密哩二合覩捺婆二合吠阿密哩二合多尾訖囒二合帝引阿密哩二合多引彌去阿密哩二合多喻哩那二合禰曩計哩帝二合羯哩引薩哩二合吉梨二合引舍叉演羯哩曳引娑二合引賀 時無量壽如來說此法門已。告菩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用此法門加持。乃至復次若有眾生。於總持塔前。倍興供養。日日誦持。滿八百遍。發自利利他平等之心。如是依法。消除八難。常得安樂。延壽百歲。眾人愛敬。不久速得宿命神通。是人命終。不生地獄畜生焰魔羅界惡趣之中。如蛇蛻皮。即得生於極樂佛剎。獲大果報。受勝妙樂。說不可盡。亦復不聞地獄之聲。何況生彼。(CBETA,T19,no.978) 佛說無量壽大智陀羅尼 那謨引婆帝引一阿波哩彌多引喻二倪也二合引那酥尾室唧二合多三帝引儒仁祖切囉引惹仁左切野四怛他引多引野五遏囉賀二合帝引三藐訖三二合沒馱引野六怛切身他引七唵引薩哩二合僧塞哥二合引囉八波哩秫馱達哩摩二合帝引九那三母訥二合帝引十莎婆引秫提引十一摩賀引那野十二波哩引哩引娑二合引賀引十三(CBETA,T21,no.1389,p.907,b7-14)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復於西方面向東坐。亦作如上金剛結跏。端身正坐。左手仰掌當於臍上。右手仰掌重左手上。以大母指令頭相拄。此印名為第一最勝三昧之印。能滅狂亂一切妄念。令心一境。即阿彌陀如來之印。亦誦如上毘盧遮那真言。作護平聲字觀。當以此字處月輪中。置於頂上。如紅蓮華色。觀想成已。漸觀遍身皆紅蓮華色。此身即成阿彌陀如來。此觀成已。即從頂上放紅蓮華色光。亦以無數百千億光而為眷屬。一一光中。皆有無量紅蓮華色菩薩而現。各為此印。入深三昧。光照西方恆沙世界。彼中眾生。遇斯光者。皆入三昧。(CBETA,T19,no.997,p.530,c15-26)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爾時世尊無量壽如來。即入一切如來金剛法三昧智印曼拏羅加持三摩地。說此最上自心明曰。 唵引達哩摩二合日哩二合尼吽引一句 爾時世尊無量壽如來。即入一切如來金剛法微妙金剛智印三昧曼拏羅加持三摩地。說此最上自心明曰。 唵引日囉二合達哩摩二合速引叉摩二合倪也二合引那三摩野吽引一句 (CBETA,T18,no.882,p.362)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 我今說畫像之法。取淨氈未曾割截童女織者最上。中畫阿彌陀如來長六磔手。作說法印。於蓮花臺。結跏趺坐。身純金色。作白焰光。佛右畫觀自在菩薩。左畫大勢至菩薩。皆純金色。作白焰光。乃至於此像前塗香末香燒香種種飲食。如法供養。及獻花燈旛蓋音樂。自心常念阿彌陀佛。誦其真言。三十五萬遍。即得悉地。已後任運心念皆成。 我今復說刻像法。取一白檀木。中央刻阿彌陀佛。右觀自在。左大勢至。各執白拂。衣裳瓔珞等並如法。 我今更說別畫像法。令童子受八戒織。廣狹大小。或二三寸去毛髮。護淨香薰。更作種種香水淨洗之。取最上畫人。先受八戒。畫時以帛掩口鼻。勿令觸。正中畫阿彌陀佛。或坐蓮臺。或師子座。結跏趺坐。作說法印。右自在。左勢至。執拂嚴身等。如上像法。(CBETA,T20,no.1039,p.26,b11-16) 佛說瑜伽大教王經 無量壽如來真言曰。 唵引紇唎二合一句 甘露光真言曰。 唵引阿弭多鉢囉二合毘引一阿弭多末底吽引二(CBETA,T18,no.890) 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 無量壽如來。即入大蓮華教出生金剛三摩地。從定出已。以自三業。宣說蓮華部最上精妙自根本心大明曰。 唵引一句阿盧力俱半音二 說此大明時。彼佛世尊從一切如來身語心中出現。持明人現赤白黑三種色相。與觀自在大明手大印相應。安住最上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此持明人。於西方坐。是名蓮華部主。 又復世尊無量壽金剛如來。即入一切如來持蓮華調伏金剛三摩地。從定出已。即以自業。宣說一切如來蓮華部中一切上首明妃根本心大明曰。 唵引一句囉引囉帝二 說此大明時。彼佛世尊。從一切如來身語出現。 復次行人。當虛空觀想金剛最上法曼拏羅。從根本大明。出生持明大士。宣說阿字。成曼拏羅。現大金光五種色光。於中觀想無量壽如來平等智正語三昧。說正法語。離諸戲論。平等堅固金剛語業。此名一切如來金剛正語三昧出生三摩地法。若有行人。脩此法者。即得成就金剛語業。住壽三刦。隨順五境。遊戲無礙。乃至輆字。即成曼上佛最孥羅。於中想現無量壽如來。作施法相。從無量壽如來三金剛禪定三昧。金剛甘露平等出生。此名無量功德金剛光明吉祥三摩地法。若有行人脩此法者。即得成就無量壽身語心業。復得金剛壽命平等光明。能為眾生。說大乘道。(CBETA,T18,no.885) 佛說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 復次金剛手。宣說無量壽如來圓滿一切願三摩地法門曰。 先當想心曼拏羅。出現大明文字相。中心應觀想璫字。即是本尊無量壽。手持八葉妙蓮華。出現蓮華妙樂光。左右本部自影像。應當觀想金剛愛。一切所作依法儀。如應觀想求成就。 (CBETA,T18,no.887,p.534,a15-21) 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 當畫本尊。方圓一肘。離諸毛髮。畫人應受八戒。新器調色。勿用皮膠。中畫阿彌陀如來。坐白蓮華。右手住於施願。右畫觀自在菩薩。身相白色。虎皮為裙。白玻寶。以為腰絛。以黑鹿皮。角絡而披。住白蓮華。左手持白蓮華。右手施願。無瓔珞臂釧。左畫金剛手菩薩。身赤白色。著種種寶瓔珞。手持白拂。作拂如來勢。佛菩薩皆顧視行人。行人於佛下畫。右膝著地。手著香爐。瞻仰聖者。 先中央畫菩提樹。樹下畫阿彌陀如來。坐師子座。以二蓮承。身金色。右手施無畏。佛左畫得大勢至菩薩。佛右畫觀自在菩薩右手住安慰即以風空頭相捻竪餘指作引手勢左手持蓮花。身如秋箭色。白也觀自在下畫多羅菩薩。上畫四淨居天子。作音樂供養。應畫梵天手持曼陀羅花。(CBETA,T20,no.1033)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 次結軍荼利印。相如前說。密言曰。 唵阿蜜哩二合帝吽發  行者觀想軍荼利金剛。駕御七寶車輅。至於極樂世界。想請無量壽如來。昇七寶車。中央無量壽如來坐。左大勢至。右觀自在。想阿彌陀佛本尊前坐。則結奉請印。(CBETA,T20,no.1069,p.144)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觀猭紇哩字於口。即想八葉蓮。觀身為蓮華。身中微塵數。想成金剛法。全身以口禮。金剛掌於頂。奉獻無量壽。遍想諸佛會。而請轉法輪。(CBETA,T18,no.874,p.311,b26-c1)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脩行儀軌經 於蓮華胎中。想紇哩二合字是彌陀種子字從字流出大光明。遍照一一佛世界所有受苦眾生。遇光照觸。皆得解脫。(CBETA,T20,no.1056,p.75) 大樂金剛薩埵脩行成就儀軌 無量光真言曰。 日囉二合達摩一(CBETA,T20,no.1119,p.509,c7-8)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 次當誦無量壽命決定如來真言七遍。作是念言。願一切有情。皆獲無量壽命。(CBETA,T19,no.1000,p.596,b17-18)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 次應結寶車輅印。乃至七寶車輅金剛。駕御寶車。乘空而去。至於極樂世界。誦真言三徧。真言曰。 唵引一都嚕都嚕吽引二 由此真言印加持故。七寶車輅。至極樂土。(CBETA,T20,no.1085)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紇利字亦云慚義。若具慚愧。不為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華部。亦名法部。由此字加持。於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廣如經中所說。若人持此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禍疾。命終已後。當生安樂剎土。得上品上生。 (CBETA,T19,no.1003,p.612,b25-c1) 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脩行法 蓮華中放無量光。隨光流出無量無邊際極樂世界。 (CBETA,T19,no.931,p.73,c10-11) 妙吉祥平等瑜伽祕密觀身成佛儀軌 阿彌陀如來。二羽仰相叉。進力豎相背。禪知橫其端。 唵引一阿陀哆婆去聲紇哩二合引(CBETA,T20,no.1193,p.932,c11-14) 無量壽如來脩觀行供養儀軌不空三藏譯全部彌陀法門今處處略出 爾時金剛手菩薩。在毘盧遮那佛大集會中。從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為當來末法雜染眾生。脩無量壽如來陀羅尼。脩三密門。證念佛三昧。得生淨土。入菩薩正位。不以少福慧方便得生彼剎。是故依此教法。正念脩行。決定生於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獲得福地。若在家出家。願生淨土者。應先入曼茶羅。得灌頂已。然後從師受念誦儀軌。或於勝地。或隨於居。塗拭淨室。建立方壇。上張天蓋。周匝懸幡。上壇分布八曼茶羅。磨白檀香。用塗聖位。於檀西面。安無量壽像。持誦者於壇東坐。面西對像。或敷第薦。或坐庳小牀。每日三時散種種花。置二閼伽。或用螺盃及寶金銀銅器石瓷等。未經用者。滿盛香水。置於壇上。於壇四角。安四賢缾。燒香燈明。塗香飲食。隨力所辦。一一加持。殷重供養。行者每日澡浴。即思惟觀察一切有情本性清淨。為諸客塵之所覆蔽。不悟真理。是故說此三密加持。能令自他皆得清淨。即二手蓮花合掌。誦淨三業真言三徧。乃至由此真言加持故。即成清淨內心澡浴。每入道場時。對本尊前。端身正立。蓮花合掌。閉目心想在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并諸菩薩眷屬。則以自身五體投地。想於一一佛菩薩前。恭敬作禮。即誦普禮真言。乃至即右膝著地。合掌當心。虔說發露。懺悔無始以來一切罪障。則隨喜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一切有情所脩福業。又觀十方世界所有如來成等覺者。請轉法輪。所有如來。現涅槃者。請久住世。不般涅槃。又發願言。我所積集善根。禮佛懺悔隨喜勸請。以此福聚。迴施一切有情。願皆得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乃至誦伽陀曰。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願成安樂剎。行者由數習此定。現生每於定中。見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在大菩薩眾會。說無量契經。臨命終時。心不散動。三昧現前。剎那迅速。則生彼土。蓮花化生。證菩薩位。乃至由結此印奉請故。無量壽如來。不捨悲願。赴此三摩地所成淨土道場。並無量俱胝大菩薩眾。受脩行者供養。證明功德。乃至誦廣大不空摩尼供養陀羅尼曰 唵引阿上謨引伽去布惹自切麼抳跛納麼二合日二合二怛他去孽多尾路引抧帝三三去滿多囉二合薩囉吽引四 此廣大不空陀羅尼。纔誦三遍。則成於無量壽如來集會。及無邊微塵剎土中。雨無量廣大供養。所謂種種塗香雲海。種種華鬘雲海。種種燒香雲海。種種天妙飲食雲海。種種天妙衣服雲海。種種摩尼光明燈燭雲海。種種幢幡寶帳寶蓋雲海。種種天妙音樂雲海。普於諸佛菩薩眾會。成真實廣大供養。由結印誦此陀羅尼供養故。獲得無量福聚。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世世常生一切如來大集會中。蓮華化生。得五神通。分身百億。能於雜染世界。拔濟受苦眾生。皆得安樂利益。即於現世受無量果報。當來得生淨土。次應澄心定意。專注一緣。觀無量壽如來。了了分明。如對目前。具諸相好。並無量眷屬及彼剎土。念念欣慕。現前獲得。三昧成就。虔誠一心。願生彼國。心不異緣念念相續。即誦無量壽如來讚歎三徧。讚曰。 曩謨引弭跢引婆去聲引野曩謨引弭跢引庾曬引一曩謨引曩謨引進底哩二合麌上聲拏上聲迦囉引答麼二合甯引二曩謨引弭跢引婆去聲引野爾慈以切曩上聲引野帝引母寧引三素去聲引佉去聲引底二合引夜引哆引弩鼻聲劍跛野引四素佉底孕二合引迦曩迦尾唧怛囉二合迦引曩南引五麼上聲弩鼻聲囉引素孽多帶引囉稜去聲訖二合躭引六多室囉一合夜引答囉三合體頂以切多麌拏上聲寫地引麼上聲多都各切引七囉二合夜引弭擔引麼護麌拏上聲囉怛囉二合散左琰引 脩行者每日三時。常誦此讚。讚佛功德。警覺無量壽如來。不捨悲願。以無量光明。照觸行者。業障重罪。悉皆消滅。身心安樂。澄寂悅意。久坐念誦。不生疲倦心。得清淨疾證三昧。乃至無量壽如來根本陀羅尼曰 曩謨引囉怛曩二合夜引耶一曩莫阿引哩野二合引弭哆婆耶二怛他孽跢引夜囉賀二合帝引三去藐三去沒馱耶三怛也他四唵引阿蜜二合帝五阿蜜二合妬引納婆二合吠微閉反六阿蜜二合多三去婆吠上蜜二合多孽陛八阿上蜜二合多悉第九阿蜜二合多帝際自曳反十阿蜜二合十一多尾訖磷二合引帝阿上蜜二合多曩吉引底迦十三阿蜜二合多嫩弩枇娑二合十四薩囉他二合娑引馱寧十五薩縛引麼訖禮二合捨乞灑二合孕迦隸娑縛二合引賀引十六 此無量壽如來陀羅尼。纔誦一徧。即滅身中十惡四重五無間罪。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乃至即於圓滿清淨月輪上。想紇哩二合入引字門。從字流出無量光明。徧觀成極樂世界。聖眾圍繞無量壽佛(廣如無量壽經所說)。乃至次結三部三昧耶印。各護三遍。然後結被甲護身印。印身五處。即對本尊前。虔誠發願禮佛。任出道場。隨意經行。常讀無量壽經。心懷增上意樂。精勤念誦。印佛印塔。樂行檀施。脩持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脩善品。皆悉迴向。共諸眾生。同生淨土。上品上生。證歡喜地。獲得無上菩提記。此法通一切蓮華部。無量壽如來心真言曰。 唵引一阿蜜二合多帝際賀囉吽引二 誦十萬徧。滿得見阿彌陀如來。命終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CBETA,T19,no.930) 一切祕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 西方觀想無量壽。出現蓮花大色光。從法智生大無畏。此即蓮花眼如來。(CBETA,T18,no.888,p.541,a14-16)      第八 往生見佛章   因脩此土。果感樂邦。面奉彌陀。親承勝法。成妙功德。獲大神通。妙寶莊嚴。相好殊特。備極安樂。受用自在。速證菩提。如意化度。此念佛行者往生彼土之果報也。夫往生勝果。說不能盡。觀此一渧。亦可知其勝妙而無涯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佛陀跋陀羅譯入法界品 或見無量壽,最勝天人尊,為授灌頂記,成無上導師。 (CBETA,T09,no.278,p.786,c21-23)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悉已住於灌頂地。遍滿十方無量土。 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而成真實大導師,次補住於安樂剎。(CBETA,T10,no.293,p.842,c28-p.843,a1) 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叉難陀譯入法界品 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遶,悉已住於灌頂地。充滿十方諸世界。(CBETA,T10,no.279,p.443,a3-5)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或生極樂淨土中。常見如來。親承供養。 (CBETA,T10,no.300,p.908,b21-22) 大寶積經菩薩見實會 得生安樂國。面奉無量壽。住安樂國已。無畏成菩提。 (CBETA,T11,no.310,p.433,c16-18)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 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佛當為彼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CBETA,T11,no.310,p.520,a20-23) 發覺淨心經 於後得生阿彌陀國極樂世界。時彼如來。方授汝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CBETA,T12,no.327,p.44,a15-16) 無量壽經 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如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鉢。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人天。踐之而行。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諍三昧。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葉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色光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眾生於佛正道。 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此諸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脩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脩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其有眾生。往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阿僧祇不可說無生法忍。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更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界。隨心所念。華香伎樂。衣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輒以奉散諸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在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昱爍。香氣普熏。其華周圓四百里者。如是轉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其諸菩薩。僉然欣悅。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池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復次慈氏。他方佛國。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CBETA,T12,no.360)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CBETA,T11,no.310)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CBETA,T12,no.361)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CBETA,T12,no.362)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CBETA,T12,no.363) 佛說大阿彌陀經(CBETA,T12,no.364) (以上諸經所述甚多,然大致與無量壽經相同。)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若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轉。必不復墮諸險惡趣。邊地下賤。蔑戾卑下。常遊諸佛清淨國土。殊勝行願。念念增進。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T12,no.367,p.349,c21-24) 大悲經 彼祁婆迦比丘。脩習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已。而取命終。生於西方。過億百千諸佛世界無量壽國。於彼佛所。種諸善根。復經八十億諸如來所。脩諸梵行。以此善根。於未來世。過九十九億劫而成正覺。佛號無垢光。世界名一切功德莊嚴。 (CBETA,T12,no.380,p.955,c2-7) 月燈三昧經 是人復為彌陀佛。為說無量勝利益。或復往詣安樂國。 又復安樂妙世界。觀音菩薩大勢至。那由菩薩眾圍繞。 出過於世間。能往詣佛國。所謂安樂土。得見彌陀佛。復見諸菩薩。具足相莊嚴。到彼神通岸。究竟總持門。往遊億世界。頭面禮佛足。復能作照明。無量諸佛剎。遣除一切患。及壞諸煩惱。斷除諸結縛。一生補佛處。(CBETA,T15,no.639,p.597) 佛說老母經 是老母壽終。當生阿彌陀佛國中。供養諸佛。後六十八億刦。當得作佛。(CBETA,T14,no.561,p.913,b4-6) 佛說老女人經 今壽盡。當生阿彌陀佛國。(CBETA,T14,no.559,p.912,b7-8) 佛說作佛形像經 其王優填國王歡喜,前為佛作禮,以頭面著佛足。王羣臣皆為佛作禮而去。壽終皆生阿彌陀佛國。作大菩薩。 (CBETA,T16,no.692,p.788,c15-17) 佛說慧印三昧經 終後為男子。生須呵摩提。見阿彌陀佛。八千婇女及摩揭優婆夷。若法欲盡時。常當護佛法。壽終後皆得卅二相如佛。坐於蓮華。到阿彌陀佛前。(CBETA,T15,no.632,p.465,a14-20) 不空索神變真言經 阿彌陀佛夢為現前。若命終已。直生西方極樂國土。 阿彌陀佛坐寶座。無量菩薩眾圍繞。為眾說諸常樂法。於須臾間盡見。 捨此身後。直往西方極樂國土。坐蓮華座。具諸相好。而自嚴身。同彼一切菩薩摩訶薩等。聽聞一切常樂淨法。 捨此身已。直往西方極樂國土。住受上品蓮花化生。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不退轉。 汝捨此己。直往西方極樂國土。蓮花化生。以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用莊嚴身。 當捨身已。而為一切真言明仙最中之最。生安樂國。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更不退轉。 若捨身後。西方淨土蓮花受生。見阿彌陀佛一切諸佛摩訶薩。識知過去七百千刦所受生事。 西方淨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切菩薩。歡喜讚歎。 如蛇脫皮。證獲不空清淨神通三昧耶。往詣淨土。坐蓮花上。證百俱胝生宿命智。阿彌陀佛為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住不退地。(CBETA,T20,no.1092)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呪經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如來授手摩頂。(CBETA,T20,no.1057b,p.94,c4-5)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 若命終後。不受女身。隨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如來授手摩頂告語。汝莫怖懼。來生我國。(CBETA,T20,no.1058,p.102,a4-6)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呪經 捨此生已。即得生極樂世界。所在生處。常得宿命。即至成佛。 (CBETA,T20,no.1082,p.199,c21-23)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 捨身已後。得生西方極樂國土。生生之處。得宿命智。 (CBETA,T20,no.1083,p.202,a18-19)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 阿彌陀佛自現其身。亦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如經廣說。並見極樂世界諸菩薩眾。(CBETA,T20,no.1081,p.197,a24-26) 如意輪陀羅尼經 生西方極樂世界。隨所生處。常識宿命。乃至菩提。不墮惡道。 (CBETA,T20,no.1080,p.196,a8-9)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捨身往生極樂世界。(CBETA,T19,no.971,p.363,c21-22)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阿彌陀佛。 (CBETA,T12,no.371,p.357,a9-10) 大法炬陀羅尼經 如我先說於當來世多作佛者。即此眾中百億諸魔。皆於安樂國中成佛世尊。(CBETA,T21,no.1340,p.708,c17-19) 佛說海龍王經 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佛土。菩薩號光世音大勢至大士。與無央數億諸菩薩俱。為佛世尊示現莊嚴諸所有供養。 (CBETA,T15,no.598,p.145,b20-23) 菩薩處胎經 安樂世界。彼諸菩薩。皆坐七寶蓮花上。弟子眷屬。斯皆金色。所噉飲食。禪定解脫。戒律威儀。未常違失。 (CBETA,T12,no.384,p.1032,c26-28) 佛說月上女經 受持彼佛正法已。然後往生安樂土。既得往見阿彌陀。禮拜尊重而供養。當於賢刦千佛剎。十方所有諸世界。及以恆河沙如來。悉為彼眾作利益。精進智慧禪定力。供養如是諸世尊。刦數諸佛供養已。教化無量千萬眾。於後八萬俱胝刦。當得作佛名月上。(CBETA,T14,no.480,p.623,a3-10) 七佛所說神呪經 我功德相嚴菩薩。今從阿彌陀佛國來。今欲勸助遂成菩薩行。教以巧妙方便遂成百福德。令速得初住。具諸相好。故以美妙方便教令行之。(CBETA,T21,no.1332,p.545,c28-p.546,a2) 佛說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 命終之時。見不動佛來相慰喻告言。善男子。汝脩善根。其福無量。十方淨土。極樂世界。隨意往生。(CBETA,T21,no.1374,p.893,b19-21) 莊嚴王陀羅尼經 命終之時。得見諸佛菩薩。心不錯亂。必得往生極樂國土。我與斯人。授記作佛。 捨身之後。必得往生極樂世界。壽命色力。悉皆具足。一切怨讎並生歡喜。(CBETA,T21,no.1375) 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 諸天護持此人。命終捨此身時。猶如蛇脫。便得往生安樂世界。不墮地獄傍生閻摩羅界。乃至不墮惡趣。亦復不聞地獄之名。獲如是報。得未曾有。 面前不見一切苦惱。命終之後。猶如蛇脫。往生安樂世界。所生之處。蓮華化生。諸所受用。皆悉殊妙。得宿命通。 (CBETA,T19,no.1025,p.725,b8-11) 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命終生安樂剎。(CBETA,T20,no.1147,p.606,a2) 讚揚聖德多羅菩薩一百八名經 具足諸功德。息除於中夭。後終生極樂。(CBETA,T20,no.1106,p.475,a20-22) 聖觀自在菩薩一百八名經 一切真言悉地成就。早晨課念。永無疥癩氣疾。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CBETA,T20,no.1054,p.70,b25-27) 毘俱胝菩薩一百八名經 從此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CBETA,T20,no.1114,p.502,a27-28) 觀自在菩薩母陀羅尼經 我念往昔為菩薩時。為求正等正覺。度鵝沙數無量無邊世界。彼有佛土。名蘇珂帝。彼土有佛號無量壽如來正等正覺。是無量壽佛。於今見在。常說妙法。利益眾生。我於彼會。為婆羅門。名自在光。我時已得證發光地。於彼會中。已曾宣說此觀自在菩薩母陀羅尼。當與百千那由他無量無邊眾生。作大利益。(CBETA,T20,no.1117,p.506,b11-18) 佛說一髻尊陀羅尼經 命終之後。生無量壽國。(CBETA,T20,no.1110,p.485,a19-20) 佛說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 獲得具足壽命福德威力之子。命終之後。往生極樂世界。 (CBETA,T19,no.977,p.406,b24-26) 一字奇特佛頂經 乃至往極樂世界。見無量壽如來。(CBETA,T19,no.953,p.305,b24-25)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觀自在菩薩。出師子國。而往彼波羅奈大城穢惡之處。彼有無數百千萬類蟲蛆之屬。依止而住。觀自在菩薩。為欲救度彼有情故。現蜂形而往於彼。口中出聲。作如是言。曩謨沒馱野。彼蟲類隨其所聞而皆稱念。亦復由斯力故。彼類有情所執身見。雖如山峯。及諸隨惑。金剛智杵。一切破壞。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皆為菩薩。同名妙香口。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變現種種。救度無數百千萬俱胝那庾多有情。令得往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如來。得聞法要。皆令當得成菩提道。(CBETA,T20,no.1050,p.58) 妙吉祥平等祕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 此法王子等。諸佛如來皆共讚歎。此人不久。決成正覺。命終之後。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得見無量壽佛。聞不退法。與佛同等。(CBETA,T20,no.1192,p.927,a28-b2)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脩行儀軌經 臨命終時。本尊現前。將往極樂世界蓮華胎中。上品上生。證菩薩位。受無上菩提記。(CBETA,T20,no.1056,p.82,a21-23) 守護國界主經 佛言。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眾善俱現。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若人念佛持戒若無精進心。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地府不取。安養不攝。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斷。生於疑城。五百歲受樂。再脩信願。方歸淨土。(CBETA,T47,no.1969A,p.161,a21-27)   第九 勸脩淨業章   由上各章之所說。可知彼佛之功德。彼土之殊勝。脩行之簡捷。往生之利樂。吾人當如何欣願趣求。疾起脩行。以探此勝果耶。此章即專輯諸經論中勸脩淨業之言。以見諸佛菩薩於廣說啟發之餘。復作此叮嚀之結勸。可知其悲意之深。而吾人亦可以感而興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脩慈分 永離一切諸惡道苦。必生清淨極樂佛國。 (CBETA,T10,no.306,p.961,a19-20) 佛說無量壽經 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脩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 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曼佛所世。當勤精進。其有至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脩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刦百刦千億萬刦。自在隨念。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CBETA,T12,no.360)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阿難。若有眾生。於他佛剎。發菩提心。專念無量壽佛。及恒種植眾多善根。發心迴向。願生彼國。是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比丘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即隨如來。往生彼國。得不退轉。當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生極樂世界。欲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CBETA,T11,no.310,p.97,c26-p.98,a5)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若有眾生。於此正法。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 大聖法王所說法。利益一切諸羣生。若有受持恭敬者。佛說此人真善友。(CBETA,T12,no.363) 佛說觀無量壽經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刦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CBETA,T12,no.365,p.346,b10-14) 佛說阿彌陀經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刦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此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CBETA,T12,no.366)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淨佛土者。一切皆應信受發願。如說脩行。生彼佛土。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應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 於此雜染堪忍世界中。五濁惡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說如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脩行。當知是人。甚為希有。無量佛所。曾種善根。是人命終。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日夜六時。親近供養無量壽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聞法受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CBETA,T12,no.367) 月燈三昧經 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諸根不亂動。心無迷惑與法合。得聞得智如大海。 身口及意皆清淨。讚歎諸佛常不斷。常脩如是念佛相。日夜恆見諸如來。若遇垂死最重疾。痛惱逼迫極無聊。念佛三昧常不捨。不令苦切奪此心。 斯由得是三昧故。是人臨欲命終時。悲慧雄猛彌陀佛。是佛為現住其前。以持如是三昧故。得見十力稱所求。及諸聲聞住其前。決定生彼安樂國。 汝等勿懷疑。彼佛自在力。能生增上信。速得生彼剎。女人聞歎國。能生增上信。得為男子身。能往億佛剎。(CBETA,T15,no.639) 不空索神變真言經 大悲心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誦持之者。所得福蘊。同等三世一切如來。戒解脫蘊。亦等阿彌陀佛。解脫色蘊。亦如觀世音菩薩。(CBETA,T20,no.1092,p.318,a25-28)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CBETA,T20,no.1060,p.110,a15-17) 陀羅尼集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補陀落伽山中。此云海島與大阿羅漢眾一千五百人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摩訶薩等五千人俱。及諸天、龍、夜叉、阿素羅、迦魯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前後圍繞。來詣佛所。到佛所已。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禮佛足已。繞佛三匝。却坐一面。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四部眾及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眾生。脩行善法。得生阿彌陀佛國。并見彼佛。云何而得。佛告觀世音菩薩言。若四部眾欲生彼國者。應當受持阿彌陀佛印。并陀羅尼。及作壇法。供養禮拜。方得往生彼佛國土。若四部眾。以眾華散阿彌陀佛發願誦呪者。得十種功德。何者為十。一者自發善心。二者令他發善心。三者諸天歡喜。四者自身端正。六根具足無有損壞。五者所生變成寶地。六者生生世世生於中國。及貴姓中生。值佛聞法。不生邊地及下姓中。七者成轉輪王。王四天下。八者生生世世常得男身。九者得生阿彌陀佛國七寶華上。結珈趺坐。成阿毘跋致。十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於七寶師子座上。放大光明。與阿彌陀佛等無有異也。是名十種散華功德。若四部眾將持七寶滿世界中。布施十方一切諸佛。不如一錢一華一香好心布施阿彌陀佛者。若作此功德。一切諸佛菩薩金剛諸天等。皆悉歡喜。死生阿彌陀佛國。若人然燈供養。生阿彌陀佛國。即得天眼。見於一切十方世界諸佛。若人以香布施供養。死生阿彌陀佛國。即得香身。身上香雲常出。若人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彌陀佛者。往生彼國。若人以香華衣食水壇等。種種供養。念彼佛者。往生彼國。即得香華衣食。若人不以香華衣食等供養者。雖得生彼淨土。而不得香華衣食等種種供養之報。若轉輪王十萬歲中。滿四天下七寶布施十方諸佛。不如苾蒭、苾蒭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一彈指頃坐禪。以平等心。憐愍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功德。 爾時佛告苾蒭、苾蒭尼、優婆塞迦、優婆斯迦、諸善男子善女人等。當發心誦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及誦持我三昧陀羅尼秘密法藏神印呪者。欲得成就往生彼國。及共護念一切眾生。復能苦行至心受持。日日供養。一心專在。莫緣餘境。 房內數數燒香。日日誦阿佛陀羅尼。阿彌陀佛陀羅尼等。滅除身中五逆四重等一切罪障。若欲得生阿彌陀佛國。日日作此供養。誦陀羅尼法。常作此法。一切法事。皆有證驗。死生阿彌陀佛國。若日日供養。功德大好。不可具說。(CBETA,T18,no.901)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助護持世間神呪經 無量壽佛神。彼等護汝命。願汝壽百秋。(CBETA,T21,no.1354,p.871) 佛說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若能深信無狐疑者。必得往生阿彌陀國。其地真金。七寶蓮花。自然湧出。若有四眾。受持讀誦彼佛名號。乃至無有水火毒藥刀杖之怖。亦復無有夜叉等怖。除有過去重罪業障。極至十日。必果所願。 (CBETA,T12,no.370,p.353,a21-26) 菩薩瓔珞經 爾時世尊。告眾首瓔珞菩薩曰。若有菩薩摩訶薩。彈指之頃。求菩薩道。不經日夜而成佛者。此善男子善女人。諸根具足。未曾經歷生死之難。 或從無量壽佛土。一聞如來說本末空無生滅道。便成無上正真之道。(CBETA,T16,no.656,p.107,c8-14) 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 諸佛子等。若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能令汝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入不退地。(CBETA,T21,no.1318,p.471,a19-20)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於此世界。若有人能憶念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名者。是人當來遠離生老病死無常之苦。猶如鵝王。隨風而去。速得往生極樂世界。面見無量壽如來。聽聞妙法。如是之人。永不受輪迴之苦。無貪瞋癡。無老病死。無饑饉苦。不受胎胞生身之苦。承法威力。蓮華化生。常居彼土。 若人恆念大士名。當得往生極樂界。面見如來無量壽。聽聞妙法證無生。(CBETA,T20,no.1050)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 諸佛子等。若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能令汝等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蓮華化生。入不退地。(CBETA,T21,no.1320,p.478,c27-28) 目連所問經 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經。後世為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是故我說。無量壽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脩行往生返事九十六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CBETA,T47,no.1958,p.14,a20-27) 大智度論卷七 問曰。如菩薩三昧。種種無量。何以故讚是菩薩念佛三昧。常現在前。答曰。是菩薩念佛故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現在前。復次。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癡。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復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復次常念佛得種種功德利益。譬如大臣特蒙恩寵。常念其主。菩薩亦如是。知種種功德無量智慧。皆從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CBETA,T25,no.1509) 大智度論卷九 復一國有一比丘。誦阿彌陀經。及摩訶般若波羅蜜,是人欲死時。語弟子言。阿彌陀佛。與彼大眾俱來。即時動身自歸。須臾命終之後。弟子積薪燒之。明日灰中見舌不燒。誦阿彌陀經故。(CBETA,T25,no.1509,p.127,a9-13) 大智度論卷三十四 又如阿彌陀佛世界中諸菩薩。身出常光。照十萬由旬。 問曰。菩薩身光如是。本以何業因緣得。答曰。常脩念佛三昧。念諸佛光明神德故。得身光明。(CBETA,T25,no.1509) 大乘起信論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復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饑饉等苦。或見不善可畏眾生。三毒所纏。邪見顛倒。棄背善道。習行要法菩薩。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以生如是決定心故。於此命終必得往生餘佛剎中。見佛菩薩。信心成就。永離惡趣。如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迴向願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轉。於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脩行。得入正位。 (CBETA,T32,no.1667,p.591,b17-c1) 大乘起信論梁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脩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脩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CBETA,T32,no.1666,p.583,a15-19)   第十 勸持聖教章   往生果報之殊勝。既如上說。亦夫人而知之矣。而各經中多以往生聖果。勸脩其他之聖教。雖為如來方便說法。亦可見彌陀之功德無量。更可見我釋迦如來於一切經中兼讚淨土之本意。淨土之勝果。可為殊特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普賢十大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普賢十大願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CBETA,T10,no.293,p.846) 大方廣佛華嚴經脩慈分 有得聞此脩慈經者。則能銷滅無始時來諸惡業障。離眾病厄。為一切人之所愛敬。於其中間。或至臨終。必得奉見十方諸佛。及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入於陀羅尼門。其心安隱。無有死畏。永離一切諸惡道苦。必生清淨極樂佛國。(CBETA,T10,no.306,p.961,a14-20) 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 若於賢刦中。欲見諸如來。脩學此法門。能令諸佛喜。無量壽威光。阿大名稱。若欲見彼者。當學此法門。 (CBETA,T11,no.310,p.40,c20-24) 佛說太子刷護經 若有人民。聞是經信喜者,皆當生阿彌陀國。 (CBETA,T12,no.343,p.154,c29-p.155,a1) 金光明經 如是經典。常為四方四佛世尊之所護持。東方阿。南方寶相。西無量壽。北微妙聲。(CBETA,T16,no.663,p.335,b11-13) 妙法蓮華經 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脩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CBETA,T09,no.262,p.54,b29-c3) 正法華經 若有女人。於五濁世。最後末俗。聞是經法。能奉行者。於是壽終。生安養國。見無量壽佛。與諸菩薩。眷屬圍繞。生寶蓮華。坐師子座。(CBETA,T09,no.263,p.126,c6-9) 添品妙法蓮華經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脩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CBETA,T09,no.264,p.189,b4-6)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講說是經典。則至安樂國。得平等覺。阿彌陀無念。而脩隨經義。一切佛所演。(CBETA,T09,no.266,p.223,b6-8) 不退轉法輪經 欲見三佛陀。安養難思議。應為演此經。如佛之所說。 (CBETA,T09,no.267,p.251,a20-21)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 欲往安樂界。得見阿彌陀。光明不可議。應流布是經。諸佛之所說。(CBETA,T09,no.268,p.282,a16-18)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 若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所者。由得聞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故。於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徑。即於彼界,種種異色。波頭摩華中。自然化生。 (CBETA,T14,no.449,p.402,c20-24) 月燈三昧經 若欲得見彌陀佛。及彼安樂世界等。復大怖畏惡世時。應當聞持是三昧。(CBETA,T15,no.639,p.551,c8-10) 無字寶篋經 若能受持此廣博嚴上王無字寶篋法門。若能聞者。彼人則為已恭敬我。尊重讚歎。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則為兩肩荷担菩提。彼人則得不斷辯才。得善清淨諸佛世界。命終之時。則得現見阿彌陀佛。聲聞菩薩。大眾圍繞。現其人前。 (CBETA,T17,no.828,p.872,a27-b3)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我此所說甚深方廣希有法門。非諸仁者。有少善根而能聽受。能聽受者。即為承事供養於我。亦為荷擔無上菩提。是人當得辯才無礙。決定生於清淨佛土。是人臨終。定得親見阿彌陀佛菩薩大眾。(CBETA,T17,no.829,p.873,c18-23)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若得聞此希有法門。當知是人。久已成就無量福慧。當知是人。則為承事供養於我。當知是人。則為荷擔佛大菩提。當知是人。決定當得成就辯才。當知是人決定當得清淨佛土。當知是人。臨命終時。定當得見阿彌陀佛。 (CBETA,T17,no.830,p.875,c9-13) 佛說如來智印經 我念過去恆沙刦。佛號福光世間解。其壽七十六萬億。聲聞眾數無限量。有轉輪王名慧御。夫人月觀次名炎。捨離家愛求正法。於一億歲常護持。六十萬億三十萬。於此諸佛護正法。三十恆沙未來佛。護持正法不斷絕。時慧御王阿佛。汝等於彼常俱生。以護法緣捨女身。當生無量極樂國。此眾護法亦當生。汝將欲滅為已住。必生極樂千葉華。相好莊嚴為佛子。既生彼國供正覺。莊嚴王刦無荊棘。於彼得成無上道。執持正法及天人。 若有書寫此法印。讀誦宣示為人說。此功德身不可議。佛子當生極樂國。(CBETA,T15,no.633) 不空索陀羅尼自在王呪經 若有人受持此呪。以諸花香幢幡寶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終不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諸惡趣中。當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前。壽命無量。一切皆如聖觀自在菩薩威德神力。 (CBETA,T20,no.1097,p.432,a10-13) 不空索陀羅尼經 若有受持讀誦此。以華散香燒香塗香華鬘幡蓋幢等。恭敬供養尊敬讚歎之者。彼當得生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剎。壽命無量。 (CBETA,T20,no.1096,p.419,b5-8) 不空索神變真言經 若欲常見阿彌陀佛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諸天神者。每日當誦請召真言。加持香王燒焯供養一切諸佛菩薩諸天。香烟不斷。作法誦持如是真言。時別不闕。恆於夢中。覩見一切。 如是蓮花手印三昧耶。若常一一依三昧耶字觀相應受持讀誦者。所有蓋障五逆重罪。當自除滅。不墜惡道。凡所施為則得成。見不空廣大解脫蓮華曼拏羅三昧耶。於當來世。證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處。為阿彌陀佛之真子。從法化生。 觀世音菩薩一時現身迎真言者往於西方。蓮華化生。得宿住智。億刦生事。而皆識知。乃至菩提。 是不空王心陀羅尼真言曼荼羅印三昧耶。日誦千言。為人愛敬。若命終已。直生西方。蓮花化生。識宿住智。 若常白月八日十五日。晝夜不食。斷諸言論。誦持母陀羅尼真言祕密心真言者。則得無始一切罪障盡皆消滅。若命終後。當得往生安樂國土。 又誦母陀羅尼真言祕密心真言一百八遍。觀世音菩薩現真淨身。授與一切廣大成就清淨蓮華索三昧耶。阿彌陀佛現前讚言。善哉善哉。持真言者。汝今供養不空索觀世音像者。乃當承事供養六十四千如來所植種善根。 得證不空大摩尼海清淨吉祥蓮華觀三昧耶。壽命萬歲。宮殿逐身。騰往西方阿彌陀佛前。聽聞深法。得授記別。 (CBETA,T20,no.1092)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呪經 持此呪者。現身復得四種果報。何者為四。一者臨命終時得見十方無量諸佛。二者永不墮地獄。三者不為一切禽獸所害。四者命終之後生無量壽國。(CBETA,T20,no.1070,p.149,b14-24) 十一面神呪心經 復得四種功德勝利。一者臨命終時。得見諸佛。二者終不墮諸惡趣。三者不因險厄而死。四者得生極樂世界。 (CBETA,T20,no.1071,p.152,b23-26)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日日誦此陀羅尼二十一遍。罪滅福增。眾人愛敬。命終之後。生極樂國。(CBETA,T19,no.968,p.354,c3-4)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 若有聞如是呪者。盡其壽命。往極樂國。蓮華化生。常識宿命。(CBETA,T19,no.969,p.356,c24-25) 陀羅尼集經 若有人能日日供養。作印持。臨命終時。眉間光明。如阿彌陀佛毫光相似。(CBETA,T18,no.901,p.797,c17-18)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 若能如法盡命受持。捨壽之後生安樂國。 (CBETA,T21,no.1334,p.566,b6-7)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 若能日日受持。其人命終。則往生無量壽國。不生人中。 (CBETA,T21,no.1333,p.563,a21-22)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依法七遍念誦神。令汝命根還復增長。久後壽終生極樂界。於百千刦受大勝樂。 若護淨日別一遍。念誦此呪。滿足百年。是人命終。生極樂界。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造塔。若教人造。若脩故塔。若造小塔。或以泥作。或用甎石。應先呪滿一千八遍。然後造作其塔。分量或如爪甲。或長一肘。乃至由旬。以其呪力及至心故。於泥等中。出妙香氣。乃至常為一切諸佛憶念。而與授記。生極樂界。 若見此塔者。滅五逆罪。聞塔鈴聲。消諸惡業。捨身當生極樂世界。(CBETA,T19,no.1024) 佛說寶網經 於後末世。聞此經者。福超於彼。無能限量。啟受經典。精思無底。遊諸佛土。不可計會。見諸正覺。講無限法。見阿彌陀阿如來。(CBETA,T14,no.433,p.86,c21-23) 大方等陀羅尼經 摩訶袒持陀羅尼威神之力。能致眾生到安樂國。 (CBETA,T21,no.1339,p.651,b14-15) 佛說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受持此鼓音聲王陀羅尼。十日十夜。六時專念。五體投地。禮敬彼佛。堅固正念。悉除散亂。善能令心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CBETA,T12,no.370,p.352,c3-6) 五千五百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陀羅尼者。於諸鬼神。得無所畏。轉此一生。彌陀佛。(CBETA,T14,no.443,p.330,a16-17) 大法鼓經 宣揚此經。不顧身命。百年壽終。生安樂國。 (CBETA,T09,no.270,p.294,c1-2) 佛說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 若有暫聞此經。禮拜讚歎供養恭敬。獲無量福。何況書寫讀誦受持。種種香花而為供養。及說法師以衣食等而為供養。如是之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為其授記。當得往生安樂世界。如是法師。與佛無異。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亦供養如是法師。亦為授記當得生於安樂世界。速趣菩提。 (CBETA,T21,no.1374,p.891,b29-c6)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 若誦持一遍。猶得如是無量功德。况復如法作壇。若有心念地獄餓鬼傍生惡趣諸苦惱者。彼等眾生。悉蒙解脫。得生極樂世界。(CBETA,T19,no.1006,p.646,b24-27)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 若欲得蓮花法成就者。以紫檀木。為一蓮華。二日勿食。左手執華。於像前坐。至其火出。當爾之時。及諸同伴飛騰虛空。於明仙眾。為轉輪王。於彼捨命。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CBETA,T19,no.956,p.319,c10-14) 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若有眾生得聞此陀羅尼。每日晨朝誦二十一遍。是人於千刦中所積惡業。悉皆消滅。現身獲得安隱快樂。若人至心持誦一洛叉數。是人當來得見慈氏菩薩。若持誦二洛叉數。當來得見觀自在菩薩。若持誦三洛叉數。當來得見無量壽佛。 (CBETA,T19,no.934,p.80,b1-6)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 若人於此正法。能聽受書寫一四句偈者。是人當生過九十五千俱胝佛剎已。得至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壽命八萬四千刦。 (CBETA,T13,no.424,p.982,a6-9) 不空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 以一切不空如來不空毘盧遮那如來真實大願大灌頂光真言神通威力加持沙土之力。應時即得光明及身除諸罪報。捨此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土。蓮華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墮落。 (CBETA,T19,no.1002,p.606,b26-c1)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此大乘莊嚴寶王經中。自然出微妙聲。是諸餓鬼聞其聲。所執身見。雖如山峰。及諸煩惱。金剛智杵。破壞無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皆為菩薩。 若人得聞如是經王。而能讀誦。是人若有五無間業。皆得消除。臨命終時。有十二如來而來迎之。告是人言。善男子。勿應恐怖。汝既聞是大乘莊嚴寶王經。示種種道。往生極樂世界。有微妙蓋天冠弭璫上妙衣服。現如是相。命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CBETA,T20,no.1050)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 又先造十萬塔。於一一塔前。誦一萬徧。如法供養者。所求悉地皆得。捨身已。任意往生極樂世界。 又於直向海泉水岸。聚沙造一俱胝塔。每塔前誦一洛叉。有難滅重罪應墮地獄。悉滅無餘。仍見聖者。命終生極樂國土。乃至成佛。 又心念誦觀想。心作塔形。乃至八百徧。此人命終。生極樂國土。 又先於像前誦三洛叉。供養十萬莖蓮華。更誦一俱胝。即於念誦處眠夢中。得見阿彌陀佛及菩薩眾。聽說法音。得不退地菩薩位。(CBETA,T20,no.1039)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 纔結此印誦真言。觀念地獄一切眾生。彼地獄眾生皆得解脫。由此觀行。皆得生極樂世界。(CBETA,T19,no.1005A,p.631,a12-14) 妙吉祥平等祕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 此大明王。能令有情發菩提心。悟最上法。若有受持此真言者。滋勝善根。乃至成佛。永無退轉。阿彌陀佛化身。 (CBETA,T20,no.1192,p.909,a26-28) 普徧光明焰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 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 生此最勝處。書寫持讀誦。依法而帶之。得往安樂剎。蓮華而化生。決定無疑惑。 欲生極樂國。持帶此明王。決定無疑惑。(CBETA,T20,no.1153) 佛說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經 若持誦一俱胝數。當得具足極樂世界無量壽佛身口意等。利樂眾生。 一心專注。持誦不懈。有所求事。必獲成就。見受快樂。命終之後。當得生於極樂世界。(CBETA,T20,no.1051,p.65,c1-3)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淨信心。殷重憶念作意。現世得十種勝利。乃至復獲四種功德。一者臨命終時得見如來。二者不生於惡趣。三者不非命終。四者從此世界得生極樂國土。 (CBETA,T20,no.1069)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得一切天人奉重供養。住壽一大刦。命終之後。往生極樂世界。 (CBETA,T20,no.1191,p.897,c15-16)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敬禮頂冠月相母。冠中現勝妙嚴光。阿彌陀佛髻中現。常放眾妙寶光明。(CBETA,T20,no.1108A,p.479,a17-19) 大乘集菩薩學論 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前者。若得聞是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名號。是人臨命終時。八大菩薩皆以神通來示正道。 (CBETA,T32,no.1636,p.109,c29-p.110,a3) ?? ?? ?? ?? 1 阿彌陀佛聖典 18 阿彌陀佛聖典序 25 阿彌陀佛聖典 70 第二 如來因行章 71